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亏损3亿,海外版图拆分上市,海底捞真的不行了?!

王瑛 餐饮新连锁 2023-04-06

做餐饮,关注餐饮新连锁~





当第一品牌不再是消费者第一选择的时候,品牌就会面临着下滑的风险。

总第08
王瑛 | 文





 业绩下滑17%

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 



8月14日晚,在港上市的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预计最高下滑17%,净利润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局面,最高亏损2.97亿元。

  

2020年疫情初期逆势疯狂扩店的海底捞在2021年急刹车,短时集中关店数百家,为此2021年海底捞出现上市后首个年度亏损。


海底捞将预期亏损归咎于两大方面——



一是“啄木鸟计划”下部分门店关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


二是中国大陆地区2022年3月至5月疫情反复,若干餐厅在一段时间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8月15日,#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二位。


对于这一个话题,网友评论最多一个字:贵!不是不爱吃了,是口袋经济不允许了。


■ 源自:微博信息




 海底捞海外业务拆分上市 

 是为了剥离亏损业务?



除开海底捞最新的热搜消息,7月13日晚间,海底捞公告海外业务运营主体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特海国际”)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于分拆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海底捞持股90%,雇员激励平台持股10%。


本次分拆,海底捞拟将其所持有的全部特海国际股份,按照各股东于记录日期在海底捞的持股比例分派。分拆完成后,海底捞将不再保留特海国际的任何权益,特海国际将不再为海底捞的附属公司,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将成为特海国际的直接控股股东。

  

海底捞于2012年开设位于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餐厅。截至2019年1月1日在5个国家开设24家餐厅,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捞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的11个国家拥有97家餐厅。


■ 海底捞新加坡门店

 

不过,特海国际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录得亏损。


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特海国际收入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及1.09亿美元。


仅从营收层面看,其复合年增长率为15.8%。而同期特海国际录得净亏损分别为0.33亿美元、0.53亿美元、1.51亿美元及0.29亿美元。


申请材料中也披露了特海国际与海底捞、颐海国际的关联交易。


特海国际与海底捞主要是在商标授权领域合作,不存在合作年度上限。而特海国际与颐海的关联交易则涉及海底捞专用产品、零售产品、即食自助产品三方面。


海底捞在此节点促其上市,除将亏损业务分拆的原因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是缓解海底捞国内市场关店、业务压力,并打开融资渠道的方式。




 海底捞真的不行了吗?



其实,除开海底捞,众多上市餐饮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比如呷哺呷哺2022年上半年预计营收约21.6亿元,同比下跌29.0%;净亏损预计为2.7-2.9亿元,较上一年度的亏损0.47亿元同比扩大了约474.47%~517.02%。


九毛九营收同比下跌6.1%,净利润下跌70.4%;


海伦司营收同比微涨0.2%~2.5%,但净亏损却扩大了10多倍;


还有奈雪的茶、全聚德、唐宫等品牌。目前已公布上半年业绩的上市餐企,尚未出现一个“营收+净利润”都上涨的品牌。


同样是发亏损预警,海底捞这次的股价表现却截然相反。8月14日这次盈利预警(8月14日晚间)后,海底捞股价大涨8%(8月15日收盘价)。


也就是说,资本市场对海底捞目前依然是有信心的。




 海底捞的纠错机制还在起作用 



从去年海底捞决定关店300家后,海底捞就开启了从服务主义向产品主义的转变,启用新产品重塑门店竞争力。


首先, 产品发布从“低调”转向“高调”


2021年12月27日,海底捞在上海“高调”举办“2022新菜来了”新品品鉴会。品鉴会上,海底捞共推出了锅底、菜品和小吃7款产品,分别为真香锅、海底捞羊肉天团、一口脆嫩豌豆尖、酥酥嫩嫩炸牛奶,涵盖锅底、菜品、小吃三大品类。


其次,产品上新从“单品单店上新”转变为“全国同步上新”


过去,海底捞推新产品,都是单品、单店,零散上新,然后再从区域市场逐步推广至全国的做法。这一次,海底捞上新更侧重于系列产品全国同步上新,各地消费者体验一致性更高。


第三,产品研发从“企业研发”到“用户共创”


此前海底捞有两支产品研发团队,一支是在海底捞内部的小团队;一支是在海底捞外部的,由超8500万海底捞会员组成的大团队。未来,海底捞会将庞大的顾客研发团队作为未来产品开发上的另一个思考原点。


■ 海底捞执行董事、产品委员会主任宋青


当时,海底捞执行董事、产品委员会主任宋青也强调:未来,海底捞将保持全国至少一年两次的上新节奏。一个是固定的时令菜单,每年会春夏新品、秋冬新品发布;另一个是主题菜单,根据不定期的主题发布新品,例如节日主题菜单、夜宵主题菜单等。


今年,海底捞还成立社区运营事业部,打造了“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运营模式。不仅将火锅外卖常态化,更通过打通私域和直播流量,实现了零售产品的销售触达。


5月,海底捞全国门店提供多种社区到家餐饮服务,当月创收近2亿元。


6月,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单量同比增长4~6倍,利润率也增长16.1%~23.7%。


与此同时,海底捞折戟的10多个副牌中,有一个叫做苗师兄功夫炒鸡的品牌已经跑出模型。


目前,苗师兄功夫炒鸡已经在郑州开出3家门店。从大众点评数据来看,苗师兄功夫炒鸡也达到了不错的优质分数。以郑州绿地新都会店为例,其口味达到4.8,环境达到4.8,服务达到4.8的高分。客单价也稳定在53元。


■ 源自:大众点评


近日,企查查显示:海底捞又成功注册了“嘴里捞”多个商标。国际分类包括方便食品、餐饮住宿等,商品/服务项目包括:糕点、寿司、备办宴席、自助餐厅、榨菜等。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海底捞关店带来的影响时长不会短。但是,海底捞这艘大船正在尽最大的努力调整经营,并不断尝试突破。




 海底捞的转型依然存在风险 



回到8月15日的海底捞热搜事件:当整个餐饮市场进入“性价比时代”,海底捞作为价格并不亲民的火锅品牌以及中国餐饮第一品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着大众的眼球。


虽然海底捞在努力调整,但其发展中的风险也显而易见。


根据海底捞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海底捞中国大陆餐厅人均消费分别为106.1元、101.2元。在2021年,海底捞三线及以下城市客单价已经跌破100元,为95.7元。


这也就是说,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中,海底捞是存在着扩张风险的。


■ 源自:网络


为什么这么讲?


这要从海底捞的成本构成来算:海底捞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房租成本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而从餐饮下沉的发展机会来讲,房租成本降低是餐饮项目下沉的最大机会点。也就是说,在下沉市场的发展上,海底捞不仅不具有下沉的优势,还会随着冷链的成本增加、消费客单的降低,人工不一定降低影响,盈利或许会低于一二线市场。


其次,海底捞最近“降服务”在悄然进行。餐饮新连锁北京记者在最近一次海底捞用餐过程中发现,北京望京华彩店的服务人员已经开始一人看四张台,即便是有人过生日,也没有主动的生日唱歌服务了。


而且,现在海底捞还有“我不需要服务”的免打扰水牌,也在尝试进行。


面对不喜欢过度打扰的年轻人,海底捞的尝试并没有错。但曾经神话“服务”标签的突然降温,或许会迎来新一波舆论发酵。


而每一次的舆论给品牌带来的影响,都不是可以预估的。如果舆论发酵之后再“灭火”,牺牲的品牌代价会很大。

 


思考:海底捞还是谁的第一选择?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疫情期间,餐饮门店不管是关店,还是亏损、亦或是倒闭,都是正常的。但因为海底捞作为中式餐饮第一大品牌,任何表现都会被放大。


今天海底捞能够冲上热搜,证明这个品牌依然有光环,只不过带了些许阴影。而如果哪天海底捞没有因为这些事情登榜热搜,或许才是海底捞最危险的时候。


■ 处在舆论风口的海底捞


其实,从必胜客的下滑就可以看出,即便是没有疫情,休闲餐、正餐的市场到达瓶颈之后,依然会进入下行,餐饮连锁经营最大的品类王者依然是快餐。


而海底捞作为重体验的正餐,门店增长一定会带来管理成本的上涨和品牌稀缺性的下降。


餐饮观察家杨航表示:当第一品牌不再是消费者第一选择的时候,品牌就会面临着下滑的风险。


很朴素的逻辑,就像吃汉堡的第一选择不是麦当劳、肯德基的时候,品牌就已经进入了下滑的阶段。


那么:现在海底捞还是谁的第一选择?它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根本性东西是否还存在?


从这个角度思考,或许海底捞还可以通过自我纠错,做出更好的调整规划。




统筹:白榆

编辑:十一

交流&合作:18108268613



继续读







微信改版,快将《餐饮新连锁》设为星标⭐

文章好看,戳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