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宏伟律师:如何更高效地读书写作?

知鸦书舍 2022-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宏伟念兹集 Author 金宏伟

👆 扫码了解活动详情 



起读书写作,很多人都会犯愁,不知道应该读哪些书好,也不清楚写作有哪些技巧

在「律师职业和律师读书」的系列直播中,金宏伟律师便以「我的读书和写作方法」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理解,内容鞭辟入里: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我们不必太把书当回事,也不必追逐新潮概念。读书,应当要溯源知识的体系,接触不同的观点,并结合实践,以不断提升自我。这其中,写作便是自我训练不可缺失的途径之一。
主讲人|金宏伟



感谢知鸦书舍给我这个机会,其实,坐在这里还比较惶恐。看过这个系列直播的人都知道,它的slogan开始是成为「伟大」的律师,现在是成为「优秀」律师。不过,不管「伟大」也好,「优秀」也罢,都和我没什么关系。这不是我谦虚。无论说辩护效果、还是社会影响,乃至说业务创收,我和前面几位参加直播的人都不在一个量级。

但我还是来了。因为来这里做直播,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读书、写作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讲到下面会揭秘。我们现在正式开始这个话题,从分享四句话讲起。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自己有个小公号,关注者主要是一些学生和刚入行的年轻律师。他们在后台经常给我留言的问题是:这个问题要看什么书?那个问题要看什么书?

在我看来,这样的问题,潜藏着三种情况:
一是客套,把看书作为社交切入点;
二是太把看书当回事,似乎自己哪点没琢磨明白,就是书看少了;
三是虽然你很想看书,但不是很会看书。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解释,人与人交往嘛,先问问最近看什么书,容易拉进关系。今天重点谈的是第二、三种情况。在我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有方法的。落到看书这件事情上,如果你真想看书,首先要先想明白「书」是个什么东西,以及你为什么要看书?

我觉得,像前面说的这种留言——你给我一个书单吧。那我平时喜欢健身,我给你开一个怎么吃蛋白粉的书单,你看不看?当然,你可能觉得我是在抬杠。律师问书,肯定是和法律相关的嘛。那你是想看理论还是看实务?看证据还是看某个罪名,或者某个问题?

「给我一个书单」这样的问题,第一个反应出来的,就是你压根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看书。漫无目的地看书,「看」和「用」没有贴近性,看书的效率非常低。那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很多时候,看了也白看。

第二个反应出来的,是你可能太把书当回事了。我始终认为,没什么书是必须要看的。这就像做饭。饭做得好吃,一定有规律、有方法,但这个方法不一定是靠看菜谱。很多人自己认真琢磨,饭做得也挺好吃。而有人对着菜谱亦步亦趋,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味同嚼蜡。

我之所以上来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发现很多人太拿看书当回事。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有害的。一旦人把什么东西太当回事,内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盲目的崇拜。这种盲目的崇拜会降低人的思辨能力。

举个例子,假设你特崇拜斯伟江,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卧槽,斯伟江写的,内心就不自觉地就认为——斯伟江这么牛逼,没那么容易错吧。就算斯伟江的观点和你的观点不一样,你可能也在想,是我自己有什么书或资料没看到。人一旦进入这种状况,基本上也就没什么思考能力了。(当然,我支持你崇拜斯伟江啊,我自己也崇拜斯伟江。拿斯伟江举例,是我觉得他不太会生气)

书是什么?书是思考的助手。如果看书不用来帮助思考,那么在我看来,反而是有害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作为亚圣,是非常看重读书教化的。但他说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不是说看书没有用,而是告诫人们不要盲信、拘泥于书本。如果被书牵着走,那就不如不看书。

我印象中,周泽老师很多次都公开说过,搞那么多理论,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好律师就要多旁听真实的庭审,从真枪实干中多总结多学习。事实上,周泽老师当年真是老师,还是大学的老师,所以我个人理解,周泽老师也不是要表达学历无用论,有学历固然很好,但不要墨守书本,多实践、多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番茄炒蛋,菜谱说放糖一勺。但,如果你不喜欢甜口,又死照菜谱去做,那么无论你多么认真地看书,最后做出来的菜,你还是不喜欢。甚至,你越看书,你就越南辕北辙。


 人心唯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被很多人评价为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十六字心传」。这话什么意思呢?说简单了,就是世事繁华、人心浮躁,总有太多诱惑和欲望,让人在追逐中迷茫,所以要精诚专一,守住中正之道。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借用到看书这件事情上。

有个故事,说一位喜欢修禅的人,遍览群书,但总觉得自己参不透。于是他去找大师求教。大师什么都没说,只是不停地给这个人倒茶。杯子满了,大师还在倒水。这个人很着急,就大喊:「大师,茶水满了。」但大师似乎没听到,依然倒水。这时,这哥们突然就悟道了。

他悟了什么道呢?就是自己看书看多了,误认为想长进就得多看书,看书越多越好,但其实不是。「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庄子的这句话,说的是知识的无限广博性。这还是在先秦时代,知识的丰富程度就已经让人学不完了。但同时,还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为什么会有这么矛盾的观点?这两句话,谁对谁错?

其实都对。知识永远是浩瀚无边的,而讯息则更如恒河沙数。人们看书,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是,以看讯息的心态来看书,误认为多看就是知识。

讯息这种东西,类似战场上的情报,对方有多少人、山上有几颗树、河里有几道沟、风向哪里吹、早晚温差有几度、土壤成分是什么……这些情报,只要你有兴趣、有时间,永远搜集不完、研究不完。但是,一来情报本事不构成战略决策,情报只是战略决策的参考;二来多数事情都有时效要求,在有限时间内把一件事琢磨明白并付诸行动才是有意义的。敌人都已经打到指挥部了,你还在那研究土壤成分,早就完犊子了。

所以,看书,要有高度的抽样和抽象能力,在有限时间内琢磨明白个中道理。张岱在《夜航船》里说过一段话: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讯息是无尽的,也是破碎的。而知识是体系化的,是义理的抽象。不懂知识、不会读书的人,着眼点在记忆和讯息,玩了命地多看、多背,随便说一个法律依据,立马倒背如流。在不会看书的人眼里,啊,太有学问了。

但这是学问吗?其实不是。张岱对这种人的经典评价就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

喜欢看书,很好,但不要动不动就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再买本新书。这是我的血泪教训,我当年要是把买书的钱用来支付个首付,我哪还用苦哈哈地做律师啊。


 《书读完了》
作者:金克木

金克木老先生有本书,书名就叫《书读完了》。这个世界的书那么多,为什么金克木老现身敢说书已经读完了?因为他整理了知识的体系,把知识的源流看明白了,剩下的就是举一反三的事情。新书,有时间可以看。没时间,也不是必须看。只要你能思考,看过的书也基本够用了。之所以有人能在「知无涯」的客观情况下做到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就是这个人把道理琢磨明白了。而反之,还没琢磨看过的书,就想着是不是应该再看本新的,总是追逐新潮概念。那么结局大概率就是向满着的杯子里倒水,做无用功。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是王阳明本人对「知行合一」的解释。

很多人一说「知行合一」,理解都是诸如知易行难、别光说不练、多学多实践……但这样的理解,不太准确还是把「知」还「行」当成了两件事,这恰恰是王阳明反对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你说要了解交叉询问,找来一百本书,都看了,甚至都背下来了。这时,你可能说,我都知道了,只是没机会拿出来练练。那么,在王阳明看来,你就算看一百本书,只要不练,也只是自以为知。没有练的检验,你到底读对了还是读错了,你也不知道,纯粹是瞎看。用王阳明的原话来说就是: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鼓励看书,但王阳明对看书有个前提要求,那就是「事上磨练」。有个故事,说很多高官争相来听王阳明讲学。一天,某高官听了王阳明的讲学,非常佩服,就对王阳明说,先生,你讲得真好,可惜我工作太忙,没机会静下一段时间来专门跟着先生学习。王阳明回答,那你今天算是白听了,没听懂我说什么,「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传习录》里还有一段类似的记录。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把这段换成白话,就是学生平时看书,总觉得书上说的很有道理,自己也看得收获满满,可一遇到事情,又总是用不上,没头绪。这时,王阳明回答,你需在干中学,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回到看书这件事上。如果你把看书单纯理解为看书,或是关门谢客,死磕大部头,或是随性所至,风吹哪页读哪页。不是不可以,但理解和吸收,都会很慢。想看书,就先让自己忙起来。前面的律师直播里,有人讲到过公益性成长——多跟着同行去旁听,多参与一些需要律师帮助但因各种原因找不到律师的案子——我忘了是伍雷还是张磊讲的,好像两个人都讲过。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从看书的角度来谈「公益性成长」就是,多参与真实的案件,你才能遇到最真实、最精切的问题,此时,你遇到问题后马上就看书,一边看书一边实践。这才是真正的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想把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扎实,就必须去真干。干的过程,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让你「明觉精察」,而你把这七七八八的事都琢磨明白,就是「真切笃实」。这就是所谓的「事上磨练」。

年初,徐昕老师抬爱,让我直播了一次。(参见文章《金宏伟律师:如何让办案人员坐下来与律师友善沟通》)当时我讲过,为了验证胃内容的消化程度,我自己照着案卷的记载,做出类似的食物,吃进去,然后到了毒发时间再吐出来。当然,食物里肯定没毒。我看后来有人说我「以身试毒」,这就吓人了,我还不敢玩得这么刺激。今天借这个机会,正好澄清一下。

作为律师,如果你只看法医的书籍,感受不深。同时,作为律师,又没那么多解剖样本让你去练。怎么办?那就练自己呗。那段时间我不是实验了一次。我一边看着法医的书,一边把自己抠吐。吃完半小时,抠吐;一小时,扣吐;两小时,扣吐……我现在都记不清我到底试验过多少次。反正到最后,从刚开始消化是什么样,到胃内容物麋样化是什么样。我现在都知道。

今天直播一开始,我就说从衡量一个律师的标准,我既不伟大也不优秀,坐在这里直播还是挺惶恐的。但主持人联系我的时候,我也没客气、没推辞,直接就说行,让讲就讲。应承的这么痛快,我也是把这次直播作为「事上磨练」的一次机会。借着直播,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看看自己有没有想明白,能不能讲清楚。不管有没有帮助到各位,反正我已经陶冶了自己。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此句出自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原话说: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率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只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言而不识其义。其所读、说,只是据目前见识撰成耳。如此,岂复能长进?


朱熹还说过一段话:

今学者多是先立私意,只借圣人言语做起头。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四句话。
第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对「书」的心态,别太把书当回事。据说跳高沙皇布勃卡有一段时间陷入瓶颈,有个高度怎么练都跳不过去。一天,教练对他说,你一看这个高度,心里就怕了,这导致您动作都走形了。你要先让自己的心跳过这个杆,你才能跳过去。这事真假,我不知道,听起来有点像心灵鸡汤。不过,我觉得这碗鸡汤也有点道理,一旦你把看书太当回事,拘泥书本,反而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成型。

第二句,人心唯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讲的是对「读书」这个事的把握。别贪多,别追逐新潮概念,把知识渊源搞明白,有利于纲举目张。

第三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事上磨,事上练,有贴近性,事半功倍。

第四句,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讲的算是读书的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人读书,就是朱熹说的「先立私意,不复稽考」。自己对一件事情早就有了先入为主的结论,拿起书来,翻三两页,一看不对自己的胃口,就把书放一边,再来一句「这作者肯定是个五毛,不值得看」。

如果你是无目的性地看书消遣,那你只看自己喜欢的,倒也没问题。但如果你想真正把知识体系搞明白,你就要像朱熹说的——先「虚心」。我把朱熹的「虚心」解释为放空自己的先见。要刻意地去找不同观点。即便是你讨厌的观点,忍着,也要看,做到朱熹说的「反复详玩」,读他们的立论逻辑是什么。

刚刚去世的蒋勇律师,他当年倡导的模拟法庭就是专门找人做反方,不停地给主办律师挑毛病,提反对意见。这不是砸场子,而是帮助你完善。这就是事上练,事上磨,知行合一的体现。交流的最后,我建议各位注意这一点,看书不要只看自己喜欢的书。多看不同观点的书,进步更快。

这里举个综合性的例子。前两天EDG在电竞比赛中夺冠了,这个事情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同期的各种大事件。不过这个事情也衍生出来了一个讨论——为什么打游戏在当下如此风行?

有一种理论说,是因为现代社会,父母忙于工作,每个人越来越疏离,孩子在现实世界的社交机会太少,所以到虚拟世界去找存在感。这个理论,听着是不是挺有道理,特别契合如今内心焦虑的父母们。

但是,如果你逆向思维一下,父母忙于工作是什么时间开始的事情?其实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全世界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但网络游戏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事物。你看欧美电影,经常看到父母忙得一大早把孩子交给托管的场景。那么在父母已经忙于工作,网络游戏又没出现的时代,孩子去哪里寻找存在感了?或者,你想想古代,古代的很多母亲是不工作的,那么孩子在这些不工作的母亲身边,是不是就不需要另找存在感?

■ 玩游戏的孩子
图片来源:unsplash

你有了这种刻意的逆向思维,就可以去翻心理学的经典。然后你会发现,所谓「父母忙于工作,每个人越来越疏离,孩子去找存在感」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早就有讨论,孩子加入帮派了,是孩子在帮派里寻找存在感。孩子抽烟喝酒了,是在抽烟喝酒中体验存在感。等等吧。孩子吸毒了,还是现实太空虚,吸毒找存在感。

这种刷「存在感」的解释太多了,于是就有人反思,如果总是把问题解释到父母身上,好像孩子身上出现一点什么问题,就是父母在哪点做得不够好,这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什么事都不是孩子的责任,都是爹妈做得不够,所以搞得孩子很空虚。那么个体的因素体现在哪里?

我个人不判断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我在这里使用这个作为例子,只是展示一下看书的思路:第一,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太迷信书。如果你太迷信书,看到「父母要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就特认同,然后玩命从自己身上找责任,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忽略一个更大的问题——游戏的成瘾性。你自己就局限了自己的思维。第二,惟精惟一。别一担心孩子玩游戏,就开始满世界搜微信文章,而是要想想这是个什么问题,然后去找该领域的经典著作。第三,知行合一,一边看着经典,一边用自己的或身边的真实案例去比对、分析。第四,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不要凭着自己的好恶看书,而是要把不同的观点都拿来看,比较分析不同观点的各自逻辑。

如此,你看书,才可能是真的看书。虽然,我今天开场先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这绝不是我建议大家不读书。而是希望各位先掌握如何才是真正的读书,怎样才能真的读懂一本书,在你通过「惟精惟一」「知行合一」这两个阶段掌握了知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之后,那么到了「反复详玩」这个阶段就要多读。读得越多,你用来对比的样本越多,思考也就越完善。此时,你就能做到众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衣,而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被书本牵着走了。

这个自我训练的过程,可以自己摸索,也可以通过知鸦这样的机构引读。比如你想了解美国,直接去读《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可能需要花点时间。读薄一点的《联邦党人文集》,又难以对比不同的声音。怎么办?先听听「知鸦APP」上王建勋的导读,可能效率会高点。

■ 下载知鸦APP,限时免费收听王建勋老师导读《美国联邦主义》

或者,网上有个叫毕蓝的人,在线写了一本《美国故事》,把美国建国历史和各路英豪都讲了一遍,因为写得很有故事性,比直接看大部头要轻松一些,但同样能帮你对美国建立起来一个大的认识框架。想了解什么事,先大致熟悉一下这件事的历史背景,对你的理解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关于读书,就是这么四句话,讲完了。当然题目里还有个「写作」。我公号后台里也常有人问:金律师,你怎么这么能写啊,这么短的时间写这么多字。

关于写作,我也能给你说出很多书,什么金字塔写作法、华尔街日报写作法、这样的书有很多。我也能为这些书写出个万把字的经典引读之类的东西。

但其实,这些书都可看可不看。我从来没专门练过写作。写作只是我读书的副产品。前面讲过,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但有些事,毕竟不是你想练就能练的。怎么办,王阳明的建议就是多讲多写。看了什么、听了什么、学了什么,检验自己有没有懂,最好的办法就是写出来或讲出来。你写出来或讲出来,别人听懂了,说明你自己也懂了。反之,看书时好像挺有感觉,但让你写个读后感,写不出来,那估计你还是没看懂。

我之所以不停地写公号,目的就这么简单,磨练自己。强迫自己写,写多了,写习惯了,也就能写得快了。传说白居易写诗,写完草稿会念给老太太听,看老太太能不能听明白。我建议各位多学白居易这种方式。你不用刻意去考虑写作技法,就是不停地写,写了就给大家看,从大家的意见中慢慢修改,时间长了,自然就写得顺手了。




Q&A


直播结束后,金宏伟律师也回答了参与者的提问。「知鸦书舍」为大家整理了部分问答,欢迎阅读~

Q1:
儒家打官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A1:
金宏伟:这个话题就没法回答了,因为秦晖老师有一个特别好的讲座,就是元儒是什么。现代学者解释的儒家和朱熹的儒家、董仲舒的儒家,以及孔孟的儒家,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元儒。现在很多人一说等级观念什么的,就是儒家怎么怎么着。其实元儒有很多权利义务关系对等的问题。

至于说诉讼,现在一说就说儒家最大的追求就是无讼。其实也不是,儒家不主张你滥诉,怎么界定滥诉呢,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儒家绝对不是说完全希望你一点都不诉。特别是王阳明、苏轼这些人,他们都是非常高明的「法官」,断案非常厉害,能非常合理化地引导纠纷。他们对于打官司是什么态度呢?可能就是另外的概念,这个问题没法解释。



Q2:
想读的书太多,做不到惟精惟一,这个过程怎么转换?能否详细地讲一讲?
A2:
金宏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花一万块钱成为「金槌书友」。我觉得大家喜欢看书,这是非常好的事,但是我始终认为,不要太看重书单,因为你花一万块钱,就算是给你一万本书,第一,你看不完,第二,你如果漫无目的地看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我必须很坦诚地说,我确实没有交这一万块钱。但是我觉得这一万块钱是有它的价值的,如果你确实目前还做不到惟精惟一的话,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金槌书友」或类似的活动。

当然,为了避免广告之嫌,你也不一定非要金槌书友。三联有一个中读的app,像知鸦一样,也有很多老师在讲课,但很遗憾,也是收费的。当然为知识付费也值得,你花一点点的钱,有大师帮你引读,就可以迅速地切入这个领域。尤其是金槌书友,还有线下的互动,对于反复详玩也是有益的。

我觉得看书的方法一定是慢慢事上磨炼出来的,你想快,就找一个朋友帮你炼。我能想的就是这么多。

☟ 加入金槌书友,与徐昕 & 伍雷一起读书,用一个年度,成为更加优秀的律师~


or


☟ 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读书活动
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
阅读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