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行为研究(内含视频摘要和评审意见)
ISSN 1003-2797
CN 42-1085/G2
双月刊
同行评审期刊
李文文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目的/意义
自助旅行者是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对象之一,对其信息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旅游资源配置与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及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设计/方法
以自助旅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及业界咨询,设计、修改、拟定了访谈提纲并实施访谈,获得22个访谈样本。借助扎根理论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探索了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要素及其间的关系,并基于此建构了自助旅行者旅行中信息行为模型。
结论/发现
旅行中的各类任务会刺激自助旅行者产生信息需求,进而驱动其选择信息源开展信息搜寻、信息解读及信息交流,辅助决策制定;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受旅行特征、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认知资本、生理状况的影响。
创新/价值
本研究结论可以用来解释与预测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行为,并为旅游业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自助旅行者提升决策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行为 自助旅行者 信息行为模型 旅游信息搜寻 扎根理论
0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强劲,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1]。旅游属信息密集型产业,旅行者的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搜寻与使用[2],对旅行者信息行为规律的探寻,可以为旅游活动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进而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3]。近年来旅行方式朝个性化、自由化方向发展[4],马蜂窝数据显示,自助游出行规模逐年攀升,人群以一、二线城市年轻居民为主[5]。最新修订的《导游业务》中将自助游划分为完全自助和半自助两种形式,其中完全自助型指“个人、家庭或亲朋好友一起不使用旅行社的服务而自定行程、自主安排各项旅游事宜的旅游活动”,半自助型指“个人、家庭或亲朋好友一起自行安排旅游行程,但部分使用旅行社服务(如订房、交通购票等)的旅游活动”[6]。本研究的自助游是指《导游业务》中的完全自助类型,此类群体全程需自主搜寻旅行信息制定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其信息行为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自助游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诸如不同地区自助游市场规划发展不均、旅行目的地信息服务水平与满意度不高等问题[7,8]。相关问题的存在呼唤学界细分旅行者群体,深入开展自助旅行者的信息行为研究,以减少旅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9]、优化自助游领域资源配置与服务、提升自助旅行者的旅行体验感。相较于其他旅行方式,自助旅行者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强,比如自助旅行者需要自行预定旅游产品、制定游览线路、安排旅行细节以及解决自助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突发问题等[10,11]。现有国内外研究中对自助旅行者的信息行为研究甚少,尚不足以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
自助旅行者对信息的搜寻与使用贯穿于自助游整个过程[12],与传统跟团旅行者相比,其信息行为在旅行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13]。据此,本研究以极具个性化差异的自助旅行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旅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规律,包括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的核心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考虑到自助旅行者在信息需求与行为等方面与传统跟团旅行者存在的较大差异,本研究拟通过相关文献调研结合专家与业界咨询,设计访谈提纲并开展访谈,借助扎根理论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以发掘自助旅行者在旅行中的信息行为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此构建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模型。
1 文献综述
1.1 过程视角的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是与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相关的人类行为的统称,包括主动和被动信息寻求以及信息使用”[14]。现有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主要围绕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行为及影响因素展开,后续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旅行者信息行为随旅行过程动态演化造成的差异,研究视角从不同旅行者信息行为差异拓展到同一旅行者在旅行不同阶段信息行为差异。
旅行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于其为减少旅行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提升旅行体验感[15],研究涉及信息需求类型、层次及动态变化。学界对旅行者信息需求类型的研究普遍认同Vogt等[16]的观点,即将旅行者信息需求分为功能性、娱乐性、创新性、美学与符号五类,其他研究大多基于此开展,如杨敏[17]构建的在线旅游信息需求结构层次模型将其划分为核心、保障性及辅助性三类。此外,不同类型信息需求的重要程度也成为学界研究的关注点之一。Card[18]将旅行者信息需求按照需求强弱程度进行排序,依次为票价、住宿以及包价旅游信息等。Xiang等[19]的研究则发现旅行者对住宿与交通信息的关注度更高。信息需求是随着决策需要而动态演化的,如Choi等[20]研究发现旅行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及到达目的地四个阶段信息需求存在差异。
信息用户为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开展信息搜寻,同时也伴随着其对内外部信息的综合利用行为[21]。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丰富、多样及动态性等特点增加了旅行者信息获取的复杂性,多项研究关注了这一复杂过程,并基于不同视角构建了旅行者信息搜寻模型;如,旅行者信息搜寻策略过程模型[22]和旅行者信息搜寻综合模型[23]。具体到信息获取的渠道与途径,除了传统的人际交流等之外,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旅行信息的主流渠道[24]。旅行信息搜寻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25],搜索引擎、在线旅游网站等在旅行信息搜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6,27]。大量研究还探讨了旅行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人口统计学特征、先验知识以及搜寻成本等[28]。此外,为解决信息可获得性、准确性及完整性等问题,人们倾向于通过合作来弥补个人信息搜寻的不足。旅游领域合作信息搜寻行为包括合作计划、检索、共享与决策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旅行者的信息搜寻策略、行为特征存在差异[29,30]。
旅行决策的制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旅行的不同阶段[31],不同决策导致旅行者在旅行不同阶段信息搜寻行为的差异[32]。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开始关注到旅行不同阶段旅行者信息行为,如,Pan[33]提出的信息搜寻过程模型,拓宽了信息搜寻的理论框架。特别是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使旅游信息搜寻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便利了旅行者在旅行不同阶段获取与使用旅游信息[34,35]。一般而言,旅行者出行前的决策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即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旅行中的决策则具享乐主义,更加灵活多样[36]。旅行过程中旅行者借助信息搜寻解决旅行中遇到的突发问题、调整和完善行程,进而提升旅行体验[37,38]。
1.2 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
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较为分散,涉及自助旅行者个性化信息需求类型及影响因素,如杨家骥[39]采用内容分析法从BBS旅游论坛的评论数据解析出了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类型,具体包括食、衣、住、行、育及乐等十类,其中,“育”最受自助旅行者关注,具体包括人口、气候、地理位置、语言以及签证办理等。文谨等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调研了自助旅行者信息需求类型,涉及城市基本情况、社会服务、旅游发展等11大类[40],后续研究则进一步发现自助旅行者对旅游景物的历史文化背景、景物介绍、内部游览线路及景点游览时间四类信息更为关注,同时发现性别、年龄、月收入与文化程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信息需求类型,其中月收入与信息需求间的联系最为密切[41]。
少量研究关注到自助旅行者对信息源的选择与使用,如Lu等[42]从不同文化背景(国籍)和性别的角度研究自助旅行者信息源选择的差异,结果显示网络信息已经成为自助旅行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文化背景(国籍)和性别会影响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但不会影响传统信息的使用。王刚等[43]使用案例研究法,以公开的局内人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与调研,对结伴出行自助旅行者进行了分角色研究,发现组织者与参与者两种不同角色的自助旅行者在信息源选择与搜寻行为方面存在差异。苏慧捷[44,45]借助访谈与问卷等方法搜集了自助旅行者的信息搜寻与使用行为数据,按时间顺序将自助游划分为旅行前、中以及后三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信息源选择与使用的差异。陆均良[46]等通过专家咨询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自助旅行者持续使用互联网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感知有用性、易用性、感知成本以及感知娱乐性对自助旅行者使用互联网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通过引入需求一致性和期望一致性两个构念,拓展了自助旅行者的互联网持续使用意愿模型。
1.3 总结
目前,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的成果较丰富,已经涵盖信息需求类型[47]与层次[48]、信息搜寻行为及影响因素[49]和信息搜寻行为模型[50,51]等,而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在广度与深度都显不足。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个性化的自助旅行方式,而仅少量研究关注到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源选择与使用的研究,缺乏对其个性化信息行为规律的系统研究。考虑到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更强,与之相应的信息活动也更为复杂,特别是旅行中其对信息的搜寻与使用,最能体现自助游的灵活、自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借鉴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旅行过程探索极具个性化的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规律。
2 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样本选择
考虑到扎根理论要求访谈对象对研究问题最好有较好的认知,因此本文的访谈对象多为本科或以上学历的自助旅行者。采用理论抽样方法选择访谈对象,严格按照开放抽样、关系与变异抽样以及区别抽样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选择能够提供最丰富信息的受访者,如高校青年学生;第二阶段,选择能够引起类属变异可能性最大的受访者,如中青年教师等;第三阶段,选择能够在不同类属之间提供关联以及继续发展尚未成熟类属的特定类型受访者,如其他职业的中年自助旅行者。数据收集与分析交替进行,协同推进。样本数的确定根据理论饱和的要求[52],共选择22人(表1)。表1中的受访对象中青年居多,其对旅行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有较高要求。此外,为保证访谈效果及样本获得便利性,本研究选择常住南京的自助旅行者为访谈对象开展面对面访谈,与参考文献[5]自助游群体的统计数据(一、二线城市年轻居民构成自助游主要群体)吻合。
(2)访谈提纲设计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根据扎根理论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迭代进行的原则,访谈提纲形成经历了初始访谈提纲、内容效度与预访谈、访谈提纲修改等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初始访谈提纲。源于①文献调研,通过旅行者以及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相关研究的调研,提炼研究内容;②专家咨询,邀请8位信息行为领域专家围绕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开展咨询;③业界咨询,咨询具备丰富自助游经验以及旅游专业背景的业界人士。综合分析三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研究问题指导下,拟定初始访谈提纲。
内容效度。对初始访谈提纲中的问题邀请6位信息行为领域的学者,围绕研究问题与提问进行内容审查,以评判提问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问题的量化;综合专家意见进一步修订,形成访谈提纲初稿。
预访谈。选取3位自助旅行者进行预访谈,依据预访谈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结果的分析,修改访谈提纲初稿,形成访谈提纲。
(3)访谈记录整理
本研究数据采集工作集中于2019年2—4月,选取具有自助游经验的样本依据访谈提纲开展面对面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每个样本访谈时间在45—60分钟左右。在具体的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访谈对象的反馈动态调整提问内容,以获取更多数据。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前提下,现场记录访谈结果并录音。访谈结束后整理并转录访谈记录,形成word文档,并将访谈记录反馈至访谈对象,请访谈对象回忆并对访谈记录的准确性进行确认,如不一致,根据访谈对象意见进行修改,直至访谈对象确认无误。将最终确定的访谈记录导入Nvivo11。
2.2 数据分析
本研究借助程序化扎根理论,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编码。为保证编码质量,本研究由3位情报学博士研究生同时编码,然后对编码所得初级代码、代码结果进行汇总整理。为最大限度挖掘理论形成所需的概念,三人相同编码直接采纳,不同编码则由三人讨论并最终形成一致编码。在编码过程中,编码者迭代运用理论抽样与持续比较,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2.2.1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从原始资料中识别理论生成的一切可能性,紧贴数据,保持编码与数据的契合度与相关性,主要包括概念化和范畴化两个步骤[53]。(1)概念化。概念化是将原始数据打散并标注,逐渐提炼为概念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逐行编码,整理、归纳并进一步提炼为68个概念(示例见表2)。(2)范畴化。通过概念与概念的比较,将具有相同属性的概念聚类形成范畴,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概念与范畴的持续比较来调整概念与范畴的关系。本研究共形成27个范畴,各范畴包含的概念及形成的理论依据如表3所示。
2.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通过范畴间关系的梳理,发现并建立范畴与范畴、范畴与主范畴之间关系的过程。部分学者提出了编码指导工具,如Strauss&Corbin[61]提出的“编码典范”,陈向明[62]提出范畴之间关系的多元观。本文依据前述三项工作,通过深度分析与梳理,形成了任务、信息需求、信息源、信息搜寻等14个主范畴(表4)。
2.2.3 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的目标是提炼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发现核心范畴,生成新理论。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发现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符合普通心理学中需求、动机与行为间的关系[69]。依据这一“故事线”,本研究提出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建立各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1)。
“一切皆源于数据”是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70]。据此,本研究通过对原始资料中代码之间的指向关系确立代码所属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并构建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理论模型(示例见表5)。
2.2.4 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在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过程中遵循理论抽样与持续比较原则,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迭代进行,直至理论饱和。为进一步检验结果饱和度,本研究随机抽取2个样本用以饱和度检验(S、D)。经过对2个样本的编码分析,没有新的内容产生,已达理论饱和。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任务、信息需求、信息解读、信息交流等14个主范畴,即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核心要素,并基于原始访谈记录梳理各要素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此外,自助旅行者通过信息搜寻满足需求并制定决策实际上体现了自助旅行者的认知过程。
3.1 任务导向信息需求
任务是特定背景下个体产生信息行为的根本动力[71],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旅行中任务对自助旅行者信息需求的影响。旅行中任务的完整性及详略程度的差异形成了自助旅行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如“具体景点内部(游览信息-信息需求类型)怎么玩(详细计划-任务类型)都是头一天晚上才开始搜的”(M);“因为带老人,考虑体力问题,调整了原计划行程(部分任务-任务类型),交通用手机12306改签车票(交通信息-信息需求类型)”(L)。旅行中任务的详略以及完整性可以抽象为复杂性,详细的和/或覆盖全部的任务具有更高的复杂性,该类型任务中的信息需求类型更为丰富。
同时,本研究发现旅行中的不同类型的任务还会激发不同时效的信息需求,如“出发前网上搜索到的三家比较好的民宿,到了之后发现与实际不符需要临时换住处(部分任务-任务类型),先到旅游接待中心了解了当地住宿的基本情况……(即时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时效)”(O);“农家乐运营模式在旅游淡季配套餐饮是非常差的(延迟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时效),没有准备餐饮所需的食材,床铺都是空置……实地又看了几家,选了一家刚巧是要招待自己亲戚的民宿,住宿的同时又可以提供餐饮(详细计划-任务类型)”(O)。
3.2 信息需求驱动信息行为
需求感知刺激用户产生信息搜寻、使用等行为[72]。自助旅行者在信息需求刺激下,选择不同信息源开展相应的信息活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类型、时效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特征的作用机制;不同规模、传递方式信息源与信息行为特征的交互关系。
(1)信息需求与行为特征
本研究参照Makri[73]的做法,结合数据分析挖掘出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行为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信息搜寻、信息解读、信息交流三类高阶行为特征,每类高阶行为特征下包括诸多具体的行为特征与判据,如信息搜寻包括查找与评估、信息解读包括分析与合成。信息需求是驱动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的源动力。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唤醒了其对旅游信息的搜寻、解读、交流等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需求驱动自助旅行者产生了丰富的行为特征,如“美食(餐饮信息-信息需求类型)是用腾讯地图app搜索附近功能(定位搜寻-查找行为特征)中美食;杭州特产(购物信息-信息需求类型)主要就是直接输入(检索-查找行为特征)特产的名字……”(G)。
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评估活动需要相关性判据的辅助,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自助旅行者使用了极具特色的相关性判据,如住宿类信息的判据包括位置与距离等,餐饮类则包括特色、环境与品牌等;不过,相异的信息需求类型也存在共性的相关性判据,比如距离、服务、价格与评价等。此外,不同行为特征也伴有各具特色的判据,如蕴含于评估行为中的选择、区分和过滤等特征,选择则多为兴趣爱好等主观性较强的判据,区分则根据用户感知或系统排序等具体情况兼具主观或客观两个属性,而过滤的相关性判据通常是诸如价格区间或地理位置等客观判据。
除此之外,旅行中自助旅行者对不同类型、时效信息需求所采取的信息搜寻模式、搜寻场所及搜寻时间也不同,如“在高铁上(高铁-搜寻场所)用腾讯地图看了下当天游玩景点附近的餐厅、实况地图、杭州特产(餐饮信息等-信息需求类型)……搜了一个多小时(搜寻时长-搜寻时间)”(G);“会搜下城市内部的交通(交通信息-信息需求类型),因为当时五一假期打车不方便……路上遇到问题(即时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时效)就搜(分散搜寻-搜寻模式)”(J)。
(2)信息源与行为特征
自助旅行者的不同行为特征与信息源之间存在交互关系。本研究提炼出的信息源包括信息传递方式与规模两个范畴,自助旅行者针对不同规模信息源开展相应的信息活动,如“百度地图(来源层信息源-信息源规模)选择目的地,选择目的地附近(定位搜寻-查找行为特征)的火锅”(P);“到了之后发现与实际不符,临时换住处,到旅游接待中心(资源层信息源-信息源规模)了解了(咨询-查找行为特征)基本情况”(O)。通过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源与自助旅行者信息搜寻、解读与交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具体而言,资源层信息源常见的行为特征有浏览、定位搜寻、咨询、共享;自助旅行者通常借助浏览、定位搜寻、咨询、共享等活动与来源层信息源进行交互;文档层信息源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检索、咨询、浏览、选择、区分、过滤、共享;内容层信息源相应的行为特征多见于检索、浏览、咨询、监控、分析与合成、提取和共享。
针对不同传递方式信息源自助旅行者所采用的行为特征也存在差异,如“想再买点纪念品……打电话(打电话-信息传递方式)问(咨询-查找行为特征)当地亲戚”(N);“在877公交上听车上的导游讲解(口头传播-信息传递方式)了游览的线路(信息偶遇-查找行为特征)……”(I);“手机百度(网络传输-信息传递方式)搜(检索-查找行为特征)了下百岁宫这个景点介绍,确认到底要不要去”(C)。
3.3 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结果
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决策制定、搜寻停止。自助旅行者通过信息搜寻、解读与交流等一系列行为,评估并判断自身信息需求是否满足。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结果主要表现为:①信息需求满足,并制定决策;②需求未满足,再次判定是否继续查找,否则直接停止搜寻。
(1)结果一:需求满足
信息搜寻结果满足自身信息需求,并依据信息搜寻结果制定决策,最终完成期望目标。决策主要包括决策的内容、依据与方式。其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搜寻、解读及交流促使其形成最终决策,如“实地看了几家……选了一家(定住宿-决策内容),刚巧是要招待自己亲戚的(配套资源-决策依据),除了用于自家消费之外,可以做招待(需求满足)”(O);“由于中间有一天提前预定的城际交通没有出票,又临时重新到售票点订票(定交通-决策内容),然后通过马蜂窝又续订了一晚的酒店(定住宿-决策内容)(需求满足)”(A)。
(2) 结果二:需求未满足
自助旅行者在旅行中如果信息需求未满足会出现继续搜寻、直接放弃搜寻两种情况。①继续搜寻指通过信息搜寻后,自助旅行者信息需求仍未满足的情况下,自助旅行者更换信息源继续查找信息。如“要去看熊猫,百度(来源层信息源)查了(检索)下去熊猫基地的路线……打车过去时又问了(咨询)司机师傅(资源层信息源)……”(N)。②放弃搜寻是指自助旅行者经过一系列信息搜寻活动,其信息需求未得到满足,通过分析判断,决定不再继续查找,直接停止。如“有一些冷门的景点或者区域附近搜不到吃饭的地方(需求未满足),实在找不到就算了(放弃搜寻)”(M)。
3.4 认知过程
Kuhlthau[74]提出基于认知视角分析用户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过程实际上也体现了用户的认知过程,用户通过信息搜寻可以减少自身在认知、情感上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发现,自助旅行者“认知过程”贯穿于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搜寻、解读、交流与决策过程,体现为需求精化、搜寻聚焦以及决策细化,呈现出逐步精细化和具体化的特点。自助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需求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伴随着信息搜寻从模糊到精准化的过程,进而推动决策的逐渐细化,如“再有就是买特产准备带回来送朋友的,自己已知的是熏肉、火锅底料,想再买点纪念品,会先去店里看(模糊搜寻-搜寻聚焦)大概有什么(宏观需求-需求精化),手机百度上网查(精准搜寻-搜寻聚焦)去哪里买比较划算(微观需求-需求精化)……”(N);“美食这一块就是确定吃哪一类,比如冷面(总体决策-决策细化),然后定位就近选择餐厅点评较高的(具体决策-决策细化)”(D)。
3.5 影响因素
本研究通过数据解析,将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概括为旅行特征、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生理状况以及认知资本,同时发现这些因素全方位地影响了自助旅行者信息需求、信息搜寻、信息解读、信息交流与决策。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举例分析。
(1)旅行特征
已有研究证实了旅行时长、旅行目的地[75]及旅行类型[76]对旅行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提炼出了旅行同伴、出行时间及交通方式等新的影响因素,并概括为“旅行特征”。“旅行特征”会影响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解读、交流及决策等一系列行为,如出行时间对信息需求类型及行为特征的影响:“因为当时五一假期(五一假期-出行时间),打车不方便……会用高德地图搜一下(检索-查找行为特征)内部公共交通方式(交通信息-信息需求类型)”(J);旅行同伴对信息需求类型的影响,如“因为带小孩(孩子-旅行同伴)比较关注安全性,一些安全提醒和注意事项会比较注意听(注意事项-信息需求类型)”(I);交通方式对信息需求类型的影响,如“因为自驾游(自驾-交通方式)交通的一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最关注美食、风景(美食、风景-信息需求类型)”(E)。
(2)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旅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会影响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已有研究仅揭示了收入对旅行者信息源选择的影响[77],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旅行中物质资本对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旅行预算对其旅行中任务、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解读、交流及决策的影响,如旅行预算对信息需求类型及行为特征的影响:“再有就是买特产准备带回来送朋友的……手机百度查(检索-查找行为特征)去哪里买(购物信息-信息需求类型)比较划算(专项预算-旅行预算)”(N);如经费预算对决策内容的影响:“烧烤的话会考虑人均花费(餐饮决策-决策内容),人均预算控制在70以内(专项预算-旅行预算)”(K)。
(3)社会资本
Bourdieu[78]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网络内成员占有的实际或潜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类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本,通过人际关系影响人的行为及目标。人际关系改变了人们获取与利用旅游信息的方式[79],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来源[80,81],如亲属、朋友等人际关系对自助旅行者旅行中决策方式的影响:“到了苏州就该吃午饭了,当地接站的朋友推荐(朋友推荐-人际关系)了一个吃饭的地方然后大家就跟着去了(主观规范-决策方式)”(B);如人际关系对自助旅行者旅行中信息需求类型的影响:“火锅就是让朋友推荐(朋友推荐-人际关系),然后看下附近有没有、怎么预订(餐饮信息-信息需求类型)”(D)。现有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越来越重视社会资本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到旅行目的地产品与服务营销当中[82]。
(4) 认知资本
认知资本是自助旅行者内部较为稳定的个性化特征,本研究中认知资本包括自助旅行者的先验知识、习惯偏好,影响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行为。已有研究发现旅行者对旅行目的地的熟悉度会直接影响其对信息源的选择和使用,目的地熟悉度来源于之前到过旅行目的地的次数以及自身对目的地的知识储备等[83];此外,搜寻能力、主观规范以及态度也会对其信息搜寻行为产生影响[84,85]。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发现先验知识会全面影响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解读、交流及决策,如先验知识对信息需求类型的影响:“再有就是买特产准备带回来送朋友的,自己已知的(熟悉度-先验知识)是熏肉、火锅底料,想再买点其他的纪念品,会先去店里面看有什么(购物信息-信息需求类型)……”(N);同理,习惯偏好对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的影响也是全面的,如“携程(综合性旅游类网络信息源-信息源规模)、途家(专用网络信息源-信息源规模)搜(检索-查找-行为特征)经常住的(个人习惯-习惯偏好)酒店品牌”(S)。
(5)生理状况
生理状况是自助游出行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影响其信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生理状况主要指自助旅行者的身体状况。在旅行过程中,自助旅行者的身体状况会对其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解读、交流与决策等产生影响,如“因为带老人,考虑到体力问题(体力-身体状况),调整了原计划行程(调整型任务-任务类型)。旅行中用百度地图查了(检索-查找行为特征)景点之间交通,包括交通方式和时间(交通信息-信息需求类型)、用手机12306改签了车票(交通决策-决策内容)”(L)。
4 讨论
(1) 构建了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模型
已有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研究主要关注信息需求[86,87]及信息源选择[88,89],缺乏对其信息行为诸要素的全面探索,鲜有对其在旅行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关注。本研究借助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构建了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模型,揭示了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需求、搜寻、决策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模型以任务为起点,通过任务类型激发了信息需求的类型、时效,该结论证实了Byström等[90]信息搜寻模型中提出的任务对信息需求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信息需求驱动的信息搜寻、解读及交流,深化了Byström模型中的“实施”(implementation)构念,进一步发现自助旅行者通过信息搜寻、信息解读与信息交流等行为方式辅助决策以完成行程规划,丰富了自助旅行者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了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内容。
(2)提炼了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特征
旅行中自助旅行者在任务的导向下产生信息需求,进而驱动其开展信息搜寻、信息解读与信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直至决策制定,符合已有信息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91]。其中,微观层面的行为特征是Ellis[92,93]信息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其通过对科研人群、工程师等群体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浏览、辨别、过滤等行为特征。Makri[94]针对律师群体的信息行为特征开展研究,提炼出识别与定位、获取、选择与处理等高层次行为类别。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推送、定位搜寻等新的行为特征,同时将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行为特征划进一步凝练为信息搜寻、信息解读、信息交流三类高阶行为特征,高度概括了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规律。此外,旅行中自助旅行者在信息评估活动中,需要相关性判据的辅助,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不同行为特征,自助旅行者使用了极具特色的相关性判据,如住宿类信息的判据包括星级、位置与距离等,餐饮类则包括特色、环境与品牌等。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行为特征及评估判据可以完整地展示自助旅行者个性化的信息活动规律,是旅游信息服务开展的具体依据,可以为旅游网站、app等网络信息源完善平台功能提供参考,改善目前旅游网站同质化现状,从而真正面向不同群体实现不同旅游产品的精准营销。
(3) 丰富了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先前的旅行者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较为分散,相关研究探索了性别、年龄、收入及文化程度对自助旅行者信息需求的影响[95,96],文化背景、性别对自助旅行者信息源选择的影响[97]。本研究通过数据解析,系统梳理并将其概括为旅行特征、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生理状况以及认知资本,同时揭示了这些因素对旅行中自助旅行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搜寻、信息解读、信息交流与决策的全方位影响。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是旅游企业、旅游相关管理部门改进产品与服务的依据,可以通过调整休假制度缓解道路及景区拥堵,细化不同交通方式的自助旅行者以提升景区服务质量,突出价格因素以优化旅游网络平台及营销策略,基于社会资本、新媒体拓宽旅游信息、资源、服务的传播渠道。
(4) 揭示了自助旅行者信息搜寻行为障碍
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自助旅行者信息搜寻行为受时间、网络、语言等因素限制,此外,信息的可获得性、准确性、真实性也会影响其信息查找与评估活动。这些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自助旅行者的信息搜寻行为及后续决策,可通过自助旅行者个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不同层次共同努力消除。通过障碍的消除,提高自助旅行者信息搜寻与决策质量,提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服务水平,培养自助旅行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网站、旅游服务与产品的用户粘性。
5 结语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析了自助旅行者在旅行中的信息行为规律,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信息解读、信息交流、旅行特征等14个主范畴,拓宽了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情境。研究发现,旅行中的各类任务会刺激自助旅行者产生信息需求,进而驱动其选择信息源开展信息搜寻、信息解读及信息交流,辅助决策制定,而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行为受旅行特征、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认知资本、生理状况的影响,以上研究发现完整地刻画了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行为规律。通过对自助旅行者旅行中的信息需求、信息搜寻、决策等一系列行为的揭示,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服务提供与产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梳理,可以为自助旅行者提高决策效率、为旅游企业精准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专家评审意见
1.“旅行”和“旅游”的说法有没有界定?有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建议统一用词。此外,自助旅行者也可能是以团队形式出行的,自助对应的概念应该是旅行社出行,而不是团队出行,团队对应的是个人旅行者,这里的概念比较乱,建议理清。
2.第2.1节的内容和标题不太对应,此部分应该介绍研究设计,而不是研究问题。建议研究问题在引言中就能加以说明。
3.受访对象的编号,看形式是用姓名首字母编号的,这并没有做到匿名化,建议改为与受访者没有任何关联的编号方式。
4.访谈提纲设计,应该给出访谈提纲包含哪些部分和概念,是如何设计的,不需要介绍什么是访谈。
5.第四节“4旅行中自助旅行者信息行为作用机制”的标题建议改为:研究结果。作者对于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结果等几个子小节的结果论述,基本上是停留在结果描述层面,并没有上升到“作用机制”。4.5节可以直接叫做“影响因素”,调节变量是定量研究的概念,不宜在访谈研究中混为一谈。
6.结论应该给出本研究发现了什么,而不是陈述做了什么。例如行为特征具体有几条?影响因素有几项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同时,建议增加与已有研究结论的对比和分析,说明本研究的结论与已有研究到底有什么相似或不同的结论。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20年第4期52-65页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基于残联网站的残障人士信息需求(内含视频摘要和评审意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面向任务终止的认知停止规则应用及影响因素(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4期 | 基于认知分类的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索的学习效果研究(内含视频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