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强:印度经济发展的动力、挑战及前景
作者:田光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7期
由于自身经济改革进程受阻、产业调整受限、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印度经济所释放出的动能将逐渐减弱。
印度经济发展的动力
印度经济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是持续推进经济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等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
持续推进经济改革激发活力
尼赫鲁及英迪拉·甘地领导的印度国大党的经济政策深受英国费边社会主义(British Fabian Socialism)的影响,推行所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指导和计划私营经济的发展,实现进口许可证制度。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独立之后的头二十年内,印度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5%,被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拉杰·克里希纳(Raj Krishna)讥讽为“印度教徒式增长率”(the Hindu Rate of Growth)。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也限制了印度经济的活力,造成与世界经济的脱节、严重依赖于政府赤字和外债、通过高通货膨胀率刺激经济的局面,最终导致印度经济爆发全面危机。1991年7月24日,印度拉奥政府宣布了包括工业政策声明(又称为新工业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开启了印度的经济改革进程。
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可概括为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等四化,主要内容包括取消进口许可证制度(一些特殊领域还存在进口许可证制度),鼓励外国资本投资,取消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允许卢比自由兑换等。此后,瓦杰帕伊政府继续推进经济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扩大外国直接投资领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曾担任拉奥政府财政部长、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曼莫汉·辛格在增加对弱势群体支持的同时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发展私营经济、吸引外资、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等。凭借领导古吉拉特邦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总理的莫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私有化,改善贸易逆差,吸引外资,大力扶持制造业发展,加大对于金融业的治理力度等(见下表)。
图源网络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释放潜力
合理的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国家确保经济安全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印度独立之后,尼赫鲁及英迪拉·甘地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使印度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二五计划”完成时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高达4.27%。印度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了印度自身的工业制品自给率。但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也导致印度的产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并最终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促使印度启动经济改革进程,而改革产业布局以发挥自身相对优势、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则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迎来发展的高峰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加速推进,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当时印度政府认为,需要抓住此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及时调整侧重于工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印度自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其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化,从而促进印度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印度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根据印度央行的统计数据,第三产业已占印度2022—2023财年GDP的62.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只占15.1%和22.2%。第三产业成为印度GDP增长率最快的产业,远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和世界外包行业第一大国,被誉为“世界办公室”。借助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印度经济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印度依靠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西方国家的市场需求,但是西方国家经济的萎靡不振使印度第三产业的增长放缓。第三产业也并没有如期待那样带动印度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吸纳就业人口。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开始重新布局,而人力资源丰富的印度成为主要的制造业转移目的地。因此,莫迪政府上台之后,就将工业化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转而大力扶持制造业。2014年,莫迪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希望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莫迪政府的工业化经济战略及时调整了印度偏重于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人口。莫迪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借助外力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为印度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独立之后,印度政府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是严重限制了与全球经济的交流互通,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印度政府领导人意识到,需要对现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减少国家干预的同时融入全球经济。因此,印度政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政策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吸引外商和外资。印度政府决定将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融入全球经济的突破口,从而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进入到深度重构期。2014年上台的莫迪政府开始反思和调整之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工业化战略。这使印度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人力等有利条件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快其制造业转型升级,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见下图)和重要的外部助力。
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虽然印度经济保持着较为旺盛的活力,但是不可否认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印度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不仅事关自身的经济发展进程,还将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格局、布局、走势。
改革难以深入,经济潜力受限
自从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增长迅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但是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的阻挠,印度的经济改革已陷入到停滞状态,难以实现根本性、结构性、长远性的改革。这导致印度的经济改革红利减退,其经济潜力受限,难以持续推动印度经济发展。农业改革法案、征地法案、劳工法案等修订案由于受到利益集团、反对党、地方政府的反对而“胎死腹中”。农业改革始终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难点,也是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020年9月,印度议会通过三部农业改革法案——《农产品贸易和商业法案(促进和便利)》《2020农民(授权和保护)价格保证协议和农业服务法案》《2020基本商品(修正)法案》,以推动农业的市场化。农业改革方案一经推出就遭到印度大多数农民的反对,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持续数年的农民示威抗议下,莫迪政府只能无奈宣布撤回农业改革方案。
印度原有的土地征收制度非常严格,规定征收私人土地需要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征收公私共有土地需要7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而且进行高于市场价格的征地补偿。这显然限制了非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印度经济的发展。2015年,莫迪政府宣布对征地方案进行修订,国防、工业、基础设施等五类项目可以省略社会影响评估、对粮食安全的影响、70%或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等步骤,只需进行市价补偿。该修正案遭到农民等土地所有者的激烈反对,莫迪政府只能宣布将此问题交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
由于劳工规定较为严苛、工会力量过大、保护劳工过度,印度的劳工制度已经是严重阻碍企业招工用工、扩大规模的障碍。这不仅会影响印度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更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莫迪政府希望对现有劳工制度进行改革,给予企业更大的用工自主权。但是此举遭到部分民众的不满,爆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莫迪政府无奈只能取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劳工制度改革。
印度政府的经济改革不仅受到利益集团、政党政治、地方政府的掣肘,还始终面临传统与现代、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因此,印度经济改革难以深入推进,任重道远。
诸多短板弊端,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印度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率,国际机构和世界大国也都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但是印度自身却在人口素质、基础设施、政府治理等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短板和弊端。这些问题势必会制约印度的经济发展进程,导致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虽然印度拥有大量廉价的年轻劳动人口,但是其人口素质还需提升,才能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本,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印度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为74%,其中男性为82%,女性仅为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印度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3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1%。由此可见,印度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印度媒体报道,在印度15—59岁的人口中只有2.2%接受过正式的职业培训,8.6%只接受过非正式的职业培训,而大约90%的人口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这种状况显然与现代经济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相距较远。
二是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都是印度的短板。虽然莫迪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但是其仍然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设备老化,运输能力有限。印度的电力供应存在较大缺口,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其他地区经常面临缺电的情况。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中,印度的基础设施综合得分在14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70位,而电力普及率只排在第105位,供电质量只排在第108位。
三是政府治理能力低下也是掣肘印度经济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较低且普遍存在腐败问题,严重破坏营商环境。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而印度的央地关系又与复杂的政党关系相交织,从而使全国经济政策难以统一,增加交易成本。此外,印度在税收、土地、劳动等经济领域内繁琐复杂的法律系统也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球经济疲软,外部环境恶化
前景展望
印度迅猛发展的经济备受瞩目,已成为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印度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不仅事关印度自身的前途命运,也将对全球经济的结构、格局、趋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进入低速增长的阶段。由于自身经济改革进程受阻、产业调整受限、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印度经济所释放出的动能将逐渐减弱,之前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速阶段即将结束,进入到低速增长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新布局之际,印度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鉴于自身的人口素质、治理能力、技术水平,印度难以在此过程之中成为全球产业新的集结点,更难以实现产业升级、技术提升、经济转型,仍将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只有正视问题,进行根本性、结构性、长远性的改革,印度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热点分析
✧ 金兴圭:尹锡悦政府加强美日合作之后想改善中韩关系,是过于理想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