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锐评】艺术抵达人心时,便是灵魂扎根处

刘佳一 光华锐评 2021-11-26

全国两会,世界上五分之一人类,一年一度与春天的约会。


正值春雷惊蛰、催人耕耘的时节,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出的声音是这个为梦想奋进的大国,开启新一年改革乐章的“定音槌”。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的第一站,就来看望了全国政协文艺界和社科界委员,言谈话语中有“再强调”也有“新嘱托”。


文艺和社科工作者,永远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自由的灵魂、最活跃的头脑、最坚定的良心,他们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决定了他们常被置于舆论的焦点和名利的中心,经历着种种诱惑,也经受着层层考验,收获着最热烈的追捧,也面临着最严苛的挑剔。总书记两会伊始的重要讲话,既是向文艺和社科工作者们“问个好” “鼓个劲”,也是给他们“提个醒”。

艺术工作者也要当好人民的代表

今年1月,一个牵动亿万国人的“猜测”终于揭开谜底。


根据瑞典皇家学院解密的档案,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中,没有中国作家老舍的名字。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怅然一叹,但老舍先生泉下有知,估计会莞尔一笑,继续摆弄他的花草去了。

△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在休息时交谈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文学成就并不需要诺贝尔文学奖去证明,或者说,诺贝尔文学奖不足以证明老舍作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看看今天,《骆驼祥子》依然是孩子们的经典课文,《四世同堂》的再版引发全民热捧,北京人艺每一次演出《茶馆》都是一票难求。作为第一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人民”是老舍先生艺术创作的根基,也是他艺术作品的鉴赏者,艺术成就的授予者,人民的赞美胜过一切奖项的表彰。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人们怀念他的文字,怀念的正是那字里行间的人情味儿。老舍先生说过,作家不能闭门读书,埋首写作,作家必须和人民生活在一起,跟人民劳动在一起。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老舍先生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文章中回忆到:“当我一拿到那张红色的选票,我的心差不多要跳了出来,我的手心出了汗。我不知道怎样才好了!我本要跳起来欢呼,可是喊不出;我的眼圈儿倒湿了。……我愿多拿一会儿那张选票,热情地吻它。可是,我必须把它投入票箱里。我投了票,看看前后左右的人,他们的眼里也含着泪。”


在履职北京市人大代表期间,老舍先生曾提交过这样一份建议,希望北京市政府能够解决芝麻酱供应不足的问题,因为“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节点上,身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的议事厅中,今天的代表委员们是否还有当年老舍先生的那份激动?是否还会为人民争取一瓶芝麻酱的“权利”?今天聆听过总书记讲话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们,是否也像老舍先生一样,对艺术有这样的领悟,对人民有这样的深情?


手拿纸笔、乐器或导筒,站在荧屏、银幕或是舞台之上,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即使不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他们的职责和权力也已经让他们成为了一名“人民的代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他们的艺术创作就是一种“履职”,他们用文字、音符、影像、思想去“提案”、“议案”,而“选举”或“撤销”他们的权力,也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当文艺作品被人民抛弃,创造它的文艺工作者也将失去它最宝贵的权力和最无上的荣誉。总书记说:“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当是此意。

艺术抵达人心时,便是灵魂扎根处

农历正月初十,故宫午门广场,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着急检票入场,他们在等待“来自上天的讯息”。

故宫,这座即将在明年迎来600年建成史的人类文化遗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展现着它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格局。春节期间,“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更是让故宫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打卡圣地”。活起来的不止是故宫,更是人们心中的文化角落。


这天上午10点20分左右,期待已久的雪花如约而至,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是时候“进宫”了,他们是专程为故宫的雪而来的。雪是故宫的背景,故宫是雪的背景,置身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在手心融化的雪花带着古老文明的温度,浸润人心。


北京人爱说,一场雪,让北京变成了北平。南京人爱说,一场雪,让南京变成了金陵。其实,我们的城市何曾因为一场雪而改变,这样的触景生情,唤起的是中国人心中对古都文化的眷恋。


艺术恰如这场雪,当它融化在心头时,灵魂便从此扎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于蕾说过,这里的观众是一群“喜欢看魂魄的人”。这档大型文博探索类季播节目,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为观众推开了博物馆的大门,不仅串联起文明的前世与今生,更串联起不同平台、不同代际、不同群体受众的共鸣。串联这一切的关键,就是灵魂。

云南省博物馆选送的国宝是一把德国造小提琴,它的拥有者叫作聂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聂耳先生就是用这把琴,唤醒沉睡的民族“起来,起来”。节目中,身为“今生守护人”的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指挥家于海先生,指挥全体观众起立高唱国歌,聂耳小提琴的国宝价值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呈现。视频网站上,网友铺天盖地的弹幕像急行的队列,急切传递着心中的呐喊,“此生无悔入华夏”、“前进,前进,前进进”、“守护历史,守护赤子国魂”……


国宝在魂不在器,灵魂的不朽与根脉的不绝,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并繁荣发展至今的文明的原因。一代代培根铸魂的思想先贤、文化大家、艺术大师、民间匠人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他们,中华民族才有了礼乐之邦的典雅,才有了百家争鸣的激荡,才有了诗词歌赋的俊秀,才有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因为他们,历史才得以铭记,乡愁才得以寄托,文明才得以传承。


文艺工作者就是“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只有根植于人民,文艺作品才能获得创新的灵感。只有服务于人民,文艺作品才能拥有传世的灵魂。培根铸魂的文艺工作者,将在五千年延绵至今的文明画布上,继续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文艺自有雷霆之力

盛夏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场幕天席地的演出正在进行。

△乌兰牧骑队员在草原上演出


这场演出已经持续了62年,从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九个人,两辆车,四件乐器,到现在拥有队伍75支、3000多人,原创表演项目2400多部。他们像金莲花,开遍草原的每个角落,让爱国之情与民族之魂在水草丰美处扎根。


夜幕时分,不愿离去的牧民,把自家的汽车围成圈,用灯光照出一片舞台,人们分享着手中的马奶酒、手把肉、乳酪干,繁星之下的草原上,歌照唱,舞照跳。


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说,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鼓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从红色苏维埃到抗日根据地再到解放区,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是人民战争能够不断夺取胜利最宝贵的武器之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城北的一处祠堂前召开,代表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15岁的红军战士,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


会议开始前,一支由青少年组成的文艺宣传队表演了在苏区最流行的一首歌《红军进行曲》,席棚下簇拥而坐的代表们,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你看黑暗已过去,曙光在前头!”正是在这些夹杂着南北乡音的歌声中,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2015年9月3日,88岁的臧俊英坐在游行花车中,驶过了天安门广场,轻薄的纺绸衬衫上,三枚沉甸甸的阅兵纪念章拉扯着她的衣领。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奏响彻广场,臧俊英熟悉里面的一些曲子,70多年前,她在宣传队里也曾演唱过。


1942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东阳各庄村宣传队是保定市顺平县里的“明星宣传队”,最受老乡们的欢迎,而15岁的臧俊英,长得漂亮,能演会唱,是明星宣传队里的明星。臧俊英记得,在敌人封锁的那段日子里,每次演出都是在夜里进行的,村庄的大晒场上点起几盏微弱的煤油灯,《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松花江上》、《忘不了》等抗日救亡歌曲,《兄妹开荒》、《小放牛》、《放下你的鞭子》等戏曲、话剧都是乡亲们最爱看的节目,她最拿手的《小放牛》在十里八乡都远近闻名。演出结束后,宣传队员有时会吃上一碗乡亲们送的小米饭,有时就喝一瓢井水,然后钻进太行山的漆黑中,奔向下一个村庄。正是在这些背着乐器夜行的泥脚板上,走出了抗战胜利的黎明。


文艺自有雷霆之力,它是民族觉醒的呐喊,是救亡图存的檄文,是夺取解放的鼓角,是改革开放的轰鸣。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文艺工作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永远是团结人心、凝聚共识最强大的力量,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


人格立不住,作品站不稳

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故事都在验证一个真理——成功不能靠人设,只能靠人格。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和社科工作者提出的“四个坚持”重要讲话中,引发最多关注和讨论的是“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一条,这是对文艺工作者道德素质的要求。


其中的很多话不仅是文艺和社科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是所有人都应该坚守的道德准则。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德艺双馨,“德”永远排在“艺”的前面,人格与艺格相互依存,彼此统一。文艺工作者与其处心积虑营造“完美人设”,不如勤勤恳恳从艺,踏踏实实做人,向大众展现真实人格。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任何一副伪装的面孔可以在今天逃过网友的眼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世说新语》中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告诫文艺工作者。这句话也被引用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提出这句话的人是启功。

△启功先生(1996年)


启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文献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只有中学文凭的大学教授。天性豁达幽默的启功先生为自己撰写了这样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自黑”背后,是启功先生自持的品格和自由的灵魂。他把书房命名“坚净居”,取自强清正之意。


很多人通过学校向他求字,实在推脱不掉,启功先生便和学校约定,所有相关收入一律用作公益事业。有人假冒他的字,他也不恼,还说:“这些假字都是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若打假,就把他们饭碗打碎了”。真性情,真可爱,真先生。面对这样“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大师,启功先生的艺术和人格经得起大众的挑剔与历史的评判,人民赋予了他最硬的“人设”。


自强者,人民强之。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置身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是当年坐在宝塔山下,聆听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鲁艺师生们憧憬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当年手捧书本在山林石洞中躲避日军轰炸的西南联大学子们憧憬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当年飘零异乡无数次唱起《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生们憧憬的时代;这个时代,是鲁迅、茅盾、老舍、郁达夫、聂耳、田汉、邹韬奋、邵飘萍们憧憬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文艺工作者何其有幸的时代。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文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作品,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让文明之根不绝,让民族之魂不朽。


撰稿| 刘佳一   光华锐评特约评论员

编辑| 赵德志


往期精彩推荐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卢新宁:提升“四力”,打造大评论

高长力:广播电视不会死,即使面临5G革命!

董卿:秧苗生长,花自盛放

《瞬间中国》破局传统电视节目

谁说科技让年味变淡了?

分众化时代的求“全”——如何运营《春晚》

《国家宝藏》:有点皮,有点燃!

央视网新版全终端从“智慧大脑”武装到“神经末梢”

5G+视听!总台的“硬核”升级,我们的变与不变

【两会侧记】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