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余建军:音频本质上是做人的“耳朵”,让零散时间变得更有意义
受益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付费内容的强势崛起,网络音频俨如“市场新贵”,正迎来自己的爆发期。
源自《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如今,网络音频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从用户画像来看,一线城市使用率最高,男性化、高学历特性显著,音频内容还强力吸引20-39岁的中坚消费人群。
“这个事情如果再往前看个三年五年,我认为音频会进入到全民每个人的生活,因为音频本质上做的是人的耳朵,我们希望服务好每个人的耳朵,让每个人每一天不得不浪费掉的时间都变得更加有意义”,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在接受光华锐评的独家专访时,进一步表达了对音频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愿景。
历经七年的发展,喜马拉雅在中国音频市场已是一家独大。通勤途中、跑步健身、做家务或是临睡前……无数用户通过喜马拉雅收听各种各样的内容,以有效填补他们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实现成长。
当我们回望在线音频的前世今生,会发现它颇像是传统广播的迭代产物。它冲破了广播在互联网时代的天花板,在在线视频风生水起的当下,如“细沙”一般渗入时间的缝隙,找到了生存场景,构建了产业生态,成为万物互联时代不可或缺的力量。
今天谁在“听”?音频成为年轻高质人群的主场
提到“爱听广播的人”,大家多半会想到遛弯儿的老人、开车的司机、深夜无法安睡的寂寞灵魂……事实上,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校园,曾经也是广播的热土。
来自CSM的广播受众细分与行为研究显示,重度广播受众的男性比例高达61.8%,中高学历受众和网络用户比例相当,55岁及以上人群占比高达31.4%,在所有内容形态中呈现出男性化、知识性和老龄化的特点。
当“声音”迈入移动互联时代,其主力用户在延续过往属性的同时,在年轻受众中展露了巨大的魅力。据喜马拉雅数据统计,相比00后在好好学习,70后在回味历史,80后在修炼情商,90后则更偏爱听有声书,他们在喜马拉雅“123狂欢节”的参与用户中占比超过7成,付费占比相较上一年度增加了6.3倍,复购率高达70%。
“1年花不到200块钱,每天在洗漱时、地铁上、下班时听几分钟,长久坚持下来收获很大,这种花钱买知识的事情,其实我还是很乐意的,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是喜马拉雅上一位90后用户对于音频付费的看法。
“如今的音频已经成为内容消费的主流形态之一,也成为了年轻人的主场。科技与时代的变革,让音频重回舞台的中央。”余建军表示。
相较于视频,音频对受众注意力的侵占性更低,这是它和视频竞争的弱势,但也成就它在移动视听时代“赋能用户时间”的独家优势,尤其在节奏飞起、惜时如金的一线城市和年轻人群中,在线音频因此快速崛起。
“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上班一个多小时,下班一个多小时,这些人首先是最‘痛’的,所以移动音频最先呈现的特征就是在一二线城市人群中的占比会比较高”,谈及移动音频受年轻高知人群欢迎的原因,余建军认为除了“效率”因素,还因为它满足了这些人群的求知欲,“视频内容是偏娱乐化的,音频的很多内容偏知识型,它更像阅读,这使得它跟一二线城市的高质人群会更加匹配”。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没有把自己定义成做电台
“未来十年,你们更看好哪个领域?”
2019思想跨年盛典上,策划人吴晓波发起“十年之约”,余建军对音频行业的趋势做出判断:“未来十年,音频将彻底颠覆内容信息的获取方式。”
差不多一年多到两年前,余建军想通了一件事情,“我回溯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字的历史差不多是五千年,但是十多万年前,人们就开始用语言和声音进行沟通协作,只不过过去的声音没法留存下来。在这个时代,我们非常有幸的是能够用互联网这种科技,把人和人之间的文化、知识很方便地记录、分享、传播。我们做音频,就有点像当年的竹简和纸张,但是本质的东西还是文化和内容,所以我们定义自己的使命,就是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用声音服务美好生活,让声音像水和电一样可以无处不在、随取随用”。
“最早,大家觉得喜马拉雅是不是一个移动的电台,但其实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没有把自己定义成做电台,我们做的是人,围绕人的耳朵、人的听觉做全方位的服务”,从2012年开始专注音频起,余建军就希望喜马拉雅可以成为“连接者”和“赋能者”,“我们定义自己是做平台”。
“我们做了很多有声阅读的内容,后来我们做创业平台,去孵化了很多上下游内容的创业者,我们的基金大概投了十多个亿在上下游的企业里边,我们做了人工智能音箱和小雅OS,包括我们也做了教育的探索、线下体验店的探索”,围绕广大用户的消费行为、情感活动、社会关系、爱好属性,喜马拉雅逐步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音频生态——从上游的内容生产,到中间大数据的分发,以及下游跟用户发生连接的终端,它在积极展开各种各样的尝试,用科技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创新,让优质内容能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之中,更让人们可以更加轻松、更加便利地来获取这种服务。
除了平台本身生产和孵化音频内容,优质视频内容也在喜马拉雅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渗透,语言类、文化类节目的“兼容性”极高。
从《百家讲坛》开始,喜马拉雅就开始了和央视节目的合作。这两年,从《朗读者》到《国家宝藏》,“总台出品”更是持续火爆,其中《朗读者》两季节目收听总量突破14亿,完播率高达66%,远超喜马拉雅平台其他节目的平均水平。余建军表示:“因为总台的人才非常丰富,水平也非常高,所以做出来的节目品质也是非常非常高的。”
目前,喜马拉雅也在尝试进行音频对视频的反向输出。在余建军看来,“现在能够跟整个社会大众进行有效连接的,其实还是视频媒体,所以我们在想,能不能让我们已经挖掘出来的好老师、好作品跟它们发生更多的连接,希望通过像总台这样的特别有影响力的平台,让好内容到达更多的人。”
让每个人登上自己人生的喜马拉雅
余建军本人,是一位执著的连续创业者。
从2001年踏上创业这条征途开始,他一直在开发各种软件,喜马拉雅是他正式创业的第五个项目。“我一直在想,怎么能做一个跟更多人相关的亿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平台产品,我觉得这是创业最好玩,或者说最有意义的地方。”
当年,面对投资人提出“喜马拉雅”这个名称建议时,余建军一开始是拒绝的,直到在登录www.ximalaya.com的域名后,他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世界最长的河流成就了‘亚马逊’,世界最大的宝藏成就了‘阿里巴巴’,那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会成为什么?”
那一刻,余建军被深深打动了,他希望喜马拉雅可以成为世界上最牛的内容付费平台。他用了6万块钱,从域名所有者手里拿下了这个名字。
今天,人类的沟通系统正在整合一切的传播媒介,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达全人群、全领域、全感官的超级体系。在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层面,喜马拉雅平台涌现了无数鲜活的人物代表和故事例证。
文化大师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每个月有好几百万人收听。他向余建军感慨,传统的学校是一个小课堂,有了音频平台之后变成了社会里的大课堂,可以连接社会方方面面的人,他的研究、思考和洞察能让更多人获益。
有声界第一大V“紫襟”是一个90后,他从大二开始在喜马拉雅做有声书的播讲,余建军把他比喻成现代版的单田芳,“原来,单田芳老师是通过广播电台来播放他的作品,紫襟五年前在喜马拉雅做有声小说,现在整个播放超过10亿,前面一个月我们跟他分享的收入大概在300万级别,平均每天超过10万级别。”
你见过会开挖掘机的主播吗?喜马拉雅有声主播“幻樱空”,是一名来自农村的90后。他14岁辍学,地地道道的蓝翔挖掘机学校毕业,之后开了八年的挖掘机,每月辛辛苦苦赚两三千块钱。为了心中的“播音梦”,他白天开挖掘机,晚上自己练播音,终于在喜马拉雅一举圆梦,还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文化大师、专业高手,也有草根人群乃至残疾人士。当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传播可以超越时空、跨过障碍。余建军分享道:“喜马拉雅内部一直在说一句话,怎么让每个人登上自己人生的喜马拉雅。我们内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全力以赴实现这个梦想。”
视听生态的空前繁荣,让垂直化、专业化、精致化的内容拥有了更为肥沃的土壤。余建军和喜马拉雅的攀登之路,不断诠释着“专注”的力量,“所有的竞争的原点是什么?其实还是每一个人的需求。中国将近十亿热活的互联网用户,怎样才能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是所有的内容方每天都在不断去思考、去竞争的方向。从音频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让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听广播的人,以及从来没有过收听广播经历的人,培养起收听音频的习惯。比如新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还有非一二线城市的小镇用户。”
与其说音频要和视频竞争,不如说音频的未来在于它对自身前景的看好。当眼睛和双手都忙个不停的时候,唯有听觉还有“解放”的可能。在地铁上、公交上、马路上……“声音场景”可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一片巨大的市场蓝海,正等着音频去唤醒更多人的耳朵。
更 . 多 . 精 .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