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态研学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新模式探索 ——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
利用生态研学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新模式探索——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
杨芙晖,梁雅琼,王钰婷,尚薇
(张掖湿地博物馆,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自然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少年儿童教育形式,目前尚处于探索性发展阶段。湿地博物馆作为大众了解自然的窗口,在自然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博物馆如何开展自然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就发挥生态研学基地优势,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本土湿地为主题课程、以实地体验为主要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总体目标的一系列湿地自然教育活动,探索自然教育的新模式。学员们通过观察湿地自然要素、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达到传播湿地知识、践行生态文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作用,对区域内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张掖;生态研学基地;自然教育;湿地;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X-4;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24)02-0124-05
[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24.02.018
自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部署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大力开展自然教育以来,自然教育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自然教育实践也在各地蓬勃发展[1-5]。
2020年,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学校在张掖湿地博物馆挂牌成立,这座被教育部、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西北首家城市湿地博物馆成为了大众了解自然教育的窗口,青少年开展自然体验的第二课堂。如何充分利用生态研学基地的优势将自然教育融入研学旅行,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了解和热爱,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6]成为湿地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自然教育理念与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完善教育场所,广泛开辟研学线路,创新研发课程资源,精心组织体验活动,通过学员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自然环境、自然现象及与人类关系的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探索了生态研学的新模式,让青少年真正体会生态文明的意义所在,让湿地生态文明的种子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自然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然教育”一词最早源于法国教育家卢梭在1762所著《爱弥儿》一书,认为它是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方式[7-8]。英国,德国,北美,日本等国家起步较早,发展已相对成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设计和运营体系[9-11]。20世纪80年代,丹麦和瑞典的各类活动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自然体验学习”的主张。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开始尝试自然教育,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和运营体系[12-13]。2010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在国内出版,书中提出的“自然缺失症”,唤起了人们对自然教育的认知,推动了自然教育在中国的快速发展[14-16]。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部署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大力开展自然教育,确立了自然教育的地位,肯定了自然保护领域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实践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17]。自然教育的受众非常广泛,但它更关注于青少年,甚至是低龄的孩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特别是新一代青少年远离绿水青山,生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中,五谷不分,花草不辨,迷恋手机,宁可宅家游戏,也不愿出门与人交流,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不仅是治愈青少年“自然缺失症”的一剂良药,还可以引导青少年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好,认识自然的价值,改变对待自然的行为。2020年,张掖湿地博物馆积极探索湿地自然教育,通过湿地研学体验让青少年走进湿地、认识湿地、热爱湿地、捍卫湿地,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生态研学基地的优势
张掖湿地博物馆位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内,距离张掖市中心不到3km,占地20万m2,建筑面积5571m2,室内布展5000m2。自开馆以来始终以“自然、湿地、生态”为主线面向全社会普及湿地知识、传播湿地文化、展现湿地成就、弘扬生态文明。博物馆整体建筑外形为五方“叶片”,与周边的苇荻、小桥、流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苇溪连片、鸥鸟嬉戏、馆在水中、人在画中的塞上江南画卷。博物馆东北角竖立着高42.6m的湿地观鸟塔,登临塔顶,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全景尽收眼底,公园内拥有内陆河流域、荒漠化地区修复、保护完好的天然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1000万m2。分布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盐生植物等45科197种。野生动物1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3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是候鸟栖息的乐园,迁徙的加油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和优美宽广的自然环境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同时,博物馆还拥有从事专职科普教育工作人员10人,其中专职讲解员3人,从事过中小学学校教育3人。通过多年的继续教育和岗位锻炼,具备了既能从事展厅讲解,也能组织展览宣传;既能策划教育项目,也能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撰写教辅读物,也能从事宣传报道的适应新时代博物馆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优良的师资团队为博物馆自然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自然教育的途径
3.1建设完善多元的自然教育场所
张掖湿地博物馆在充分利用现有博物馆、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活化整合各类教育设施,构建“博物馆+自然教室+户外场所”的室内外空间联动、课程内容匹配、适合各年龄阶段、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多元自然教育场所。
3.1.1提升场馆资源
张掖湿地博物馆标本区是最适合研学活动的场所,陈列着200余件珍稀的动植物标本。为让沉默在博物馆的标本“开口说话”,让青少年更好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标本橱窗前增设交互式触摸屏,通过动植物小视频画面的观看、声音的倾听、文字的阅读,让原本静态的、无生命的动植物标本活了起来,狭小的空间大了起来,有限的知识丰富了起来。在湿地生态场景中增设的鸟类投影与水幕设施所营造的人在水幕中穿行、鸟在水幕中翱翔的人鸟和谐场景,引人入胜,令人流连,让青少年有了更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1.2建设自然教室
自然教室由张掖湿地博物馆展厅通往博物馆外景的办公室改建而成。它以“一山一水,湖光山色”为理念,将祁连山、黑河水和湿地生态有机结合,采用树木、云朵、波浪水体、群峰起伏的造型,淡蓝、绿色、原木的色调,打造富有张掖自然特色的“自然教室”。室内一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顶部云朵型吊灯配以蓝色的天空,让孩子们仰望蓝天白云,看云卷云舒,感受别样的教室。温馨而充满自然元素的教室点燃了青少年热爱湿地的情怀,开启了探索自然的梦想。
3.1.3开辟户外线路
根据课程的主题与内容,主要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开辟湿地观鸟、赏花、植物认知、湿地探水、湿地寻虫、湿地魅影等8条短距离自然教育线路。每条线路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科普设施设立2~3个观察点,1个集中学习场所,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户外教育场所。比如:观鸟线路从张掖湿地博物馆观鸟塔(观鸟点1)出发,沿湿地公园游览步道至鹤影湖(观鸟点2),继续沿步道至润泽湖(观鸟点3),此处是一个可容纳百人,既可观鸟又可合作探究的小型广场,观鸟点、观察线、总结面的观鸟教育线路,使学生在观鸟的全程中有事可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依托张掖黑河湿地、祁连山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辟长距离线路。如黑河中游生态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高台名塘湖鸟类观测站—黑河中下游分界点正义峡)、红绿课堂体验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龙渠烈士陵园—水涵院龙渠种子园科研试验站),户外特色教育线路的开辟,为青少年打开了研学体验的“新视角”,让青少年在湿地自然的体验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
3.2创新研发多样的自然教育课程
课程建设与开发无疑是自然教育的灵魂,是保证自然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18]。我们依据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的课程编制范式,自主研发生成60余期自然教育活动课程,为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2.1确定课程目标
“普及湿地知识、培养湿地卫士、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是张掖湿地博物馆开展自然教育的总体目标。每期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总体目标,结合时政热点、本地特色、主题日、节假日等目的性强的活动需求和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来确定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爱鸟周”,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开发《湿地与鸟类》观察体验课程,确定知识目标:认识家乡湿地常见的鸟类及生态环境;能力目标:提高观察、动手、合作、探索等综合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爱鸟、护鸟意识,培养人鸟和谐共生的情感联结;《湿地与植物》课程通过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观察湿地植物生长环境的能力目标,让学员们认识湿地植物具有强大的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明白要想拥有纯净的水质,必须保护好家乡湿地的情感目标。
3.2.2开发课程资源
自然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来共同生成。我们立足本地特色,充分挖掘博物馆展馆资源,开发《探秘湿地博物馆》《湿地—生命的摇篮》《网上湿博》认知课程,让青少年通过博物馆参观学习,认识湿地;依托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资源,以湿地系统的组成要素即非生物要素(水、土壤、气候等)和生物要素(湿地植物、鸟类、鱼类、哺乳类等)为内容[19],开发了《湿地与水源》《湿地与植物》《湿地与鸟类》《湿地与昆虫》等探索课程,让青少年走进湿地,探索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结合主题日、传统节日、时政热点等主题内容,开发《湿地与农耕》《湿地与传统节日》《湿地与绘画》等湿地文化传承与竞赛课程。内容丰富,类别不同的课程满足了青少年求新、求异的需求,有效地保证了自然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
3.2.3评价课程成效
自然教育课程有别于学校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特点,课程成效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状态和综合能力体现。在每期课程实施前,我们根据课程活动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对象设计编写评价学生学习兴趣状态、综合实践能力与展示学习成果的《自然教育活动手册》,手册设计内容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使评价与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亲身体验完成活动手册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记录、自然笔记等要求,最终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体会分享、学员互评和教师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判断课程的实施成效,完善课程的评价方式。
3.3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
“活动”是自然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是实现自然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经过2年多60余场“活动”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张掖湿地博物馆自身特色的“编写方案+准备材料+招募学员+实施活动+宣传活动”的活动运营与“博物馆参观+自然教室活动+户外体验”的活动模式,取得了成效,形成了品牌。
3.3.1活动前期准备
每期活动开展前,根据活动背景、活动主题、学生的年龄、人数及活动的时间与地点编写活动方案、准备活动材料包,特别是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突出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原则,编写详细的师生活动过程(内容、方法、步骤)、学生的活动成果及最终的活动目标。同时,根据方案要求编写招募信息,通过张掖湿地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向全市招募符合条件的学员,确保自然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3.3.2定期开展活动
张掖湿地博物馆60余期富有湿地特色的多彩活动充分利用主题日、节假日、寒暑假定期开展,“博物馆参观+自然教室活动+户外体验”的活动模式,让青少年在理论与实践、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形式下,切实了解湿地、体验湿地、感悟湿地,从而增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例如《湿地与鸟类—我的小鸟朋友》,15名6~10岁的小学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博物馆鸟类标本,通过近距离观看与互动展项的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张掖湿地鸟类概况,随后在自然教室通过鸟类专家的媒体授课与学员们的鸟类拼图游戏,激发学员探索鸟类的兴趣,促使学员从室内走向湿地公园,经过公园实地观鸟、记录、绘制自然笔记,进一步认识鸟与湿地、人类的关系,树立人鸟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湿地与鸟类》课程中的拼图游戏已被多所学校引入课堂教学。2021年,张掖湿地博物馆被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授予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
3.3.3活动后期宣传
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青少年的自然体验活动引导全社会接触自然教育信息,参与自然教育活动。每期活动结束后,博物馆充分利用电视新闻、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活动信息,推广自然教育理念,让全社会了解和认同自然教育,扩大自然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保护母亲河·生态青春行》研学自然活动,参与的学生仅25人,但活动制作的《保护母亲河·生态青春行》纪录片经各大媒体播报、微信公众号转载,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自然教育的知名度,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达到了“培养一个卫士、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该活动荣获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
张掖湿地博物馆充分依托生态研学基地优势,打造湿地自然教育特色品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生动有趣、内涵深刻、富有个性的课程,引领青少年走进湿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罗伟章,蜜冯艳,叶芳,等.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22,51(4):78-80+83.
[2]王桂花,李珊,王青.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自然教育项目实践[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2,18(6):66-68.
[3]罗连,李成仁,李远航,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保护地自然教育构思[J].现代园艺,2022,45(19):170-172.
[4]刘佳琼.基于自然教育视角下的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研学基地规划与改造探究[J].现代园艺,2022,45(24):54-56+59.
[5]薛文静,杨便伟,刘红艳.关于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22(3):51-54.
[6]王立龙.致力中国自然教育本土化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20-9-15(4).
[7]李鑫,虞依娜.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研究[J].林业经济,2017,39(11):12-18.
[8]李艳.武汉城市湿地保护的自然教育研学模式—以武汉市典型湖泊东湖研学活动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21,50(6)77-79.
[9]林昆仑,雍怡.自然教育的起源、概念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002):8-14.
[10]朱凯,汤辉,魏丹.英国自然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经验与启示[J].绿色科技,2020(9):235-240.
[11]张佳,李东辉.日本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55-158.[12]黄宇.关于自然教育,你知道多少.[J/OL].(2022-2-3)[2023-5-6].https://mp.weixin.qq.com.
[13]王彬.泛自然教育发展现状与实践探索[N].中国绿色时报,2020-10-15(04).
[14][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31-32.
[15]赵兴凯.我国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绿色科技,2021,23(9):208-211.
[16]广东省林业政务服务中心,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2-3.
[17]全国自然教育网络.2018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R].北京:全国自然教育网络,2019.
[18]魏智勇,李婧.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策略[J].世界环境,2018(06):78-80.
[19]洪剑明,王谨.湿地知识与科技探索活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9-10.
期刊: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 第2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自然教育理念下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以郑州市郊野公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