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酒、减肥、治病……你对喝茶的误解有多大?

寻茶菌 地道寻茶记 2023-02-15




近日,“中国茶”入选人类非遗,惊艳世界。茶,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由一片叶子延伸出的茶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说到茶,总有人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陌生是因为,喝起茶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区:


“喝茶要喝鲜,刚炒出来才最新最鲜。”

头泡茶不能喝,不干净。”

“浓茶是个好东西,能解酒。

……


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

图/视觉中国


在日常的饮茶生活里,大家对喝茶的“误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饮茶十大误区”,唠唠喝茶的正确姿势。




新茶越早越好?

心急喝不到好茶



“西湖龙井,3月初新鲜上市啦!”

“新茶的鲜美是多么美妙,我要做那个最早喝上春茶的崽。”


这样抢先上市的新茶,有的是在茶叶还没达到采摘要求时,就被采下制成茶的;有的也可能是以假充真的新茶。这对普通买茶者来说,要辨别“好新茶”,确实有难度,不如等一等。


明前茶树初展新芽,等待采摘

图/视觉中国


还有一些心急的“追新者”,会在炒茶师傅的锅边蹲守,茶一出来就立刻泡上。试喝没问题,但刚炒的茶,火气重,口感也未稳定,还需要存放一段时间来退火,等茶叶内含物质进一步融合稳定,茶叶真味才能展现,口感也更柔和。


比如西湖龙井,就需要在炒制好后放入存有石灰包的缸中,干燥静置,这一过程一般需要经历7天以上,甚至更久,俗称“收灰”。经过“收灰”后的龙井茶,香气更加清香馥郁,鲜醇爽口的滋味也更上一层楼。


好茶,值得等待

图/视觉中国




茶越陈越香?

是有条件的



“茶越陈越香。”

“我家有放了20年的老绿茶,要试试不?”


茶真的存放越久越香吗?其实是有条件的。


绿茶、红茶、黄茶、花茶等天生就不适合久放的茶,久放后,香气和口感都会大打折扣,这样就喝不到绿茶黄茶的鲜醇、红茶的爽润、花茶的鲜活灵动了。


六大茶类中,适合存放的茶也不少

若是喜欢陈茶,可以选择黑茶或白茶

图/视觉中国


白茶、黑茶、普洱茶等“在合适的贮藏条件下,可长期保存”的茶类,经一定时间的存放后,不仅汤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滋味也变得更加醇和,散发出特有的陈香,所以“越陈越香”。


但,陈茶要经得住时间的洗礼,还得有好的存放条件!“密闭防潮、避免高温、避免光线照射、远离异味”这四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茶叶工艺与品质在存茶中也是有“一票否决权”的——制作工艺不到位、内含物质不足是先天的缺陷,纵然存再久,也都无法跳出这个先天的不足。


茶叶一定要密封保存

把茶装在不透光的密封罐子里存放,是个不错的方法

图/视觉中国




茶要洗,头泡茶不能喝?

这得分茶



“你怎么把第一泡的黑茶茶汤也喝了?”

“1万块1斤的茶,我才不舍得倒掉。”


第一泡茶倒掉要不要倒掉?得看你泡的是什么茶。


如果泡的是鲜嫩原料制成的绿茶、红茶等,第一泡就能喝。比如用鲜嫩的茶叶原料制成的上好茶叶,西湖龙井、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白毫银针、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金骏眉等,在经过热水浸泡后,第一泡就可以快速释放出大量的茶叶内含物质,倒掉就可惜了。


绿茶的鲜美,存在第一泡中

图/视觉中国


取料粗老的茶、陈茶、球形茶和紧压茶的第一泡,大都需要“醒茶”或“润茶”——用沸水缓慢注入后没过茶面,即可出汤,茶汤出尽倒掉后,后面冲泡的茶汤就可以放心喝了。


这里的醒茶、润茶,一是为了让茶叶得到舒展,二是为了唤醒陈茶沉睡已久的香气。润洗时间短,茶叶也未能舒展,泡出的茶汤淡薄,喝的价值也不大。


不过第一泡茶喝与不喝,还得看个人选择。想进一步了解的茶友,欢迎点击往期文章《倒掉第一泡茶,真的能洗去茶叶农残吗?》查看。


球形铁观音在经过包揉后,茶叶卷曲成球

第一泡的温润,可以使紧缩的茶叶更好“绽放”

图/视觉中国




“包浆”的茶具泡茶更香?

茶垢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我养了5年的‘茶山’,无茶也有三分香。”

“怎么闻起来味道怪怪的?”


其实,茶山还有另一个名字:“茶垢”,茶垢的真实面目没有人们想象的风雅。


据相关研究表明,茶垢主体构造是茶叶内含物质与水里的物质沉积附着在茶具表面。再加上茶叶中的呈色物质参杂其间,形成我们平日所见到的茶垢的颜色,这些物质对人体都是无益的。


泡茶前与泡茶后,认真冲洗茶具很重要

图/视觉中国


茶垢的湿润环境,也是霉菌成长的温床。关于霉菌的危害,有过因为吃了发霉食物而拉肚子经历的人,会有深刻的体会为了身体健康,建议把茶具清洗干净后再使用,避免病从口入。


紫砂壶上积上了茶垢的话

会直接扼杀了紫砂壶双气孔结构的最大优势

影响茶壶的透气性

茶垢的杂味也会影响茶汤滋味的纯正

图/视觉中国




浓茶能醒酒?

危险操作,伤身



“浓茶配酒,越喝越有。”

“哎哎哎,你咋躺地上了?”


一顿美酒穿肠过肚,这时很多人会选择用浓茶醒酒,接着一顿操作猛如虎,吨吨吨……又喝下了一大壶浓茶,直到心跳加速、头晕脑胀才发现不对劲。


据相关研究表明,酒精对心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而浓茶里的咖啡因会使心脏兴奋,两者一结合更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喝茶不能解酒,还伤身

图/视觉中国


此外,茶的主要成分茶碱有利尿的作用,酒后饮茶会促使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而乙醛对泌尿系统有很大的损害。所以浓茶不能配酒,特别是心、肾不好的人




喝茶能减肥?

靠茶减肥不靠谱



“连续喝了两个月的茶,体重一直掉,减肥效果太明显了。”

“你确定没有偷偷健身?”


人们常说的:喝茶可以消食解腻,促消化。这是由于茶叶含有多酚类物质,生物碱、咖啡因、茶碱和可可碱等复杂成分,能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胃酸分泌、胃蠕动加快都有助于食物消化。但即使茶具有消食解腻、刮油降脂的功效,也不能说明喝茶可以直接帮助减肥。


以减肥为目的的饮茶,不可取

图/视觉中国


因为喝茶只是改变了消化的过程和感受,并不是消化结果,进到胃里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逃不掉被消化吸收的命运,减肥就谈不上了。




喝茶可以治病?

茶只是饮品,不是药



“神农都说了,茶可以解毒。”

“神农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不一定存在。”


但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茶是可以被用来治病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功能性物质,确实能被用于治病:


咖啡碱能用于舒张血管和兴奋神经中枢;茶多酚中的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已被用于治疗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茶氨酸有缓解焦虑、保护神经、镇静和与癌症药物辅助治疗的作用……


喝茶治病不靠谱,生病还是得找医生

图/视觉中国


茶的内含物质虽然可以提取出来制药,这并不代表茶叶便是药。而抛开剂量谈药效也是不科学的,毕竟日常喝茶的量并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需要理智看待,生病了还得看医生,遵医嘱。




喝茶影响睡眠?

不能一概而论



“三点几啦,饮茶先啦。”

“不,我怕晚上失眠。”


每到下午茶时间,很多人都会犹豫要不要喝茶,担心喝了会影响睡眠。有的人一碰茶就失眠,有的人天天喝都照睡不误,这和人咖啡碱的耐受程度有关。


咖啡碱的作用,一般会在3~4小时后消失,如果晚上10点睡觉的话,下午6点左右喝茶,对睡眠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神经衰弱或对茶不耐受的人,建议少喝茶,对咖啡碱“免疫”的老茶客,就随意吧。


喝茶失眠这事,分人也分茶

需谨慎对待

图/视觉中国


同时,喝茶会不会失眠,还和你喝的是什么茶,以及茶的浓淡有关。全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黑茶、半发酵的黄茶和白茶导致失眠的概率很低。经过发酵的茶,茶叶内的刺激性物质含量会大大减少,这就降低了提神效果,对睡眠的影响也大打折扣。害怕失眠的,还可以通过避免喝浓茶来降低失眠的风险。




喝茶会长黄牙?

茶:这锅我可不背啊



“喝了三年茶,我把牙喝黄了怎么办?”

“喝了十年茶的人表示,那是因为你没好好刷牙。”


好大的一头锅,突然降到了茶的头上。茶具用久了会有茶垢,喝茶喝多了牙齿会变黄,这两个现象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懒。一个是没有好好清洗茶具,一个是没有好好做口腔护理。


认真清洗的茶具,不留茶垢

科学刷牙,才不长黄牙

图/视觉中国


如果长期喝茶,茶色素、多酚物质等易氧化物质,确实有可能在牙齿上形成有色沉淀,但这是可以通过口腔清理来避免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刷牙、漱口不勤快,加上长期喝浓茶,才是生成黄牙的“祸首”。为了避免黄牙,喝茶的同时还要关注口腔护理。




古树茶都是好茶?

不要迷信“物以稀为贵”



“这个古树茶,一年只能产出100斤,很难得的,抢都抢不到。”

“买!买!买!”


“茶以稀为贵”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只要是“稀有”的茶,不管好坏,都会有人争先恐后去买。虽然卖得贵,但不是叫古树茶的就是好茶。


即便是产自古树的茶,也要关注品质本身

图为西双版纳茶园内的古茶树

图/视觉中国


当茶树达到百年以上高龄才能称为古茶树,而有的上了年纪的古树,长势比较涣散,说明已经进入了衰退期,茶叶中的营养含量就会减少,产出来的茶叶滋味也远不如健康茶树。


当古树茶能买个好价格时,有的茶农还会不顾茶树的生长情况,过度“薅茶树”,给茶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就失去了做好茶的基础。原料品质欠佳,又怎么能产出好茶呢?


2023年的小目标:

好好吃饭,好好喝茶

图/视觉中国


当学会这些正确饮茶姿势,喝茶时,你就是茶友眼中最靓的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眼中最亮的杠精。


欢迎转发到各大茶友群!




文 | 石梅
编辑 | 欧寒天、石梅
图片编辑 | 石梅
头图摄影 | 视觉中国
封图摄影 | 视觉中国


📖
参考资料
《中国茶经》2011版.陈宗懋、杨亚军 主编


本文系【地道寻茶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