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经国与台湾解严

点击蓝字关注 滟滟书屋 2022-08-23

蒋经国与台湾解严
文:傅国涌

作者简介:傅国涌,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历史学者,现居杭州。做过乡村中学教师,1999年开始写作,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问题等。

1987年,风烛残年却在岛上拥有绝对权威的蒋经国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时起,台湾解除“戒严”,从而结束了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时代。

在“戒严”体制下,“警备总司令部”可随时进入公民家中检查户口,审查和惩罚书报杂志,可制止、解散公民的游行集会,可禁止公民罢工、结社,可对公民的出入境自由进行严格限制,可任意拆阅、扣留或没收公民的私人邮件、电报,乃至以军法来审判非军人的一般公民,等等。

一句话,“宪法”赋予公民的大多数基本权利几乎都被无情剥夺。

诚惶诚恐地在这种“老虎”体制下生活了三十八年之久,岛上民众终于迎来了“解严”的一天。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此反应非常平静,甚至有点儿冷淡,没有出现人群纷纷涌上街头狂热欢庆的景象。 

这一天的到来其实并不突兀。

在此之前,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破壳而出,无疑是对“戒严”体制和国民党权威的一次正面挑战,按他们的统治逻辑和思维惯性,那是一定不会容许的。

其时离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不到七年,被军法审判的民间反对精英还在狱中苦熬,一时台北上空阴云密布。

没有想到的是,老态龙钟的蒋经国权衡再三,认为国民党不能再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以变应变,决定对新生的民进党采取“宽容”政策,“不承认,不取缔”,实际上默许或者说容忍了民进党的客观存在。

他在党内高层会议上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和民众永远在一起。” 

▲蒋经国(1910.4.27~1988.1.13)

二十多年后,我们不妨把这番话看作是他的“革新宣言”。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利大于弊,对内争取民心,缓解社会冲突,化被动为主动,对外顺应潮流,改善国形象。他因此争得政治变革的主动权,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启。

对民进党来说,这也不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而是长期不懈追求的成果。

在正式组党之前,党外批评时政、呼吁民主,以及参选地方公职、民意代表的努力一直在顽强地持续,并由此形成了“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等政治性社团。

如果再上溯到雷震等人倡议组党的时代,他们已苦苦追求了三十年。

二十年前发生的这段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政治领袖与民间力量的良性互动,其结果是双赢。 

有人说,蒋经国以温和态度应对民进党的诞生,是因为考虑到镇压的成本很可能比宽容还要大。这个说法诚然有一定道理,那几年,因为丑闻频发使他的统治陷入了困境。

1984年,《蒋经国传》作者江南在美国遭台湾情报部门暗杀。1985年,台北发生官商勾结、坑害数千储户的“十信案”。

这些事件的曝光都使台湾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与此同时,海峡此岸因为经济改革释放出来的动力,受到国际瞩目。在这种压力之下,蒋经国也在寻求新的应变之策,加速政治革新的步伐。 

不过,仔细寻找历史的轨迹,蒋经国从默认民进党到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党禁,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无奈的抉择,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经过了相当时间的酝酿。

早在1979年“美丽岛事件”发生前,他就曾有过与党外政治力量沟通的安排。1983年,在接受西德记者采访时,他第一次肯定了党外运动的作用,公开承认党外反对运动对社会进步有助益。

1986年5月,由陶百川、胡佛等四位知识分子做中间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与党外代表有过两次面对面沟通。9月初,蒋经国对美国记者表示国民党已在研究开放党禁。也就是说,民进党出世之前他已多次放出善意的信号。 

毫无疑问,蒋经国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有国际的背景,特别是美国的影响,有岛内民间反对运动持续不断的抗争,民意不可违,还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客观因素,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他个人主观上的诚意和努力,他的胸怀、眼光和气度,他身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所给予他的重新创造历史的勇气。

疾病缠身的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要向历史作出交代,给岛上留下一个和平转型的空间。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务实,他在生命最后时光的大手笔成就了一个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块饱经患难的土地。

有的时候,特别是关键时刻,一个处于关键位置的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选择往往能决定历史的走向。蒋经国正是以他暮年的作为而名留青史。


二十年前,他解除“戒严”,使台湾在他身后顺利完成代价最小、不流一滴血的政权交接,使台湾人民从此不仅享有繁荣的经济,富足的生活,同时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和选举的自由。 
  
无论台湾还有着这样、那样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无论世人对台湾今天的民主化程度有着如何不同的评价,我们都不能不承认,那是一个弥漫着活力的开放社会,一个多元的民主社会,这一切固然是半个多世纪来包括雷震、殷海光在内的几代人奋斗、牺牲累积的结果,但也离不开蒋经国二十年前的远见和决断,没有他,岛上的民主进程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模样,历史究竟是由具体的个人创造的。


从长远看,穿过那些苦难,穿过那些幸存的生命,穿过时代的暗夜,那暴力所不能消灭的,恰恰是人性的希望,文明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花果虽然飘零,却也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在新天地成就一树繁花。


早在尧舜时代即有记录的高士,春秋战国的诸子,《史记》中的游侠,每一种思想和门派,都在民间社会春种秋收,默默传承。这样一些暗夜中的传灯者,给吾族保存火种,让我们在最寒凉的时代,也能看见光芒。


为此,滟滟书屋诚挚推荐阅读《暗夜传灯人》及《回首我们的时代》。这两本书都属于传灯者书系,是49年后赴台一代学人,走出威权的历史缩影,堪称台湾版的“南渡北归”。


书中讲述的是与大陆几乎同一时期,海峡对岸不同却相似的苦难:二二八、戒严、白色恐怖笼罩。在暗夜无边的时代,一双双枯瘦的双手托举着微弱的烛火,固执的在寒湿的暗夜里存续着光明。


这两本书作者都是台湾作家,分别是杨渡先生和刚刚过世的尉天骢老先生,能出版实在来之不易,尉老先生的这本光等待过审就用了两年时间。
而且由于作者、题材等原因,几年前两本书艰难出版后很快就绝版,先知书店多方争取才复活少量,还争取到杨渡先生的亲笔签名。
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传灯者系列”专题书单,含绝版·独家·签名)


来源:本文原载《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7月21日。

延伸阅读:
野夫:暗夜传灯人
杨渡:禁书的年代
杨渡:看,那个汉子!
李菁:我的公公陈立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台湾
韦伯、中国文化与资本主义
秦晖:什么叫正常的民族主义?
康德:什么是启蒙?何以启蒙?
“叫魂”:乾隆盛世下的群体疯狂
胡适为何走向了蒋介石的独裁政权
信息与信任:皇帝为什么要株连九族?
宋怡明《被统治的艺术》:讲述老百姓自身的历史
阿伦特:自由并不意味着舒服的生活,而是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滟滟书屋”添加一个“星标”。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