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天,我们找房去!| 怎么回广州?

扉美术馆 扉美术馆 FEI Arts 2023-06-09
发起人引语:展览项目“行落街,漫游去”(详情请点击)邀请了十五位(组)漫游者,他们将从各自学科背景或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实践进入城市的不同方式和路径,最后编织成一个复合、灵活的方法论网络,折腾出一个公共的“城市漫游工具箱”。 参展人张典凌@二高表演的漫游企划《怎么回广州?》发布后,我们收到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和年龄段的投稿者关于“家”和“流动”的故事。其中有一位,是张典凌20多年前一起学跳舞的同学。典典告诉我,他们毕业之后就没再见过,希望这次可以见个面。此外,参与者当中还有正在念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年轻创作者、拥有两年工龄的全职骑手、暂居广州的独立设计师、来自北方冻土的诗人、以及长住荔湾老城区的“老广”。 8月24日至26日,这8位(组)“新型房屋中介”将带着张典凌,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找房和漫游。作为《怎么回广州?》的开端,24号那一天,也就是明天,我们将从张典凌住了四年、即将搬离的住处集合,遛遛狗(或看别人遛狗)、和附近熟识的咖啡店老板、凉茶铺阿姨、便利店员等朋友聊聊天,轻松自在地走走逛逛,再展开“找房之旅”。这是一个告别,也是新的开始。




漫游行动:《怎么回广州?》漫游者:张典凌@二高表演“新型房屋中介”:奥兰多&歆蓓、高桢桢、顾琼、老杨、麦钧豪、宋欣锾、一径、张聪慧
我想要走起来,看出去,静静地相处或者欢快的聊天。当下,通过网络、文字、图片、影像我们能快速便捷的去了解一个地方或者生活在那里的人,但它失去了“切身的”体验,这个体验是有关身体的、情绪的、即时的感受。就如上篇推文提到,“家”是我出发去探寻这座城市的坐标,那接下来这几天的会友同行,我想把我们的身体作为坐标,去共建一个路径,去叠加出一个交互的经验。所以这几天的漫游计划我会记录我们的路线,环境情况,谈话的内容,或是一餐食、一件汗透的衣服…这些繁复的信息,我希望最后能通过“舞蹈/表演”的方式,回赠给大家。——张典凌
找房中的典典


漫游安排


 第一天:2022年8月24日(周三)

 

时间:上午10点集合点:越秀区麓苑路47号三荣大厦大致安排:上午,张典凌会带我们走走她住了四年的地方,遛遛狗,和附近熟识的朋友聊聊天,和二十多年前的老同学宋欣锾叙叙旧。下午,我们将去到南亭村,由麦钧豪带我们走大学城。

 第二天:2022年8月25日(周四)

 

时间:上午11点集合点:全家便利店(滨江东路店)大致安排:上午,顾琼会带我们走滨江东路一路。下午两点到四点半,一径带我们走他日常的配送区域。坐标是海珠南洲—纸厂一带。

 第三天:2022年8月26日(周五)

 

时间:上午11点集合点:陈家祠地铁站A出口大致安排:上午,张聪慧带我们走荔湾老城区;下午,老杨带我们漫游深井村和看房。
参与方式这次《怎么回广州?》的漫游行动,我们不会专门招募参与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以上信息,走出门,走到大街上,与我们相遇。*注:8月24日至26日漫游期间,美术馆将暂停对外开放。(让我们大喊一声“去你的美术馆!”,然后出发:“行落街,漫游去”。)


关于“家”与“流动”的分享(节选)
一径
我叫一径,系广西梧州人。来穗工作生活满3年。前舞者,目前是全职骑手,2年工龄。对于我来说,外卖骑手是一个与时间赛跑,不断流动的群体。
分享两个流动的经验:
1.昨晚,顺路回一趟原来的站点,和站长还有一些老相识的骑手聊了近况。聊得最多的还是互问各自的站点单价单量如何如何。
有骑手还介绍我去石牌送餐,说那边好送,单量多单价也高。可我嫌离家太远,上下班麻烦。但他说:“我们这份工作,去哪就住哪呗,那还不简单。”
突然我意识到,这位骑手的想法,也是大部分骑手的想法——家是流动的。因为职业的需求要不断的流动,以换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家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满足离工作地点近,且便捷的条件。是一个短暂的可移动的空间。这让我想起带我入门的师傅,在我刚入骑手行业的时候,他短时间里就搬了三次家,家对于他来说 “能休息就够了” 我每次去他新的家都是特别简单:两只猫、三个人。但他们过得很开心,下班回家能一起喝酒聊天,一起打打游戏。默默地也影响了我对家的需求——便捷,舒适,开心的。
2.今年最大的工作变化是更换了配送区域——一个由新旧轻工业区和新老城区构成的地方。东北方向有庞大的中大纺织城与各种创意园,大片商区构成,一到周末单量非常多有增无减;西南方向比邻珠江(后航道)有许多待开发的废弃工厂和城中村以及林立的新型高层住宅区。常常因为地势偏僻单量只集中配送住宅区。但对比起单量多的东北方向,我喜欢在西南附近配送, 因为送往住宅区的路上会经过城中村和后航道,有大片矮房、渡口能清晰的看到这里生活的环境和居民。

有一次,我在南边街的某个岸口休息。莫名发现怎么墙上会有一张椅子,旁边的树上还吊了一条黑色的橡皮绳,特别结实!

突然见三个阿叔骑车来到这,统一换上精心准备的裤子,不约而同的放起风筝。我才知道那张墙上的椅子是他们放风筝时要坐的,还有那根黑色橡皮绳,是要爬到树上捡风筝的。阿叔说这是斗风筝 ,裤子上的两根滑轮是收线用的。
也许就是因为私密空间的过往经历加上日常琐碎的、不经意间的瞬间交织,让我对广州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系统认知里固有的城市面貌,而是有属于我的记忆和故事的载体。
“每天人来人往的,都要到对岸去工作。又只有现在才闲下来呢!停在岸边。"
——《榴莲飘飘》 

顾琼
我叫顾琼,是一个独立设计师,目前项目在做人体动态相关的服装,因为想找些合适的布料开发新的一季,所以就来到广州想暂住一个月,开始就想找中大附近的房子,离布料市场比较近。找房的时候因为租住时间预计的比较短,一般中介可能找不到居民区的房子,就预先网上选择了两家公寓房子,到了广州就去看房。一家在客村,第一印象比较简陋,第一次和朋友打车去因为时间早我就定在了公寓后面的天后古庙想逛逛,道路非常狭小,房子长得很拥挤,古庙的香火倒很旺,算是体会了一下城中村,当时我的朋友已经感觉非常不太好了,我因为去过尼泊尔之类的就不是很震惊,然后到公寓看房,设施很陈旧,床也是阁楼上铺个榻榻米,实际房间也挺小的,优点是很通风,加上周边考量果断就放弃了。
另一家高层公寓之前顺路先看了,主要是沿马路比较吵,加上价格几乎是客村公寓的两倍就待定,看过客村的就基本确定选择了滨江东路上的高层公寓……我之前也没居住过高层的经验,也全当是一次体验。住下之后就稍微开始布置了一下家,公寓不像居民楼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生活物品,只有基本的洗衣机,电子灶台和床,没有碗筷,锅,刀,扫把,垃圾桶,台灯,床单,洗衣粉,洗洁精等消耗品都要买起来。给沙发铺上了一块蓝色底、嵌着金属丝像星空一样的布,买了一盆万年青在屋子里,好像是一种植物陪伴,也能调节干湿度。来到广州我被很多植物吸引,除了热带植物的狂放,还有它们待的地方也很特别,有在房顶的,阳台的,走道的,路边的,就是一种它们成群结队从屋子里出来晒太阳的感觉……



张聪慧
我是住在荔湾老城区的,逢源街道华贵路,这里呢,是我爷爷奶奶小时候就在这里住的,墙壁未翻新之前,还有我表叔小时候留下的“笔墨”,也就是我太爷爷太奶奶那一辈的,房子最少都有100年历史了,跟东山口的奢华不同,这里算是以前的公租房,生活气息很强。在这附近居住的都是年纪偏大的人,附近有个龙津市场,每天都非常旺,人流络绎不绝,因为肉菜都很便宜,有很多以前住在这边的老街坊,后面跟着儿女搬去天河或其他区,都会经常回来这个市场买菜。在我家对面,有一家老字号肠粉,叫“源记肠粉”,很多老广都喜欢去吃,里面的伙计都拽拽的,跟平常出去餐厅吃饭的服务是不太一样的,还挺有趣的,附近还有“五湛记”“赞记饼店”等,都是老字号。以前我家对面是有好几棵大树的,每年夏秋,就会有很多落叶和虫子吹到阳台上,经常都要清扫,几年前广州的一次大台风吹倒了这些大树(当时整棵树连根拔起,还压到了我们这边的房顶),蛮可惜的,这些树都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砍掉之后,阳台的风景就“一览无余”了,白天可以看到一架架经过的飞机,晚上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夜空,现在很多城里的人,都很难看到星空吧。用一句话来评价我居住的地方:虽然年迈,但依然很有活力。 为什么那么想这个地方让大家知道,是因为时代的洪流会把很多东西淹没,人的消逝也会带来物的消逝。我现在住的这里,原来的主人是我四姑婆,也就是我爷爷的姐姐,前几年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就去了养老院,我就住进来了,去年离世了,她的女儿,也就是我表姑妈,也很照顾我,时不时会过来看下,上周才得知,她月初的时候,生病进icu了,至今还在昏迷,虽然知道生老病死是常态,但时常还是会有物是人非之感,二楼有他们家的全家福,上面有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几代人,有人还在,有人不在了。城市化进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屋子会被政府收回去,那时候,可能什么回忆都不剩了。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间里,我头顶飞过了11架飞机,对面的夕阳也慢慢由黄变粉,下着点下雨,风很凉爽,老城区有一种独特的浪漫,也跟心境有关吧。希望你们有机会也来看看。


老杨
深井村的祠堂、建筑风格
……颠沛波折几年了,我终于在自己喜爱的城市广州有了满意的安顿身心的居所,真觉得是莫大的福报。是广州一大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是冯火、上阳台、刺纸、高压俱乐部、黄边站等等一批有志有质的共识空间/项目,是广州开明开放开心放松的城市文化,也是具体的人、关系、思想、精神的实在连结,逐步地吸引着我——一个来自北方冻土的漫游者,把根扎在这块温热丰饶的土地里面。
同时分享一条租房信息:
我的前院邻居8月31日前将搬离,也就是说,可以无痕对接“需在8月31日前搬离”的漫游者张典凌,如果大家注定有此缘分的话。
我能做的就是,把万青、立夏、房东援叔一家人和深井好邻居们带给我的好缘分分享给(可能的)未来的邻居,参与实现更加多元、友善、丰富多彩的社区环境。
房子的情况:在长洲岛深井小学附近,是一楼独门,2室一厅,带厨卫和一个独立小天台,卧室有空调,挨着一个百年老祠堂,与我同一个房东。
欢迎各位来我村漫游、看房、安居。

宋欣锾
十一岁那年离家求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广州工作。跟很多"新广州人"一样,从对前路的未知茫然,探索试错,到越来越清晰地认知自我找到方向,最后融入了这个包容且实在,成熟且有活力的城市。无论是在打工租房时期还是创业买房,记忆中家的感觉,一直印在心底,但是那具体是什么感觉呢?或许是喜欢回到家依然有一个热闹的氛围,可以满足贪玩的射手天性。于是我的住处选择社区型。新城区的小区,邻居们基本上来自五湖四海,同在异乡,容易产生共情,各种风俗文化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新鲜。周围环境配套也能满足天南地北的需求。一切都很好,只是随着心境的变化,慢慢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东西。热闹褪去,回归生活本质不过是希望夜归时屋里还为你亮着灯,饭锅里还热着菜,与最爱的人三餐温饱一夜好梦。像越秀老城区就很适合我,下楼就是各种小吃馆,饭店、菜场、超市、五金、相馆一应俱全,每天出门时与邻居道一声"早晨",回家时相互问一句"今晚食乜野啊"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息……

奥兰多&歆蓓

……但是因为我们很激动,也忽略了原来它(这个房子)有很多“神奇”的部分。比如它的柜子旁边的墙壁发霉,我们都没有发现。
对,然后就是马桶。我们看的时候就真的一个人都没有去检查,觉得,嗯既然都有马桶了,就是到21世纪这个点应该都是抽水马桶了吧!结果是这种需要用手动舀水冲厕所的那种马桶。
还有那个水龙头就会发出怪叫,所以我从来不用那个东西洗手。厕所里面的洗手池就变成一个不用的装置。有那种艺术装置的感觉。
我住进来的第一天热水器没有插上。插口在我们两个站到椅子上都够不到的高度……

高桢桢
我是一个没有物理意义上家的概念的人,也没有精神家园,也很少有思乡情绪,少得我开始疑问,这是否正常。虽然我知道,正常这个词本身毫无意义,或许这就是一种现代性的“homelessness”……我很享受这种漂泊感和不确定感,还有伴随的新奇。更多的还有一种去到别人家里住好像就是一种更深程度的接纳,我渴望获得这种接纳,一种脆弱的幸福感。但是这又好像和我说的 “homelessness”很矛盾?我也不清楚……

麦钧豪
……刚搬进出租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布置房子。最初,屋里连床也没有,我网购了一张木床,本以为可以上门安装,却被告知距离市区太远不在服务范围,我不得不独自从村口将快递卡车上卸下的大包小包的床板搬进村。
最开始对这个一房一厅的“家”的家居建设计划
路上遇见一位阿婆见我一个人搬得费力,借给我一辆小板车,帮了大忙。阿婆一路和我聊了很多,她姓关,我的房东也姓关,据阿婆所讲,村里以前大部分都是姓关的,后来大学城建起来,很多外来人口,南亭村也变了很多……她说一眼就看出我是刚搬过来住的学生。一路聊到了楼下,阿婆提出要回收快递盒的纸皮,说可以拿去卖钱。我恍然大悟,原来阿婆还有这样的小算盘。我和她一起拆开快递的纸皮并帮她打包好,装了满满一车。
这就是我住进南亭村的时候对它的印象。这里紧邻广美和广工两所大学,受到大学的经济辐射而逐渐变得商业化,但还保留着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这里的人们给我的感觉是友善的,同时务实而又精明算计,像老话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听外地人说广州地方重商,也许就是像这样的感觉吧。
也是住进南亭之后的这一年里,我才切身感受到这里的生活味道。与大学之间的联系,只是这个村落的一个面。往村东更深处走,还能看到村民的菜地、鸡棚,建筑也不是新盖的平房而是砖瓦老屋,传统的农村结构,还能在村子的更深处看到……
午后,阳光下的村路,南亭村的印象


相关阅读
新展预告 | 行落街,漫游去
无论如何,先抵达现场|“行落街,漫游去”参展人名单
招募|卢瑟国:Earth Walk with Me (Fire)

扉行社开张 | 第一天,让我们聊聊勇闯卢瑟国的经历

漫游招募|怎么回广州?

招募 | 带上植物,我们一起骑车吧!






- 进行中项目 -

 展览   行落街,漫游去

 时间  7月-10月

 地点   广州及其他未知城市

 漫游者   阿康、阿科x何子、蔡俏凌、沈云起、废船、金特、拿爱去做俱乐部diyloveclub、潘赫、小武、辛恒、一旧云剧场、张典凌@二高表演、子杰、44剧场、Mapping工作坊

 协作团队   陈佳倪、郭湘钰、何俏、胡梦莹、林子轩、张芷菲、郑淼鑫

 志愿小组   曹睿昕、陈思言、陈思羽、李艳菲、刘佩、卢昂

 发起人   彭雪莹


美术馆当前展览是“行落街,漫游去”,

这是一个关于城市漫游的项目。

美术馆里空空如也,

但大街上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发生。

那为什么不直接走上街头、行动呢?


如果说去年的“去你的美术馆”是将城市里不同主体的实践纳入到美术馆里呈现,那今年的项目则是要决绝地喊出“去你的美术馆”!继而走出去、走到街头,进入持续运转的城市现场中开展更多的行动和生产,在城市里构建新的、短暂但流动的“非正规美术馆”。


因此,当漫游行动发生的时候,美术馆将闭馆,不对外开放。与其来方方正正、空空如也的展厅,不如直接行动:拥抱外面的街道与来往的人群、重新审视生活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以及隐藏于日常城市生活中的秩序和运转机制。简而言之,明天开始到26号,美术馆将闭馆哦。感兴趣的话,来和我们一起漫游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