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法嘉选 | 如何打造一支“打胜仗”的团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进化岛 Author 王建和
总
法
嘉
选
2022年上半年已经过去,相信很多管理者在做半年度复盘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
公司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上半年业绩没达标,下半年要不要调整目标?
想必不少管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阿里巴巴中供铁军“磨炼”了9年的王建和老师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认为团队的目标不能轻易调整,因为它必须是写在钢板上的!
为什么?看完建和老师的分享,或许你就能领悟其中的答案了。
来源:进化岛
观点:王建和
主笔:婧娴
王建和老师,是成长引力的创始人,畅销书《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阿里管理基本动作》《复盘工作法》的作者。
用建和老师自己的话说,是“阿里巴巴九年陈”。毕业后加入阿里巴巴中供铁军,从扫楼、给客户打电话,一步步过来的九年老员工。
我们是一支做着互联网内容的传统团队,沉淀下来了一整套核心的管理方法,培养了一大群优秀的管理中坚力量。说起中供铁军,建和老师这么回忆道。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帮助别人做外贸出口。
但现实是,十多年前,在华北地区,很多客户本身就不做出口,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所以,当一群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跑上门去劝他们做互联网外贸时,对方根本不会理你。
好不容易对方有意愿,但是,公司没电脑、没网线、没外贸专员。
没办法,必须硬着头皮把这些事都包揽了。
帮你装电脑,拉网线,替你去招聘专员。
这就是现实情况,残酷、艰难。
怎么办?
只能倒逼着我们要把业务流程做的非常精细,非常扎实。
定目标,抓过程,拿结果,我们踩过坑、也终于用好了。
我们所有的客户就是这样,一个一个,跑下来。
我们所有的管理方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打磨出来。
很多人说起管理方法,难免抽象,有不落地的感觉。但是,从实战中来的管理方法,总能直击要害。
一
可复制的结果才是好结果。
今年我们完成了6000万元的业绩,大家很高兴。于是,坐下来开始复盘经验,结果盘算了一圈下来发现,这6000万里面有60%以上是运气带来了,只有剩下的40%是按照规划的路径一步一步打下来的。
虽然结果喜人,但是经不起复盘和提炼,不能够分享,写不进手册。
只有可复制的结果才是好结果,我们要的是结果背后的那个,可不断被复制的结果。
那么,怎么才能拿到好结果呢?
就是不断地打磨目标,让它变得极其清晰、可想象,再不断地打磨策略,让它变得极其具象、颗粒度细化。但同时,驱动团队不断披荆斩棘,排除千难万险达成目标的,是Leader超强的目标期望。
强度期望强度越大,自我设置的压力也会越大,那么他完成的概率也就越大。
而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你的期望强度,就决定了团队的目标能不能高效的达成。
所以,作为管理者,你必须要修炼的课题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目标感和结果思维。
二
择高而立的目标,才能最大化公司的活力。
决定目标达成的要素有三,清晰的目标,必备的技能和亢奋的状态。
定一个好目标,是前提。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爱丽丝迷路了,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就在这时,她遇到了一只老猫,就问道:我应该往哪里走?
老猫追问道:你知道要去哪里吗?
爱丽丝摇了摇头,老猫看了之后回答她:那你往左往右都可以。
没有目的地,自然就谈不上路径。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择高而立的目标,才能最大化公司的活力。
目标的划分,从上到下是使命愿景、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度目标、周目标和日目标。
使命愿景,是对CEO层级的要求,要带着团队看到十年后,看得到诗和远方。
战略目标,是对管理层的要求,要想清楚五年的方向,要看清楚三年的规划,要理清楚一年的办法。
而年度、季度、月度、周和日目标,往往是对基层执行层级的要求,要专注当下,要在地图上标注好每一个关键点,要走出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感。
越往上越要激励人心,越往下越要具体可执行。
很多人都会问,上半年环境不好,没有完成目标,下半年了,要不要修改目标?
没完成可以复盘,但是目标千万不能改,它是刻在钢板上的。
为什么?
因为定目标就像打仗,先胜而后战,先要赢心。
三
不可量化的目标,充其量不过是个想法而已。
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团队的战略目标、定位和员工总体的业务水平来制定,否则就会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情况。
比如,一个企业在号召全员健康跑步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路制定目标,每天下午5:30(时间?),全员(哪些人?)在楼下某街道(在哪里?)跑步20分钟(过程目标是什么?),一个月内达到三分钟跑完800米的目标(结果目标是什么?)。
这样的目标是清晰具体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可量化的目标,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想法而已。
可以参照AMART法则:
S,specific:具体的。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A,achievable:可达成的。
R,realistic:现实的。
T,timeline:有完成期限的
四
目标分解: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
有了团队整体目标后,就要开始拆分了。
拆分一定要多维度拆,按时间、按每一个伙伴拆,拆解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的行为过程上。
就像剥一个洋葱,一层一层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再将小目标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额目标,最后具体分解到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量上。
比如,公司要做这个季度要做100万的业绩,存量有40万,另外的60万怎么办?
需要根据员工的业务水平来考虑,包括员工每天的客户接待量、订单的转化率、需要拜访的客户量和沟通电话量等,从而制定出每个人要做的事情。
拆分目标,是为了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
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参与。结果中,每个人都有功劳。让每一位员工在其位、谋其政,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拆分呢?
根据资源与团队。
资源。比如,根据市场资源,调研市场常用的促销方法、行业时讯、他人的成功案例等等。
团队。管理者必须耳听四海、眼观八方,积极征求团队成员各方面的意见,集中群智,根据团队特质来分配具体目标,就形成了良性闭环,最终将目标化整为零。
聆听团队意见的一个好处就是,让伙伴们每个人都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让伙伴们从心态上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五
追过程:一米宽,一百米深,一把钢尺,要能够量到底。
光有热情还不够,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伙伴满怀激情地出发,结果遇到困难就开始打退堂鼓;有的伙伴会懈怠工作,开始偷懒、敷衍了事;有的伙伴可能很努力,但只是感动了自己,业绩没有提升,目标也没有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到底就是管理者没有追好过程。
追过程,是协助员工解决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偏离了正常轨道,就拉回来,保证任务按时完成。
如果把团队伙伴比作一颗颗卫星,绕着整体目标运行的话,管理者就是那股看不见的引力。
在运行时,感受不到,但又无处不在,确保了每一个伙伴都能够按轨道平稳运行。
这就要求管理者对过程要有足够精确的把控能力。
一米宽,一百米深,一把钢尺,要能够量到底。
把控员工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把控员工实现目标的必要技能,把控每日、每周、每月工作流程的制度,还有把控员过程中起伏心态,最后还有把控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六
不重来,就是快。可沉淀,才是多。
怎样才能做到,对过程的精确把控?
首先要求管理者,跑通业务路径。完整的业务路径有三个侧重点,分别是产品线,业务线和管理线三部分。
产品线,对产品要深度了解。对定位,要足够聚焦。对客户,要反复琢磨,知道我们为什么样的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要对这两个问题,了如指掌。
业务线,是最小颗粒度的盈利模型,从获客开始,到跟进、再到拿下订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可是,还是有很多人说,我们团队有业务流程,但依然没结果。这是为什么?
因为颗粒度不够细。
举个例子,电话拜访。
一天打100个电话,这不重要。
你打电话的对象有哪些区别,电话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有哪些是重点客户,这才是重点。
如果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点没有做好,就没有效果,必须事事有落点。
不过,业务路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迭代、复盘,才能确定最优的路径,最细致的颗粒度。
不重来,就是快。可沉淀,才是多。
最后,管理线,分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技能管理和状态管理。一定要把控好一线伙伴的动作、状态和技能。
“兄弟,这个月加油,挣到3万块钱!”——这是句空话。
每天应该打多少电话、拜访多少客户——量
怎么跟客户沟通,怎么做方案,怎么匹配需求——技能
怎么状态高昂,工作效率高,精神状态在线——状态
这些管理者管理、赋能到位,才能帮伙伴挣到3万块钱。
七
用好周会、月会,保障过程
但是做管理者不能什么都管,要放手让员工去成长,要容许他们犯点小错。
那么,怎么抓?抓什么?又怎么放?放什么?
只抓结果,不把控过程,不放心。
只抓过程,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天天陪着员工跑市场。
其实,把控的诀窍就藏在日常的管理行为中。比如,周会、月会等等。
我们以周会为例。
周复盘会不仅是对工作进度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一个短期的PDCA循环,通过这一循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对策。
那么,怎么开好一次周会呢?
有三个诀窍。
第一,结果是对过程最好的检验,要去除伪过程。
员工汇报上周工作,应该是拿数据说话。
不仅仅要看过程数据,还要看结果数据。
过程数据是过程层面的数据,是表现,管理者要学会去伪求真。
假设一个员工的过程数据很好,结果在进行客户盘点时,发现一个A类客户、B类客户都没有,那么这个过程数据一定有问题。
第二,用周会,做好内训。
周会是最好的培训时段,非常适合每次拿出一个点来进行深度的培训探讨。
第三,环节要简单,复杂是落不了地的。
周会的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一是过程数据的总结;二是客户的盘点;三是产品的培训。看似环节简单,但是要想有效开展,还需要花时间设计。
怎么做好过程?
需要找到管理抓手,而这些诀窍就藏在日常的管理中,要用心把日报、早启动会、周复盘会、月经营分析会等等形式落到实处,做细、做深、做透。
追好过程,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才能保证员工都拿到好结果,才能提高大家对于目标的信心。
八
客户盘点,锁定高价值客户
我们刚刚提到了客户盘点,要着重抓住A类和B类客户。
怎么理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客户盘点,就是要锁定高价值客户。我们常说,二八法则:20%的用户,贡献了80%以上的价值。
锁定这20%的客户,对于完成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对客户进行盘点,对具有高价值的小部分客户,进行重点服务。
在中供铁军里,我们会把客户分为ABCD,4类。
A类客户,是有意向,产品可出口,有外贸团队,并且签单意愿在半个月以内的。
以此类推,B类、C类分别都具有前三项先决条件,但是在签单意愿上时间以此递推。B类是三个月内,C类是半年内。
而D类就是既没有先决条件,又没有签单意愿的客户。
由此可见,盘点客户的核心标准其实是签单时间。这对完成目标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当然,客户分类可能也和个人能力的动态变化有关。
原来销售和一个客户对接,对方迟迟不签单,于是被归为了C类。
但是,后来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了,经过一番努力后,把原计划半年内签单的客户提前签了,一个月就完成了。那么,这位客户就可以重新划分为A类客户。
客户盘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及时调整。
客户盘点也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每周的工作规划中,尤其是找出A类和B类客户,并对此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才能有可能结果。
九
打胜仗是最好的团建
做增长就是团队变成一颗心,然后去打一场仗,只有战争才能塑造一个将军,才能真正将团队的共同目标根植于心。
打胜仗是最好的团建。
电视剧《兄弟连》中有一个场景。
战争之后,一群受伤的士兵彼此搀扶前行。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退役老兵的孙子问他:爷爷,你是英雄吗?
老兵说:爷爷不是英雄,但是和爷爷一起战斗的所有战友,都是英雄。
团队是英雄诞生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中,每个人都会成为英雄。
因为有你,才有意义。
这就是个人对团队的认可和归属感。
而这样的认同感,必须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步修炼。
所以,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力。
庆祝胜利的能力。
其实,团队伙伴们并不怕苦,他们怕的是成果不被看见,努力得不到结果。
得人心者,才能持久发展,不得人心者,必将失道寡助。
尤其是现在,团队中越来愈多的95后、00后伙伴。管理他们要学会发三份薪水。
财富、能力和价值观薪水。
第一份,解决生活,先有物质基础。
第二份,发给能力,获得认可,才有精神动力。
第三份,是价值观,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留住人,是因为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十
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
定目标,追过程,做增长,考验的是管理者对业务的把控,对团队愿景的坚持。
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
带领一个团队,提高自己的能力,需要向内修炼。提升眼界,开拓胸怀,磨炼心力。
这个向内修炼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分别是: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
揪头发,要从工作中抬起头来,看到目标的全景,看到工作的全貌,看到公司的愿景。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见木又见林,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来考虑团队的问题。养成全面思考、系统思考的习惯。
比如,两个项目组有分歧了,你应该怎么处理,这时候就需要跳脱出团队成员本身,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思考对公司未来长远价值最有利益的选择。
照镜子,是一个认识自我、认识团队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照三面镜子,做自己的镜子、做别人的镜子还有以别人为镜。
做自己的镜子,就是保持理性,冷静地面对一切,对自我进行审慎的思考。
比如,别人平白无故夸你的时候,不要得意,保持冷静,剥离情绪,思考背后的原因,或许单纯只是因为你是他们的领导,所以夸你。
比如,上司无缘无故批评你,不要灰心,也不要生气,思考原因,或许是因为他看重你,希望你更快成长。
这是做自己的镜子,突破自我。
做别人的镜子,成就彼此。这需要你学会倾听,帮助伙伴梳理思路;养成同理心,及时发现员工的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还要明察秋毫,及时点明问题,发现优点。
这是做别人的镜子,对人宽容,对事苛刻。
以他人为镜,通过组织氛围调查、360度绩效考核等等工具,更好地认识团队。
闻味道,是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气场、味道和氛围,敏锐的管理者能够准确地感知团队的状态,防微杜渐。
闻味道一定要闻到事情的背后,闻到人的内心,闻到人的利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通过奖惩激励散发团队的味道。
让伙伴们拾起对团队的信心,看到团队的信任。
当然,管理仅凭听一节课是没有用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悟出其道。
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祝福各位管理者们,都能在实训中,打造出一支能打胜仗的团队。
近期热点活动
【招生简章】法务必修的争议解决实务工作坊
【招生简章】法嘉·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2022年7月班招生简章
近期热点文章
闻一方咖啡香气,品一段法律人生——嘉友打Call系列(六)
总法嘉选丨学会正念沟通,领导力再也不是玄学
总法嘉谈|新《反垄断法》松开了汽车行业头上的一道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