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跳水,这暴力寓言是杰作还是烂片?
影片《新秩序》已有中文字幕
2020下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捧红了不少电影,其中包括赵婷的《无依之地》、米歇尔·弗兰克的《新秩序》和黑泽清《间谍之妻》。
/《无依之地》《间谍之妻》海报
这三部电影不仅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影评人的盛赞,同时也最终获得了评审团的一致认可,分别获得了金狮奖、评委会大奖和最佳导演奖。
/《新秩序》海报
但评论的声音中也有不少“唱反调”的,比如《电影手册》在发文回顾威尼斯电影节时,怒批其“质量差”,并认为以上三部获奖电影都是糟糕之作。
国内也不乏持同样观点的影迷,而在这三部作品中,《新秩序》是收获最多批评声音的一部大热之作,它的豆瓣评分,从电影节首映时的八分,到现在资源释出后直降到七分出头,口碑几乎经历了一次倒转。
/《新秩序》剧照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新秩序》,那么就是“一则发生在架空世界之中的人性寓言”。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上层统治阶级、下层暴乱民众和负责镇压的军队这三个力量阵营之间的对抗,而对抗的方式便是暴力和欺骗。
在混乱的局势中,女主角和其他一些角色成为了受害者,他们渺小的生命在庞大而野蛮的权力角逐中被碾碎。
/《新秩序》剧照
这样的故事结构和表意体系是相对宏大的,很有1984那种悲观的末世寓言的味道。
而导演米歇尔·弗兰克此前的作品几乎都以较小的视角关注家庭和个体,《新秩序》在格局与它们产生了明显差异。
但其实无论格局大小,他的电影创作方法是殊途同归的:无论是《露西亚之后》《慢性》,还是《新秩序》,它们都是从一个预设的、冲击力和批判性兼具的主题出发,演绎一个围绕这个主题所设计的故事。
/《露西亚之后》《慢性》海报
总而言之,对于米歇尔·弗兰克的作品,表达他预设的主题是电影的首要任务,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表达,
《新秩序》和其它作品常常通过对情节的刻意布置来引导各种极端冲突和戏剧性,故意让人物变得阴险丑恶,甚至有时候不顾日常的心理和行为动机,以便凸显体制、人性、阶级、暴力等角度的表意。
这样近乎“生捏硬造”出来的故事,难免会冒犯到观众——《新秩序》在墨西哥公映后,其中对墨西哥底层的“种族主义指控”引起了民愤,以至于他不得不在社交网络上公开道歉。
/《新秩序》剧照
但事实却是,《新秩序》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僵硬而虚张声势,但它所预设的主题却正完美地迎合了电影节评审团的口味。
米歇尔·弗兰克的作品在墨西哥本土从来不受市场欢迎,但却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收获无数奖项,除了《新秩序》本次夺得评威尼斯电影节委会大奖之外,
他的第二部长片《露西亚之后》就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慢性》则进入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编剧奖,《艾普尔的女儿》再次在“一种关注”单元获得评审团奖。
/《艾普尔的女儿》海报
这种追捧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米歇尔·弗兰克的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人性反思”,尽管这种反思在无尽的算计中已经异化成了一种对主流观点的附庸,甚至一种被兜售的噱头。
其实,为取悦电影节评审团而定制的“电影节商品”早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总是说奥斯卡“政治正确”,却可能未尝意识到,在艺术电影领域,电影节的策展和评奖也同样会形成“审美正确”。
/ 评委会大奖银狮奖:《新秩序》米歇尔·弗兰克
总会有创作者和制片人试图把握策展人和评委的总体审美倾向,摸清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电影,
然后试图批量复制和生产这样的电影,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与艺术电影的核心——导演的作者性和个人表达——已经相去甚远。
哪些种类的电影在电影节上大受欢迎,马上就会有大批相似的电影蜂拥而至,比如达内、肯·洛奇和罗马尼亚电影。
/ 达内兄弟
米歇尔·弗兰克也是其中一种“受欢迎”的电影风格的跟风者,与他同列的是同属于墨西哥人的卡洛斯·雷加达斯的作品,以及他的潜在效仿对象,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有经验的观众很容易看出《新秩序》之前的几部作品与哈内克风格的相似之处。
/ 迈克尔·哈内克
这种“风潮”就是对罪恶、暴力和人性丑陋的猎奇式的展示,在这三位导演的作品中,不乏各种引人侧目甚至惊骇的场面和情节设计,它们自我声称是通过“寓言”的笔法观照现实,但在实际观感中,它们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感官震慑或刺激。
雷加达斯在访谈中为自己辩护,说在《天堂之战》中,自己拍摄“丑陋”并不是为了猎奇,只是为了呈现事实;
/《天堂之战》剧照
而哈内克的《趣味游戏》虽然充满暴力奇观,但其本意是为了从创作的维度批判暴力,这种自反给了奇观一个合理的存在理由。
/《趣味游戏》剧照
这些辩护词虽然并非全然合理,但至少有理有据,《新秩序》呢?
在电影一个半小时不到的篇幅内,情节高速驱动,观众在不断砸来的惊吓和情绪渲染中根本无暇思考,完全被导演的意志支配。
在《新秩序》中,我们看不到人物,只看到一个个木偶,它们被编剧之线所牵扯着,推动情节向最能惊吓到观众的方向发展。
/《新秩序》剧照
视听同样呈现出高度的控制欲,景别被局限、镜头被僵化,画外的暴力从声音和人物视线中将恐惧渗透至画内,折磨着观众的神经,这是哈内克常用的技法没错,但哈内克的电影始终有坚定的道德批判内核支撑,不会沦为虚设的奇观。
而《新秩序》中婚礼被暴徒入侵一场戏,不断的血浆和死亡冲击着观众的眼球,似乎这就是电影设置这一情节的全部目的。
暴徒来自哪里?诉求是什么?没有答案,米歇尔·弗兰克对现实中真正的暴力和阶级关系毫无兴趣。
/《新秩序》剧照
如果只是编织一段反转再反转的情节,那么观众除了看完以后大呼“震撼”之外,又能从中真的收获什么?
这种“风潮”的受欢迎并非臆想,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是,当我们的目光落到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便会发现,在那一年,米歇尔·弗兰克、雷加达斯、哈内克这三位导演分别有作品入围主竞赛和次级单元,而且全部获奖:《露西亚之后》的“一种关注”大奖、《柳暗花明》的最佳导演奖、《爱》的金棕榈。
/ 《柳暗花明》《爱》海报
这并不是说这三部影片不好,只是它们以及相似的电影形式所收获的礼赞,早已超出了应有的限度。
哈内克、雷加达斯显然并不能代表电影之为艺术的全部,而那些不那么讨好评审团的电影是否就这样被忽略了呢?
就在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阿巴斯的《如沐爱河》、尼克尔斯的《污泥》甚至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这些杰作,就这样被评审团几乎忽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 《如沐爱河》《污泥》《神圣车行》海报
/THE END
「成为女人的我,出售的只有自己」
除了《无依之地》,这8.3高分残酷历史也值得看
今年第一部让我流泪的同性电影
电影永不投降,老马永不投降
我花了600块看春节档
我不想看春节档了!
救了一代人的字幕组们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