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至暗时刻,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

点击蓝字关注 滟滟书屋 2022-08-23


至暗时刻,我们决不投降

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

文:网摘;编:李强


1963年4月9日,美国总统约翰 · 肯尼迪授予大西洋对岸的一位英国老人“美国荣誉公民”称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第一次授予外国公民最高荣誉——实际上,从那以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共也只有六人获得这项殊荣。在颁奖词中,肯尼迪说道:


他激活了英语,并把它投入战斗。这一年,肯尼迪46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而那位老人已经89岁——甚至他担任英国议员的年头(长达63年)都比肯尼迪的岁数还要大得多。


这位老人就是温斯顿 · 丘吉尔,他被认为是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直到死后近四十年,他还被自己的同胞公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不过,丘吉尔的声名不仅仅来自于他政治家的光辉,在他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他掌握了另外一种更有生命力,更能感染人的力量,这种力量看似无形无影,无迹可寻,却比世界上任何伟大政治家或者君王的权力更有长久,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至暗时刻


丘吉尔不仅是个不讨喜的人,甚至让人有点讨厌。


他名声不好,老爸死于梅毒,老妈也很风流;他从1900年就踏入政坛,直到1940年以前,40年间他当选了无数次议员,做了数个头衔的内阁大臣(内政、海军、军需、殖民事务、陆军、财政),但换来的结局是在内阁里毫无威望,没有人会听他指挥;他的政绩一塌糊涂,尤其“一战”中由他指挥的“加里波利之战”,英军一次性损失士兵2万余人——这成了他在英国政坛上最大的丑闻。


而国王乔治六世也不喜欢他。这就是丘吉尔上台之时面对的烂摊子,既有内忧,还有外患。而比这更可怕的是来自背后的刀子,此时的丘吉尔就像是站在一条钢丝上,稍有不慎,便会堕入深渊。



彼时的欧洲已几乎全被纳粹的阴影所笼罩,远处的美国又处在孤立的迷雾之中,整个北半球只有英国这一盏微弱的、随时都可能熄灭的火光。内有忧患,外无强援。在这个局面下,哈利法克斯子爵联合皇室以辞职胁迫丘吉尔与希特勒议和。


但即使是这样,丘吉尔也坚定的维持着这星星之火,让它在最黑暗的时刻仍顽强的燃烧,这微弱的火光象征着人类向往自由的意志,这意志永远燃烧,穿越历史直到永恒。


历史不能假设,显然今天回头去看,丘吉尔当然是拯救自由世界的伟人,捍卫自由世界最后的一盏光明。但是,穿越到当时的时刻,恐怕未必如此。


起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看,哈利法克斯子爵和张伯伦想要保全英国不参战的想法不无道理。毕竟,就算欧洲彻底沦陷,英国人顺从希特勒,也只是思想被禁锢,起码不用流血牺牲嘛。


而一旦参战那就像丘吉尔在《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演说里说的那样“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要知道,扛着枪上去流血牺牲的可不是这个胖胖的丘爵爷,而是老百姓。这个时候,上流社会都不支持他的时候,他就去坐了一趟地铁,亲自询问一个个的普通英国国民。得到的答案是,老弱妇孺,皆愿一战。


丘吉尔了解清楚民众的想法之后,前往下议院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核心思想其实只有一句:如果要所有人都被禁锢思想,都要违背意愿屈服于独裁,那我情愿英国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终结!


这一点,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下议院的支持,以至于皇室的支持。从此彻底翻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类自由世界对独裁的抗争,就此揭开帷幕。


而有趣的并不只是这里,而是这件事之外的话题。就是希特勒。我们来想想,希特勒到底为什么无法领导世界?


其实就是丘吉尔的一句:我不相信一个限制人头脑的国家,一个禁锢人思想的国家,会成为世界的老大。



不仅我不信,地球人都不信。真正的强大是所有人内心认可你,而不是怕你。希特勒恰恰没理解这一点。


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说过一句话,内圣而外王。


如果真的觉得雅利安人是最优等的民族,那就做个表率给大家看嘛。把自己国家每个角落都治理的无比繁荣,每个人都自信而骄傲,每个官员都清廉和正直,每个百姓都充满理想与正义。天下人难道会不向往和期待你来做老大么?


我们来假设下历史,假如历史上希特勒暂时逼降了英国,会如何?


就如同英王乔治六世说的那样,他会流亡去加拿大组织流亡政府。而英国人民,会像历史上的爱尔兰人民一样,你征服的了人家的身体,征服不了人家的心。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迫使你在心里撒谎。从来没有。


丘吉尔一生最精彩的演讲


丘吉尔一生最精彩的演讲,也是他最后的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成功的秘诀”,原本20分钟的演讲丘吉尔只用了一分钟: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整个会堂有上万个学生,他们正在等候丘吉尔的出现。


正在这时,丘吉尔在他的随从陪同下走进了会场并慢慢的走向讲台,他脱下他的大衣交给随从,然后又摘下了帽子,默默的注视所有的听众,缓缓的说道:我成功的秘诀只有三句话:never give up!never never give up!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据说,当时整个会场有上万个学生和其他听众,正迫不及待地要听这位伟大首相那美妙而幽默的励志演说,感受伟人的风采。

丘吉尔在他的随从陪同下准时走进了会场,慢慢地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讲台。他穿着厚重的外套,戴着黑色的礼帽。在听众的欢呼声中,他脱下外套交给随从,又慢慢地摘下帽子从容地放在讲台上。他看上去很苍老、疲惫,但很自豪、笔直地站在听众面前。

听众渐渐安静下来,他们知道这可能是老首相的最后一次演讲了。无数张兴奋、期待的面孔正注视着这位曾经英勇地领导英国人民从纳粹黑暗走向光明的老人。

丘吉尔默默的注视着所有的听众。过了一分钟,他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又过了一分钟,他幽默地语重心长地说了四个字: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 

一分钟后,掌声再次响起。丘吉尔低头看了看台下的听众。良久,他挥动着手臂,又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会场又安静了。他铿锵有力说出了四个字:“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

这次他呼喊着,声音响彻整个会堂。 人们惊讶着,等待着他接下来的演说。 

会场又安静下来了。但大多数听众意识到了其实不需要更多的话语,丘吉尔已经道出了他一生的感悟和成功的秘诀,已经道出了他对学生的忠告。听众知道,在丘吉尔一生所遭遇的危难中,他永远没有放弃他所要做的事情,世界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变了。 

丘吉尔说完,慢慢地穿上外套,戴上帽子,大家意识到演讲已经结束。他转过身准备走下讲台,这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人们注视着他,期待着他继续演说。 

又停顿了一分钟。丘吉尔转过身来,依然默默地看着听众。此时,他看上去红光满面,炯炯有神。接着,他又开口了,这次声音更加洪亮: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 


丘吉尔再一次停顿下来,他那刚毅的眼中饱含着泪水。 

听众想起了纳粹飞机在伦敦上空肆虐,炸弹落在校园、住宅和教堂上;想起了那个左手紧握着雪茄,右手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带领大家从噩梦中冲出来的丘吉尔;想起了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的丘吉尔,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强烈反对过他的人。他的虚怀若谷,使他摆脱许多烦恼。在长时间的沉默和回想中,听众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丘吉尔又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转身走下讲台,离开会场。会场又爆起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丘吉尔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也是世界上最简短最震憾的一次演讲。


这次演讲的全过程大概持续了20分钟,但是在这20分钟内,年迈的丘吉尔只讲了三句相同的话——“永不放弃!” 却成了中外演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次演讲中,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如果真有的话,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第一个秘诀,还是“永不放弃”。

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那一段岁月里,丘吉尔几乎以一己之力,为西欧仅存的反法西斯力量撑起精神堡垒。而他所凭借的,正是思想与语言的力量。

实际上,不仅仅是二战中,丘吉尔在超过六十年的公众视野和公共生活中,始终保有这种强大的思想和文字的力量,他通过演讲、书籍、报纸和杂志,表达情感,展望未来。

1954年,面对聚集于威斯敏斯特大厅前来祝贺自己八十寿辰的满堂宾客,丘吉尔这样说:如果我发现了正确的语言表达,你们一定要记住,我总是用笔杆子和嘴皮来谋生。

丘吉尔不仅亲手缔造了历史,还因书写历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对他和书的褒奖得无以复加:“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然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丘吉尔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更被誉为20世纪“智商最高”的一个人。他的伟大,离不开良好教育,丰富的政治阅历和深厚的保守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作品版本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没有翻译完整,有的翻译水平总被书友指责,有的装帧缺乏美感。

为此,先知书店特意集齐他的两部曲。伟大的作家,绝不会写作平庸的作品。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亦是如此。历史学家写不出这样的历史,因为没有知行合一。一般的政治家写不出这样的历史,因为没有他的思想与文字的底蕴。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刘军宁:兵武不祥

全球抗议:Stop War

乌克兰:新的东西方斗争

马勇:苏联终结的意义何在?

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

米塞斯:重要的是,抛弃产生战争的意识型态

里根:如果正义足够勇敢,那么恶魔将失去力量

日本知识人的战后反思:为了令人憎恶的战争,人们必须拒绝对国家盲目忠诚|马国川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希望还能再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在看”↓↓↓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