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日:中日韩“雁型模式”转变与东亚地区产业链重构
2020年7月18日《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提供700亿日元(约6.53亿美元)的补助,帮助首批87家在华日资企业撤离中国,其中30家把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57家将迂回日本,平均每家日本公司获得750万美元。那么,在华日资企业撤离中国,或转移到东南亚等地,能否形成大潮流,是否造成中日之间产业链的“脱钩”?这些跟日本政府发起的“供应链弹性倡议”有没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在华韩资企业的情况也如此呢?
Part 01
在华日资企业转移生产早已开始,并非受到中美脱钩的影响
根据日本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在2020年4月对华南地区约3500家日资企业调查,91.7%的日资企业表示没有计划转移在华业务,较2020年2月增加了6.9%,22.3%的企业表示会扩大在华业务,较2月的15.4%有所增加,而5.4%的日资企业原本就有转移计划,只有2.9%的日资企业由于疫情而考虑转移。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单方面大幅增加对华进口关税,向美国出口的日资企业、向美国出口的中国企业提供给中间产品的日资企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生产工程的一部分转移到越南或泰国等地。
东南亚具有低劳动力成本、廉价土地以及低环保要求等优势,吸引了一些日资企业转移。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2019年度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际情况调查》显示,日资企业当地工人的每月基本工资来看,中国493美元,泰国446美元,马来西亚414美元,印尼348美元,菲律宾和越南为236美元,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为99美元。但是,由于东南亚在技术、基础设施、工人素质、市场容量等方面仍较为落后,所以在华日资企业只是将新增产能、部分产业或者产业链的一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地区,而没有将整个产业转移出去。
在华日资企业普遍认为,中国工人素质高于东南亚,且中国工人更加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劳动力供给也更为稳定。虽然东南亚地区工人工资普遍较低,但一天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小时,生产效率很低,甚至是在华日企生产效率的1/20而已。在华日企制造业一天可以24小时运转,生产效率很高,虽然劳动力成本比东南亚高,企业利润空间仍然很大。很多到东南亚建厂的日企由于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因素,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企业大都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华日资企业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而其他部分则留在中国,并不打算改变在中国的整体布局。
Part 02
日韩之间“雁型模式”,是否结束?
1985年,日本跟美国签署“广场协议”后出现日元升值现象,增加了对韩投资。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幅减少了海外投资。1992年,韩国海外引进技术中美国超过了日本,而同时期日本也开始把投资重心从韩国转到中国和东盟地区。后来,1997年金融危机为契机,韩国政府开始投入培育国内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制造产业。2000年制定了《关于培育原材料、零部件领域企业的特别措施法》。之后,韩国企业在半导体存储器、液晶装置等领域里逐步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三星、SK等韩国大企业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与此相比,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传统的大企业远远落后于韩国,致使日本感到对韩国的电子产业感到危机。之后,韩国一跃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二十国集团(G20) 的成员国,日韩之间的经济差距显著缩小。1970年韩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三十分之一,而到了2018年已经缩小到五分之一。2018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06万美元,已经接近于日本的80%,尤其是半导体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9年7月以来,日本对重要半导体原材料出口韩国实施管制、日韩两国从贸易“白色清单”中互删对方、韩国声称拒绝续签《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等,使两国“互虐”步步升级,陷入于1965年建交以来最低谷。2020年7月9日,韩国总统文在寅视察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利川工厂时强调,“韩国必须转祸为福,走上不同于日本的道路”。由此,日韩之间的单方面依赖关系为主的“雁型模式”逐步变为“对等”合作关系,产业技术竞争多于合作。
Part 03
中韩经济合作,是否效仿日韩模式
2013年12月,韩国政府公布《关于支援海外投资企业回归国内的法律》,早已试图回避国内制造业空洞化现象,促进创出国内就业机会。2018年以后,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有一些向美国市场出口的韩国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但仍然局限于竞争力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020年8月为止只有80家公司被认定为支援对象。虽然韩国企业转移或回归的案例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韩国三星电子把一些工程从中国转移到泰国,LG电子也从中国转移到韩国本土厂家生产电冰箱。
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2020年韩国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在韩国出现“安美经中”(安全问题上依赖于美国,经济问题上要跟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用语,说明韩国对华经济依存度的深刻性。2019年韩国对华出口占对外出口总额的25.1%,而日本对华出口占对外出口总额的19.1%。日本的对华出口额占日本GDP的2.6%,而韩国对华出口额占韩国GDP的8.3%。
韩国对华出口商品中半导体最多,大约占27.4%,其次是平板显示器及传感器占6.7%,石油产品占5.6%,合成树脂占5.2%,石化中间产品占4.3%,光学仪器占2.5%等。从结构来看,半导体占有率很明显优势,而且中间产品和制造设备也占重要比重。从2013年到2019年出口额来看,最明显减少的是平板显示器。这并不是中国市场缩小的结果,而是供应能力扩大的中国产品逐步替代了韩国产品。例如,2019年韩国进口信息处理器的86.7%从中国进口,对中国的依存度非常高。
在华韩资企业的销售对象来看,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第三国市场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大幅下降,2018年只占6.7%。大约从10年前开始,韩国企业已经开始调整中国据点的定位。另外,在华韩国企业的销售对象中韩国市场的比重逐步上升,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但仍然比韩国价廉,而且运输距离也很近,可以降低物流费用,所以中国作为面向韩国内需的生产据点而吸引力越来越大。
根据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2020年5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作为“全球供应链重构应对方案”回答为“回归本国”的韩国企业只有3%。虽然韩国政府于2020年2月发表了《关于缓解新冠疫情下的企业困难及出口支援的方案》,之后6月又发表了《鼓励回归企业的综合方案》,但现行的政府补贴和奖励措施不充分,加上韩国的昂贵劳动力和各种规制,致使韩国企业很难回归本国或转移到其他国家。例如,2019年1月,韩国KOMELON公司宣布在越南新建工厂,从中国转移到越南。2020年3月,该公司宣布考虑到越南基础设施较差,很难确保制造成本竞争力,所以中断了转移计划。
Part 04
中国巨大市场,继续成为中日韩产业合作首选地
根据上海美国商会的2020年6-8月进行的调查,78.6%企业在华投资战略没有变化,而且92%的企业不考虑从中国撤资。另外,根据中国EU商会的2020年1-2月进行的调查,89%的企业不考虑从中国转移或撤资。因此,对外资企业来讲,中国作为业务展开对象而其存在感是压倒性的。从中长期来看,日韩企业对华投资趋势不会有很大变化,而且在华欧美企业也将继续重视中国市场。
2020年8月13日,《日本经济新闻》对“2019年74种主要商品、服务占有率”的调查显示,日本占据世界市场第一位的品种只有7种,而中国占12种,韩国占7种。中日韩三国占世界市场的品种有26种,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2019年中国电子市场规模为1.8兆美元,占世界第一,是美国的3倍和日本的16倍。因此,在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大数据等新的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下,中国市场的魅力以及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中国正在引领世界电子商务市场,而且今后将继续带头世界消费市场。
在百年大变局历史机遇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国际大循环转变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全面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是新冠疫情中经济恢复最快的国家,也是从负增长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市场巨大化、高素质的产业队伍以及日益改善的营商环境仍然是欧美以及日韩等企业投资的青睐之地,而且随着扩大内需和庞大中等收入群增加,外企将留守中国,逐步融入到“中国产业链”(China Value Chain)。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 张蕴岭:国际区域学思考(一)✧ 张蕴岭:转变中的世界——新冠疫情下的社会和东北亚经济体✧ “东北亚”概念与韩日关系的龃龉及共鸣✧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运行机制及研究特色✧ 重新发现东北亚:90年前的“亚洲东北部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