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笑泪齐飞的《人生第一次》,洞见生命的浪漫与时代的感动

华平 光华锐评 2022-10-10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相守、养老、告别,12个关于“第一次”的故事串联一生,你的人生正在播放第几集?


昨晚,由央视网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正式上线,首期“出生”走进三个家庭的产房故事,温暖呈现“第一声啼哭”背后的期待、挑战与守护。


许多观众表示,这部纪录片实在“太好哭了”,“克制的镜头里,让我们窥见了平日里不常见的人间百态。患有高危心脏病的准妈妈向爽,经历万难最终战胜病魔,迎来两个新生命。无论是丈夫王翔产房外的揪心等待,还是手术室里的生死紧张,画面都冷静到给人以思考。真心希望优秀的创作团队能多将镜头对准这些人和事,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和浪漫值得被搬上屏幕。”


首播之后,多位业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本片高度的评价。在内容建设上多元突破的央视网,这一次以人生的重要节点为线索去串联亿万国人的日常生活,用感性的表达与理性的记录呈现前行时代的人生图鉴,不仅体现了时间的长度,还展示了内容的丰度、形式的力度以及思想的深度,传递出温暖人心的力量。





以高密度的人生图鉴

以高密度的人生图鉴

为芸芸众生留下生动的生活样本


“在见到你之前,我已经开始爱你了”……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我们总是难以预料。


《人生第一次》第一期“出生”将焦点对准上海的产科医院,真实记录新生命诞生时,与痛苦乃至危险紧紧相连的妻子,以及焦急而慌张无措的丈夫。几十个小时的苦苦等待,终于换来一句“母子平安”,产房外的那句“我媳妇呢”,瞬间让那堵隔着产房的墙“隐形”,将一家人的心紧紧拉近……



医院凝聚着中国人的生死关头,自带戏剧张力和天然看点,《人生第一次》以此为起点,将创作的韧度拉开,于全季所要讲述的是关于漫长一生的百姓故事。整季在时间上贯穿从出生到老去,在空间上横跨从农村到都市、从学校到工厂、军营,从房屋中介到老年大学……人生没有返回键,只有一直往前走,这部作品希望大家不止是忙于奔跑,也能停下脚步回味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感怀奋斗的过往,感恩承蒙的关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我们都说,不懂反思是没有未来的。这个选题独具匠心,视角好,立意好,通过一部系列纪录片把人生的第一次集中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这无疑对大家都是一次对人生的回顾和反思。作品的观念非常超前,它不是用一般的思想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尽管我们只看到起始的部分,但是我已经强烈感觉到,实际上它所探讨的是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是有益于人们在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达到‘培根铸魂’之效的。


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表示非常欣赏并看好这部片子,“什么是人生第一次?每个人又有多少第一次?这个主题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可以挖掘和表达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央视网站住了这个大有可为的题材领域,将来可以打造成持续不断的品牌。这部作品为我们这个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点滴,留下了生动的样本,展示了真实而丰富的生命状态,观众能够获得非常鲜活的观赏体验,以及极富观照性和共鸣性的人生启示。

 

用感染人心的故事

用感染人心的故事

揭示中国人的生命支柱和精神密码


中国很大,人口众多。搭乘着飞驰的时代列车,我们往往连自己的周边都来不及了解,又何谈认识我们这个奔腾向前的社会呢?



未来还将在《人生第一次》和观众见面的,有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操碎了心的父母,有留下大山深处用诗歌温润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公益志愿者,有告别父老乡亲走进军营生活的小镇青年,有克服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力更生投身工作岗位的残疾人士,有在“抗癌厨房”相依取暖共同向命运抗争的病人及家属……从成长、漂泊、奋斗,到相守、退休、告别,《人生第一次》的视线是平等的、体悟的,没有半分的猎奇和渲染。一个个感染人心的故事,仿佛穿起了一串珍珠,变成了生命最美的礼物。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是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将中国人的生活展现给更多人看,以此来认识这个时代的变迁”,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陆小华认为,《人生第一次》的播出,正是踏准了2020年中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节点,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看到我们变化的脚步,因此它呈现的绝不是一群个体的命运,而是一个时代的潮汐。


“对这12集片子的意义,我想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故事解读中国人的精神密码’”,陆小华认为,《人生第一次》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支柱,体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凝聚屹立不倒的最深层的价值观,比如浓烈的家庭意识,比如勤劳、坚忍,它可以告诉世界今天的中国人是怎么样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更加富裕、更加文明,那就是我们民族的内在。”



在《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丁玫看来,《人生第一次》通过展现成长的轨迹,对时代的脉搏体现地比较充分,“例如在‘出生’这一期,虽然手术只是主题的背景,但它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感触,就是说现代医学已经这么发达了,生和死也还是一线之隔,然后它也触及了医患关系、女性权益,科普了无痛分娩。放眼整季节目,山区支教、精准扶贫、残疾人救助、人口老龄化等诸多社会议题都将涵盖其中,广泛辐射中国人的民生焦点。


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田科武认为,《人生第一次》通过讲述和记录少数人的思想、生活、情感,为更广泛的多数人提供了一把标尺,“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下,大家在关注极致的观点、人物、事件,我们看到的全是汹涌的波涛,但是对一个社会来讲,平静的海流可能才是我们真实的状态。《人生第一次》聚焦普通,讲述平凡,从而为他人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行为和选择来提供重要的人生参照,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借融合传播思维

借融合传播思维

“讲好”更“传好”升级版的百姓故事


央视网作为以视频为特色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正紧紧抓住互联网发展为内容生产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深度对接用户需求,实现内容生产的专业化升级和内容传播的全媒体延伸。



《人生第一次》不仅是央视网在原创内容布局上的全新突破,更在融合传播上积极尝试,作品除了在央视网PC端、手机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等央视网系平台上线,还在东方卫视、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优酷视频等台网合作渠道同时开播,精准触及目标人群。节目一经上线,就收获了来自各个渠道纪录片忠实用户的好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俞虹将《人生第一次》称为“升级版的百姓故事”,点赞作品在扎实的纪录片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启迪,这也是其广获认可的基本和前提。她更表示,“《人生第一次》可以被看作是融合传播的重要标志,一是央视网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制作上的强强联合,这体现了‘内容为王’;二是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从大众化的平台到聚集年轻人的平台共同参与传播,这体现了‘渠道为强’。这个项目消弭了传播媒介的区隔意识,真正体现了融合理念。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同样高度评价了“台网联动”的模式,“这既体现了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和权威影响实力,又可以很好地满足年轻网生群体的消费习惯。大家对于作品的情感、态度能够及时反馈,广泛的讨论其实是形成了能量的聚合,进而很好地强化观众的价值认同。在这样的大传播思维下,一部人文纪录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及所唤起的情感共鸣就很好地被拓展了。



观众们留意到,《人生第一次》还将正片之外的更多花絮、采访,放在互联网端进行补充传播,为“人生第一次”提供更为丰富的发酵素材。


“初来乍到”的《人生第一次》,用一声初“啼”打动人心。更多的人生故事未完待续,正期待观众步步解锁,久久共鸣。




更   .   多   .   精   .   彩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潘鲁生:这道交流互鉴的光如此美妙

陆彩荣:以书为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田沁鑫:觉悟就是致良知

金瑞国:讲好黄河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你好生活》在奋斗时代传递美好生活真谛

《一首歌一座城》这是天南海北的“爱国交响”

给百年后的青年打个YOUNG!



在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