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位于两广交接之地,是广西最有“广东味”的城市。
当一个广东人来梧州时,会发现:
这里“乡音遍地”,讲粤语就能畅行无阻;
这里也讲究“叹早茶”,一看菜单,肠粉、烧卖、凤爪、虾饺、伦教糕……就连配茶的点心都像是“复制粘贴”的;正餐的“查重率”也超高,煲仔饭、艇仔粥、白切鸡、烧腊……经典粤菜随处可见。
当看到当地人在骑楼下用粤语“吹水”(闲聊),桌边放着布满岁月痕迹的茶具,耳边飘来一阵“落花满天闭月光”时,这些在骑楼下喝喝茶、吹吹水、听听剧的场景,还能让大部分广东人梦回小时候。甘甜爽滑的龟苓膏、鸡味十足的纸包鸡、豆香浓滑的冰泉豆浆、汤鲜肉美的上汤河粉、酥脆可口的黑暗料理炸龙虱、极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城、璀璨夺目的人工宝石……说起梧州的亮点,根本停不下来。
但,今天要出场的主角是:处处彰显梧州“个性”的六堡茶。看到六堡茶,对于没喝过的人来说是个“生面孔”,但爱喝的人一定会“墙裂”推荐:六堡茶红浓陈醇、顺滑甘甜的口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凭借红浓陈醇、陈香丰富的魅力,在2022年,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到37.64亿元,居全国黑茶类第三位,广西茶叶第一位。是怎样的实力,让六堡茶在近几年的市场中声名鹊起的?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六堡茶的故乡——广西梧州,找找答案。
白切鸡纸包鸡、烧鸭香芋鸭
食嘢先,再饮茶
在吃肉这件事上,梧州人尽情彰显着吃货本色,精致又讲究。
食在梧州,不能不尝鲜嫩香滑的纸包鸡。纸包鸡,顾名思义,就是用纸包着鸡。看着简单,但“纸内乾坤大”。纸,选用的是玉扣纸(以嫩竹为原料的传统手工纸),且需要用猪油浸透;鸡,是当地的三黄鸡,要用酱、盐、酒、油、胡椒粉、姜、葱等调料来腌制入味。然后用玉扣纸层层包裹腌制好的鸡肉,再放入油锅隔纸浸炸,在最大程度上锁住鸡味和调味,摊开纸的瞬间,爆香扑面而来,吃上一口鸡肉,肉和汤汁在舌尖滑动,鲜嫩甘滑、醇厚不腻。
同样一套理论,梧州人也用在了鸭的料理上。皮脆肉嫩的烧鸭,搭配绵软可口的广西荔浦芋,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呢?看看梧州人的实践:把烧鸭切成片,裹上绵软的芋泥,用热花生油浸炸,直到表面的芋泥酥脆金黄,搭配上炼奶来吃,那香酥绵密带着甜的口感,瞬间治愈了人间。在梧州的街边,通常可以看到卖“和味龙虱”的小摊出没,他们买的就是梧州人的童年零食——炸龙虱。吃起来嘎嘣脆、满嘴咸香的炸龙虱,原料是一种水生昆虫,又叫“水蟑螂”,这名字一出,估计吓退不少人,但只要你够胆,就能尝到梧州人的童年美味。但梧州人不只钟情于油炸肉食,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梧州腊肠,就是“例外”之一。制作梧州腊肠,最是讲究原料新鲜。原料一般选用陆川公猪,当天宰杀后,取出大腿肉和“坐墩肉”(臀肉),绞碎后只需加入酱油、冰糖和白酒简单腌制即可灌制。经日晒风干,再继续烘烤一两个昼夜,这才能得到独特的腊香味。
这腊肠超适合懒人料理,懒得炒菜的时候,只需把腊肠和米饭一起蒸熟,就能尝到皮脆肉爽,油香浓郁的猪肉美食。大鱼大肉过后,难免油腻,这时倒上一杯红浓陈醇的梧州六堡茶,一口茶下肚,肉香、油香、茶香在肚子里达到最大和谐,这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梧州人肉足茶饱后的惬意、满足。梧州六堡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六堡镇,显然,因产地而得名。“以醇滑口感服人”的梧州六堡茶,经过两百多年的技艺沉淀,现已发展出多种香型,包含槟榔香、樟香、糯香、木香、蔗香、陈香等香型的六堡茶,也在茶桌上征服了无数爱六堡人儿。
那么哪里的六堡茶才够正宗?我们还需深入六堡茶的传统产区,一探究竟。
地处浔江、桂江、西江汇合点的梧州市,绕水而居,地势低平。从梧州主城区向北进发,车辆从20米左右的河谷平地,拾级而上,到达梨埠后,再向西逐步深入相对高差达1124米的桂东大桂山脉,在群山中走过无数弯道后,才到达六堡茶最有名最好的产地——六堡镇。这里属于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六堡镇境内群峰叠立,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山多达72座,如亚燕顶(1054米),鸡婆顶(1023米),扶薯顶(1016米)等都有茶园分布,茶树就生长在这样的山腰或峡谷间。
好茶需要好山好水好土的滋养,六堡茶产区内的黄赤色沙土,含磷、铁质较多,土层深厚。区域内高温多雨,林区溪流纵横,植被异常茂盛,林间腐殖质较多,有机质含量高,湿润的气候也使这里终年云雾缭绕,日照短。六堡茶以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这些茶树就在梧州市内的群山之间蓬勃生长,品质优秀,茶叶嫩且厚而大,味独浓而香,茶叶的采摘期甚至能从3月延续至11月。
而当地的“原著居民”——苍梧县群体种的茶树的鲜茶叶,品质最佳,是许多六堡茶厂追逐的“宠儿”。有了来自梧州市内的新鲜茶叶做原料,六堡茶要想成为正宗梧州六堡茶,还不够。其实,每一杯“红浓醇陈”的六堡茶背后,都蕴含着繁琐的工序和时间的酝酿。
特殊风味的形成,离不开“独特”的工艺——来自大山深处的六堡茶,以传统工艺起家。传统工艺六堡茶,又叫“农家茶”,黑石村的农家茶人仍在使用这种制作方法,他们白天采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晚上做茶;只需5道工序:杀青、揉捻、堆焖、复揉、干燥,茶叶做好后,放进竹筐内,稍压紧存放,需凉置陈化后才能取出饮用。
和传统工艺相比,六堡茶的现代工艺更加精细化、标准化,也给茶客们带来了丰富选择和口感体验。现代工艺分“两步走”,一是初制,二是精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六堡茶往往分为3种常见类型,一是只经过初制加工的是六堡茶毛茶,而在毛茶的基础上,经过精制加工后未压制成型的是六堡茶散茶,反之便是六堡茶紧压茶。
在这两个制作流程中,六堡茶发生了两次发酵,且都和“堆”有关:首先在初制的堆闷步骤中完成了第一次发酵,而后在精制的渥堆或初蒸焗堆中得到了二次发酵,正是“双发酵”促成了六堡茶甘醇滑润的滋味。在这“三堆”中,精制流程中的渥堆和初蒸焗堆工艺,才是关键工序,两者都利用了湿热作用,促进茶叶物质的转化,茶叶中的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在发酵中不断增加,使得六堡茶的色、香、味更浓。渥堆,属于冷发酵,即在茶叶中喷洒冷水后,再堆置发酵;焗堆,焗带火,是热发酵,做法是通过汽蒸,对茶叶加热加湿,然后把茶叶堆压在一起,让其发酵。渥堆发酵需要的时间更长,冷发酵期间还有微生物的加入,这样生产出来的六堡茶汤色更加红浓,口感也更加顺滑。而焗堆工艺的发酵时间更短,几小时以上就能完成二次发酵,物质转化比较有限,所以茶汤颜色更浅,口感也稍带涩味,但回甘更强。
无论是冷发酵茶还是热发酵茶,都是要遵循“正宗法则”:产地必须在梧州,采摘和加工在外地的都不算;茶叶香气干净,无杂味无杂菌不发霉;口感醇和顺滑,汤色红浓明亮。满足了这些条件,才是正宗的六堡茶。西江,珠江流域的主流,广西人的母亲河。流淌在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干支流形成一个树状体系,千江万河汇集到总出口梧州后,直下广东,冲出珠江口,奔向南海。其中一条不起眼的西江支流——六堡河,便是六堡茶翻山越岭下南洋的起点。载满六堡茶的茶船沿着六堡河,经东安江入西江,在西江沿岸处处留香,为钟爱饮茶的广东人和香港人,带去了“红浓陈醇”的新口感。他们喝着喝着就发现,这茶竟然还有清热祛湿的功效!精明的粤商、港商也从茶香中嗅到了商机,于是顺流而上直抵原产地,开始收购没有“中间商差价”的六堡茶。晚清时,六堡镇沿河两岸茶铺如云,最多时曾有二三十家有名号的茶庄,如文记、万生、同盛等,可见当时的六堡茶是何等威风!
经过商人们的大力推销和宣传,六堡茶也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站稳了脚跟,甚至扬名海外,在东南亚市场中也得到发扬光大。其实,东南亚的六堡茶消费者,本就是“老乡”。明清时期,为了讨生活,有大量两广和福建人下南洋经商、打工,经过长时间的海上颠簸后,踏上了这个比故乡更湿热的地方,又有大部分人做的是“苦力工”,这使得初到东南亚的华人出现了水土不服、四肢疲软,甚至是高烧不退的症状。在生命垂危时,一位华人煮了一壶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并分享给身边的老乡,一碗浓郁温暖的六堡茶下肚后,病况得到舒缓,熟悉的茶香,也使此时的思乡之心得到慰藉。
这个“秘方”随后在华人群体中流传开来,于是南洋华人也渐渐开始依赖六堡茶。凭借便利的水运条件,源源不断的六堡茶从梧州出发,集运到广州、香港后,再转运销售至南洋,南洋市场也曾是六堡茶最大的消费市场,直到现在,这种茶叶仍是东南亚常见的日用品。一片片六堡茶叶,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宛如一根来自故乡的弦,一头连着祖国,一头牵着游子。看看那极具南洋风情的梧州骑楼城,这便是南洋华侨通过六堡茶,与故国明月割舍不断的丝丝情怀吧。《GB/T 32719.4-2016 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DB 45/T 1114-2014 地理标志产品 六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