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说事儿(95)一张全家福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2021-08-21


 一张全家福

风清扬|文

这张照片是我15岁时和家人一起拍的,也是我保存最珍贵的、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2006年母亲就去世了,再拍一张全家福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所以这张小时候的全家福就显得弥足珍贵。

 

照片的背面记录着岁月定格的瞬间——“1983年,春节”。

 

每一张老照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看着这张照片,童年往事就不断地涌上心头而且挥之不去,思绪早已经回到了过去那个难忘的年代。


全家福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幸福、圆满、团圆,尤其是过去的那个年代,拍一张全家福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


想想也是,在那个物资生活匮乏的年代,生活的重担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怎么会有人去拍一张不能当饭吃的照片呢?


平常人家要拍一张全家福,一定是家里有了值得纪念的事,尤其是对我们这个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这张老照片到底包含着什么故事呢?


父亲1938年出生在甘肃民勤县一个偏远的农村,那是一个干旱缺水沙漠化严重的小村庄,非常贫困,至今都是国家的扶贫县。


父亲家里人口多,生活非常困难,为了生存,1965年,父亲一人远走他乡,刚好遇见了玉门油田招工,从此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随后母亲也随父亲来到了玉门油田。

 

随父亲来玉门油田的母亲遭遇了户口问题。玉门油田有自己的政策,先来玉门油田工作的职工家属,也就是入户早的,称之为“城市户”。


随着油田的发展扩大,职工的不断增多,后来参加工作的职工家属就不让入户了,我们称之为“农场户”。


“城市户”和“农场户”不仅仅在于名称上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城市户”子女可以招工,可以上油田技校,“农场户”子女不能招工,只能在农场劳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子女慢慢成长,这种矛盾日显突出,不公平的政策耽误了许多“农场户”子女的就业,造成了许多油田子女的终身遗憾。很不幸,随父亲来玉门油田的母亲就属于“农场户”,于是我们姊妹几个就成为了农场户子女。

 

说起玉门油田的东湖农场,老一辈石油人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油田子弟谁都不会陌生。


五六十年代,正是玉门油田发展的困难时期,那时候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油田各单位为了解决职工的吃饭及后勤保障问题,学习“南泥湾”精神,组织非“城市户”的职工家属集体劳动,开办农场,大搞生产,自给自足。


应该说开办农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那个年代起到了稳定职工及家属队伍的作用。许多油田子女的童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的童年也是。农场有我许多忘不掉的童年往事,许多忘不掉的童年伙伴,东湖农场在我的童年成长经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父亲在油田上班,用一个月只有五十七元钱的工资养活着我们全家六口人,父亲的压力可想而知。


油田距农场二十多公里,父亲只有星期天休息了才能来看我们一次。白天母亲去农场地里劳动,姐姐在油田学校上学,我和弟弟跟随母亲在农场生活。家里人口多,父母照顾不过来,于是,哥哥被父母送回老家抚养,几年以后才被父母接来在油田上学。

 

这张全家福照片的诞生和我姐有关,因为她刚参加工作,减轻了家庭压力,给父母带来了一丝光明。


照片中的我们都穿上了母亲给准备的新衣服,新年新气象,父母一定是希望来年更好。

 

姐姐高中毕业后在油田农场劳动了一年。姐姐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帮父母操持家务,知道了生活的艰难,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根据油田政策,农场户的子女只给老大招工。


1979年,姐姐参加了工作,被生活压抑了很久的家庭终于有了一点活力。


大哥那时已十七岁了,没有了招工机会只能待业在家,一段时间后在父亲的单位干临时工,前途一片渺茫。从照片上看得出来,淡淡的忧愁写在大哥的脸上。


大哥在家里吃苦最多,干活也最多。父亲脾气非常暴躁,再加上生活压力大,一年四季都阴沉着脸。大哥就是父亲的出气筒,家里一切的不顺利都撒在他身上,他挨父亲的打也最多。


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姐弟四人的童年其实都不幸福,但大哥比我们更不幸,因为他是长子,注定要承担家里更多的苦难。

 

童年生活的艰难经历,深深影响了我们姐弟四人以后的人生道路。小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很难弥补,直到我们姐弟四人长大成人,心里都没法去亲近父亲。


那时,看着城市户口的子女考技校、招工上班很羡慕,心里常常责怪父亲没本事,为什么偏偏我们是农场户?长大以后才明白,其实这种政策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不公平的政策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青春。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场户”这种模式已经跟不上当时的形势,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期,企业才逐渐取消了“农场户”,企业办农场的这种模式完成了它的使命,存在了将近五十年的农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它造成的后遗症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1985年政策放松,我和大哥搭上了政策的末班车,一起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才渐渐有所好转。

 

照片中的我和弟弟正在上学。我上初三15岁,弟弟五年级12岁,懵懵懂懂,还不能完全体会父母养家的辛苦。

 

看着这张照片,我常常思索父母当时是怎样的心境啊,居然在1983年的春节照了全家福,要知道我们这个家从来就没有照过全家福,照相对我们来说是很奢侈的事。


照片中的母亲当年才41岁,神态极其自然,她为了护着我们少挨打,不断地和父亲争吵,或是心疼我们而悄悄落泪。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十五年了,本应安享晚年时却离我们而去,给我们做儿女的留下了许多的遗憾,让我们非常心痛与难受,真是“人生如梦”!

 

照片中的父亲那时才47岁,显得很拘束,身体僵硬,双手放在腿上,脸上带着一丝不自然的笑容。许多事情要经过岁月的磨砺才能明白,长大以后我才渐渐尝试着去理解父亲。


父亲是一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一家五口人全凭他微薄的工资来养活,在当时那个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父亲肩上的压力一定很大,他不可能有什么好心情。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家庭气氛一直很压抑,少有欢乐。人世沧桑,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我们都50多岁了。恍然回首,竟然想不明白,我们是怎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母亲的去世给父亲的打击太大,母亲去世三年后,父亲也随母亲而去。

 

我们几个对父亲也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误会。人老了,许多事让人看见就伤心。有些事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可来的时候总让人措手不及。细细想想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小时候日子难过,盼着长大,转眼间,我们几个都步入中年,许多事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罢,都随风而去吧,因为我们也都走过了人生多一半的路程。


我们姐弟的关系很好,虽然有不同的意见,有时也争吵,但总能达成共识。现在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不常在一起,如果有机会在一起,那一定是我们姐弟几个最幸福的时刻。


照片是历史的缩影,它的瞬间真实地留住了往日岁月。我们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个人的人生经历实际上就是所处时代变迁的侧影,反过来说,家庭的经历就是历史的变迁。

 


【作者简介】风清扬,甘肃人在新疆,60后。行走江湖,笑看人生。


(编辑:呼斯楞豫锟)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回首往昔岁月,记录时代坎坷。一枚园地《说事儿》欢迎您的来稿。(不限历史时期,不限题材、字数)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anranyodai
另:《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2020.5.31-2021.5.31)》/《接力日记全集电子版(2020.3.27-2020.5.30)》即将全新呈现,欢迎读者添加微信657767929预约共享。


点击阅读更多

说事儿(94)母亲和二姨(一)
说事儿(93)诱惑
民声IV(58)黑麦:芒种——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民声IV(57)生三胎,让我吃尽了苦头
民声IV(56)从望子成龙到伴子成长

园地回顾:那些被前进社会所冷落的人
园地回顾:一个“黑帮”子弟的高考之路
园地回顾:民声(15) 留守儿童,谁之殇?
风吹沙:其实我要的不多
不可遗忘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民声IV系列
说事儿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