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之间的得失与彷徨——二战考研人大民商法经验贴
作者师弟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二战人大民商法考研成功上岸。相比于很多一战一年两考的后浪而言,作者的心情和经历更为复杂,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心境和情况:彷徨在得失之间。在日常学习的忙碌之余,不妨静下心来沉思片刻,仰观宇宙,俯察品类,让自己经常处于一种高效且舒适的状态,才能更好打赢考研攻坚战。
一、写在前面
22考研终于落幕,以成功者的心态回首,过往经历的种种似乎云淡风轻,但仔细想想,这一路走来的喜乐悲愁确是真切而引人回味。提笔之时,自己在成败得失间挣扎彷徨的一幕幕忽然涌上心头,便以此为题了。
从内容上看,本文主要是对自身两次人大考研的经历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梳理,并对一战的失败教训和二战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回顾和总结,供大家参考(可以两部分相互对应着看,或许能够感觉到我两次考研的前后变化)。同时对考研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了适当回应,但由于大多从自身经历出发,主观性较强,观者多多包容。
二、个人基本情况
本科就读于五院之一,本科期间总体成绩中等(法学专业课成绩中上),法考和六级均成功通过,一战失利心有不甘,二战成功上岸人大民商法。
三、一战经历及教训
(一)经历梳理
1.总复习时间
一战开始时间为九月中旬,总复习时间满打满算为三个半月左右。
2.各科情况
(1)专业课
学习资料:未报辅导班(但对知行法学等公众号的推文有所关注),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人大版教材。
学习基础:理论法基础较差,基本相当于从头建立体系;应用法有一定基础,对学科体系较为熟悉。
学习过程:9月中-11月中系统阅读了初试各科目的教材(应用法为民、刑、知产),其中刑法部分将人大版教材替换为柏浪涛《刑法攻略》,对于民、刑两科中的疑难部分看了一些法考视频(李建伟和柏浪涛);11月中-考试前对六个科目进行高强度背诵,但专业课仅勉强背过一遍;最终成绩为理论法学110+,应用法学100+。
(2)政治
学习资料:主要是徐涛核心考案及配套强化课程,肖秀荣1000题、8套卷及4套卷。
学习基础:高中理科,本科未重视,基本零基础。
学习过程:9月中-10月初二倍速粗看了一遍徐涛的强化课程,并且跟着听课自己做了思维导图;10月初-11月初由于忙于专业课中断了政治的学习;11月初-12月初由于考试临近重新捡起政治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背了一遍(每天2小时左右),并适当练习了肖秀荣1000题和肖8;12月初-考试前,主要练习肖8、肖4的选择题,以及翻来覆去背肖4的分析题;最终成绩为70+。
(3)英语
学习资料:主要是“墨墨背单词”软件、历年真题以及刘晓艳作文课程。
学习基础:英语六级500+,阅读能力还行,写作能力较差。
学习过程:9月中-11月初通过墨墨背了5000个左右的单词(有滚动记忆),同时做了部分真题的阅读部分;11月初-12月初由于政治和专业课学习紧张,中断了单词的记忆以及真题的练习;12月初-考试前,基本没有投入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仅快速学习了一遍刘晓艳保命班的作文部分,以及考前自己练习了约5篇作文;最终成绩为70+。
(二)教训总结
重新复盘自己的一战经历,失败的原因教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规划方面
(1)总体复习时间较短,复习不够充分,尤其是专业课有部分科目存在严重“囫囵吞枣”的问题,难以达到人大初试的要求。
(2)复习进程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时间投入不符合学科特点,导致各科都没有形成新知识学习与旧知识复习之间的连贯衔接。
(3)缺乏完整明确的整体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导致前期状态松弛效率太低,10月中下旬时间不够时才突然警醒,后期强度、压力极大,整体效果一般。
2.学习方法方面
(1)专业课前期一味死啃教材,缺乏科学方法和体系思维,直接导致复习节奏拖沓以及后期记忆效率不高,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和自我怀疑。
(2)专业课对学术和社会热点关注不够,导致一方面学习视野太过狭窄,缺乏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考试中遭遇涉及热点的试题(尤其是某些应用法科目)时可能会答得十分勉强。
(3)英语对真题重视不够,一方面练习的量不够,即只练习了近十年左右的真题且仅练习了一遍;另一方面也缺乏系统性,即没有限定时间(这一点直接导致考场上时间吃紧),主要练习阅读而较少练习包括作文在内的其他题型等。
3.应试技巧方面
(1)专业课基本没有钻研真题,也没有梳理过答题思路,导致在考场上看见真题要么难以下手,要么有很多内容想输出却难以组织。
(2)考场时间安排缺乏合理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实际执行很不理想,导致答题时间吃紧。
(3)文字排版不够整洁,在答题时都是歪七扭八、龙飞凤舞,想必也失分不少。
4.心态调整方面
(1)首先在整体上对自己能否上岸人大持怀疑态度,不够自信,但在具体过程中常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甚至取得了一点学习成果之后沾沾自喜产生懈怠心理,陷入了“战略上过于重视”、“战术上过于藐视”的误区,既容易缺乏信心和斗志,也容易出现学习和应试上的失误。
(2)前期复习时过于懈怠,后期又过于紧张,对压力的认识和分配均存在不合理。
(3)始终没有找到合理的排解和调节方式,导致情绪不够稳定,饱受失眠困扰,严重影响学习。
(三)经验积累
基于辩证思维,一战尽管结果是失败的,过程也漏洞百出,但总归有一些做得不错而值得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在二战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坚持和实践,为我二战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如下:
1.制作思维导图
一战个人在政治学习当中有自行整理思维导图(例如图1),优点在于体系清晰、便于记忆,也实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1(不足颇多,仅供参考)
2.在记忆时多进行知识的串联
一战时个人专业课背诵时间不充足,因此强度极大,但在高强度高压力的背诵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比如在记忆具体知识点时多与相关知识进行串联,找到其在基本体系以及同类知识中的地位,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
四、二战经历及经验
(一)初试经历梳理
1.复习前准备
(1)心态准备
二战的开始,甚至于决定是否开始,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心态上的准备。考研失败的落寞与彷徨,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明白,自我的怀疑、前路的迷茫、年岁的增长、家人朋友的失落和误解,乃至于经历过一战后身心的疲倦等等,都是对勇气和意志的重要考验。因此,敢于直面自己失败的过往,敢于向自己内心深处开刀,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同时积极把握自身已经具备或可能具备的优势,重新建立起对知识的兴趣和冲击顶峰的信心(也就是知行师兄说的“空杯”心态),这些都是进行具体的知识复习前必要的准备(具体详见前文所述一战失败的教训总结和经验积累)。
(2)规划准备
基于一战的教训和经验,决定二战后我首先对二战复习的时间和具体复习进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具体而言:首先在时间方面,考虑到自身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战线过长的可能弊端,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我把二战复习的总时间确定在四个月左右(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时间还是略紧,因此仅供参考,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另外在具体复习进程上,个人确定的总体原则是前期重英语(11月中旬前),后期重政治(11月下旬后),专业课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将背诵的时间提前(主要是考虑到后期政治背诵任务重且专业课重复背诵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各科均不中断学习,每天保持对专业课、英语和政治都投入一定的时间。
(3)资料准备
二战在资料方面准备比一战更为全面,具体而言:政治科目由于一战时已经基于徐涛核心考案制作了思维导图,因此二战增加了肖秀荣精讲精练作为补充;英语科目增学了唐迟的阅读课程;专业课增报了知行法学的辅导班,收到了相关课程及讲义等资料(二战专业课学习以知行的讲义为主,以教材为辅)。
2.具体复习过程
(1)9月——知识积累和状态调整
专业课方面主要是完成了法理学、知识产权法、法制史、刑法四个科目的理解性学习(个人采用的是一门理论法+一门应用法搭配学习的模式,大约两周左右可以过完一组),包括选择性听了知行的部分课程(其中法理学部分完整听过一遍,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及随同制作了各科的思维导图,对一战部分科目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塑,比如知行“法之内(法实证论)-法之外(法社会学)-法之上(法哲学)”的体系算是打通了我法理学学习的任督二脉(图2),同时还在学习法制史前将法理学部分快速背过了一遍。
图2(不足颇多,仅供参考)
政治方面主要是结合精讲精练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了完善,同时适当练习了肖秀荣1000题,这一阶段对政治投入时间较少(一战时已经看过一遍课程所以没有再重复)。
英语方面主要是重复记忆了一战时就已经背过的单词(使用的依然是“墨墨背单词”),并完整练习了五套左右的真题(不包括作文)。
(2)10月——知识积累和强化训练
专业课方面主要是完成了宪法和民法的理解性学习(其中民法单独耗时接近两周),同样整理出了思维导图,同时将法制史背过一遍,将法理学再次背了一遍(每遍都有新感觉哈哈)。
政治方面主要是练习了肖秀荣1000题,以及结合思维导图将史纲部分背了一遍,投入时间依旧不多。
英语方面主要是练习近20年真题,并保持单词的记忆,同时选择性过了一遍唐迟的阅读课程。
(3)11月——高强度记忆和深化理解
专业课方面正式进入背诵阶段,这一阶段对专业课投入时间较多(基本白天都在背专业课,晚上学政治、英语),结合思维导图对各科知识进行体系化记忆,记忆方式为逐章逐节回忆知识,巩固章节体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串联,由于考试逐渐临近压力较大,背诵效率较高,当月基本完成了各科的第一遍背诵。其中民法、刑法耗时各约为一周,宪法、知产耗时各约为5天左右,法理学和法律史由于前期背过,因此在11月底用了5天左右便将两科快速过了一遍。
政治方面主要是完成了肖秀荣1000题的练习,巩固了史纲部分的记忆,并结合肖秀荣知识点提要回顾了马原、思修和毛中特部分的重点知识(但并未背诵),除此之外11月肖八出版,在12月到来前将肖八选择题练了两遍左右,分析题未关注。
英语方面适当放缓了真题的练习和单词的背诵(为了匀出时间给专业课和政治),后20天每天会抽半个小时左右对已经做过的真题阅读进行朗诵(强化语感)和逐句翻译(每天1-2篇)。
(4)12月——后期冲刺和应试准备
专业课方面进入背诵巩固阶段,各科依次进入第二轮背诵(由于法理学和法律史前期有过重复背诵且11月底刚背过所以跳过),耗时约15天左右,其中民法部分耗时约一周(内容太多+状态不好+匀时间背肖四);12月中旬后进入第三轮背诵,一直到考前两天(个人安排最后一天留给政治英语),总体基本背完三轮;另外12月份开始关注真题和热点,其中理论法部分重点研究了真题(尤其是法理学),应用法部分重点研究了知行总结的热点(时间原因只重点关注了民法热点和部分刑法热点)。
政治方面只专注于肖四分析题,以及肖八和肖四的选择题,同时适当记忆了公众号总结的选择题重点知识点和一些关键词(总体是以肖为主,其他为次),其中肖四分析题反复背诵了三遍左右,基本达到滚瓜烂熟(但也只背了肖四),选择题也是反复做,尤其是考前一两天高强度看了几遍。
英语方面没有再过多练习真题(整个12月只练了一套),主要聚焦在作文,12月平均每天练习一篇,另外考前两周将单词又快速过了一遍。
3.初试考试过程
第一天第一科为政治,个人感觉试题难度较前一年有所上升,分析题部分肖秀荣发挥一般,押题命中率没有前一年那么夸张,但个人体验下来感觉将肖四背熟还是有话可说的,我考前只背了肖四,考场上答题使用的也基本是背诵的内容(可以适时临场扩展补充),答题卡基本写满,最后分析题部分得分应该在35分左右。
第一天第二科为英语,个人感觉试题难度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作文也比较中规中矩,临场基本发挥出了正常水平,美中不足的是翻译和作文部分时间略紧,书写不太美观。
第二天为专业课,我完整听了第一天晚上知行师兄的考前直播课,获益匪浅,尤其是师兄关于考场答题技巧的一些讲述增添了我的信心,当天晚上用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理论法快速过了一遍(其中宪法和法制史主要是过了个人不太放心的部分板块内容),第二天临场感觉题目略有些超出个人的常规预想(尤其是法理学),但由于体系纯熟,理论法学部分答得较为顺利,应用法学有部分科目出现了涉及知识盲区的问题(知行押题很准但我没时间看哈哈),也按照师兄考前的提点尽量体系化、完整化作答,专业课答题总体上瑕不掩瑜。
(二)复试经历梳理
1.备考过程
从时间上看,初试到复试之间的时间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试出分前(今年为2月21日),这个阶段个人基本在忙其他事情,没有投入时间复习(但还是真心建议朋友们这个阶段可以投入一些时间复习,至少阅读一些复试专业相关的书籍);第二个阶段是出分后到划线前(今年出复试线是3月18日前后),大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刚出分那几天比较兴奋,正好又赶上俄乌开战消息满天飞,基本无心学习,到三月初左右算是正式开始有强度的复习;第三个阶段是划线后到考试前(今年复试时间为3月25日-3月27日),这个阶段时间较短,节奏也很快,但好处是心绪比较定,压力较大效率较高,和知行的小伙伴们交流、练习也渐入佳境,我感觉自己在这个阶段还是有比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将自身从初试后的散漫松懈状态调整到了高度专注的应考状态,这一点个人觉得对于比较注重临场发挥的面试来说还是有一定重要性的,因此这段时间值得好好把握。
从复习内容上看,首先是对知行《复试一本通》中历年的考情以及复习经验、论文等进行了阅读,听了知行的内部复试课程,其次在具体专业课学习上,由于个人是民商法专业,因此复习内容主要是民法、商法、英语三大块。民法部分上手比较快,同时以初试复习内容为基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了拓展,一方面继续深挖初试的重点知识,总体上以教材知识为主,并兼顾了新近的学术热点(如总则编解释、各主要老师近一年的论文等),听了一些老师的视频课程(如程啸老师对担保制度解释的逐条解读、岳业鹏老师的法硕复试课程等),另一方面对初试投入较少的人格权部分、婚姻家庭部分、继承部分、侵权责任部分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商法部分由于法律众多,个人时间有限顾及不周,仅重点系统学习了商法的基础理论以及公司法部分,对于涉及近期热点的证券法等也投入一定精力,其他如票据法、保险法等,仅结合法考内容(刘安琪)进行了适当关注,对一些基础概念和基本体系进行了记忆,目的是确保抽到相关题目至少有话可说;英语部分主要是跟着知行的英语小组进行口语练习,由于今年英语的考试形式是复试前一天才通知,因此前期练习的形式与考试存在一定差异,不过坚持练习一段时间还是能够感觉到能力上的提高,同时还通过墨墨重新复习了一遍单词。
2.考试过程
今年复试依次是专业课笔试、英语面试、专业课面试三个部分,专业课部分总体考查内容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但在基础之上进行有条理、有依据、详略得当的理论延伸和知识串联也是极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专业课面试中,如果在阐述具体知识点时能够信手引用(如串联相关理论和其他相关章节知识点等)或联系实践(如临场举例论证、联系立法等),想必会加分不少,当然也不能舍本逐末,导致论述时失去了条理或是详略不当,切记任何加分项都是以基础为前提的;英语部分主要是对个人口语能力而非具体知识的考查,因此需要日常的打磨,当然临场时的心态调整和一些应试技巧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可以提前备好1-2句问候语和开场白作为具体作答前的铺垫,作答过程中以及完毕后的一些礼貌性用语也可以提前模拟准备,这些技巧的应用与个人的能力无关,而面试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各种细节的积累。
(三)二战经验总结
二战的经历从结果上看是成功的,个人的复习规划也基本得到了落实,上岸后重新复盘,的确在一战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1.复习规划方面
(1)目标预设
每个人在开始复习前或许都有自身的预设目标,宽泛性的比如报考的院校和专业方向,具体性的比如初试总分以及各科具体分数,个人觉得提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理性的预想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有效避免陷入冲动、盲目的复习当中,也能够给自己一个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并且这种预设也是进行具体复习规划的基础。以我自己的英语科目为例,我的英语六级分数为500+,并且个人一战时对单词进行了比较扎实的记忆,相对来说为二战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同时经历过一战对复习的节奏和应试的技巧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因此结合自身情况我预设的初试英语分数是保底75、冲刺80+,基于这个目标我制定了自身的英语复习计划,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虽然时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但基本上始终保持了向着预定目标努力,最终结果也算达到了预期。
(2)时间计划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我的复习时间都相对吃紧,但我依然认为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比如认真经历过法学本科的系统学习),复习的战线不宜拉得太长,其弊端主要是前期容易懈怠,导致复习效果不好,进而出现疲态,后劲不足。但凡事无绝对,如果是耐心足够、基础一般的朋友,还是尽早开始为宜,当然也要把控好节奏,张弛有度。另外对于英语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尽早做好规划。
(3)各科安排
在人大法学考研中,专业课的内容还是很多的,论述题+案例题的考察模式也对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需要把控好复习的节奏,顺利完成各科知识的体系化掌握,并在不断重复中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与此同时政治和英语也不容忽视,有心观察就会发现,上岸同学的政治、英语分数都不会太低。综合来看,人大初试共有四个科目,而近年来已经很少出现仅靠一个科目的超高分(其他都较低)就成功上岸的考生,大多数都至少有2-3科达到了相应的水准,同时人大在划定复试线时对各科也有最低分数要求(如英语分数线曾经达到过65),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也要合理安排各科的复习时间,秉持底线思维。即便是自己比较厌倦的科目,也要根据考试要求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时间,并努力找到让自己学进去的方法;即便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科目,也要适当克制时间的投入,同时避免走入重深度而轻基础的误区。
就我个人而言,在二战中专业课投入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后期基本是上、下午专业课+晚上政治、英语的模式,而在专业课具体科目之间,主要还是根据知识内容来分配时间(其中民法耗时最多,法制史、宪法、知产耗时较少)。同时根据个人体验,如果各科都能够学得进去、学出成果,相互之间在信心上会有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自我感觉会离预设的目标越来越近,也就能够激发出学习动力,反之如果某一个或几个科目复习进度落后太多,对整体的信心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学习方法方面
(1)重视体系梳理
个人觉得,人大法学考研过程中,体系梳理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针对专业课和政治的学习。在我理解中,对知识进行体系化学习不仅包括掌握纵向上“知识点-章节-版块-科目”的整体框架和逻辑层次,还包括深入挖掘和理解横向上各知识点、各章节、各版块甚至各科目之间的理论联系,从而在具体答题时能够高屋建瓴、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呈现出有深度、有条理、完整自洽的答案。
举例而言,以中国法律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为例(如图3),不仅在纵向上是一个以内部朝代更迭为轴线,以法律儒家化以及律学发展为出发点,包含各种立法文件和法律形式、各类具体法律制度(刑事制度为主,兼有民事、行政等制度)、司法制度(又可以展开包括司法机构以及起诉、审判、执行等各种诉讼制度)在内的逻辑体系,而且由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因此横向上在法律思想、法律形式、罪名、刑罚、司法机关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与前后各个朝代相互比较、相互联系,放在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发展演变中去深入把握。更进一步说,既可以比较具体知识点(如图4),也可以整体比较一个时期的法律制度,甚至可以将法律史中的一些古代法制内容与其他科目中的现代民法、刑法等规则对比印证,加深理解。
图3(不足颇多,仅供参考)
图4
(着重参考了知行的体系,相比于一战时对具体知识点的脉络梳理得更加全面,但同时也有自己的思维惯性,个人比较习惯于按照“基本内容-背后原因-体系串联-总体评价”这样由表及里的思维来理解和记忆具体知识点,因此仅供参考)
(2)紧扣核心观点
在对每一个章节进行具体学习时,首先要把握各章节的核心观点,再从核心观点出发,开枝散叶,逐步学习其他细节的知识。这个核心观点,可能表现为一个核心概念、一个核心思想或者该章节知识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把握住了核心观点,才能有的放矢、以点带面地将各种细碎知识有效整合起来(类似带着问题找知识),反之则容易失去目标,耗费了时间却难得真味,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
举例而言,以法理学中“法的概念”一章为例,教材对该章节的描述较为抽象,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法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和论证,如果盲目地一头扎进去,会不知所云,甚至觉得这一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直接跳过,实际上这一章节主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定义法的问题,只要把握住这一点,就能够把教材中这一章有关于法的属性、法的特征、法的形式、法的现象和本质等等内容整合起来,共同汇聚成一个教材有关于法的经典概念,同时把握住这一点之后,也能够顺利领会这一章在整个法理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基础性地位,能够把这一章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建立起其与后续其他章节的联系,从而使得自己整个法理学的体系更为完善。
另外以法制史为例,在古代法制史中,每一个朝代都有相对应的法律思想,以这个法律思想为出发点,展开该朝代具体的各项制度。因此先对法律思想以及其背后的哲学、社会思想有所理解,就能够很好地把握具体制度背后的原因以及相互关系,从而顺利对各项制度进行理解记忆;相应地,在具体答题时除了可以讨论某一个具体制度在不同朝代同类制度中的上下源流,也完全可以勾连到该朝代的法律思想,使得答案更加饱满和富有理论(思想)基础。(例如图5)
图5
(以汉代为例,法律思想总体分为武帝前和武帝后,以宽省刑罚的思想为出发点,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景帝的刑制改革,而以独尊儒术、德主刑辅的思想为出发点,也就能够打通上请、亲属相隐以及春秋决狱等制度的脉络,并且在答题时也可以回溯思想,使得答案丰富饱满、更见功底)
(3)把握好理解与记忆(背诵)之间的关系
在人大考研学习尤其是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如何认清和把握理解和记忆二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是事关考研成败的重要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个人认为,从辩证思维出发,二者首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不能相互替代,只记忆不理解往往囫囵吞枣,记忆效率注定不高,只理解不记忆则很难满足应试的要求,容易出现临场无话可说的问题;另一方面,二者注定是紧密联系的,不仅相互包含,而且相辅相成,理解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知识掰开揉碎进行吸收,不可避免的也有记忆的环节,进行过一轮理解性学习之后脑海中必然对学科体系、重点知识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同时也为后续系统性的记忆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样的,记忆也必然是理解性记忆而非死记硬背,要始终紧扣住体系和核心知识才能记得快、记得牢,同时随着记忆的熟练,各章节知识会在脑海中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理解自然随之加深。(图6)
图6
(以法制史中较为丰富的唐朝司法制度为例,乍看似乎知识点繁多,但如果前期理解过程中能够将思路和体系梳理清楚,把司法制度分为司法机构和诉讼制度两大板块,其中司法机构又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之后又可以再细分,诉讼制度可以分为起诉制度、审判制度和行刑相关的制度,还有一些其他特色制度,这样层层展开,最后会发现知识不是背下来的,而是体系化地印在脑海里,在需要时可以依托体系分析和回忆出来,并且能够很清晰地回忆出具体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
另外在具体操作上,个人认为前期还是重理解,后期重记忆,尤其是考前1-2个月,最好要进行至少一轮的完整背诵,同时依据个人体验,在能够充分理解和完整背诵的前提下,整体背诵遍数越多,相对会对知识更加熟悉,也就更能够适应考试的要求。当然,凡事无绝对,前期理解性学习时如果出现疲惫或效率不高,也可以适当对部分科目进行背诵,一来能够巩固知识体系,二来也能够为后期紧张的背诵阶段节省时间,比如我在10月份的理解性学习阶段就抽出过时间对法理学和法律史这两个科目进行了一轮背诵。个体情况毕竟存在差异,在保证复习进度的前提下,依据个人情况具体安排,也是人大考研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能力。
同时在背诵阶段,不仅要背诵新知识,也要及时回顾旧知识,新知与旧知不断整合,最后达到能够完整复述整个科目内容的程度。个人一般是每天开始背诵时先背一遍前一天的内容,按照个人体验,经历过充足的睡眠之后,前一天刚背的知识在脑海中会特别清晰,快速重复一遍会有明显的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就决定了背诵强度一般比较大(每天的背诵量较大),需要精力和意志力同步跟上。
(4)把握好基础与拔高之间的关系
基础和拔高,也是复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组关系,其中基础个人理解为是教材中所呈现的各科目的基础知识、主流观点,以及一些常考的重要法律规范等,而拔高则包括并不常考的非重点知识、基础知识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理论(尤其是一些偏、冷的理论)、各类学术热点和社会热点等等。从命题上看,人大法学考研初试历来重视基础,绝大多数的真题都源于教材(但直接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较少),要求考生对各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均达到较高的水准;但同时也要看到,老师们在命题时也绝不避讳热点,甚至偶尔会直接考察学术和社会热点。
因此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肯定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解和记忆,即便是考察热点的题目,要想真正答好也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充分掌握。而对于浩如烟海的拔高层次内容,则要以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去理解和对待。法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任何一个学科、章节甚至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背后都隐藏着无穷的奥妙,往往所学越多越能感知到学海无涯,但考研时间毕竟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一场冲刺,为了追求更快到达终点有时要尽量减轻负重、学会妥协。具体而言,首先要对人大初试的真题和考察要求有深刻地了解,对具体知识的可考性、考察方式有自己的认识,对于可考性不高的知识,可以在前期时间比较充足时给予适当的关注,但在进入中后期学习时就要逐步放弃,尤其是后期背诵阶段,除了考前的热点可以抽出少量时间适当了解,其他的内容一定要学会舍弃,另外即便是对于热点的学习,也要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理解和记忆,不要舍本逐末。总而言之,考研备考和学术研究有时相辅相成,但在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后期冲刺阶段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紧张的冲刺阶段,自己再分出时间精力去关注太多热点已不现实,而知行师兄师姐们专业化、精简化的总结,让我在短时间内就对考前的热点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也很好地引导我将热点融入既有的知识体系中,减轻记忆负担,也不至于陷入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无法自拔,无论从信心、知识还是时间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3.应试技巧方面
(1)保证精力是前提
考试过程既是对过往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个人精神、体力乃至意志力的重要考验,连续四场合计12小时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还是非常累的,印象里基本每一场都是从开考不停歇写到收卷,答题纸基本写满,专业课两场停笔时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因此事先进行充足的休息还是很有必要,我个人是没有午睡习惯的,但在12月份还是在感觉疲惫时刻意给自己安排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午睡,考试那两天也都是11点之前就入睡。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尤其对于考前还有比较明显的知识缺漏的朋友,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安排。
(2)答题思路是关键
就专业课而言,人大学硕的真题在题型上是以案例和论述为主,有相当一部分真题命题较为宏观(尤其是理论法学),如曾经出现过的“论述法治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谈谈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看法”等,都需要调动和整合多个章节甚至整本书的知识进行作答,能答的内容很多,但想真正答好也很难,答案也颇具个性化,同时即便是某些表面上答题范围较为确定的真题,如“论清末礼法之争”,也需要结合整个学科的体系脉络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升华,使得答案完整、饱满、兼具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考场面对真题时如何在短时间内梳理出较为完整的答题思路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也是获得高分的必要因素。不仅如此,在具体作答时也要尽量层次分明、分点陈述、详略得当,将自己的答案完整清晰地展现给阅卷老师。(具体可以参见知行法学公众号的历年真题解析)
(3)正确对待不同类型的试题
纵观人大初试的命题,大多数都属于“中档题”(知行师兄说法),即大部分人只要经过较为系统的复习都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作答,但只有少部分人的答案能够脱颖而出获得高分。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考察较为偏门的知识点或者涉及近期热点,如“论述近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发展与演变”、“评述2019《商标法》修改及其立法主旨”,这类题目如果对于相对应的非重点知识点或者热点没有关注,往往很难答出有水准的内容,如果没有心理准备的话临场遇到也会极大影响考试的心态。
具体而言,个人对知行师兄所述深表认同,对于“中档题”,应当是复习备考包括应试答题的主要目标、重中之重,应当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多加思考如何呈现出既契合考试要求又与众不同的高分答案。而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题,也要保持冷静(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尽力拿分,将自己能够想到的采分点进行整合,尽可能答得详实,但在复习过程中,倒也无需强求自己没有任何知识上的漏洞和短板(详见前文所述“把握好基础与拔高之间的关系”)。
(4)要具备适当延展答案的能力
人大法学考研知识丰富厚重,教材对具体知识点的论述也十分详尽,因此无论在平时复习还是考场答题过程中,都很难按照教材所述的内容一板一眼学习和作答,事实上这样死记硬背也并非人大考研的正道。个人认为一般还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具体知识点有所理解和记忆,对知识体系较为熟悉,进而通过自己的梳理和表达去形成完整的答案,每一个点的展开或论证都需要自身有一定的延伸能力,这种能力本质上属于个人的表达能力,如擅长分类讨论、使用一些法言法语、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等等,但作为考研答题来说,又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知识体系为纲要,不能天马行空太过自由发挥。
(5)适当关注其他影响因素
最终的分数当然主要是由知识掌握程度和答题思路所决定的,但同样也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书写、答题时间安排、答案的字数等等,都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
4.心态调整方面
其实对于考研,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每个人调节的方式或许都不同,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首先是要秉持谦虚的态度,有时压力往往来源于对自身定位过高,自我的认知和心态高于自身的实际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因此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考试中,都要先放低姿态,后积极争取,能学一点是一点,能拿一分是一分,让自己沉浸在扎扎实实的积累过程中,也就能够不受其扰;其次是要以实际行动来减少精神的内耗,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陷入不想学又不敢不学的困境,明明心中焦急万分压力巨大,身体却被懒惰和惯性包围,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积极的行动往往才是缓解压力的最佳方式;最后是要对过程有规划、对结果有预期,考研的知识是学不完的,一路上压力自然也是难免的,但做好清晰的规划,对自己每天做的事心里有数,同时对结果提前预期,尤其是我们不愿面对和思考的坏结果,提前预想清楚,反而能够避免很多无谓的压力。
五、其他问题
(一)关于考研与法考
考研与法考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也是大部分人切实面临的问题,我是在一战时就已经通过了法考,因此二战无需纠结这个问题。就个人体验来看,考研和法考的内容还是存在一定重合的,如果能够好好把握或许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
具体而言,首先是主次问题,这个因人而异,我身边大多数人还是以考研为主,法考为辅,但也有少数人以法考为保底,以考研为冲刺。两种选择都各有优劣,考研能一战上岸的话法考未通过也不会耽误时间,而一战如果失败,通过法考至少还能够给自己一个安慰(证明自己至少没那么差),并且通过法考后也比较容易找到实习等工作,度过空窗期。除此之外,在具体学习上,个人认为人大初试中的应用法学各科目和法考内容是存在高度重合的,尤其是民、刑两科,客观地说,法考的刑法难度甚至不输人大考研,同时人大初试中的法理学等科目经过系统学习后也会对法考有很大的裨益,个人在一战时基本没有准备法考主观题,主观题第一题在作答时依据的基本还是人大法理学当中的一些思路,如果不是特别追求法考的高分,可以参考我的经验。
(二)关于二战与工作
一战失败后,如果决定二战,立马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是否要求职以及是否要在职备考。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无论何种选择都无可厚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我仅根据个人经历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在职备考的优劣。
在职备考,缺点主要是时间不足以及状态无法保证,工作中杂乱的事情很多,工作内容一般也和人大考研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反而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并且没有一个稳定宁静的学习环境(比如学到一半领导可能突然打电话过来),状态很容易出现波动。尤其是在后期冲刺阶段,如果没有相当的毅力和勇气,或者工作不是稳定轻松,往往很难无视工作对考研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个人建议即便前期要工作,后期也至少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备考。
当然在职备考也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优势,对大多数人来说,四年的象牙塔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接触社会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脱离学校的庇护去社会上闯荡一段时间,接触一些人和事,往往有利于开拓个人的视野,洞见社会的真实。比如我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体会到人生渺渺、社会茫茫,考研并非全部,人生、社会都有很多可以体验的新奇、可以进步的渠道,多去尝试多去体验,也许就能够打开自己思维的枷锁,跳出考研的牛角尖,站在更高处来思考问题,也就能够坦然接受失败的结果,有效缓解考研的压力。
(三)关于专业课报班
专业课是否需要报辅导班,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综合来看,每年既有未报辅导班但依然成功上岸甚至高分上岸的同学,也有通过辅导班取得了进步从而达到人大考研要求的朋友,因此是否报辅导班、报哪个辅导班本质上是个人选择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辅导班能够完全确保专业课高分或者考研上岸。但就个人经验而言,在做出选择时有两方面因素是值得认真考量的:一方面是个人需求,这个要结合个人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失败原因(二战考生)等等综合判断(不能仅看学习基础);另一方面是辅导质量,确定个人需求后,当然要进一步确定所选择的辅导班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给自己带来切实的提高,这个要结合辅导班的师资情况、历年辅导效果、辅导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等等综合判断。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复盘一战经历时充分感觉到自身缺乏的并非知识本身或是学习能力,而是科学合理的思维、有效清晰的答题思路,乃至于一些思维训练和技巧训练,因此觉得再自己埋头苦学可能难以在一战基础上取得很有效的提高,因此在二战开始前决定一定要报一个辅导班辅助一下,而由于一战时有关注过知行法学的公众号,因此有所了解,在与其他同类产品对比后,发现知行的辅导体系科学性、师资力量以及上一年的辅导效果都有明显优势,也十分契合自身的需求,因此毅然选择了知行(当然结合个人情况报的是三轮班而非全程班),最后证明知行带给我的提高以及我最终的结果都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甚至完全物超所值。
总而言之,辅导班的选择不要跟风、也不要盲目自信,而是要深刻认识到自身问题,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实事求是是考研过程中应当一以贯之的态度。另外按照近年趋势来看,知行在人大考研中的优势愈加明显,据我观察22考研复试中绝大多数都是知行学员,而且知行的收费和服务也十分良心(比如复试辅导是免费的),有心的朋友可以多去了解真实的信息,然后加以判断和选择。
六、写在最后
行文至此,也算完整回顾了一遍自己的备考经历,遥想在最初准备人大考研时,自己也看过很多前人的经验贴,时至今日回首,终觉他人的经验很多并非自己的良策,因此这篇经验贴也仅是一家之言,这条路到底应当如何走好,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和感悟。同时即便是理清了前路、做好了规划,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执行下去,凡是世上困难的事,其真正困难之处往往在于需要跨越知与行之间的巨大鸿沟,考研亦然。
又想起以前看到有人说,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在我看来,考研就像走在一条黑黑长长的隧道里,看不清前路也看不见四周,只能听到偶尔传来的鼓励或是嘲讽的声音,你总是会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路,怀疑前方是否有尽头。但你还是咬咬牙坚持向前走,有时走得慢、有时快一点,有时跑累了也要停下来歇一歇,直到前方忽然出现了一丝微光,渐渐地四周都被照亮,你回过头看一看想一想,才发现原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最后祝每一位看到此文的朋友都找到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终点前。
新版发布丨知识产权法第四版修订说明:顺势而变,援法而言新版发布丨中国法律史讲义第四版修订说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新版发布丨于无声处听惊雷——法理学讲义第四版修订说明新版发布丨宪法学讲义第四版修订说明:倚宪论道,援宪而行
新版发布丨民法讲义第四版修订说明:骨骼清晰,内容充盈新版发布丨刑法讲义第四版修订说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新版发布丨环境法讲义第二版修订说明:精益求精,再接再厉
购买说明
全程班课程和全程资料体系均可单售,具体价目如下:
购买方式
直接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购买,同时添加客服微信(微信号:ruclaw59)并将截图发送过去,登记报名后进入相应的微信群。报名事宜请咨询官方微博:知行法学,微信不接受报名咨询。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乎: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法律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