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播客|疫情背景下,社区里食物社交的各种可能性(明日之路Vol.01)

明日之食志愿者 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2022-04-07
没想到过了两年,
我们又回到了起点,

拷问城市停滞了吃啥?


“明日之路”播客的第一次录制,

就是围绕疫情如何改变大家对食物的态度,

设计师Momo分享了在疫情中依靠种植治愈的故事。


播客|“植物杀手&打工人”靠阳台种植“自救&疗愈”


以下是“明日之路”播客第01期
本期主播秋玲的引言: 

 这期邀请到上海社区达人陈玉兰阿姨和设计师Momo。

 本期关注点放在普通人对食物的态度和行为转变上。

 平时不做饭的上海阿姨为何给社区里的年轻人做简餐?

 我们进行食物交换与分享、甚至和陌生人拼单买菜时,动机是什么?

 我们还能做什么来减少食物浪费?

 希望这期节目能为更多人带来“转变”的可能性和信心


文字整理:
王家琪(“明日之路”行动小组志愿者)
编辑:
Jing(“明日之路”播客发起人)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以上链接或下图扫码收听

秋玲:我在朋友圈里征集接触食物相关议题的人。很多人给我推荐了食物“大咖”,但他们的背景与经历太特殊了。如果找他们做分享,一般人会觉得学习效仿他们很困难。所以,我找了两位“普通人”,但她们会将“可持续食物”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先从陈阿姨开始吧。

陈阿姨:我今年68岁,45岁时从厂里退休,开始在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搞了10年以后,做志愿者到现在。


秋玲:陈阿姨在退休后其实很多经验是跟社区相关的。


陈阿姨:对,我以前是搞化验的,要动脑筋,所以现在脑子还可以用,因为一直在用。社区里面跟人打交道也是个学问。讲的一句话让人家笑起来,一句话让人家崩起来,这也是个学问。


我们社区里需要哪一种对象了,我马上可以到公园去“觅宝”,因为公园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活动,跳舞的、打太极拳的、唱歌的样样都有,你只要需要,就可以去公园里找“宝”。我把他们找过来,团结在一起,大家都说说自己日常生活,比如今天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我们在一起互相沟通学习。

 

 给社区做饭 


秋玲:陈阿姨是怎么开始给我们做饭的?


陈阿姨:我老是看到你们在外面吃,不健康。你们从外地来上海,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想给你们搞一点东西。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社区做饭的呢?我们那里有一个实习生,每天中午买盒饭,吃的不健康。我说,我烧点泡饭给你,吃个健康。中午的时候,我喜欢从家里带一点,那是肯定没有防腐剂的。拿点菜,拿点米,电饭煲烧一烧就好了。


实际上我什么都不会做,在家都是我老公做的。怎么烧菜好,也是社区的人教我的。

在睦邻中心的布艺小组,我有时会给小组成员一些任务,他们就不回去吃午饭了。我到外面去,买大饼,买两斤面,烧青菜,放点盐。好了,就这样,开饭。虽然简单,但饿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是好吃的,吃的人都很开心。


在这里工作,我有时比较忙没时间做饭,有时间做饭时就去做饭,倒是蛮有乐趣的,中午一顿安全好吃的饭有了。下班后回家,我们晚上该怎么烧菜就怎么烧。


上海某社区里的墙绘,描绘居民曾经的食物记忆。图 Jing


 三个关键词:安全、年轻、食为天 


秋玲:阿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讲讲你给团队做饭的感受吗?比如,您让大家吃得比较安全,以及您在这过程中也慢慢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陈阿姨:对,我是像妈妈一样,过去吃不饱时,妈妈想让孩子们都吃饱肚子。现在,我想让你们吃得安全。以前,说是10个里面有1个人不能生育,现在,说是10个里面有3个人不能生育。


秋玲:跟吃,跟大环境有关系。这是第一个关键词。第二个关键词呢?


陈阿姨:跟年纪轻的在一起,我也年轻。你看看我现在,奔70了,但我还感觉自己没老。


秋玲:第三个关键词呢?


陈阿姨:现在,你们小青年离开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出来创造自己的事业,也希望有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在你们身边,帮不了你们太多,但身边生活小事,我们是举手之劳。我也希望我的子女在外面,有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帮助他们。


秋玲:民以食为天。我记得阿姨您有教导孙子不要浪费?


陈阿姨:这个是一定的。饭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光。不好吃就少吃一点。我们家里基本上没有浪费的。以前没有冰箱,现在有了,吃不完的放到冰箱里,明天再吃。


 社区食物交换 


秋玲: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你在消费和处理食物过程中,是一种跟健康相结合的理性消费。现在上海有食物银行。把剩余的食物放到里面,等待人们去领。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去领。


陈阿姨:去领的人是很困难的。有时候我买菜买多了,也会送给人家,或者送给我的小姐妹。有时候买一点点是不让买的,你要么不买、要么买了就吃不完。我老公有时候烧饭烧多了,我说,这个饭要吃一个星期了,你不晓得营养了,只有饱肚。我们现在强调有营养的、吃新鲜的。


秋玲:类似食物银行,在行动村平台上,也有一些姑娘做过实验性质的小行动——她们把剩余食物放在小区里面,看谁会去拿——但这种行动没有食物银行那么系统。就像陈阿姨所说,人们会觉得食物银行是给弱势群体的。


陈阿姨:如果直接放在这里给人家去拿,人家很难为情的。但是,比如说我就给身边的姑娘们分一点,她们也领情了,这里也多了一份互动。比如现在有企业把要过期的牛奶送过来,有人专门去等。再比如,我们到超市里面买菜时,我也会去买打对折的快到期的食物,买回来就吃。


秋玲:国外为什么会有食物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超市会剩下很多东西,不一定是家庭场景里会剩下很多东西。刚才分享的那个点挺好,很多食物在社区层面就可以直接分掉了。


陈阿姨:到外面买东西,有时候买一斤是这个价,买两斤也还是差不多的价,举个例子,大蒜4块钱一斤,买半斤要3块5。可我只用半斤,于是我就买一斤回来,把那半斤送给小姐妹。


上海某社区里售卖的蔬菜。图 Jing


秋玲:像陈阿姨这样,姐妹很多、又在附近的人来说,会很方便。那么Momo这边大概会是什么样?


Momo:我昨天晚上买车厘子时还在盘算这个事情。因为车厘子大分量包装的价格和小分量包装的是一样的,我觉得买小很亏,就在家里掐着手指头算,可以送给哪些人。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或邻居,但可以带去在同事间分享。


虽然离家里人远一点,但是真的要送,也不是没有办法。长辈们通常会觉得单价太高而不舍得卖,但如果你买了之后分享给他们,一方面他们会觉得,你是惦记他们的,另外一方面,这的确是以实惠的价格让大家都享受到了美味。


秋玲:你们提到的这些是很好的社交场景。也就是说,食物本身是社交性很强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食物跟自己的同事、邻居、家人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建立情感的连接。而且这同时是一件降低成本的事情。


如果有什么可以切入社区的好点子,食物的确是一方面。但另一个方面,因为安全问题,社区层面其实也不好讲食物。


陈阿姨:社区里面主要是搞点活动。比如说睦邻中心就是以活动为主,但在家庭就是以食物为主了,类似的,在学校里以读书为主,在工厂里以工作为主。


秋玲:另外,如果有食物交换的需求,直接和身边的人搞起来就可以了,不需要一定的环境。


 超市拼单 


陈阿姨:你可以引导他。比如说你今天菜买多了,分点给别人,这不是很好吗?不然买多了吃不了,放到明天菜就坏了,尤其是夏天,食物变质得快。有时我们在超市买东西也是,比方说买两包八折,买四包六折。好吧,我们两个人和买。


某超市里的折扣商品货架。图 Jing


秋玲:是和认识的人一起去买菜吗?


陈阿姨:没有,我们互不认识的。只是你到超市,我也到超市。


秋玲:超市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景。


Momo:许多店铺卖衣服会满三件,额外有一件打折。我只选中了一件,所以就会在收银台附近转,看有没有手里有两件衣服。


陈阿姨:我们就经常这样。像你们年纪还小,在超市里拼吃的可能会不好意思。


秋玲:可能食物的折扣不会让我们心动到想要找人拼单。但衣服会。


陈阿姨:我们上了年纪的,没事就一起兜超市。买东西也是个学问。


秋玲:对,但我们逛超市时间紧,就不会计较那么多。


Momo:有时间的成本在。


秋玲:我们可以每周集体去一次超市!


陈阿姨:有些人不肯拼单,但年轻人肯,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也肯,不过,也有的人嫌烦。


 需要更多线下交换 


秋玲:其实看似上海冷漠,只是年轻人没有机会去表现友善的一面。所以,线下交换有一个很好的点——大家会基于人情做一些事情。大家会想,我拿到的东西,我就要还回去。假设我做一个食物交换的APP,在上面大家可以来认领食物,可能反而不会形成那样的效果。


Momo:里面还会牵涉到你给出去的东西和你实际拿回来的东西的价值差。


陈阿姨:线上是闷的。我们春节时也是,搞个活动,把家里做的东西拿出来交换,编好号,你拿到几号就是几号。


秋玲:我们年轻人也玩的。之前,我们朋友之间会到人家家里做衣物交换。


Momo:也有一些公司内部,比如在圣诞节时就会玩类似盲抽的礼物交换。先规定一个价值范围,设定你的心理预期,你愿意多出,那你拿到的可能就是这个价值范围内的东西。还蛮有意思的。


陈阿姨:摸出来什么,我无所谓,我不要回报的。但是参与了就参与了,“哈哈哈”一笑,就可以了。


本期播客发布时间为2021年3月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完整播客内容


播客|“植物杀手&打工人”靠阳台种植“自救&疗愈”(明日之路Vol.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