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对话张利:北京2022年冬奥会背后的设计故事 / 第131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
点击上方↑「城市 环境 设计 UED」快速关注
UED
张利专访
揭秘北京2022年冬奥会
张家口赛区背后的设计故事
新刊131期聚焦张利与清华院简盟工作室团队的设计理念和项目实践,本篇专访以问答的形式分析解读建筑师张利所在不同时期的建筑项目实践,着重介绍了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设计理念,在专访中我们还将探索如何用建筑设计驱动城市文化活力并实现城市发展的自我更新的过程。
▲第131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
UED: 在2022 年冬奥会不同赛区的规划及场馆设计过程中,可持续性理念贯穿其中。那么可否以此为例为我们解读不同地域之中的可持续策略?
张利:2022 年冬奥会包含三个赛区: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其中一个城市赛区,两个山地赛区。山地赛区以我们设计的张家口赛区为例,其可持续性理念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也是最重要的,是最小干预,或者说是最小的自然足迹。西方人的概念是建得越少对自然干预越小。其实未必。建造本身,包括临时设施的建造,都是对自然有干扰的。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人工造物不一定就是自然的敌人,我们希望建造后的设施能够与更大的自然系统协调。跳台滑雪中心可以看作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架起整个结构保持了山体的生态廊道,虽然它意味着更多的建设量,但有利于减少对自然的干预。
第二个层级是关于社会公平的,即以奥林匹克运动推动资源、信息以及经济发展机遇从城市向山区流动。冬奥会冰上赛区(城市)与雪上赛区(山区)的存在为这种流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北京冬奥会的三赛区布局充分利用了这一契机。第三个层级是为赛后而设计,而不是以赛时作为设计的基本判断标准。
▲张家口赛区规划
▲北京2022首钢滑雪大跳台
UED: 您如何看待城市,以及未来几十年间世界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城市人因工程学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指导新时期城市的发展建设,换而言之,它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未来城市?
张利:学者们都或多或少地达成了一些共识。第一是适应气候变化,降低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第二是社会公平,每一个人对城市空间应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而城市应该更多地体现对每个人的关怀。其实“十四五” 规划里提到的有关新型城镇化计划的两个词汇是很好的,一个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一个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UED: 历史上建筑的演进其实主要还是靠技术推动。而城市人因工程学所探讨的技术似乎不是集中在建筑本身,或许可以说是建筑的外延。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或环境是符合城市人因工程学理念的呢?
张利:建筑有两种在社会上获得认知的方式:一种是瞬间的、昙花一现的;另一种是长期的、深刻的。也就是说,建筑具有短期和长期两种价值。具有短期价值的建筑可以看作是新出现的时尚,它出现后的命运就是等着被下一种时尚所取代。而具有长期价值的建筑在今后至少10 年甚至20 年的城市生活中,是经得起检验的,也是能够被科学的方法所论证的。城市人因工程学就是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追求长期价值、让更多的人愿意去理解和认知的建筑是符合人因工程学理念的建筑。它是服务于人的,非压迫性的。
UED: 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其实相对比较少有机会真正和使用者进行交流、互动,直到这个建筑被建成,它的使用者才有机会去理解它,进行反馈,直到下一个周期,才能去改善这些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了。您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呢?
张利:建筑设计中,有几样基本的东西是和人的心理感受息息相关的。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加入这些因素的考虑。比如光线,它可以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情感。我们知道人眼的成像原理和相机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种光学过程而已。有时候我们会追求强烈的阴影,有时候我们会追求弥漫式的均匀光线,后者比前者更常见。我们眼睛的“光圈” 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感到光是舒适的。但如果你适应了最亮的部分,最黑的部分就是死黑,适应最黑的部分,最亮的部分就完全是眩光。这就超出了均匀光线的范围,不再有光舒适。其实仔细想想,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就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声音环境和触觉环境。
UED: 简盟的作品种包含许多有关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如南锣鼓巷游客到访中心等。您如何看待城市存量,以及在其中您最重视什么?
张利:我们经常提到两个文明进化线索:一条是人的生理进化线索,速度比较慢,称之为“慢变量” ;另一条是技术以及生活方式的进化线索,速度比较快,称之为“快变量”。慢变量要求建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保持满足基本的人体生理特征和认知特征需要,它代表了建筑里的“不变” ;快变量则引领建筑的“变”,因此,从建筑的新建到城市的更新,一直存在如何用慢变量去适应快变量需求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建造之初就留有慷慨的余量,让慢变量有足够的空间适应快变量的变化。
▲南锣鼓巷改造后的立面
UED: 能否谈谈对您个人建筑职业生涯影响最重大的经历,以及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利:我觉得总会出现一些改变自己的人或事,也许这就是你说的“重大的经历”。比如当时在求学的时候,我跟着关肇邺先生学习,他一直跟我说,做建筑要学会谦恭,不要追求简单的豪华和新奇。后来在哈佛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认识了Joan Busquets1,他带着我去看他的家乡巴塞罗那,领略那个城市的历史。从他那我理解了城市空间与人的生活的关系。人作为一个物种,以群体的方式去改变这个城市的,不是集体无意识,而确实是有意识的、有规律可循的。
在设计金昌文化中心时,我在西北感觉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气候和地域文化。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中,有幸加入何镜堂院士领导的联合团队中,他的教诲帮助我们每个人打开了一种气度,逐渐理解了中国老一代建筑师对国家性、尊严、自主文化传统的执着追求。
冬奥会不仅是一个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一次新的国家建设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参与其中我们目睹了冬奥会建设推进国家公平和可持续进程的努力,坚定了很多的信心,包括联合国的SDGs2 如何通过冬奥落实、冬奥会后如何持续这一努力方向,都呈现出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
最近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我觉得还是庄惟敏院士坚持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工作交给我。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学科。这种变化对视野的开启是以前的事情所不可比拟的,非常厉害。天下大道,殊途同归。
节选自 | 《城市 环境 设计》131期
编辑 |《城市 环境 设计》(UED)新媒体部
PURCHASE
那么,如何读到本期专辑的
更多精彩内容呢?
点击下方二维码,
马上下单购买!
(手快有,手慢也有)
UED第131期
购买链接 >
PURCHASE
关于UED
作为中国第四代建筑媒体的代表,UED坚持专业、时尚路线;关注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报道人物、作品、思想。以敏锐的视角探寻全球著名的建筑、城市、景观设计作品,聚焦当下的全球设计实践现场,挖掘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人才,关注国内外城乡环境变迁。是集刊物出版、新媒体、学术活动、策划于一体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全媒体平台。从具有专业学术高度的视角,以设计、技术与艺术为切入点,参与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老城复兴、乡村建设。
《城市 环境 设计》(UED)创刊于 2004 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UED 期刊曾被人民网研究院评为中国媒体百强,是唯一入选的建筑媒体,并荣获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评定的“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至 2022 年 1 月:
UED 期刊迄今已经出版了131期,每期发行量在 1.2 万册左右,读者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为止,UED杂志已经为全世界几十位最优秀的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出版了作品专辑(特辑),可谓群星璀璨:蓝天组、FOA、程泰宁、马里奥·博塔、安托内·普雷多克、福克萨斯、何镜堂、多米尼克·佩罗、GMP、斯蒂文·霍尔、CCDI、山本理显、OMA亚洲、姚仁喜、丹尼尔·里伯斯金、李兴钢、福斯特、WOHA、张雷联合事务所、ANMA、德包赞巴克、大舍、MVRDV、托马斯·赫尔佐格、伯纳德·屈米、UNstudio、汤桦、马岩松、都市实践、OPEN、董功、TAO、承孝相、BIG、朱小地、原地建筑、墨菲西思、周恺、张利、赵春水,等等。
UED 除出版期刊以外,还为行业各界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专业平台,长期举办设计竞赛、项目合作、展览展示等活动策划项目,旨在打造全新的建筑类新媒体平台,以专业、先锐、科学的视角报道国内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乡村建设的实践现场。
我们秉持开放、认真、专业的态度,致力于搭建中外建筑行业深度交流的专业平台,肩负推动中国建筑界走向世界的媒体责任。我们欢迎全球建筑界、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界的同仁,就多种形式的合作和推广,不吝垂询我们。
在2022年UED的“再启航”中,开创共生、共赢的新局面!
# UED 最近刊 #
2022年第131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张利专辑
UED第131期
购买链接 >
PURCHASE
本期相关阅读:
▲UED新刊发布!
张利建筑师专辑:城市人因视角下的设计干预
▲刊文 | 追寻知识:青锋解读张利的建筑历程
▲冬奥场馆 | “雪如意”首金!带你深入了解北京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冬奥场馆 | 谷爱凌“雪飞天”夺金!带你深入了解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
2021年第130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周恺专辑
UED第130期
购买链接 >
PURCHASE
本期相关阅读:
▲周恺建筑师专辑发布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隆重举行
▲修行者之路:孔宇航评周恺建筑
▲周恺建筑师作品:天津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一分钟速览第130期《城市 环境 设计》(UED)
▲温谦的建筑表象下所包裹的批判性:
杨菁谈周恺的“相融 · 共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