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妈妈: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多数以“哦”、“不”应答,来敷衍父母,父母多数都会很生气和愤怒。会觉得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这么来对我们?这种情况我们也经历过。我儿子当初也是这样,总是待在自己的卧室,并且还要锁上门,担心我们打扰他。经常跟他说个事,需要隔着卧室门来交流,有时心里很憋火,真想跟他大吵一顿。有时即便当面交流,也是说不了几个字。
我的经验是: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在同龄人身上,喜欢跟同龄人在一起聊他们这个年龄感兴趣的话题。男孩子还会痴迷于游戏,跟我们父母确实没那么多话可说,不像小时候围在我们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所以要理解他们,经常提醒自己“嗯,这很正常这很正常”。
我们跟孩子交流时,是在双向交流、对话吗?还是我们自己在一厢情愿地说教、讲大道理、建议、指责、批评?比如“你要好好学习啊”“你怎么这么不上进啊”“你学习态度怎么这样”“你看谁家的孩子这次考得多好”“你这样天天玩游戏怎么行?对身体眼睛不好啊”“我都是为你好”……只要跟咱们在一起,孩子接收到的都是“狂轰滥炸的大道理”。
这些道理孩子们都懂,他也知道我们说得都对,他没法反驳可他目前又做不到,那孩子内心就很憋屈,也很上火。积压时间长了,可能就会跟父母大吵一架,砸东西摔东西,还可能跟父母动上手。这实际上是孩子们积累了太多的情绪发泄不出来。所以,干脆躲着不见算了,见了也是敷衍两句,不多说。因为,他也不想吵架不想动手。
如果孩子愿意跟我们多说几句,那我们就多听少说,让孩子多说说心里话。听的过程中,做到不评判、不批评、不指责,我们可以讨论事实,但不要评判他这个人。比如,该起床时没起来,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没起来,下次要想不耽误事,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但不要一张嘴就是“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不上心?我猜你就起不来!”本来孩子没起来,就很沮丧和自责了,我们再指责他,只会让他更消沉,更会认为自己不好,什么事都做不成,干脆赖在床上不起了。这样父母可能更生气,更大声的指责,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却于事无补。
同一件事允许孩子犯错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这就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让他学会自己管理时间和事情,只是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要情绪平和。大家可以看一看台湾李崇建老师的《心教》,学习一下对话脉络,对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很有帮助,能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当然,刚开始让父母们每一次都做到情绪平和也不容易。那我们就允许自己做不到,允许自己犯错,慢慢来,也给自己一个修炼、学习、成长的机会。
除了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我们也可以平时多涉猎一些传统学习之外的东西,跟孩子能什么都聊上“五毛钱”的。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便聊,让孩子感觉在父母面前有什么都能说,也有话说,让他感觉很放松很愉快很安全,这样孩子慢慢就愿意跟我们聊天了。
在这个期间,孩子起初可能会拒绝父母,表现出不愿意沟通厌烦的情绪,那我们要接受、要允许孩子可以拒绝我们。拒绝就拒绝呗,这次不聊下次聊,下次不聊就再等下一次。我们是父母成年人,我们就应该比孩子成熟、不情绪化,我们要像一个大大的安全的容器一样,接住孩子的表现和情绪。我们遇事表现得情绪平和,那有样学样,孩子面对事情时,也会表现得心平气和,而不容易情绪走极端。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是在考验父母,他会一次次挑战父母的底线,他一遍遍地在确认“我的父母是不是真的爱我?我的父母是爱我这个人还是爱的我的成绩好、表现好?”开句玩笑话,青春期的孩子是来讨债的,是来讨在他青春期之前我们欠他的债。不管他怎么样,我们一次次接住他,包容他、接纳他,他确认在父母面前安全了,状态就会随之改变。主持人梦雨老师:就像HT妈妈说的,青春期的孩子会一遍遍地确认“他们的父母是不是真的爱他们”,这正是他们在拼命地,向父母求助,希望爸爸妈妈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说过:“一般来说,只有一个孩子感觉安全了,他才能健康成长。他的安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你不能强迫他前进,因为这个没有被满足的安全需要会一直潜伏在那里,总是希望得到满足。”所以,如果孩子那个没有被满足的安全感一直潜伏在那里,他就会一遍遍的和你确认,在各种行为和话语上表达出来,就是在一遍遍的提醒爸爸妈妈们:“嘿,快看,我还有没满足的安全感需求,请先满足我的需求”,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怎样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呢?接下来HT妈妈会和大家分享下,帮助他们家一路走来的四个具体方法。下面的内容是我们家的一些经历、经验,可以适应于上面每个问题。我们家也是这么走过来。
中央台有一个纪录片《镜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现在出现的问题,跟我们父母有很大关系,我们父母有很大责任。一位老师说过“孩子出问题,一定是这个家庭整个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觉察一下,我们夫妻关系好吗?亲子关系是否超越了夫妻关系?是否有一方对伴侣对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我有时晚上睡不着觉,就会想儿子小时候,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很多都是错的。对孩子很严厉,情绪不稳定,时而温和,时而暴怒。孩子什么事都得听自己的,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主。孩子的奶奶生活上又很包办,什么都不让他做。我和婆婆的关系属于表面不动声色没争执,实际内心疏离,没有情感交流,也没有体会到婆婆的付出。对老公不够尊重,不考虑他的感受,经常在儿子面前挑老公的毛病。后来回想起来,我们整个家庭氛围是不正常的,家里没有情感的流动,只是机械地过了一天又一天。所以后来感觉儿子遇到问题容易后退,没有力量去面对,比较固执,情感隔离,跟其他人不太会交往。当然,后来知道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表面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尤其是家庭、父母的影响。经过学习改变后,整个家庭氛围都变了,我能跟婆婆坐一起说说话了,夫妻关系也比之前好多了。老公对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慢慢取得了儿子的信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重要,孩子相信你了,你的话他才会听。现在他们父子关系好了很多,儿子对爸爸的话或者建议能静心听一听了。原来爸爸想加儿子的微信,想建一个家庭群,都被儿子拒绝了。后来关系好了,这一切顺理成章地就成了。二、关系大于一切,评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很多父母说:“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帮助孩子?”问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想一下这个问题——“我跟孩子关系怎么样?”然后再问自己“我想帮助孩子,孩子会接受我的帮助吗?”我们的建议很好,但对方如果不接受,那又怎么帮助到孩子呢?何况现在很多孩子跟父母几乎零交流,孩子都跟你说不了几句话,那你怎么帮到孩子?孩子成天打游戏、黑白颠倒,咱们对孩子说过了很多次了,讲过了很多道理:“我不是不让你玩游戏,你能不能晚上早点睡,白天起来玩啊?……”我们说的都没错,我们家原来也说过很多次,但说完这些有效果吗?事实证明,没效果。所以,后来我们干脆就闭嘴不说了。只有跟孩子感情好了关系好了,孩子信任你,才会愿意听你说几句,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建议。但也仅仅是可能,孩子什么时候都有拒绝的权利。孩子拒绝了,你也得接受。有一次我要去成都,就想把儿子带过去,想让他走出家门,多出门走走。当我刚提议时,儿子拒绝了,说不想出去。我说:“从郑州到成都,无非就是换个城市,出去走走看看转转,体验一下,也挺好的。”就是这一句话,打动了儿子,他就跟我出门了。如果跟儿子关系不好,没有取得他的信任,我的提议他听不进去的,也不会跟我出门的。到了成都,儿子只跟我出去逛了一下午,后来的几天,他就一直待在酒店,玩游戏,从早玩到晚,不再出门。有时说好了第二天去哪儿玩,到时候他又变卦了。我没有去评判他,指责他“说好了又变卦,不守信用”等等,他不去就不去呗,我自己一个人出去,该逛逛该吃吃,回来时给他捎点好吃的。晚上他玩游戏,我看书或者看手机,儿子很开心,觉得跟我出去太放松了太自由了,他很享受这种氛围。后来我抽空再带他出去,就容易太多了。所以,迈出第一步,后面就容易了。只是前面要做一段时间的铺垫,不要着急要有耐心,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自己。
建立好的关系,不是去讨好TA,而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信任和陪伴。不管孩子的行为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他做了什么,只要不触犯法律不触及道德,那他依然还是你的孩子,你依然要爱他。不能因为他做了你不喜欢的事,你就打骂他、讽刺他、刺激他、贬低他。孩子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所谓的“叛逆”,只是因为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一致而已,他长大了,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即便他走了所谓的“弯路”,那也是他的必经之路,他要靠自己走下去,我们谁都不能代替。即使刚开始做不到发自内心的无条件信任,也要装着那么去做。装得多了,慢慢就真的学会了无条件的信任。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大方向,这中间我们允许自己情绪反复、行为反复,但是会慢慢靠近无条件信任的目标。武志红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对抑郁症患者,最好的帮助也许就是默默的陪伴。”当然我儿子不是抑郁症,从没吃过药,因为我从没觉得孩子有病,只是觉得那段时间他遇到了困难,需要在家休养疗伤,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个人的看法,觉得武志红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会利用下午的时间,专门坐到客厅里,等候儿子。有时也会买些他喜欢吃的,等他走出卧室后就专门陪他聊天,但不聊学校不聊学习,我知道那是他心中的痛,是他很敏感和纠结的地方。其它的随便聊,电影音乐看了哪本书,我还会专门找笑话找段子给他讲,两个人都笑得很开心。慢慢的,只要我在家,他就会出来跟我聊天,分享他的游戏、游戏战绩,他当了游戏组队的队长,还在网上跟别人用英语辩论,他喜欢的音乐也会放给我听,他喜欢的电影也推荐给我。我都认真看了看,然后再跟他分享我的感受。就这样,母子关系越来越好。可聊的越来越多,当然我对儿子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从我内心来讲,我一直坚信我儿子不会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相信儿子会找到他的人生方向,那个阶段是他在摸索、在找寻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信任、爱、陪伴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首先要关注自己,把像聚光灯一样聚焦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持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顺带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对青春期的孩子,做到“不求不应,有求必应”,不要越界,分清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哪些是我们家长要做的事。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主,从日常生活开始,比如吃饭、睡觉,洗澡。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事是做好饭,但吃不吃那是孩子的事。我们在家做好饭,会叫儿子出来吃饭,叫了两次,他还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先吃。等他出来,菜凉了,就给他再热一下。或者有时他直接说不想吃,不想吃就不吃,他饿了再做。实在不想做就叫外卖,怎么做都可以,怎么做都允许。这样孩子和父母都感觉很放松、不较劲,家里的气氛是流动的不僵硬的。家里本来不就是放松的地方吗?这样做不会惯坏孩子,孩子反而很好沟通好说话。有时他想吃外卖,我就说我做了什么饭,今天就不吃外卖吧,儿子往往很痛快就答应了,并且从不埋怨我们做的好吃不好吃,好吃了他就多吃点,不好吃他就少吃点。当然,这期间父母要保持情绪稳定,包容孩子,别总唠叨孩子“我给你做好了,你也不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体谅父母”“外卖不干净不卫生又花钱”之类的话。我们就做我们该做的事,然后坦然接受孩子的行为。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本书里讲,相信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只要我们给他创造好的环境,没有一个孩子是自甘堕落的,他都会向上长的。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很迷茫,内心很痛苦,表现出无所谓、懒散、不求上进的状态,这些都不是孩子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而不是指责、批评和贬低。所以,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完善和成长自己,自己没有的东西是给不到别人的。父母学习改变了,家庭氛围自然而然地就改变了,让孩子在这样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下,慢慢恢复对生活、对未来的主动性,感受到人活着的意义和美好。当然,这个是一个过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在家长做出改变和成长之后,要以“年”来考虑孩子的转变,不要奢望自己改变了,一个月二个月,孩子就会发生彻底的变化。大家可以看看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对我启发很大,一出学社在开学和上次的线上家长会上也推荐过。我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主持人梦雨老师:
相信各位爸妈和我一样,听了之后都感触良多。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HT的爸爸妈妈真的很勇敢。在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勇于反思自己,做出改变,而且从未放弃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信来阅读这篇分享的家长都是这样“勇敢去改变”的家长,没有谁比您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也相信爸爸妈妈们能够从这场分享中感受到:只要勇敢改变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孩子的成长!
二是不知道怎么办时就学习,自己先学会了,再来帮助孩子。刚才的分享中,HT妈妈也提到了她学习过的尹建莉、武志红、李崇建的书,把书中的知识消化了,再回来改变自己,试着包容和接纳孩子,在摸索中和孩子共同成长。我也相信,阅读这篇分享的爸爸妈妈们也都是“终身学习者”,想学到点东西再回去爱孩子,学社之前也推荐过一些资源,我们统一整理在下面这张PPT里面了。
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学社也会给家长们提供更多的支持,期待大家和我们一起合作,携手共进,家校联动,激发孩子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