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屋书香两袖清风,三寸笔头学问未来

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
2024-10-08

点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一屋书香两袖清风,

三寸笔头学问未来

                  ——张继泽先生访记


本期人物:

张继泽先生


1945年12月生,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研究员。


1966年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办公室主任,贵州美术出版社贵州画报社社长,贵州画报社贵州新闻图片社社长、总编,贵州教育出版社社长。1990年3月起历任安顺市(市县合并)副市长、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兼局机关党委书记、贵州省信息中心主任、贵州省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兼该办常务副主任。2005年5月任贵州省发改委副巡视员。2006年3月退休。


1980年12月创办贵州省未来研究组。1985年9月5日,成立贵州省未来研究会,任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5年9月,任终生名誉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2007年起,相继创办贵州信息与未来艺术团、贵州未来学书院、贵州济泽未来学研究院。

  

出版著作有《通俗未来研究学》《未来研究学》《未来学》,以及《未来学文辑》上中下三卷。


   受访:张继泽

       小记:炯炯 小艾

编辑:韵依



 时值上海市未来研究会成立40周年之际,研究会《口述历史》专题组对张继泽先生进行了一次线上采访。作为未来研究类著作的重要出版人,又是四十多年潜心研究未来学的大家,在中国未来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张老成为我们埠外采访第一人。



第一篇:始于热爱 结缘未来学

有幸识得春风面,从此阡陌多暖春。张继泽是秦麟征《预测科学》、顾镜清《未来学概论》著作的责任编辑。他在采访中坦言,在自己研究未来学的过程中,有幸认识北京的秦麟征、上海的顾镜清,并得这两位国内未来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帮助和启发。阅读1980年“全国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资料,让他痴迷上未来研究,走上未来研究的学术道路。

1988顾镜清(前排左3)贵州讲学

图为时任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贵州画报社贵州新闻图片社社长总编张继泽(后排左1),贵州省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毛希谦(前排左4)等与顾镜清合影



炯炯:

2019年5月,我们采访了《未来学概论》的作者顾镜清先生。这本198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老师您是该书责任编辑。是不是可以说没有您的“慧眼”就没有顾老先生的这本书了吧?


张老师:

1983年我在贵州人民出版社政治经济编辑室当编辑,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到全国去组稿。目的是希望找到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关于未来学的书,以及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书稿。


早年我读过顾老师写的关于上海科技未来发展的一篇论文,1983年利用组稿时间,我坐火车到杭州找到顾镜清先生,说明来意,并邀请他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关于未来学的书。一年后他兑现了诺言,书稿寄过来了,全是手写的,除了他自己写的,还有很多国内外报刊剪贴的内容。我对此进行了认真编辑,经我编后交二审毛希谦主任修定,再交总编三审签字后印刷了。顾老师可谓是以《未来学概论》一书在中国未来学领域首开先河的人,功劳不小,应永铭记!

 

炯炯:

张老师您有慧眼约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关于未来学一书,1985年,另一位中国未来研究会创始人的著名学者北京的秦麟征先生的《预测科学》,也由您担任责任编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相信您自己也是个未来学的爱好者吧?


张老师:

是呀。我出生书香门第,爷爷从小就和我讲天上的星斗以及天文学知识,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等都给了我很好的启蒙。在农校读书时,看到拖拉机陷在水田里,我就想着是否可以有没有轮子的拖拉机;农村住的茅草房,低矮、漏水且蚊子很多,我也想着未来是否可以一分钟造一栋楼,让老百姓都能住上好房子。


我从小喜欢听爷爷讲故事,背唐诗宋词、喜欢思考未来。当时《中苏友好报》有个“科学家谈21世纪”栏目,我是每期必读。学生时代我经常望着浩瀚的天空胡思乱想,思索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的未来又将去向哪里。


1979年我考入出版社工作,当时我们有个同事张海涛到合肥参加1980年“全国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联合学术讨论会”,带回来一口袋的论文资料,特别是未来学有100多篇论文,籍此我认识了顾镜清老师、秦麟征老师。彼时的中国已有不少人在研究科学学和人才学,但是研究未来学的却寥寥无几。于是我想我这辈子就研究未来学吧,多出版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关于未来的书,帮助大家树立未来意识的思想、全球意识的思想。

 

第二篇:终身投入 致力未来学


追梦时光

敢叫日月换新天

志在千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张继泽1945年12月生于一个丘陵起伏,山坝相连的遵义深溪镇。喀斯特地貌的深溪镇,因一水井名深溪水而得名。在距离深溪镇4公里处一个名为永安村,曾是茶马古盐道。15岁前,他在这个崇尚“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永安村里放牛读书。随着蓝天下的成长,他总是喜欢在银杏树下玩耍,喜欢坐在家乡的门前,听老人讲古老的故事,欣赏秋天穿着金色叶子在天空中飞。他那时候的梦是金色的。有时在梦中行走时,他找不到出口迷宫,一次又一次地被锁在迷宫里,感到如此困惑。在现实生活中,当他激起斗志时,梦是一种火色。1960年,走出山村,来到贵阳,读中学和贵阳师范学校,1966年,在贵阳郊区当小学和中学老师12年,在教书之余,时常畅想未来人生,梦想走向更大的世界。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考调贵州人民出版社当编辑,一路走来,当过副市长,做过省出版局副局长,始终没有放弃未来研究的理论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是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和预测,其中不乏感性认识与理性预见两种可能。未来学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它是一种学,而在于它的话题是未来。正因为不同时代和不同身份的人越来越关注未来这个话题,恰恰需严密的科学范式来研究未来。


小艾:

不仅您当责任编辑出了不少未来学的书籍,好像您还组织了贵州的未来研究会。2020年11月,您的《未来学文辑》三卷本(演讲录、学术录、文思录,简称“三卷本”)出版,记录了您作为一个未来学者成长的历程,相信对后来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蒙和引导。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未来研究学道路的历程吗?

2020年11月在贵阳召开的张继泽(左5)《未来学(三卷本)》新闻发布会,与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张群山(左4)和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海峰(左3)及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左6)等合影


张老师:

197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成立,1980年当时只是一个小编辑的我,召集郭猛、刘子富、盛卓卿、罗筑勤等商办成立了贵州未来研究小组。但是号召力不够啊,于是我冒昧找到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朱厚泽,在他的支持下,1985年9月,省科协批准正式登报成立未来研究会,会员也从原来的50多人发展到二百多人。


1988年通过秦麟征老师的介绍我参加了北京第十届世界未来学者联合大会,记得当时李鹏总理还来接见代表团呢,我提交了《把合作精神推广到全人类》的文章。1991年我参加了西班牙国际会议,我提出了《中国的出版业必须积极走向世界》的论文。我开始慢慢研究未来学,并且走出国门,到国际去进行学术交流。


我卸任贵州未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一职后,2017年开始筹办未来学书院,2019年筹办济泽未来学研究院。我希望可以籍此来学习宣传普及未来学,可以培养更多的未来学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希望自己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带动周围的人们开展为乡村、为企业、为政府进行咨询、规划、决策和实践服务。


炯炯:

张老师您可是个真正的未来学家啊。我记得您曾被北京军科院的姜思毅将军称为“山沟里的马列主义者、真正的未来学家”。能和我们分享下当时的故事吗?


张老师:

1991年8月19日苏联“8.19”政变,当时北京军科院姜思毅将军和糜振玉将军看我是研究未来学的,就让我预测一下结果。我说我可不是算命,根据历史经验推断,我预测政变很快失败,为什么呢?第一、十一个领导人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们;第二、这十一个人轮流坐庄,没有核心领导,怎么会成功;第三、他们没有强有力的政治手腕;第四、没有清晰的政治口号、政治纲领,怎么得民心。果不其然,等我西班牙开会回来,早垮台咯。


炯炯:

前一次来贵阳,惊讶地发现贵州的高等级公路里程数竟然是全国最长的一个省。


张老师:

这个不瞒你们说这个和我们未来学有关。研究未来学可不能纸上谈兵。大概在80年代,我当时就和省委建议贵州的经济社会更发展必须要两通,信息通和公路通。很庆幸的是省委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3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谈贵州教育未来30年发展趋势》(登载《贵州师大学报》),建议贵州的大学应集中在花溪,今天大学城就在花溪建成了。


小艾:

多年来,您致力于未来学的宣传与普及,潜心于未来学的研究,也是未来学的践行者。1988年10月在河北人民岀版社岀版《通俗未来研究学》,2006年12月出版了《未来研究学》,2009年6月,出版了《和谐与未来一一未来研究学讲演录》,2013年,您又出版了首部专著《未来学》。见证了中国40年未来学发展,请您谈谈未来学在中国建制化的探索。

张老师:

我给别人编辑出书,我自己也在不断研究中西方的未来学,于是就开始了自己写书的历程。西方叫未来学,中国叫未来研究学。1988年我第一次把我个人对未来学的理解出了《通俗未来研究学》,全书大概二十万字左右,2006年《未来研究学》在88年版本基础上增加了10多万字,2013年国人的思想也更解放了,我认为未来学和未来研究学从根本上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就把书改名《未来学》,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我自己的学习和认知,大概有53万字。这些都是我利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思考、和写作,也算是一点点积累、一步步花了不少时间写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我一生致力研究未来学的小小成绩吧。


未来学是研究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规律的交叉性科学。研究未来学是为更好改造现实和创新未来,更好为人类服务。未来学是一个系统化的学科,方法论很多,可能大家都知道一些但都是局部的,比如有包括:

- 辩证法论(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 系统论(大系统和子系统)

- 控制论(黑箱)

- 信息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 模型论(数学模型)

- 思维论(线性,平面,逆向,发散,立体,风暴等思维)等。


我一直希望未来学可以启蒙和引导青少年成长为大写的人、有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有价值的人。但是很可惜的是未来学在中国普及还相当不够,研究经费少,人才稀缺,缺少宣传。未来学也不太受重视,国家教育部至今并没有把它列入一门学科。我自己就受到过一些领导的质疑:现实都没有研究好,研究什么未来。


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规划中国人美好的未来嘛。习主席十九大的报告提出中国梦,2049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未来学思想的影响。包括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世界老百姓都应该过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在讲未来,规划人类的未来。

第三篇 一辈子的乐观派 · 

          未来学未来 · 汪洋大海

托夫勒充满预言的一本“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相契合,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启蒙之作,也由于时任总理的重视(《第三次浪潮》出版后,被确定为国务院系统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书),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另一本由美国人奈斯比特写的《大趋势》成为中国畅销书,未来研究会成为当时热门学术社团。40多年后今天,未来研究会似乎是冷门学术社团。


繁华过后的冷清,热闹过后的安静。由于40多年中国经济、科学的快速变化,社会转型,人们对西方世界从仰视变为平视。也由于未来学以不存在事物为研究对象,易受偶然性影响,具有特殊性,由于科学、经济和社会互动变化,具有复杂性,研究人界、人及其创造和表达,它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并具有价值性,所以,综合性是其作为科学之最根本的特性,这些也告诉我们,走上未来研究学术道路,必将充满艰难崎岖的道路。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调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持续影响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三个百年大局相互叠加、交互作用,塑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张继泽认为,人类对未来研究有着迫切的需要。如今,科技大发展的双刃剑对人类前景越来越不利。科技造福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危害和风险。人类安全成为头等大事。车到山前已无路,前进只能靠众谋。未来预测、预演、预判的未来学必受欢迎。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大发展,为未来学研究带来新工具和新崛起的大好机遇。未来学者应抓住机遇,为创造新时代未来学而作出应有贡献!

小艾:

所以听张老师您这么一说,未来学真是和我们平时的生活很近。作为中国未来学界的元老,您是怎么看未来学的未来的?


张老师:

今天我让未来学走进了贵州大学上大课,但是还是没有形成一个专业。所以我们还需努力,希望可以推动国家教育部早日把未来学纳入大学学科体系,在学术上、体制上有保障,培养更多未来战略规划实践人才。


未来学就是培养战略家、规划家。需要不同领域的人、不同年龄段的人去研究未来,像企业未来学、生态未来学、中国古代未来学、教育未来学......宇宙的未来、地球的未来......太多太多了。


我一直相信未来学的前途是光明的,年轻人也是喜欢未来学的,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小溪汇成大江大河,到达汪洋大海。我对此是充满信心。


炯炯:

在张老师的身上看到的是满满的年轻态的正能量。我看到您说过一句话:“人生应对人民、对社会,至少干好一件大事、实事、好事、善事,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相信老师您这句话肯定激励了很多你的学生和周围的人吧。


张老师:

去年得了一次大病,鬼门关走了一遭。但我相信到我生命最后一天,我都不会停止学习和思考。我是毛主席理论的践行者,我没有其他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些思想贡献,帮助更多的人。我也讲“规划人生”,给年轻人一些指引。我也会经常邀请年轻人一起来科普读书会,有创业的、在职的、企业家、公务员等,让他们都一起来听我讲未来学。


我认为未来学不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要走到年轻人中去,宣传未来学的思想。实践和用好未来学,为基层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和我的子女和学生们开玩笑说,我没有留下什么,“不留金不留银 只留思想为人民”。  

2022年8月14日 贵州家文化研究会第一次筹备会

结束语

正如张老师未来学理论思想中的核心思想:未来意识、全球意识、创新意识、挑战极限意识、学习意识......看历史,干现实,更要看未来。他践行终生学习意识,他一辈子在学习,在思考;他把他的人生科学规划意识与年轻人分享,帮助他们早立志、早定目标、早规划。


张继泽在书房整理书籍


“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元代王冕《题墨梅图》)张继泽40多年未来研究学术生涯告诉我们,编辑成就作者,也能造就自己;不管职业角色变换,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学术,三寸笔头,著书立说,必有收获。在结束采访之前张老饶有兴致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著作和满书橱的藏书。听着他自承“两袖清风”,我们不禁补上四字,并以此八字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在聆听了他的故事后的感观和敬意——“两袖清风,一屋书香”。



相关阅读

不求完美,但求问心无愧

核反应堆的余热——访杨存忠教授

“我就是我”——邓伟志老师访谈录

徐本亮访谈录:成为一名给人带来价值的中国公益培训师

勇敢自信,始于大地成于感恩

山哥访谈录:对一个不是“花瓶”的独立董事的采访

生存 or 生活,this is a question

美丽蝶变 共同快乐——阿葭拾叁访谈录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宁泉资产

上海市未来研究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之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