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断臂止血?海底捞的病,光靠关店恐怕还治不好

陈重山 雪豹财经社 2022-04-26

门店增加一倍多,每家店赚的钱却只有过去的1/25


作者 | 陈重山

图片 | 摄图网

曾在疫情期间大举扩张500家门店的海底捞,作出了“断臂止血”的决定。


11月5日,海底捞宣布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公告显示,这是海底捞“啄木鸟”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寄希望于通过收缩业务、关停门店等举动,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海底捞的困境早已不是秘密。


今年上半年,去年同期亏损9.65亿元的海底捞扭亏为盈,净利润9650万元,但这个数字仍远低于2019年上半年的9亿元。2020年全年,海底捞净利润同比下滑86.8%至3.1亿元。近10个月,海底捞股价已下跌75%,市值蒸发约3500亿港元。


“断臂止血”这副猛药,能否治得了海底捞的“病”?



“抄底”失败,雪上加霜

海底捞此次计划关停的300家店,约占其门店总数的19%。对于此前疯狂扩张的海底捞而言,这个数字并不夸张。


从2019年末到今年上半年,才一年半时间,海底捞门店数就翻了一倍多,从768家增至1597家,平均每天新增1.5家门店。今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门店299家。


2020年的线下餐饮行业,关店才是“主旋律”。


麦当劳关店200家,吉野家关店150家,汉堡王新西兰公司直接宣告破产。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有45家餐饮品牌大规模关店或直接“阵亡”,其中不乏九毛九、吉野家等知名连锁餐厅。


海底捞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另一条路:在疫情期间,趁别的餐饮品牌撑不下去时逆势开店,抢先卡位。


2020年6月,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判断疫情当年9月就会结束,于是拍板决定大举扩张。《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一位头部餐饮品牌创始人的说法称,当时海底捞趁机与物业签下了非常苛刻的协议,一签就10年,包括两年免租、装补、5年内不容许租金递增等条件。


财报数据显示,海底捞2020年新开了530家门店,数量同比增长了69%,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却从2.4亿元下降到了2.36亿元。


然而,这些趁便宜“抄底”新开的门店并未给海底捞赚钱,反而使其负债累累。


虽然物业租金降了,但原材料费用、员工成本、财务成本等仍在不断增长。2021年疫情进入缓和期后,海底捞租金成本低的优势也消失了,相关开支同比增长了125.2%。再加上火锅赛道的整体市场规模迟迟未能恢复疫情前的水平,海底捞的处境可谓雪上加霜。


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下跌86.8%。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新增银行借款30.9亿元,资本负债率从上一年的2.2%上升至39.8%。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资本负债比率进一步上升至75.4%。


2020年末,财报数据处处示警的海底捞并未悬崖勒马。直到今年1月,张勇才意识到出了问题,等他作出反应时已是3月。此时,海底捞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今年6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张勇坦承自己当初的决策失误。



海底捞神话破灭

2020年,海底捞新开了530家门店,净利润却同比下跌近90%。当时,海底捞将其归因为疫情爆发后,消费场所受到限制。


然而,疫情缓和后,海底捞也并未回到正轨。


2021年上半年,拥有1597家门店的海底捞,净利润9651万元,平均每家门店贡献6万元。而在2019年同期,593家海底捞门店创造了9亿元净利润,平均每家店贡献近152万元。


门店增加了一倍多,每家店赚的钱却只有过去的1/25,仅让疫情“背锅”还远远不够。


海底捞快速扩张过程中的低利润,让资本市场对其未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产生了质疑。瑞信在一份研报中称,海底捞盈利能力减弱的原因,是翻台率和顾客人均消费双双下降。


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翻台率是3,低于去年同期疫情期间的3.3。2018-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可达到5左右。


即使顶着压力不断涨价,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人均客单价,仍然从去年同期的112.8元降至107.3元,下降4.9%。


在6月15日的投资交流会上,张勇坦言,他作为最大的股东,对海底捞未来业绩的持续增长不抱希望。


随后,海底捞遭野村东方国际、华泰证券、东北证券、瑞信等多家投行降低评级。海底捞股价也从2月16日的85.779港元一路跌至11月4日的19.96港元,短短8个月市值下跌75%。


增收不增利,其实是海底捞的老问题,只不过疫情期间的快速扩张加速了问题的暴露。


2019年,海底捞门店数量增加64.81%,但营收增速为56.5%,同店销售增长率在一二线城市分别下降0.2%和1.9%。与此同时,海底捞的翻台率和经营毛利也在逐年缓慢下降。


数据变化背后反映的尴尬事实,是以管理著称的海底捞,面临难以解决的内部管理问题。


中新网援引中研普华研究员张星观点称,快速扩张注定了海底捞的管理难以到位。


张勇自己也承认,快速增加500多家新店,意味着需要500位有经验的店长,这对海底捞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2020年开店提速后,海底捞面临中层干部严重缺失、老员工不得不频繁调岗的窘境。为了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海底捞不得不放弃业绩不好的店长无权开新店的规则。


除了500多名缺乏经验的新店长,海底捞还要面对庞大的新员工管理。


2020年,海底捞开了500多家店,按每家店100名员工算,共需要5万多新员工。据财报数据,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员工总数超13万。这些新员工如何融入海底捞,并在门店中落实好海底捞的服务特色,是一大挑战。


能力跟不上扩张的速度,新员工实操经验不足,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导致海底捞多次因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登上热搜。



海底捞的天花板

海底捞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沙利文咨询(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王煜全如是判断。他认为,海底捞的服务很有特色,但这是基于人的,只要是依赖人提供高质量服务,就必然存在规模化复制的问题,而且服务得越好,复制成本越高。


“海底捞能做到这个体量已经算是奇迹了,但如果还按照传统方式扩张,难度相当大。”王煜全在其个人头条号上表示。


从市场容纳度来看,海底捞的门店数量也已接近天花板。


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一线城市的海底捞门店翻台率相对较低,而三线城市新开门店以小店为主,虽然翻台率高,但大多属于尝鲜型消费,未来可持续性有待观察。国金证券预测,海底捞门店数的远期天花板为1000多家。


在2019年对海底捞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中信建投,则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口覆盖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认为海底捞已覆盖城市最高可容纳1186家门店,继续拓展下沉城市的潜在门店规模为788家,合计1975家。如果考虑选址、物业等制约因素,实际容量在1300~1500家之间。


拥有1597家门店的海底捞,并不认为已经触到了天花板。张勇的计划,是通过制度化、流程化、数据化等管理手段整合好这1000多家店之后,再继续扩张。


只不过,市场显然已经对这条困难重重的扩张之路失去了信心,海底捞亟需讲出新的故事。


瑞信在8月的研报中提出,海底捞要证明自己有更高的市场价值,需要释放运营复苏的明确信号,或者有新的增长动力,比如第二个主力品牌。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也认为,海底捞应加大对非火锅类产品的研究,寻求多品牌多系列的发展。


海底捞的确在尝试探索多元化,比如成立主打性价比的面馆品牌十八汆,收购优鼎冒菜、汉舍中国菜和出身纽约的面馆品牌Hao Noodlea。但截至今年上半年,火锅业务的营收贡献仍然高达98.3%。


开店难、关店更难的海底捞,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断臂止血之后,海底捞路在何方?



END


推荐阅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