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北京冬奥会不是“地缘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
自2021年年初以来,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声音络绎不绝,主要来自美国国会、加拿大议会、欧盟议会、以及逢中必反的某些人权组织。事实上,出于选票政治,一些美西方国家议员为了提高自己或党派的影响力,编造各种耸人听闻的谎言,而某些美西方媒体更是借机炒作,妖魔化中国。
在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声音中,《华盛顿邮报》近期的两篇文章在美国颇具代表性,分别提出了美国应该全面抵制此次奥运会的两大理由:人权问题和疫情问题。前者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进行抵制,后者则罔顾基本事实,恶意抹黑中国。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萨利·詹金斯(Sally Jenkins)在其8月9日的文章中她提出,美国应该全面抵制北京冬奥会,而不仅限于外交抵制。与许多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反华人士一样,她将此次冬奥会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并因此警告美国政府不能重蹈1936年的覆辙。事实上,在柏林奥运会中,希特勒不允许犹太裔德国运动员参赛,是明显的种族歧视行径,许多犹太裔运动员因此自发抵制抗议德国纳粹政府举办奥运会。但是在中国的体育事务中,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存在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同民族的运动员一直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赛事,凸显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CNN政治分析家乔希·洛金(Josh Rogin)在其9月30日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将美国人送到北京参加冬奥会既不安全也不明智”。洛金称,中国的疫情状况并不透明。虽然中国媒体积极宣传自己的抗疫成果,但洛金对报道表示质疑。因此,美国运动员去中国参赛充满巨大风险。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值一驳。中国为了确保冬奥会运动员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作者竟然表示,来中国会“增加感染风险”。关键在于,如此罔顾事实的言论居然出现在《华盛顿邮报》这种向来以“公正客观”自居的主流媒体上,可见他们对中国的话语“不愿听、不愿信”的程度达到了极点。这反映出在美国舆论的引导下,美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严重偏离事实真相。
美国奥林匹克与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人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中敦促国会不要抵制运动员参加北京冬奥会。美国奥林匹克与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莎拉·赫什兰(Sarah Hirshland)表示,“对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运动员的抵制不是地缘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赫什兰提出,抵制奥运会的历史并不“令人鼓舞”。比如,1980年美国政府以苏联出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进行,其结果是有461名美国运动员被剥夺了参赛机会,而这中间有许多运动员再也没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了。赫什兰还表示,在全球经历了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这次冬奥会显得尤为重要。她呼吁,应该给辛苦训练的美国运动员机会。事实上,美国国内的某些政客和人权团体在积极呼吁美国和国际社会以人权为由抵制北京冬奥时,其实是无视和牺牲了广大运动员的参赛权利,这难道不是对人权的侵害吗?
面对西方国家的抵制浪潮,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约翰·科茨(John Coates)近期回应表示,过去对奥运会的抵制并未取得任何成就,如今抵制北京冬奥会也不会有任何意义。更重要的是,一旦国际奥委会开启了“体育运动政治化”这扇门,那么今后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恐怕很难健康发展。
巴基斯坦奥委会主席赛义德·哈桑在伊斯兰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不仅关乎体育竞技,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向世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团结协作,劲往一处使,我们就能战胜各种疾病和困难”。
随着中美力量差距的缩小和竞争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刻意突出中西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利用人权议题黑化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背景下,此种状况更有加剧之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整体的舆论氛围也受到影响。在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近期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就有高达49%的美国民众支持抵制北京冬奥会。
针对西方媒体故意传播涉华虚假信息,我们的媒体仍需及时坚定地予以反击以正视听。但这种反击应该通过质疑其专业性和真实性的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谴责层面上。美国主流媒体向来标榜自己理性、中立、客观、真实,一旦其真实性和专业性遭到质疑,在受众中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力也会相应降低。当前,对西方质疑和抹黑的最好回应就是,将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场为世人所铭记的盛会”。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