别人家的电影院都开门了
今日作者 中号蜥蜴
今日编辑 车小爷
昨天是6月10日,博纳影视集团发出讣告,博纳影业副总裁黄巍于今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52岁。
同一时间,微博上有网友称,10日凌晨,目击有人从北京悠唐购物中心跳下,此人正是博纳副总裁黄巍。
次日,导演贾樟柯转发新浪电影讣告并评论:“行业之悲”
导演陆川也转发评论“心痛,为黄兄,亦为行业”。
没有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博纳影业副总裁在这样一个寻常而不寻常的夏初之夜绝然一跃。
翻开黄巍的朋友圈,在4月3日,他截图发了疫情针对影院的政策,消极打趣道:“别等了,都散了吧。我也考虑做做家庭影院吧”。这一句半戏谑半黯然的感叹,并不能透露黄巍之死的确切原因,但却实实在在透露出疫情带给中国影视行业的溃散式打击。
四月,全国疫情防控已卓见成效,多地新增病例持续清零,人们对出门看大银幕电影一事虽然戏谑却也乐观,北京方面文件下令电影院重新开放的传言常有传出,有影视中下游的朋友扛不住转行,但还是有许多人选择留存希望和坚守。
然而随后,眼见着夏天到来,北京疫情防控也从二级调至三级,线下产业基本走向正式复工。
电影院却迟迟没有动静,究竟何时复工,竟然也没有了明确的说法。前几日,豆瓣上甚至有不少网友察觉,有关剧院开门的条例已经运作,但影院却还是大门紧闭。
面对这样的现象,导演贾樟柯选择直接在微博上呼吁:“应该考虑影院复工复产了。有的电影企业日亏损100万,100万影院从业者需要生存啊。”
虽然说疫情对各行各业的负面影响都深重,但面对这样特殊而不受重视和鼓励的冷落,行业中几乎人人都能感觉到不同寻常的焦虑。
在中国,电影行业这几年由高热膨胀转向寒冬早就不是什么新闻,电影业也早不像普通老百姓心中所想的那样热钱涌动。极速的资本转向,带来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电影市场更深的不确定甚至负面估值,影视已经变成一个烫手山芋,资本不再看好它,上游的项目开发陆续被砍,创作人员离职的离职,改行的改行,做线上网大的做起了网大,一大批人才尽数流失。
而如今,随着疫情关张,影院每月被地产商拿走钱却毫无入账,影院开始被熬成一座座幽灵房,播放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也经受裁员降薪而离开。这样的冷处理,不说,导致的人才耗损是永久的,中小企业的亏损,发行、宣传、院线等产业下游端负担不起这样搁置的也自然被淘汰。
几天前,导筒发出的一篇文章前言中这样写道:“因受长期运营压力和今年持续数月的疫情影响,坐落于深圳龙华区,专注于艺术电影放映的蒲公英馆无法支付高额的房租和持续经营,将永久性地停止营业。”
受疫情影响而永久停业的影院当然不止这样的一家,根据AI财经社的报道——
▲空荡闲置关闭影院,图@3号厅检票员工,侵删
2020开年不过三个月,全国已有两千余家影院类企业注销。“春节档所有电影宣布撤档的当天,一些下沉市场的小影院就直接宣布倒闭了。”一位影院投资人向AI财经社透露,“有些连锁大影院的现金流足够撑到5月,但开业时间遥遥无期,只得裁员节流。”
这块冷板凳,终于是让越来越多人坐不下去而心态崩盘了。
其实,随着疫情蔓延,对影视的打击并不局限于中国,但,只要随手看看,就能看到世界各国对影视创作和销售的重视和挽救之力。
三月以来,随疫情大规模海外爆发,欧美等国影院也悉数关停,好莱坞制片厂停摆,戛纳电影节取消,米高梅、派拉蒙等大牌制作公司也采取降薪裁员的方式来缩小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
▲ 戴口罩的小金人
可近日,就《好莱坞报道者》(Hollywood Reporter)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已经计划于6月12日起允许电影院重新开放,影院上座率将控制在25%,并执行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如果影院运营顺利,限制将在两周后慢慢放开。
这一措施安排6月中实施,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配合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信条》能按原计划于7月17日上映。《信条》被看做注入美国电影院线回暖的一剂重要强心针。
▲ 《信条》救市?
另一方面,北美疫情的中心纽约也在有序安排分阶段复工,6月8日进行第一阶段复工,而第四阶段的艺术、教育和娱乐休闲业,如果在前三阶段没有出现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也将在7月20日重新开启,届时纽约也将重开电影院。
无独有偶,在一篇cineuropa的报道中(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我们也能找出一系列英国与欧洲各国扶持电影产业和重开院线放映的计划:
英国:计划7月4日重开影院,须要遵循社交距离入座。
法国:计划6月22日重开影院
德国:已于5月30日各地陆续重开影院,规定观众落座须要有1.5m距离。柏林计划6月30日部分重开影院,7月2日影院全开。
比利时:计划7月1日重开影院。
希腊:已于在6月1日开启室外电影院,观众落座须有1.5m距离,容载量不得超过60%。
爱尔兰:计划7月20日重开影院。
意大利:计划6月15日陆续重开影院。意大利文化部签署了1.2亿欧元的电影产业资助金,其中一亿欧元用于资助制作和发行,另外两千万欧元用于资助电影院。
挪威:已于5月7日重开影院,限制单场人数不得超过50人。
这样明确而清晰的规定,不止给了创作人员、业内人员,也给了观众日常回归的希望。
当然,话又说回来,纵然不从商业和资本运作损失的角度来谈,电影作为一种常态留存的艺术,始终是社会文化和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说是人类一定程度的文明轨迹也不为过。抛开资本的角度,也摘开娱乐性暂且不谈,一个热爱和尊重艺术、电影的国家会怎么对待电影的,如何对影院的,其实不言而喻。
我们能看到文在寅为奉俊昊和《寄生虫》剧组在青瓦台接风
也能看到巴黎建设起和拥有全世界最兴盛、多元和复杂的影院放映系统和制度——观影便捷、便宜,不止扶持商业院线,也支持独立影院,公共放映,在满足商业片的时效之余,把人文和经典艺术留存。
可最终我们也只是发出一句艳羡或一声叹息,日渐,这一声叹息和艳羡也成为了更深的焦虑、木然、歇斯底里和悲剧。
其实,发问者始终在发问。几天以前,我们在微博看到叶大鹰导演(叶挺之孙)感叹中国电影拿什么自救,言辞恳切也犀利。困惑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代价被抛出,但如果要说什么令人最沮丧?恐怕就是同一种木然和无回声。
质问从来没有抵达,更遑论形成对话。
也许会有人笑笑说,没有关系,总还有人在努力。但究竟什么时候,我们能不靠这样的自欺欺人笑一笑来安慰呢。
我们不得而知这份特殊“冷遇”的原因,或许也无力改变,临到了结尾,也只想附上深爱的娄烨导演的话——
“不要害怕电影,电影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重要。如果有人因为电影而感到恐惧,那绝对不是因为电影太强,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太脆弱了。”
希望影院早日打开,希望有关影视行业的复工能早日提上议程,更希望电影创作真正的盛夏有望到来。
-END-
往期回顾
那些抗议的声音,至今依然响亮
自杀之前,他曾用美食治愈无数人的伤口
举报者,你维护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五月,没有戛纳,没有影院,我们还能看什么
今年戛纳电影节正式宣布取消......但又没完全取消?
· 感谢关注 ·
陀螺电影
豆瓣 | 陀螺凡达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 陀螺电影
B站 | 陀螺电影
知乎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 陀螺电影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陀螺打赏鼓励作者吧~
陀螺会转给每篇文章的作者/译者,
谢谢所有作者的出色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