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无依之地》,这8.3高分残酷历史也值得看
(《亲爱的同志》中文字幕可在微博@華堅馮力士 找到)
被埋藏的历史需要多久才能在银幕重现?
从1962年的新切尔卡斯克大屠杀到《亲爱的同志》,时光跨越了58年,几乎是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整个艺术生涯的长度。
/《亲爱的同志》海报
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获奖片单里,《无依之地》自然是最大赢家,不过另一部被影迷称为“伟大杰作”的影片也不可被忽视,
《亲爱的同志》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也即将代表俄罗斯角逐奥斯卡今年的最佳国际影片奖。
/《亲爱的同志》剧照
因为缺乏科学指导,赫鲁晓夫农业体制改革的副作用逐渐显现,食品价格不断提高,工厂强制性增加生产配额导致工人工资下降,这让饥饿的电力机车制造厂工人举着列宁的头像走向广场。
聚集的抗议者越来越多,红军士兵和克格勃(KGB)狙击手决定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开火,广场上流满鲜血,遇难者大都身葬于无名坟墓,活下来的人则被送到各个劳改营,至今不知下落。
/《亲爱的同志》
面对这段颇为重要的惨痛历史,康查洛夫斯基似乎只专注于呈现悲剧发生的“正在进行时”,透过影片,其实能感受到导演在打磨他所了解的信息,并适时掺入视听俱佳的戏剧因素。
与其上一部电影《战争天堂》一样,《亲爱的同志》也是黑白片,且同样由导演的妻子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挑大梁,这次她饰演了一个忠诚的斯大林主义者——柳达。
/《亲爱的同志》
柳达二战期间做过护士,现在是一名党内中层官员,同时也是单身母亲。
作为一个穿针引线般的人物,她既是历史的实验场,也是观众介入历史最直接的媒介,透过她的视角,观众似乎更易于专注在导演精心捏合的细节。
其实柳达的家庭就是一个政治观念极度分裂的范式,其女儿斯维特卡在工厂工作,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她经常站在柳达的对立面,讽刺母亲对斯大林的忠诚和“恐惧”。
/《亲爱的同志》
但是在柳达所身处的官僚体制,他们称这些工人是应该被镇压的流氓和歹徒,并进而推断是一群“坏工人”在煽动更多的“好工人”,就连柳达自己也甘愿成为国家机器的喉舌,鼓励当局以铁拳解决“问题”。
/《亲爱的同志》剧照
柳达的父亲非常厌世(主要是厌恶苏联),而且对20世纪20年代早期发生在顿河的真实历史有着残酷的记忆。
他穿着哥萨克制服讲述着那些在米·肖洛霍夫笔下被隐去的历史,并拒绝与新切尔卡斯克当下的危机共情,对他来说,类似的惨剧跳跃式降临,总会有新的屠杀呼应此前被掩埋的真相。
/《亲爱的同志》剧照
颇为有趣的是,影片是以柳达与领导的偷情开场,但他们说的不是甜言蜜语,却是食品价格上涨,牛奶和肉类的短缺,杂货店排起的长龙,以及让人忧心的“谣言”……
这是民众信任崩塌的危机信号,也说明政治话语已经完全渗入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信徒每日必念的经文。
/《亲爱的同志》剧照
当然,这种不正当关系同样揭露了官僚们驾驭体制规则的娴熟程度,哪怕发生性关系也不会在言语上犯政治错误,对当局的忠诚成了有效且必要的事后烟。
随着紧张局势的升级,恐惧层层剥开,官僚们急于推卸责任,并悄悄把子弹放进枪膛。
/《亲爱的同志》
他们担心信息泄露会煽动更多人加入,便将城市封锁。
而片中最精彩的一幕是暴风雨来临的瞬间。
柳达和同事们匆匆逃离政府大楼,坐在长凳上如释重负,随即响起的枪声成了连接世外桃源和地狱的信号。
/《亲爱的同志》剧照
这时柳达从政治身份中抽离,立即回到聚满抗议者的广场,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可能就在队伍里,从这时起,观众借着她的眼睛扎进了满地的鲜血和一个被即刻消音的历史真相。
/《亲爱的同志》剧照
人们在枪林弹雨中逃窜,柳达帮助一名腿部中弹的女性躲进发廊,伴随着清脆的玻璃碎裂声,一颗子弹穿过了她的喉咙,这时收音机正播放着一首轻快的歌曲。
/《亲爱的同志》
人们被禁止谈论此事,只是各司其职,抓捕存活的煽动者、签署保密协议、把尸体葬在荒野、清理血迹……很多受伤者躲在家里,因为害怕被逮捕而拒绝寻求医疗救助。
/《亲爱的同志》剧照
柳达去寻找她失踪的女儿,却没有任何线索,但其行动路径却让她成为穿透政府机构的一枚子弹。
她是谎言的见证者也是拆穿者,恐惧和情感互相搏击,柳达在噤声中呐喊,扭曲着陷入崩溃,身为“悲剧的化身”却很难得到任何同情。
/《亲爱的同志》
在绝望的时刻,她心中机械泛起一段熟悉的旋律,那是伊萨克·杜纳耶夫斯基为电影《春天》所作的配乐,这部1947年的影片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提名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该片的导演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于同年获得了“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及奖章,足可见这部影片是带着政治任务的。
/《春天》海报
不过有趣的是,那一年真正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是一部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旋律影片《罢工》。
不过在这里更适合参照的影片,应该是爱森斯坦拍摄于1925年的《罢工》,这才是真正的讽刺,因为那时的罢工者是英雄,不是国家的敌人。
/ 爱森斯坦《罢工》
康查洛夫斯基似乎有意回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影像风格,正如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和格利高利·丘赫莱依的《士兵之歌》,《亲爱的同志》也以4:3的银幕比例呈现出阴郁清晰又细节丰富的黑白影像。
摄影师 Andrey Naidenov 用多台摄像机捕捉混乱的现场,几乎没有移动过摄影机,不过就算摒弃了手持摄像机带来的视觉冲击,却也惊悚得令人信服。
/《亲爱的同志》剧照
至于选择“黑白”,早在《战争天堂》,康查洛夫斯基曾表达过自己对色彩的看法,他认为用色彩表现大屠杀和集中营是淫秽的。
《亲爱的同志》自然也在这个范畴,黑白画面削弱了屠杀场景对观众的威胁性,血液是黑色的,酒水也是黑色的。
/《亲爱的同志》剧照
同样出色的还有 Polina Volynkina 的声音设计,她提取了一种令人警觉的“寂静”。
如果是在现实世界,那些空洞刺耳的声音应该会被埋藏于混乱之中,但在这部影片,它们就像被释放的异鬼,让观众紧跟浸润着暴力的方向标,被放大的风吹草动似乎有杀人的能力。
同样在表达上生效的还有构图,其中讽刺的一例,当一群官僚挤在狭小的走廊无处可去,紧张和恐惧让他们褪掉了威严的兽皮。
/《亲爱的同志》剧照
每个人都在向更上级的领导寻求庇护,他们对权力的忠诚和体制自信如此易碎,或许也正是这种恐慌导致了大屠杀的发生。
/《亲爱的同志》剧照
正如柳达这个中心人物,作为体制的推动者和既得利益者,她得到了充足的食物。
而且很难想象,如若没有政治身份的庇护,女儿消失定会令她更加绝望无助,因为体制漏洞只能从内部窥探,“寻找尸体”是她的特权之一,只有柳达有能力寻找消失的女儿。
/《亲爱的同志》剧照
康查洛夫斯基捕捉到了柳达政治理想的幻灭,她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仍在怀念着斯大林时代,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也正在此,即“觉醒的无望”。
其实后来帮她寻找女儿的男人也是个特殊的存在。
他从一个调查煽动者的角色变成帮助柳达的好心人,这种转变非常突然,相较于柳达,他是一个让观众远眺的角色,很难参透他真正的目的。
/《亲爱的同志》
但《亲爱的同志》是一部“极端”的作品吗?
这还要回到导演自己的人生经历。
其实康查洛夫斯基的职业生涯是曲折不定的,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与塔可夫斯基的合作,在拍完《安德烈·卢布廖夫》这部极难完成的伟大作品后,
塔可夫斯基去了欧洲,康查洛夫斯基则选择去美国寻找“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被金钱牵制的自由,同样折磨着他。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如果把时间坐标拨回那场大屠杀,会发现那是《伊万的童年》诞生的一年,那时正在一起工作的康查洛夫斯基和老塔对屠杀毫不知情,当然,苏联媒体也没有任何相关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康查洛夫斯基来自一个艺术之家,他的弟弟正是另一位伟大的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其代表作《烈日灼人》捧得了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
/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不过尽管拍出了《亲爱的同志》,相较于弟弟,康查洛夫斯基在政治倾向上其实是更加保守的,他在较为安全的“艺术氛围”中长大,对苏联的看法也很微妙。
其艺术生涯的开端赶上斯大林去世之后的解冻期,比起要把所有电影送给斯大林审查的谢尔盖·爱森斯坦,他有一定程度的创作自由,所以他没什么“机会”成为政治犯,也未被迫害过,
这解释了其影片中的人物和立场为何先天性停留于摇摆方位,不像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无邪》那么“政治性明确”,康查洛夫斯基从来不是反抗者,却是一个合格的时代反思者。
/《亲爱的同志》剧照
或许《亲爱的同志》对历史的批判仍是温和的,但康查洛夫斯基仍用影片指明了“无能、官僚主义和保密协议”就是造成这场大屠杀的终极原因,当你强迫人们忘记,就永远放弃了被宽恕的权利。
/THE END
电影永不投降,老马永不投降
我花了600块看春节档
我不想看春节档了!
救了一代人的字幕组们
今年第一部让我流泪的同性电影
这么残忍的题材,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抛弃不完美的肉身,跃出阳刚的天窗
今年奥斯卡,亚裔导演又要拿奖?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