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侧记】以精品奉献人民 用明德引领风尚

光华锐评 2021-11-26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联组会上,田沁鑫、邓纯东、陈力、王学典、王春法、李大进、冯远征、李前光等8位委员先后作了发言。习近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讲话还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会后,光华锐评第一时间联系到参加联组会议的部分政协委员。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吹响了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以伟大灵魂和作品为动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的进军号角,对文艺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小锐集纳了部分文艺界、社科界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精彩见解,以飨读者。


田沁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

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抒怀、为人民讴歌


在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议上,安排我是第一个发言的。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在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如何来展现时代的风貌,引领时代的先河。同时我们不能身体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头脑思维还落后于这个时代,我们要了解国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为新时代讴歌,如何为时代抒怀、为人民讴歌,这个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做的。


总书记在座谈中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第四点“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能够表达民族命运,对于民族命运有贡献,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敬业和使命。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讴歌,首先要肯定我们自己,才能够有自信地去表达。


我觉得真正的高峰作品,是能够引领人民在情操、德操方面向上的优秀作品。从话剧角度来讲,我们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戏剧创作分为四类:一是原创的反映人民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名著作品,三是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四是我们的实验探索剧目。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包括紫禁城600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也在研究,故宫博物院里的畅音阁,原来也是一个演戏的地方,是不是有一些节令戏是可以在里面演出的,以此来带动观众对文博文化的关注。这方面,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受广大的观众欢迎,应该也是总台努力策划的一个结果。


阎晶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创新表达源于现代性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政协文艺界、社会界联组会议,与委员们座谈,我备受鼓舞,深受教育。总书记熟悉文艺、关心文艺,他对作家、艺术家、理论家提出的四点希望,即四个坚持,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媒体通过高科技的传播方式也做了很多工作和成绩,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系列品牌文化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比如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实践,节目对我们国家国宝级的文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性的阐释,应该说节目的成功是源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与现代性表达之间的结合。我们相信,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今后一定会不断地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艺精品。


政协会议前,我刚刚重访了上海虹口区多处现代文化遗址,引发了如何融合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对它们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当代阐释的思考。将一本书、一个建筑的静态存在,转变成跟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生活相连结的新形态,能够充分激发它自身的活力。


王黎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应将美育教育模式推广到基层


文化素质的提升仅有高等艺术教育是不足以完成的,需要全国各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美育教育应该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把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构建新时代美育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是要创新传播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文艺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我在去年的提案中就曾提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美育教育模式,应该推广到基层,倡导乡村文化馆站建设和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吕逸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

守文化之重,创时代之新,探索文化的新意表达。


文艺创作者首先要立德修身,明大德、立大德,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味、重格调,自尊自爱,不断追求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时在文艺作品中要呼吁社会立德,以德为先,以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实现教育教化美德的作用。


过去我们面对经典心存敬畏,如今我们探索一种对文化的新意表达。如何推动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成为文艺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为代表,文化类节目掀起热潮,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事实证明,实现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需要选择凝聚国家和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将抽象的“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示给观众,让文化润物细无声。

 

曹可凡(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模式和选题创新,主流题材也可以很好看。


近年来一批优质精品节目和剧集火爆荧屏。尤其是那些实现模式和选题创新的部分节目率先取得社会认可。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创新节目,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纪实寻访节目《闪亮的名字》等,还有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江大河》等剧集,通过鲜活的电视艺术手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基因,成功引发群众的兴趣,也实现了中国声音在国际平台上的广泛传播。


席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深受欢迎


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我们民族音乐更要有所担当,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础,在今天和未来,鼓舞我们的文化精神,建设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栏目中融入了很多民族音乐的元素,无论是中央民族乐团的国乐文化,还是文物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传播,都是很受观众喜爱的,它把高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博物馆的国宝,实现了新媒体、网络媒体、视频媒体的多平台传播,应该大力弘扬,大力支持。


李心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用中国理论去阐释中国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文艺界别和社科界别看望大家,让我感觉到特别的亲切,他像是唠家常一样和大家一起聊天,在这个聊天的内容里面,确实收获非常大。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挖掘中国原创音乐作品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从去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今年建国七十周年华诞,尤其需要更多优秀的作品产生,但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速成,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搞速成,是出不了精品,也出不了大师的。应以平和的心态去创作。总书记还提出,艺术作品里的细节很重要,细节要真实,真实要去挖掘。我的理解是要主动的挖掘生活,要从生活出发,不要搞所谓的假大空,不能想当然。


总书记还提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在时代的发展中有所作为。把握好主题,紧紧依靠于人民。文艺家要走出自己的小小悲欢,放眼大局。用中国理论去阐释中国现实。这个我也是体会非常深刻。我们作为中国文艺工作者,经常到全世界去巡演,讲述中国的故事。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这句话,扎根于人民,从本国出发,才会站得住脚,拿得出去,才能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中国文化。


总书记还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随着现代娱乐与科技的发展,有些年轻人逐渐遗忘了我们无价的中华文化。然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以创新的传播手段,激发了年轻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


马萧林(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让文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肩负着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藏品的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我们要以服务观众为中心,努力挖掘藏品内涵,以精品展览奉献观众,讲好国宝的故事,让公众通过一件件文物来理解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自觉从其中汲取知识、价值和力量,提高我们公众的文化素质,我觉得这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两年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各大博物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一件件的国宝,用新颖的表现方式和电视手段,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发现文物和当代有机结合的价值,这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我这次在政协会议提交的其中一个提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甲骨文宣传推广的建议,因为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宣传推广好甲骨文以及甲骨文化,对于公众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考古虽是个“小学科”,却能发挥大作用。


在大学里,非考古专业的学生现在开始热爱考古,在寒暑假来找我当他们的指导老师,有的说要去西安研究兵马俑,有的说要去南京看明城墙,有的说要去看长城。非专业的学生也爱上考古这门“小学科”,离不开《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的带动作用。


考古虽是个“小学科”,却能发挥大作用。例如,大多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都是考古学者发掘出土的,全国数以万计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对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的认定和价值发掘也由考古学者参与完成。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考古学者已经在全世界将近30个国家进行过考古研究,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作出了特殊贡献。

 

魏学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

让文化变成“文创+”


 

文化不是一个泛泛的符号,而是一种注入到城市里的精神,精神价值的发掘也是城市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巴蜀文化文脉不断,首先建立在对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弘扬上,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把文化遗产激活成一种活态的东西,让城市里面有文化价值的因素得到彰显。


2018年,四川博物院的许多文物都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这档综艺节目,成为了“网红”。《国家宝藏》扩大了川博和文物的影响力,这证明了文物不能只是静静的躺在博物馆里,而是要激活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我们借助现在的传播方式,借助文物跟时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让文化变成“文创+”。

 

联组会议上,总书记还给艺术家、学问家布置了一篇“作业”。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如何把这部“奋斗史诗”反映好、解读好,是艺术家、学问家和传媒人需要思考的一个大命题。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必须坚守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打造更多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的文化精品,展现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同时,坚持走进实践深处,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来源:央视网



往期精彩推荐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卢新宁:提升“四力”,打造大评论

高长力:广播电视不会死,即使面临5G革命!

董卿:秧苗生长,花自盛放

啥是佩奇?有没有信号你心里没数吗

是时候严把文化产品的文化关了

《瞬间中国》破局传统电视节目

谁说科技让年味变淡了?

分众化时代的求“全”——如何运营《春晚》

地球可以流浪,此心安处才是故乡

《国家宝藏》:有点皮,有点燃!

央视网新版全终端从“智慧大脑”武装到“神经末梢”

5G+视听!总台的“硬核”升级,我们的变与不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