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讲座纪要 梁兴堃 理论构建方法之扎根理论:人文学者如何参与数字人文?
供稿|倪珍妮 司湘云
如何从实证数据中构建理论?如何探索新现象或者研究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7月16日晚,“面向图情档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五讲特邀北京大学梁兴堃助理教授进行题为“理论建构方法之扎根理论:我国人文学者如何参与数字人文?”的讲座,内容包括理解扎根理论和应用扎根理论两部分。
01
理解扎根理论
1.1
扎根理论的起源
社会科学中,定量研究可以根据现有理论检验假设、发现统计上的关联等,但是并不能形成新的理论,也难以解释其中的原因或机制,同时该方法过度强调“有代表性”的样本。传统的质性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受研究人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研究可重复性差、研究结论难以具有普遍性等。为了克服两者的不足,1967年学者Glaser和Strauss提出了扎根理论方法(Grounded Theory),1990年学者Strauss 和 Corbin将该方法程式化。
1.2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从实证数据(empirical data)中构建理论的一种方法。从数据出发,在巧妙运用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编码”和“比较”的技术方法,归纳核心概念与范畴,最终构建理论。
1.3
相关概念
(1)理论与理论构建
理论是关于概念的关系的陈述,这些陈述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前提和限制条件(Bacharach,1989)。
社会科学中有两类不同的理论:variance theory和process theory(Langley,1999)。variance theory是基于变量之间的方差变化的理论,关注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常探讨what和why类型的问题;process theory反映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一段时间范围内如何从结果1发展到结果2,常探讨how类型的问题。
那么如何构建理论?学者Weick(1989)认为理论构建过程是一种专业的自律的“想象”过程。学者Whetten(1989)认为,从Bacharach(1989)对于“理论”的概念出发,理论包含要素(概念或者变量)、关系、解释和情境(边界条件)等四个方面,若在其中两个或以上有所突破,就是“有价值的”理论贡献。
(2)归纳与演绎
归纳(inductive)是通过对经验现实的观察来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是构建理论的一般方法。扎根理论方法就是通过归纳来构建理论。演绎是从已有理论推演出一系列“必然”的结论,常用于验证理论,如假设检验方法、内容分析法等。
(3)编码
编码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编码方式多样,可以分为“归纳性编码”和“演绎性编码”。例如:扎根理论采用“归纳性编码”方式,通过归纳数据中的内容特征而形成一套编码;内容分析法采用“演绎性编码”方式,根据具体研究主题的已有文献形成一套编码并基于该编码分析文本。
02
应用扎根理论
2.1
研究背景
数字人文发展迅速,然而我国人文学者“发声”很少。如何从人文学者的角度切入数字人文建设?我国人文学者如何参与数字人文?针对该问题,也许可以从技术接受模型、理性行为理论、信息行为等思路切入。
2.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和过程分析(process research)为基础进行案例研究:采用理论抽样的方式,选择独特性/典型性的样本;以新闻、报告、已有文献等二手数据为基础理解相关背景和研究对象,进而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一手数据;以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过程”为分析单元。
2.3
数据分析
(1)扎根理论的程序
扎根理论通常分为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扎根理论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秉承一定的开放性,不宜过度拘泥程式本身。
(2)编码的对象
通常一手数据是编码的主要对象,用于发现新的构念(constructs)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一手数据包括录音及转录稿、田野记录等;二手数据则作为一手数据的补充和完善,提供背景、情境、发展变化的条件等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编码,并印证基于一手数据的编码。
(3)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一个开放的编码过程,它类似于“标引”,主要是在原始数据中发现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主题词”(编码)。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数据都应当赋予合适的“主题词”(编码)。这些“主题词”(编码)可以更为简单、统一的描述研究对象。
开放编码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描述尽可能多的内容的描述性编码、所有编码源于原始数据的实境编码(in-vivo coding)、反映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过程编码、关注数据中的因果关系的因果编码等。可根据研究问题,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编码方法。
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开放编码后,需对其进行整理,保持一致性,并使其体系化。整理操作包括修改、替换、删除、整合等。建议在开放编码时进行注释,提高一致性。
(4)轴心编码
轴心编码主要是建立开放编码之间的“关联”,探究开放编码与研究问题的“关系”,从而寻找研究问题的“初步”答案。这种“关联”,既包括范畴和子范畴这类的模式,也包括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更为复杂模式。
(5)选择性编码
在对轴心编码的理解基础上,从轴心编码中提炼核心范畴及其关系,从而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全面解释,与现有理论对比,从而构建新的理论。
(6)其他的一些问题
2.4
扎根理论论文的写作
通过合理的组织原始数据,呈现一些中间步骤,使分析过程更加透明。传统的数据呈现方法主要是“叙事法”,目前更加主流的方法是呈现编码表格或“数据结构”。
2.5
何时应用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的目的在于理论构建,因此更适合探索新现象或者研究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也可以用于探究“有趣的研究问题”。而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发展非常成熟的理论,例如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扩散理论等,研究过程可能会非常艰难。
最后,参与讲座直播活动的4400余名师生踊跃提问,包括: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的一手数据是否适用于编码,抽样时如何考虑受访对象在独特性、典型性中的数量分布,如何回应研究中样本略少的问题,叙事研究、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学者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是否具有可信性等问题。梁兴堃助理教授一一详尽解答。
本讲座的参考书目如下:
讲座回放入口:
讲座版权归主办方所有,仅供个人学习,严禁任何形式的录制、传播。一经发现将依法保留追究权。
制版编辑 姚志臻
END
学术活动|第六十六期 讲座纪要 王洋 因果推断之断点回归:早期失败对科研人员学术生涯有什么影响?
学术活动 | 第六十五期 姜婷婷 关键事件日记法:视觉刺激物特征如何触发信息偶遇行为?
学术活动 | 第六十四期 李月琳 案例研究:战略规划人员如何搜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