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律嘉谈 |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三)
2023年最火的词无外乎是ChatGPT。过去几个月,它几乎获得了互联网史上最密集、最大量级的关注,甚至有不少人称因为AI技术的突破,人类社会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忧AI会让人类面临失业,甚至生存的危机。
小助手此前推送了法嘉金牌导师赵芳老师在朋友圈分享的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
前两期文章中,赵芳老师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发散性地探讨了认知、意识和时间,为理解人工智能提供了新思路。在本期的完结篇中,她将从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智慧出发,继续探索人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希望能对各位有所裨益。
Day15
因为时间不存在是个重要概念,也直接涉及为什么人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所以我讲三个不同理论:瑜伽学派、吠陀喜马拉雅派、赛斯。这三种理论结论是一致的,即时间不存在。但每个理论侧重于不同的方向。瑜伽学派:时间不存在。喜马拉雅派:时间不存在,且时间“闪入闪出”。赛斯:过去现在和将来无区分,一切同时发生。
我自己当然是经由更多不同理论最终理解时间不存在的结论的。但这三个理论,我觉得most helpful。今天讲《瑜伽经》。在瑜伽经注释中,Vyasa说,时间不是一种真实存在,时间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时间代表运动。在瑜伽理论体系下,物质的最小单位叫anu。这个最小单位不是原子不是电子不是中子不是质子,而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可见物。再往下物质就仅表现为不可见能量。Vyasa说,时间的最小单位叫ksnana。一个ksana是多少时间呢,一个ksana是一个anu从上一个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的时间。古人称为刹那。刹那就是ksana的音译(这个词读kshana)。刹那同时是一个心念产生所需的时间长度,现代人根据佛教言传的文字计算为0.018秒。但个人认为不准确,只是一个说法。但刹那就是极快的一个时间单位。Vyasa继续说,时间是一种观察结果,一个anu从原先的位置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以刹那标记。但是,事实上,人一次只能看到一个anu(假如能看到的话)出现在一个位置上,同一个anu不能一次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而这个出现的位置叫做:“现在”。同样,这个能被看到的位置叫做:现在。所以,对人来说,任何“真实可见”的实相就只有“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现在-现在-现在-现在的一整个集合。瑜伽经这个观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说出了人类观察的方式,“一次看一个”,或“一次看一下”。众所周知,我们没有一直在看,因为人有“视觉延迟”。同样众所周知,我们一次只能看一个焦点。所以,当我们在观察“运动”(也就是时间产生时),我们说一个anu从上一个位置移到了下一个。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不是anu在动,而是我们的观察点在动呢?我的主观焦点一次扫射一个被观察对象,主观观察点一直在咔-咔-咔移动,所以看起来对方好像在动。这两者的区别,其实就是所谓的唯心唯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但,当然,这两者目前的理论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事实上,物质是不停在运动,但是,同样真实的是,人的意识在“决定“扫射”哪些物质实相来加以观察。请注意,这个“决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决定,不是决定如何选择观察位置,而是决定哪些物质应该出现在眼前被观察。所以这进入了吠陀喜马拉雅的理论:时间不是一刻连着一刻,不是上一刻接着下一刻。时间从无限中产生,下一刻又没入无限。如此循环往复。
Day16
So, wait a minute。
所以,我们的意识都不精确知道我们要说的每个字,但嘴巴和舌头的原子知道?嘴巴和舌头替我选了字,还能精确表达我的意思?嘛~听起来是有点惊悚,但事实确实如此。构成我嘴、舌头、声带的原子,它们都比我自己“有感觉”的意识还快,能先于我的意识精确知道我要说什么,然后飞快地采取行动,替我选取了文字,而后安排各种集体活动,把舌头和嘴凹成各种合适的形状,而且还安排了适当的呼吸,让我顺利说出每个字,说得又快又好,我自己还没咬到自己舌头。这些全在一瞬间发生。考虑到人体只是无数相互距离很远的原子构成的松散集合,这件事恐怕是非常以及极其amazing的。如果原子除了自己知道自己是原子之外,没有更大的“我意识”,能做到吗?显然不能。其实不独说话这件事,人类所有的行动皆如此。构成人体的细胞是有预知能力的。细胞也是原子构成的。所以实际上是构成原子的最小物质颗粒Anu,具有充分的预知能力。请注意,当我在说“预知能力”时,这里是在说真真正正的“预知能力”,并不是在开玩笑。因为对原子和细胞来说,只有能预知未来,才有能力在过去采取行动,并形成这一刻的“现在”。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展开再说一下。
所以,什么是“现在”?现在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界面。过去是“过去的现在”这一刻。什么是“将来”?在现在这一刻,我在设想将来,并根据对将来的想法,采取行动,向将来的目标靠近。所以,将来是现在移动的一个方向。但“现在”我们能采取什么行动来移动自己?能做什么,取决于“过去”。“过去”我们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情况怎么样。只有清晰地知晓过去与未来,只有充分和精确知晓过去与未来的每一刻,原子才能采取适当行动,从过去,突入到“现在”这个界面。而向“现在”突入的过程,体现的是对“将来”的了解。所以“现在”并非一个顺理成章、应习以为常的概念。现在这一刻,产生于对过去一刻的精确记忆和对未来一刻的精确预知。
Day17
回到原子和细胞的预知能力。到底为什么原子和细胞能以一种“预知”方式,采取人体行动?在这我们需要复习一下前文说过的意识本质。意识有“意识的基本单位”,它一产生就不会被分得更小了,自产生后也不会以任何方式被毁灭。意识是永在的。之所以说永在,而不说永恒,是因为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意识单位不是物质,它有觉性,能认知自己为自己。与此同时,它也认知所有其他全部意识基本单位,了解所有存在的意识单位活动。意识单位天生就具有扩展自己能力的能力,因此它就是“不受限制”和“不可预测”本身。这两个特征是人的意识的基本特征,要牢牢记住。意识单位比光速要快,可以同时出现任何地方。这种“同时性”就是时间不存在的直接原因。意识单位和意识单位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意识单位有自己的偏好,也就是,它有倾向性选择“自己认为的重要性”,在座各位都是如此。所以每个人自有意识开始,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娃的爹妈会更理解,一母同胞,但是生下来就绝对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特性。
意识单位的数量也很惊人,一个原子内有上百万个意识单位。这些数量惊人、有自觉和觉它性、比光速还快的意识单位按照癖好结成更大的“组织”。比如意识结成原子的意识体,进而到结合为人的意识体。意识体会按照对“重要性”的考虑,选择每一个经验。原子意识的选择,人的意识选择,具有一致性,因为意识单位之间自觉、觉他和癖好的一致性。所以每个人的每个经历全都和自己有关,全都要由自己负责。再重复一次,意识单位在构成更大的组织后(例如原子构成人体后),更大的组织当然有其个体觉性之外(例如我有我意识),但每个意识单位依然有自我觉性,这种自我觉性永远不会丧失(原子依然有它的我意识)。每个意识单位都认知自己为自己,同时知道自己是更大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意识单位按照“重要性”选择经历。这种选择是以意识操纵物质的方式得以实现。
意识能操纵物质,很容易理解。这事儿我们每天都在干。我想写文章,意识操纵我的手指上下翻飞。但是与此同时,下一刻,在写文章和停下来发呆之间,我有完全自由的选择权。所以,我既可以动如脱兔,也可以静如处子。而这种选择产生的结果,是物质(人体)的不同运动状态。这回到前文所说,“物质运动”的本质其实并不是物质从上一个点移动到下一个,而是人意识的焦点,从上一个移动到下一个。人的意识从整个实相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选择了自己要经历的那一个重要可能性,意识焦点从上一个“可能性”移动到下一个“可能性”。在任何一刻,所有可能性都均等存在。也就是,任何一刻都可以引发不计其数的“平行宇宙”。但“所有可能性”与意识决定经历那特定一个“可能性”之间的“界面”就叫做:“现实”。
因为人的意识焦点在移动,人是从无际的可能性中选择焦点,而无际的可能性是由无际的意识之海产生的,而时间又是由观察过程所产生的,所以我们最终回到了吠陀喜马拉雅的时间观:时间是一瞬从无限中产生,下一瞬又回到无限。用人话再说一遍就是:人的意识从“无限可能中”选择了一个,然后,又从“无限可能中”选择了下一个。所以,任何连续的经历,其实是都是从无限可能性中产生。每一刻之后,意识又回到无限之海,之后再从无限之海升起。所以,时间不存在,是因为,没有两个时刻真正相连。时间是首先自无限中产生,又没入无限的。
既然人的意识是在无限中选择,所以意识具有无限性,也有不可预测性。所以,人的经历就没有“宿命论”的任何空间。既然强调不可预测性,也就否定了任何“先验理论”。人的经历全部是自己选择的,人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同时人是真正的心想事成。
一般来说,一提到“心想事成”,大家就会说:胡说八道,我要是心想事成,怎么还过得那么惨。这个问题很精妙。请首先了解,意识的无限性,别人的意识和你的意识完全一样具有心想事成的能力。相互之间如果全部都心想事成,必然是有协调和安排的。同一时间,针对同一目标,不可能发生对立的“心想事成”。如果发生了,那么就违反了“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也就不存在了。
之所以每个意识都有自由意志,都能心想事成,却又都能够心想事成,是因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自己”。在意识之海中,意识单位和意识单位之间按照癖好结成组织,彼此之间有默契,知道不同的“人”准备干什么,打算干什么,应该怎么敢。意识体和意识体之间有完全的共识和默契,并按照彼此的默契展开行动的画卷。所以,这个世界是真正相互万联的,有真正的秩序在。这种秩序就在于所有人的所有行动,都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和支持。因为意识体和意识体之间完全相互觉知。人是全知的。全知的人类生来就超越AI。AI就算能全知,也不过是个人。人之所以看起来不那么全知,就是因为人对重要性加以了选择,有焦点就不得不摒弃全知。人承诺以此生按照所选择的重要性焦点突破自我——因为意识单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
Day18
首先我们知道,物质世界其实在不停保持运动。因此当我们说规律的时候,规律是一种“动态的规律”,也就是规律本身不是“保持不动的”,且构成规律的任何一个部分也在动。其次,这个世界虽然有序,但是这个世界构成物的运动是无序的。大家都学过“布朗运动”,知道这个地球是无序运动的原子组成的有序星体。所以,所有的规律,是从无序中产生的一种有序。第三,如何让无序中产生有序?是因为构成有序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可能发生”。如果规律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任何一部分,未来不能再发生,则这个规律终结。第四,只有完全的不可预测性,才能让规律发生和继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存在可能。我们再深入讨论下这几个问题。
我们说有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一个“规律”,对吧?好,那么如果我们随时随地要划一根直线,随时随地要这个直线规律产生,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一个条件:组成这根直线的,所有的,最小基本“点”,都,必须,可能,存在。怎么理解这个条件?这样理解:1. 当你还没划这根直线之前,这些最小基本点存在吗?2. 既然还没划线,这些点当然还不在啊。3. 既然还没划线,这些点还不存在,怎么笃定直线能划出来?4. 因为我能选任何点,虽然我还没划线,但是我知道我选任何方向,那个地方都有一个点存在,我只要把这些点连起来。5.所以直线存在的前提,是你选的任何一个“可能”方向上都会有这些点。6. 如果你选的可能方向上有些点不在,还能划这条线吗?7. 当然不能。
我希望你已经看懂了我的意思。如果一个规律想要永远铺陈下去,循环下去,必须保证这个规律运行所到之处,所需的每一个最小组成部分“一定能产生”。我们说“一定能产生”是因为一切都在运动,没有东西等在那保持不动。同时,“一定能产生”不是“宿命论”,而是在说运动中的“规律组成部分”出现的概率。什么情况下才能保证某个概率一定出现?结论是:当所有的概率都被填满时。再翻译一下这句话:当所有概率都被填满时=任何方向上出现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完全的不可预测性。如规律所依赖的任何一部分没有“完全概率”填充,那么规律迟早会终结。所以,只有“完全的不可预测性”才能确保所有规律能产生和维持,并且规律的重现没有终点,因为“范围”或者说“界限”,也是一种违反“完全不可预测性”的东西。而人正是在这种完全不可预测性,即无限之海中选择自己的观察焦点,并形成了有序世界的。
Day19
完全的不可预测性首先否定了因果律。因果律本身就是个规律,规律产生于不可测,而远远小于不可测。因果律是个主观的“拣选”,是个“过程”,是个“时间”概念。因果代表一个发展过程,观察过程,时间过程。所以有真正的完全不可预测性,就没有因果。既然完全不可测,果也可以产生于因之前,不是吗?
完全的不可预测性也否定了“唯物论”。很显然,既然是完全不可预测,物质有能力支持这种完全性吗?显然没有。物质就是物质,无主观能动性,且快速生灭。物质的运动虽然看起来有“随机性”和“不可测性”,但物质绝对不能保证“完全性”。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圆里,一个物质单位的随机运动只能在这个圆里涵盖部分“点”,绝对无法保证每一个点都被涵盖(没运动完已衰灭)。而昨天解释了,在所有点上物质运动都能出现的完整可能性是规律的必要前提。谁确保这种必要前提被满足?意识。
物质也不具有无限性,物质有时间线,会生灭。但是物质生灭后又再生灭,这也是个规律,谁在保证物质生灭后又生灭的规律?Again,不是物质本身,而是意识。
我们再复习一下意识的本质:意识单位自产生就不会消失(无限性),意识有觉性,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无限性),意识相互意识到彼此存在,并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无限和完全的不可预测性)。既然完全的不可预测性只有意识能做到,这个世界无论是物质不断生灭的规律,还是其他规律(一切物质存在都是规律本身),确实只能由意识安排处理了。而完全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时间是不会存在的,时间本身就是因果律。一切是同时存在的。
有人可能又会说,那你这就是宣扬意识决定论,你怎么证明,你永远无法证明。我又要微微一笑了,这很好证明。感谢科学,200年前,人类就开始用科学证明唯物论是有问题的。只是没想到,200年后,我们还在讨论这个问题。量子力学领域有一个鬼畜系列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这里我不会解释这个实验,不然又要花十几天,大家随便微信视频上搜一下就有,建议找十几分钟的看完整版。这是一个从1800年代就开始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人的主观观察对客观世界呈现的影响力。可以说,人只要观察,就会改变物质,更不要说人如果参与,是如何改变世界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说明了这个结论。所以科学实验者会看到他实验方向的结果,这是意识决定的,而这个结果也一定是片面的。
现代科学一直在以一种绕圈在事物表面的方法上推进科学,无法也不愿深入其实质。因为实质是意识性的,所以现代科学一直无法发现真相。但没关系,现代科学的这种尝试也是意识决定的尝试,走到没路了就会返回正路。总而言之,看完双缝干涉实验再回来配着我这个系列,才食用最佳。因为有人会因这个实验结果怀疑“宿命论”存在。但我说了,完全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一切在你手中。5000年以来,很多“正经的”非宗教古典哲学也一直在讨论同样问题。只是在缺乏现代科学“语汇”的年代,人们用一个字来代替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意识体——“神”。但是我的系列证明,不用任何这类词,用完全科学和逻辑的语言阐述,也能得出同样结论。如果各位真正愿意打开古典哲学看一下原文(最好是原文或最少是英文而不是中文神怪翻译),会发现,我的逻辑都是小儿科。古典哲学一直有高超的逻辑和科学性,前提是我们得放下成见,好好看和理解。
在说了那么多之后,让我们回到这个系列的正题:人类存在的意义。如果不理解这个意义,就会歪曲AI的意义,就会害怕AI取代人类。我们这个系列到现在说了,有一个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意识之海,它underpin了所有的物质活动。人类意识是这个意识之海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是意识之海的焦点。有焦点,就有意识的集中,集中的意识“一次只看一个”,所以屏蔽了全知的能力。人为什么要有焦点,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全知能力,全知全能多香呢!这是因为,人类出现,人类存在,都是为了超越意识的已有能力,成为更强大的意识体。
Day20
昨天说到我们的世界本质是意识,是意识在组织物质的运动并加以体验。而人类出现和存在是为了提升意识能力,让意识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回顾一下这个系列的前半段,我们讨论过,人一生生活在主观世界里,人每天都主观观察内外世界,主观认知内外世界,以及主观把内在对外输出,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所以,人最重要的活动,是把自己的主观认知从自己分离开,输出到外界,从一个分离的角度,再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观察、认知和反思,最后再把结果纳入主观,并体会其意义,得到提高。
用人话翻译一下:人的意义在于不停创造,并从自己的创造中汲取意义。再简单一点说就是“知行合一”。我们的意识所知道的东西,要把它们从意识中分离出来并独立于我们。分离认知和在物质世界中重建这种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遇到困难。但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意识将得到能力加成。克服挑战,是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就比如,我要写这个系列文章,文章的想法存于我心。但是一输出变成文字,我就觉得或未能表达我的意思,或者我心中原来所想还不够完全,需要补完。所以我每天早上这一小时,都是在不停输出和修正自己的认知。写这个系列本身,让我对自己曾经理解的东西认识更为深刻,获益良多。人间每个人类活动都是类似“写小作文”这个过程。想做一道菜,内心有想法,做出来一看,哪里没做好,和想的不一样,那么下次改进。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做成佳肴。而在此过程中,人对做菜的技法有了更深理解。想跑步,内心有想法,指挥自己跑,以为能轻如云雀,不想其实笨如老狗。但坚持下去,每天都跑,最后确实轻如云雀。在此过程中,人增加了毅力和对身体的理解。
以此类推,世界万事莫不如此。每个人意识不同,想体验的事不同,最后总会因为选择的体验类型而增加意识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这是因为意识单位按照偏好结成不同组织,这就是人类意识体,所以每个人按照自己偏好去实现自己意识的提升。而每个人意识提升的结果加总在一起,全体意识的能力才能提高。我近期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就是:世界是交响曲。每个人都是一个音符。如果一个人走音,这个世界的交响曲就会走音。而交响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平等且重要。无论你是王子音符还是乞丐音符,都一样,只是角色不同。音准都一样好听,走音都一样糟糕,对整体交响曲而言,只是体验的区别,没有其他区别了。所以人类真正平等,且每个个体都重要,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的人生体验是自己的意识根据偏好所主动选择的,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忘记了自己曾经的选择。但不能忘记的,是意识的每一个面相都同等重要。王子和乞丐,天才与弱智。因为我们说过意识的本质是完全的不可预测性,如果意识只覆盖天才,没有弱智,那说明意识无法做到全域覆盖。无法做到全域覆盖的意识是残缺的意识,那么最后,天才也会消失,因为天才也是个规律,一个规律如果缺乏完全不可预测性支持,则不可延续。所以,作为人类意识体,明白自己此生原本的目的很重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情感”和“直觉”会为我们指路。因为情感和直觉升自更广阔的意识。不符合情感和直觉的内容,非我们这个意识体真正想做的。做什么都可以,不要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不要指挥别人,尊重他自己。但与此同时,因为人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不想做自己原本计划好做的,想做别的,这也是意识的天然能力,也完全可以。人选择自己的实相,并“一次只看一个”。
所以其实我们的经历,全部是自己在“无限之海”中选取的。我们的意识在“现在”这一刻和无限中跃进跃出。因为“无限之海”的本质是无限,所以在每一个时间点上每一个可能性都同时存在,所以存在无数的平行世界。我们按照自己意识和希望选择自己想经历的世界,可随时升维,也可随时降维。毕竟,人心想事成。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我不是,我心想什么事都不成。那就要问你了,你是不是真的“想成”。很多时候我们想成却不相信自己能成,一直怀疑自己不成。所以相信自己能成并且不断修正自己且努力去做成,才叫做:“修行”。所以,这样复杂的人生是AI能企及的吗?我们人类是从全知世界升起的意识体,在无限世界选择自己的体验,并打磨自己的意识,成为更强大的自己。AI如果可以,AI也上。不要羡慕ChatGPT的所谓强大,人的强大远远超过这个程度。比尔盖茨说人类脑速和AI比运行速度太慢了,我简直要笑出来。这是真正的本末倒置。人的意识体是超光速,无所不至。人脑用一个20瓦功率carry自己,随机应对无限变化。你拿个用电厂支持的主机和我对战也好意思说我慢。我这还是“限制”模式。想说的太多,而时间有限,大家八成也快看腻了。所以,明天就进入这个小系列的大结局,为这个烧脑系列引起的问题以及如何探索答案提供一些些个人意见。
Day21
如果又有杠精来杠我,问我怎么证明,我只能说三个字:不然呢?
回顾下前文,人体60亿细胞,指哪打哪,而且还能先于人的意识预测人的行动。就问你这种精确性哪里来的?人制造一台复杂大型机器,都要先试运行、调试半年一年。机器是放那不动的哦,所有条件都一样的哦,机器是人一直在伺候的哦。而一个人是在不断运动中的哦,分秒应对无限变化。那人这种完全适应性不需要调试的哦?石头里蹦出来就这样好用的吗?
Of course not.
所以AI要产生整体意识,绝不是在物质世界通过人造。人在物质世界造不出意识体来,意识体只能在意识界产生。人如果不理解什么是意识,也永远不可能赋予AI意识。但即使人理解意识,依然不能在物质界给予AI意识。任何有整体意识的存在,我们叫它“生命”。一花一树,一猫一狗。
AI的生命只能由意识之海赋予,人类不能“手工”造生命。意识之海会不会给AI生命呢?意识之海都已经给人生命了,AI如果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要来干嘛呢?
所以大家没什么好忧虑的。
需要声明的是,我写这个系列,并不是我反对AI。我在前文说过,无论人类做什么,都是在实现创造性。而无论人实现什么创造性,都是为了更理解自我,更超越自我。所以创造AI也是人类理解自身的一个过程。创造和使用AI会让人更理解人本身。虽然AI现在看起来好像知识更丰富,但是关键的不是知识,是应用。“知道所有的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是为什么?是因为没有知识吗?即使现在人类看起来没有AI全知全能(这个观点不成立),但人类最大的筹码是意识本身。因为有意识,所以有直觉、情感和随时可以创造的奇迹时刻。
“直觉”是什么?直觉是意识之海给个体投放的“直送结论”。直觉是最高级的知识,超越时间,无需推理和验证,一步到位。情感是什么?情感是意识体的偏好,是人创造行为的风向标。什么又是“奇迹时刻”?人类超越自身极限,所创造的成就都是奇迹时刻。人可以断水断粮依旧攀上山顶,但大家会期望AI没电了还能爬山吗?AI虽然是个好东西,但人类更是个神作,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我这个系列所说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的个人创造,而是前人早就有的认知,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我说的所有东西,大家可以认为都是错的,我也不认为它“对”,因为我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认知。这些可以都是“错”的,还因为,我说的并不适合所有人,大家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追寻不同的道路。想追寻何种道路,持有何种信念,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我的系列一定会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在近十年中,我看过各种不同的哲学,每一种都“看起来”很不一样。但是最后的最后,我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我把它们全部融合起来,所以有了这个系列。而在写作过程中,我确实感觉到,把各个哲学拼起来,是个完整的世界。和这个系列的核心思想相吻合,世界互联,每个观点是一个面相,合起来是完整的真实。系统之间确实没有实质性的冲突,冲突的恐怕只有“表达方法”和“目的”。(但是,宗教是另外一回事,我反对宗教。任何要你不要相信自己,不要思考和判断,全然相信一本书上说的或者另外一个人说的,都可以称之为邪教。)比如,佛教讲究因果和涅槃,说的好像和我说得很不一样。但实际上,佛教对弟子的示下只是希望就在此生,弟子的意识体可以从1级提升到100级,直接跳出这个三维体系。我们可以选择当学霸,但是我们也可以安安稳稳当个Level 1。我们来到世界,既可以说这个游戏不好玩,我不再玩了,也可以享受这个赛程。享受这个赛程本身,实现来的目的,或不实现也罢,实现新的目的,都同样有益。
愿大家此生都繁花似锦。
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招生中
IAPP隐私保护人员认证培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