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趟山姆,不知道什么叫“中产快乐屋”
我宣布,没有买山姆巨大泡面桶的人,已经被开除潮人籍了。
前些日子,深圳前海的山姆开业,一款价值168元的泡面桶,立刻成为了新一任的当红炸子鸡。
很多人一看到第一张图:这啥?凭啥168?还限购?
再看下面一张:这啥!168这么大一只,好像挺有趣?
传说中的这款泡面,里面包含24种不同口味小杯面,打包成为一个内含24个小桶、身高45厘米的巨型大桶。
1个45厘米,那4个摞在一起,就相当于一个180的猛男啊!
本来就不一般,还每个人限购2桶,立刻激起网红打卡欲,成功晋升为今夏时尚单品。
山姆里的大桶面很快被抢完,事情渐渐也变得离谱起来了。
在二手平台上,加价到299、399的大有人在,甚至最高有人炒到了1999元。
最重要的是这四个字,内无泡面……
巨大的泡面桶,不装泡面,那在装什么呢?
难怪有网友说:“山姆骗不到我们穷人的一分钱。”
可山姆这么火,真的是因为“骗人”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山姆早就趁人不备,偷偷攻陷了你周围最讲究生活品质的朋友。
他们会拿出一个巨大的盒子,慷慨地与在场所有人分享:
“这是山姆的瑞士卷,大家可以过来吃~”
就这样,山姆第一次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
不过你问对方为什么买这个,对方往往也说不上来个1234,只能说很多人买,最近很火。
它攻城略地,占领了某站的热门视频测评,小某书的食品种草,铺满了拇指常刷的社交平台。
等到回过神来,“所有人都买了,就只剩你了!”
但问题是,它明明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超市。
开在大城市郊区,只服务会员,还有一张最低价值260块,“只让会员进入”的门票,是山姆中产DNA编码。
普通超市,花260块钱可能已经扫货完毕了,在山姆260块钱只能买到一张入场券,但这里永远不缺顾客。
人们穿梭在高大的货架,oversize的包装,和试吃与餐吧之间,拖家带口地往购物车里搬运东西。
超市是人类生活的幻象,是日常苦逼生活的加油站,巨大而蓬勃的物欲实体化之后,呈现出的就是五颜六色的超市的模样。
民间一直流传着山姆必买的三样拳头产品:瑞士卷,烤鸡,牛奶。
店门口的每一次“限购”,仿佛就是一种流行的风向标,告诉你这玩意火,赶紧买。
别的地方需要买,这里得用囤。定期去山姆把车的后备箱装到满满当当再回家,已经是城市新中产标配。
所以哪怕你买的是平均每斤只有13块的烤鸡,但凡说出“山姆”俩字,已经像亮出了110开头的身份证:别看我朴素,但是我不一般。
以至于山姆身上充斥着一种很混合的迷人气质,它显得又便宜又贵,又稀缺又流行。
1996年山姆进入中国市场,到2015年底,山姆有15家门店,不过在2022年就有了42家,预计今年年底即将有48家。
看上去门店并不多,但它的用户群却早已经遍布全国。
小镇贵妇早就找好了山姆代购,即使店的触角没有伸到所在城市,但只要加点跑腿费,同样享受得到一线中产的快乐。
不愿意花260入场费的人,或借卡或买副卡,也能以最小的成本,打卡上岸。
不过这种情况下,经常发生尴尬的事。
有网友买了一日卡,在结账时候被识破,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一看就不是自己的卡,你们耍什么手段我们都知道”;
还有人借了朋友的卡,她在众多排长队的人面前等待朋友发截图,接受后面人“有什么问题吗”的盘问,最后在收银员一句“需要本人持卡”的交代声中社死……
虽然在“梗着脖子装中产”的叙事中,这种情况难免尴尬,但是,“山门”永存。
除了买买买,还有人开发了它的第二用途,拍拍拍。
毕竟没发社交平台,约等于没进过山姆。
层高9米,过道3米,巨大的仓储空间,延伸到远处的利落线条,自带工业风和氛围感;
巨大的包装显得人更娇小,鲜艳的颜色很衬面部肤色,完全适配美女“生活化”拍照技巧。
一些人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超市拍照,另一些人已经嗅到了一丝熟悉感:
山姆,仿佛是一种很新的宜家。
为什么中产都爱山姆?
要说山姆的核心特点,比起贵,更鲜明的也许是:
大。
在大桶泡面之前,山姆已经推出过4.5公斤的巧克力、1米5高的巨型薯片。
仿佛把人丢进了巨人国,“道理我都懂,可是薯片为什么这么大?”
刨除噱头的话,这里大多数品类的包装也大得不一般:
榴莲蛋糕1个1公斤,甜甜圈都是12个12个一盒,传说中的网红麻薯,一盒足足有24个;
两斤又厚又大的牛肉卷,拿起来像掂了一块砖;传说中的肉类天花板,烤肉店按克卖的谷饲牛小排论公斤出售……
对山姆来说,大包装能完全降低包装、物流、零售方面的成本。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包装更是经济实力的象征——有道是,越有钱的人,越喜欢买大包装。
大包装,决定你的家庭成员超过1个,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还得有足够仓储空间。
不仅如此,仓储超市的选址通常在大城市的郊区,你首先得生活在大城市,其次还得有交通工具。
对中产来说,比钱更珍贵的是时间,去趟超市开车往返1小时,怎么能不多买点呢。有人总结,逛一趟山姆,怎么都得花个小1000元,也因此,山姆被称为“千元店”。
更何况,光年卡就要260,一年怎么好意思只去一次?有人计算过,如果要让260块的会员费回本,那至少要花掉5000块。
山姆就像一个大漏斗,齐齐筛了一遍,最后露出了中产生活的身份证号。
穿着始祖鸟,周末海钓露营,日常在山姆扫小山一样的货。
山姆的忠实客户李多金,在开业当天理所当然地没有抢到大泡面桶。
但她买到了59.8块12个的瑞士卷,以及1.5千克88块的车厘子。
李多金说自己“精致穷”,要求“又大又好”:
“瑞士卷平均一个不到5块钱,这种品质的瑞士卷在蛋糕店,要卖到8-15块。”
甚至明明花了很多钱,她还体会到了一种很珍贵的物美价廉的快乐:“因为在同样品质的梯队里,单价格更合适。”
就像山姆的软文里有这么一段:
“与品质相当的同类商品相比,山姆Member's Mark拥有显著的价格优势。以新推出的 Member's Mark 弱碱性天然矿泉水为例,其选用广西巴马“世界长寿之乡”的水源,富含锶等天然微量元素,48×300mL规格产品仅售39.8元,平均一瓶售价不到1元。”
这么一段话吧,有些人看到的是“弱碱性”、“广西巴马”、“天然微量元素”,有些人看到的是“一瓶不到1元”。
怎么讲,他确实能同时能满足两部分人的需求……
所以那些花钱找代购买山姆的人,未必真的就是往脸上贴金的附庸风雅:
毕竟它能提供某种中产生活,有可能是幻觉,但不用你多花钱。
深谙网红经济的山姆,早就把社交打卡玩明白了。
仔细看看,达人试吃,博主探店,网红拍照,货物限购,代购疯抢,都是它打卡生意的一部分。
在去年出行不便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把驱车去山姆当成了一种去旅游景点的平替,反正都是看点新的,吃点好的,休息一下。
那一张260块钱的会员卡,就变成了一张进入景区的门票;
你在里面拍照,试吃,购买,其实都像在景区游玩活动。
快乐的山姆,已经变成了中产乐园。
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想要的生活买单。
很多人没有发现,其实你家周围的超市,最近已经在慢慢消失了。
《2022年中国零售数字化白皮书》里说道:“以商超业态为例,行业利润下滑明显。”最直接反映就是大卖场关门。
网友说,自己听说家乐福不行了,到了门口发现一层在1折收卡,楼上的货架都是空的,生鲜的地方都关掉了灯,感觉马上就要人去楼空。
地租成本高、疫情冲击等等原因下,这些门店从营收下滑到彻底关店,都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我们小件东西有便利店,大件东西可以网购,随时用的可以买盒马、京东、美团买菜、社区团购,好像早就失去了去超市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会员仓储式超市偷偷冒了头。
曾经它们吃尽了苦头:
麦德龙和山姆一起进入中国市场,结果实在水土不服,2010 年就取消了会员制;英国零售大头Tesco,2014年卖了80%股份,2020年就灰溜溜撤走。
毕竟“要交一笔会员费,然后才能买买买”的模式成本太高,他们不算赶上了好时候。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已经有了囤货的习惯,爱上了打卡式经济,有了点小钱,终于铺上了适合会员仓储式超市生长的土壤。
山姆在25个城市已经开设了45家门店,它背后的沃尔玛带来了53亿美元的营收额,同比增长28.3%。
不止是山姆,美国零售巨头Costco首店爆红,37天会员费收入6000万,上海宁波在开店,深圳也即将上线。
盒马、fudi、华联这些原来超市卖场大户,也正在准备调转车头,把之前压下去的会员超市再抬上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以肉眼觉察不到的速度变化。
小时候,我们还习惯跟着家里大人,推着小车穿梭在超市,包裹在成堆的货物中,在黄色感叹号形状的打折标识里,求他们把想要的薯片零食玩具丢在购物车中。
时代和我们都在变化。
或许有一天我们熟悉的东西都会消失,变成生活中往事的一股尘烟,但总有新的事物蓬勃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