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里最耐读的部分,只有步行才能到达

ECHO 回响之外 2023-11-10



 ©


ECHO

新观察 X 城市漫步



有人在北京银锭桥找到一家咖啡店可以俯瞰什刹海;有人穿过南京清晨的街头,在瞻园中窥见古代权贵的奢华生活;有人走进上海的古老弄里,远眺摩天大厦与白墙黑瓦交相呼应……曾经的“街溜子”们,终于也有了一个在城市流浪的洋气表达—— City walk。


City walk的本意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步,当下则代表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它指几个人一起,在专业讲述员的带领下,有计划地行走在一条独特的城市路线上,从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路上可能会遇到没有名字,但很好吃的小店,藏在小巷尽头的咖啡馆,就像开盲盒,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惊喜,但只要走下去就会见到不同的风景。


它最初活跃于疫情之下,缺少中远途旅行的年轻人重新将目光投入所生活的城市;同样用来对抗后疫情时代,热门景点火爆疲惫的“特种兵式旅游”。它是对城市快节奏过速发展的慢反思。年轻人们发现,城市里最值得读和玩味的部分,只有脚步才能到达。而我们与现实的联系正来自于这样的行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证明自己正处在一个有形的宇宙中。



在北京银锭桥找到一家咖啡店可以俯瞰什刹海。@ 摄影师伊兰





对于未来城市的样子,无数书籍与影视作品中成有过无数种畅想。曾几何时,城市道路的设计还是多以满足机动车的行驶为目的,人们沉浸于高度工业化的严谨与规整,对人行步道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


电影《大都会》中的未来城市,就是基于工业革命下,人们对建筑未来主义的一种警醒与思考的影像化,预演了同时期美国大城市发展极端化的图景。影片中地面概念消失,摩天楼与空中街道的尺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似乎为城市建建立了高效且无限沟通蔓延的立体网状空间,但由之产生的却是束缚、焦虑与压抑的氛围。



电影《大都会》中的未来城市



过于强调工业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会在不经意中割裂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真实状态。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而步行,是人最基本、最自然的活动之一。正如城市规划大师彼得·卡尔索普所说:“如果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按照以小汽车为中心的方法去建造,人们就会远离步行,而步行恰恰是让这个城市变得伟大的一个核心要素。”


城市漫步道是人与城市、自然衔接的最好方式。一方面,它能深入城市内部,串联不同的街区与历史文化景点,沟通城市建筑与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另一方面它又能跳出城市之外,让久居城市之内的人,重识“庐山真面目”,俯瞰城市全貌,用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身边的风景。



纽约高线公园,审视城市的另一个视角   ©林琛Live



更全面的审视与理解城市,需要不同方式、不同速度的视角。在汽车中飞驰的城市犹如一种跳动的剪影,在大楼中透过窗口则呈现碎片化的固定角度,唯有行走可以将画面真正串联起来。


路过川流不息的人群,看清每个人的不同表情;路过星罗棋布的早餐摊点与小饭店,嗅到饭菜的清香与城市的味道;菜场、洗浴、理发、唱歌中听不同的声音,嘈杂中又伴着令人心安的和谐。有快步急走的、有徐步慢行的、有发呆的、有张望的、有兴高采列的、有垂头丧气的各种各样的人们……


那些复杂多变的节奏与丰富多彩的格调,交织成为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城市烟火气,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才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上海武康路 © 茂茂茂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杰夫·斯派克(Jeff Speck)在《适宜步行的城市》一书中,同样倡导以步行为导向的社区设计,致力创造“使居民们想留下来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他提出,人们生活在一座城市里,想要有愉悦的徒步出行,通常要满足“有用、安全、舒适、有趣”四个特性。


类似的概念出现在很多当下对于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思考中。现代和步行并不矛盾,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可持续观念与低碳环保理念的日益增强,“绿色出行”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共识,构建“步行友好型城市”同样成为国家经济和人口未来的优先定位,城市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户外健身步道,不仅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也为城市增添新的流动景观,在城市中构成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枢纽,让都市空间更加亲切、城市发展更具活力。



上海宝山滨江步道   © 金笑辉





170多年前,28岁的梭罗带著一把斧头,在瓦尔登湖的小木屋里生活了2年2个月又两天,后来,他根据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的《瓦尔登湖》被誉为“绿色圣经”,激励了无数自然主义者和倡导返归大地的人。他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我们怎么亲近自然,怎么让生活简单:每天散步。


尼采同样喜欢漫步,他认为自己的“所有灵感都是在行走时迸发出来的”,他穿越森林,在长时间的行走中,与自己进行了那些名著的对话。



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时,自己花了28.12美元亲手建造的小木屋。《瓦尔登湖》很难读,但即使只是粗略浏览,也会让你不由自主的思考:真正的生活是什么?



在城市中行走,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行走让我们可以去追逐一阵风、一朵云、一颗星;可以在38℃的高温中汗流浃背,思考上班与生存的意义;城市的点与点之间,不再是无须在意的空洞路程,而是可以充满着丰富哲思的探索之旅。


行走原本应该是一个最方便,也最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在现代社会却是一个简单却奢侈的行为,没时间,没心情,没必要……太多的借口让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行走的意愿,还失去了更多更多。


现代互联网久坐的工作方式,催生肥胖的高发与诸多亚健康问题。而身体的日益僵化,同样会带来思想的僵化与迟钝,我们渐渐失去了感受身边风景与自然的能力,在都市游走中逐渐变得漠然,与真实的世界失去了联系。



深圳宝安滨海文化公园步道  © Holi河狸



城市犹如一本书,而行走就是串联这本书的形容词、副词与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与细节段落。高效且整齐划一的句子,固然更简洁明了。但若缺乏了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结构与折的情节,如何才能引人入胜?


红尘滚滚,柴米酱醋盐,千百年依托在城市中行走的贩夫走卒与每一个人,来构成了饱含生活的一点一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久弥香,最终组成了我们的人生与尘世的幸福。



上海延庆路的午后   ©戈多





有人说,旅行就是一群人离开自己呆腻了的城市,去到另一群人待腻了的地方。我们似乎总渴望逃离当下,总向往远方。有多少人走遍了祖国大地的山川湖海,却仍看不清生活许久的这座城市。而步行,给了我们一次重新探索与发现城市肌理的可能。



曼谷Groove购物中心旁的城市步行道一角。在压抑的天桥、火车轨道与永远拥堵的公路旁,开辟了一条兼顾了安全、便捷、绿色与舒适的人行步道。



那家总是吃饱了才会路过的煎饼摊;那棵不知不觉就长得比自己还高的绿树;从小居住,曾经以为庞大的小区,似乎变得如此狭小;那些一直认为随时可以去,但却一直不曾游览的建筑与风景……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步道。大沙河是传承着深圳南山记忆的“母亲河”,伴随着城市的成长、欢笑,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记忆。© 江丹、张学涛



当我们被在互联网世界高速运转信息侵蚀得眼花缭乱时,当我们被车水马龙的都市喧嚣叫嚷得心烦气躁时,放下手机,走入城市,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这座城市和居住在其中的人,发生在其中的事。把城市的嘈杂与过往的窃窃私语都淹没在掷地有声的脚步中,或许你就会发现行走的力量,发现属于自我生命的另一种轻盈,那种活在当下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和兴奋。



上海,徐汇跑道公园。一个创新的城市复兴项目,于城市中心处融入珍贵的历史记忆,与充满活力的未来融合在一起。 © Insaw Photography, Fan Zhang



一步一步,一呼一吸。行走是缓慢、简单而重复的,而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重复的流动,最能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与思虑的深远。有人喜欢远离人群独自思考,有人喜欢走入人群感受那些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散步的形式并无定式,只要自己安心舒适即好。


有时你甚至可以幻想自己不动声色地闯进周边人们的生活,想象与不同的人交谈,在夜幕逐渐降临后,彼此相视一笑,随后消失在温暖的黑暗里。



昆山市柏庐中路-东塘街界面更新设计,成人与孩童共享互动的魅力街角。 ©GN



有人说傍晚饭后的散步,是零成本的浪漫。温柔的晚风会吹散一天里的所有不愉快,落日的余晖也孕育着归家的欣喜与陪伴。走着走着,不知不觉的,于漫天的星辉中,收藏生命中的所有美好。



© 小日子衿 



 ©



撰文 | 申强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申强

图片 | 谷德设计网、网络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孙元亮:造一座园,在自然的天光中,向上生长


陆颖昆 | 在时间中塑造、成形、治愈


时境建筑:紧握诗意,做时代的建筑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