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造卫星、造手机:他是“中国版马斯克”吗?
一个务实派,一个梦想家,相若几何
作者 | 南 鹏
图片 | 摄图网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新世界首富马斯克的脚印上。
特斯拉颠覆了燃油车统治全球交通的旧格局,吉利也大力押注新能源汽车业务。SpaceX承载了马斯克的太空梦想,吉利旗下的卫星工厂则计划年产量500颗以上。特斯拉于2020年发布了首枚由车企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芯片,李书福也在一年后公开宣称,吉利自主研发的中控芯片将在2023年装配上车。
马斯克成为全世界首个身家超3000亿美元的富豪后,寻找下一个“中国版马斯克”的目光更加热切了。李书福会是那个人吗?
▌新的马拉松,同一个方向
谈论李书福与马斯克在战略方向选择上的相似之处,不能脱离全球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9倍。IHS Markit《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提升到60%,中国市场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时代红利驱使下,电动汽车行业群雄逐鹿。正如李书福所说,“在资本狂欢劲舞的推动下,大家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
特斯拉今年前3个季度卖出63万辆汽车,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的新造车“三巨头”蔚来、理想、小鹏齐聚美股,迎来上半年销量增长的高光时刻。小米、百度和富士康等科技互联网公司也纷纷以不同姿态下场,争先恐后投入重兵,闯进新能源汽车行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自主汽车品牌中的“一哥”,吉利发力新能源汽车的动作并不令人意外。
智能汽车行业的爆发,带火了自动驾驶这个新风口。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超2350亿元,未来这一数字有望突破万亿。
虽然马斯克在今年7月松口承认,自动驾驶之路比他想象中要“困难得多”,但特斯拉始终没有停下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的步伐。在马斯克设想的未来中,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特斯拉很可能会打造类似Uber的平台——车主不用车时,可以让特斯拉汽车加入共享车队,成为运营出租车,帮车主赚钱。
吉利则从芯片、卫星、自动驾驶技术等方方面面入手,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栈自研的L4自动驾驶商业化。据吉利介绍,低轨卫星打造完成后,可以将导航高精度提到至厘米级,为未来的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系统化定位服务。
“汽车行业变革开启了汽车产业链调整、生态圈扩大的时间窗口,新的赛道已经开始搭建,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已经出发。”李书福在今年2月的一场内部会议上表示,“这是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没有尽头,只有开局,没有方法,只有方向。”
确定方向的李书福绝非亦步亦趋地“模仿”马斯克,只不过是风口已至,英雄所见略同。
▌一个上天,一个入地
虽然做智能电动车的大方向一致,但李书福和马斯克的战略布局并不完全相仿,有些甚至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
关于如何解决未来的交通交通难题,李书福的思路是飞行汽车,马斯克的规划则是“超级高铁”。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城市化2.0: 超级都市圈》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新增2.2亿“新市民”。届时,一二线城市的地面交通将面临更大压力,汽车制造商们纷纷瞄准了多次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飞行汽车”。
2019年,吉利联合戴姆勒,斥资5000万欧元,投资了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并在中国共同打造合资公司,计划在未来3到5年内将城市空中出行落地中国 。8月1日,吉利旗下的Terrafugi“太力”飞行汽车宣布第一代产品已经正式量产,预计今年10月在美国开启预定。10月,何小鹏也表示,小鹏汽车的第六代飞行汽车将于2024年量产,售价预计在100万元以内。
摩根士丹利预计,截至2030年,飞行汽车业务的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2040年,这一数字甚至可能突破1.5万亿美元。
不过,一心想要探索太空的马斯克,对飞行汽车嗤之以鼻。他在2019年回复记者提问时表示,“飞行汽车就像被放大1000倍的无人机,而且充满噪音,着陆时巨大的气流甚至会将很多东西吹跑。”
马斯克的终极解决方案,是隧道加“超级高铁”。
在他的设想中,可以在地面或地下建一个密闭管道,用真空泵将其抽成真空或部分真空,可以有效减小阻力,再加上磁悬浮设计,时速最高可超过1000公里。
一个“上天”,一个“入地”,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李书福能否“超车”马斯克?
▌谁能更快触碰到未来?
史上最有钱的全球首富马斯克和坐拥千亿市值公司的李书福,都还在探索更前沿的领域,试图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
李书福选择了造手机。在他看来,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在这个时间节点入局造手机,并非一个明智的决定。狂奔十数年后,智能手机红利早已耗尽。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跌了6%。延续了自2017年开始的颓势。
李书福之所以逆势而上进军手机业,看中的是“车机互联”的巨大潜力。
随着5G大规模落地,IoT(物联网)大势所趋。Valuates调研表示,2026年,全球IoT市场规模将达到319亿美元,2019年至2026年,IoT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64.2%。一旦IoT时代到来,兼具计算和便携的智能手机很可能成为数据中枢。
马斯克也看到了万物互联的风口,但他的想法显然更加激进。
2021年,特斯拉推出了一款“PPT手机,命名为“MODEL π”。这款计划中的手机不但可以用太阳能充电,与特斯拉绑定后可以控制并远程驾驶汽车,还能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系统连接,让人脑与手机进行信息传输。
2020年,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让一只猴子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玩乒乓球电子游戏“Mind Pong”。而Neuralink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机无缝交流,实现意识和终端的完美融合。
从李书福和马斯克押注前沿业务时的不同选择不难看出,两人对趋势的判断和实现未来图景的路径选择上,有显著不同——李书福更务实,马斯克更天马行空。
与中国大部分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的经历相似,李书福始终没有离开制造业的轨道,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先后任冰箱配件厂、吉利装潢材料厂等企业的厂长。投资海南房地产失败后,李书福得出结论:“我只能做实业。”
少年时期曾来回奔走于南非、加拿大、美国的马斯克,则始终抱有张扬且浪漫的科技理想主义。早在读大学时,马斯克就开始深入关注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领域,他的商业帝国也始终围绕着这三个宏大的概念展开业务布局。
2000年,马斯克将X.com公司和Confinity公司合并,打造了PayPal。功成名就的马斯克没有守着现成的江山,而是接连入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特斯拉。
谁能更快触碰到未来?谁能更快把未来“照进”现实?答案留给时间。
END
推荐阅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