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
作者: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
01
中国外交和发展战略相互匹配
改革开放后很长时期内,中国部署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但决定中国外交布局的主要因素仍是国际形势变化。从力量对比的角度看,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安全上,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综合国力仍待增强,对外政策调整并不能影响国际局势,发展战略调整短期内也并不能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因而出现了只能顺应时势布局外交关系的局面。在很长时间内,美国对华政策的既定战略是融入和改变中国。同样,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营造有利于现代化的外部环境,也缩减为“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在中国外交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对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02
百年变局中的周边形势
为了准确把握国际形势,中央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这一重要论述远不只是对国际形势和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背景的认识,而是一种新的有关大国崛起的理论性框架。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国崛起的新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推动新发展格局才能摆脱传统的世界经济运行逻辑的窠臼,转而更加重视国内因素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力量。与以往相比,国内和国际力量的互动将更加紧密,无论是发展战略还是对外政策,都要求进行彼此的融通与借鉴,才能相得益彰。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周边形势发生了两项较大的变化。一是美国在我周边地区组建对抗性阵营,强化对我遏制和打压态势,图谋改变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安全上,拜登政府极为明显地巩固和提升盟友之间的军事联系,无论是强势推进北约“亚太化”,还是让地区内盟友从双边发展为三边和小多边,如美英澳三方的奥库斯机制和“四方安全对话”,其最终目标都是指向中国的。不仅如此,在名为“印太战略”的战略部署中,除传统的盟友之外,美方也极力拉拢如印度等原本处于不结盟或者中立姿态的国家,这一策略实际上是冷战时期地缘战略的翻版,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国家的分裂和对抗。
在经济上,美国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通过放弃“华盛顿共识”,重拾过去被美国批判的产业政策,在宽松的财政政策基础上加大对相关产业的补贴,以此吸引和胁迫在亚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回流到美国。从日韩贸易和投资流向看,出现了一种疏离中国、靠拢美国的态势。另一方面,在中低端产品领域,美国则加大力度拉拢若干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等,构建所谓的“弹性供应链”,特别是通过“印太经济框架”(IPEF)迫使一些原材料丰富的国家加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以此增加中国与这些国家扩大经贸合作的阻力。总的来说,美国在经贸问题上采取的策略是使其武器化和泛安全化,意图迫使更多国家选边站队,扩大美国的影响力。
在意识形态上,美国继续宣扬所谓“民主自由价值观”,构造“威权对民主”的叙事,恶化中国发展的外部舆论空间。此外,美国还采取了新的对华舆论战,抛出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等论调,一时迷惑了若干周边国家。但“真金不怕火炼”,2024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人士,有力回击了美国的这种错误论调,充分显示了中国庞大市场和增长势头对美国商业人士的巨大吸引力。
03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
一是进一步把握和平时期、动荡变革期、战争时期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主流观点是,战争实际上推动了发展而不是阻碍了发展;较为近期的计量研究则发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在动荡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有显著差异。总的来看,无论是动荡变革期还是和平发展期,经济体量大的一方存在创造机遇获得良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就周边地区而言,中国已经是最大的经济体,我们不仅影响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而且具有利用好周边环境的有利态势。
二是进一步增强应对发展阶段跃进后周边安全新态势的综合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步入世界银行所界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全球少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的成功经验必然引起周边国家的关注,一些国家会赞成美国的说法,不承认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欲使中国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也有一些国家可能会希望中国改变“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要求中国加大对周边安全热点问题的介入力度。实际上,我们既不能放弃发展中国家身份,盲目自大,也不能随便干涉周边国家的内政,卷入不必要的漩涡中,而应利用中国的发展优势,为周边国家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和平和合作前景。
三是进一步统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安全需求。在地缘政治强势回归的背景下,美国不少智库出谋划策,建议美国政府拉拢经济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以此制衡中国的发展壮大。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较快,原本经济上先进的国家也会改变对华合作态度;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产业升级也为其他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类似这样增减的频率,在今后一段时期恐增多。为此,安全和发展两手都要抓,以两手对两手。最终,国家不分大小,只要能合作就会对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发挥作用。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 凌胜利: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强化及其前景✧ 如何理解地缘政治“回归”?✧ 陈宇非 夏莉萍:日本应对中日海上争端的机制与措施✧ 专访张蕴岭: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