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康养思想在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应用研究——以朱雀森林公园为例
中国传统康养思想在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应用研究——以朱雀森林公园为例
蔡宇威1*陈璐1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而独有的康养思想,由蔚为大观的传统园林一脉承袭而来,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思想与理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有待深入阐释与梳理。文章通过挖掘传统康养思想内涵与成因沿革,并以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自然康养、植物疗法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深入探析在其思想倡导下,对以公民园居健康生活为基础,以公共卫生应急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森林公园构建提出几点展望。旨在将传统康养思想纳入森林公园环境营建理论体系,为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为导向的现代森林公园建设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养思想;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康养;植物疗法;意境营造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规模不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逐步优化。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都促进了城市设计理念和标准的迭代,进而有效推动城市公共卫生健康发展日益完善。人们对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中所出现的身体亚健康状态及社会老龄化等问题日趋重视。除此,将“健康中国”划定为国策的当今,面向新时代人性化、健康化的环境诉求,康养文化与思想逐渐引起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等相关学科的广泛重视[1]。因此在国内城市周边这一具有身心康复颐养功能的森林公园正在快速兴起,并很快被人们所接受。现代森林公园不仅能够创造舒畅惬意的室外空间,设计与应用的关键点还在于是否能够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康养环境。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古代传统造园活动中康养思想渊源及其成因沿革,试图就康养思想内涵与现代国家森林公园营建进行共时性概略梳理。以朱雀森林公园为研究主体,从山水情趣的自然康养、沁人心脾的植物疗法、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具体实施途径。探讨中国传统康养思想在森林公园中的应用,并为康养化森林公园的建设提出几点展望。
1何为传统康养思想与其成因沿革
1.1传统康养思想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书于商末周初的《易经》中就明晰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统一体的观点,并认为人居健康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下,传统哲学、中医药理论及宗教学三者和谐相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康养思想理论体系(图1)。《周易》中无论是“医易同源”或“医源于易”,所蕴含的朴素辩证法与思想无可厚非作为中医康养理论的首要哲学根基。譬如“贵人重生”“天人感应”“中和平衡观”等,无一不渗进中医康养理论系统,对传统养生理论的建构发挥着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诸多思想派别中,儒家所崇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强调自身修养、豁达、乐观与“康健”“颐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儒家提倡的“中庸”之美,西汉董仲舒则将其表达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通过对自身心态的调节,最终达到“致中和”与“和哲寿”的康养目标。再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体现老子以道为源、崇尚自然的主张,庄子亦然[3]。在老庄思想的熏陶下,康养思想的现实体现更多为以山水为伴,感受“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的林泉雅致[4]。或是对仙境灵域的憧憬,以及得道成仙与天地同寿的想法,其存在逻辑结构是“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并以积精、炼气、养神为基础,开始推崇自持内修的养生之法。而“洞天福地”则正是道家宫观选址的集中表现,道观常常建在人烟稀少,适合修行的静谧山林之间,为了营建出“离境坐忘”“清静无为”的氛围,以达长寿延年。从道家的追求中足以看出,古代传统康养实践活动由来已久,无论是以求仙、敬天为主的“一池三山”皇家园林仙境,或是隐于“壶中天地”的避世私家园林,都亦可体现出道家对于康养化园林发展的导向性。
此后传统哲思逐渐向中医领域渗透,促使中医药理论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六气致病学说”等[5]。《皇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养生学的萌芽出现,书中写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们的生存健康应强调精、气、神的作用,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生命学说论。同时需要与气候、山水等自然之物相协调,并顺应四时,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6],以致力于身体、生理和心理三者共处良好状态,在之后的数百年来不断被加以佐证。中医药理论体系之下的药典《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植物疗法对人体健康的药理作用,挥发物的功效为康养主要途径之一。植物在产生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可释放出部分微量元素,不同种类的植物对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加强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均有显著疗效。其中部分带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可通过人体嗅觉机制改善“精”“气”“神”,起到降低血压、促进睡眠等多重疗效,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
除此之外,宗教学之下的佛教作为构成中国传统康养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自印度传入中国,在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与传统自然山水观相融合。一方面,佛教文化中禅宗思想所追求的濡养、禅定,修行的僧人常凭藉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致来比拟禅意,从而启迪心灵。可使混沌的思绪得以净化,并通过调节心绪来影响行为。另一方面,佛门倡导“以戒为师”。依附于持戒清修来抛开执念,在惠利于他人的过程中养德,以达到精神上的旷达与愉悦。
1.2传统康养思想历史发展沿革
漫漫历史长河,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逐渐开始出现有意识的养生活动,起初是用打磨过的石器来刺激穴位缓解不适,以达到祛病康养的目的。据《尚书•洪范》记载,在殷末周初人们已经有对于长寿的向往,由于社会生产力不高和认知水平浅显的局限性,始终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养生思想与理论体系。随后作为群经开篇《周易》一书的有益探索,形成以易经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哲学思想为中医发展奠定基础。直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新格局的出现,儒、道等诸家学说对养生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儒、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之精髓,不断向中医领域所渗透,因其独树一帜的魅力与中医药理论中“康养思想”等学说已然融为一体,并日趋成熟。其中道家文化与养生之法的渊源最为深厚,“养生”一词最早就源于《庄子•内篇》,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佛教作为宗教学下的分支,其思想传入本土后,也进一步促进了康养思想的发展。
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之下,养生学亦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相继问世之前,养生尚处于自发的、初始的、古朴的原生态阶段。其中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首次对先秦以来无法形成系统的养生文化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在中医养生理论范畴之中将其提升至理论专著的高度,以此初步构建了中医康养理论的雏形。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上上下下都沉浸于追崇养生,以求长生之中。受传统哲学、中医药理论及宗教思想影响下所兴起的康养思想理论则迅速被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魏晋时期盛行崇尚自然,并将康养思想以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为首要物质载体融入于造园活动之中。从敬畏自然伊始至明清二朝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清晰地将前后历经的五个阶段发展脉络梳理归纳(表1),确立了别出心裁的“城市山林”及自然山水观,逐渐转化为别具一格的康养方式和精神诉求[7]。因返璞归真的隐逸文化与哲学思想而发生,并着眼于人对自然环境的营建,从而以达到如若山林的意蕴。在康养化园林游历过程中通常有利于激发身心健康的感官体悟,由外部的客观环境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以达到康养、保健、形神共养等功效。
1.3康养思想的现代诠释
如今,随着城市化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和精神压力增多使人们对田园生活与自然康养疗法逐步向往。根据曾提议的“健康中国”发展策略为导向,大批回归自然以及提倡康养化理论兴起,多学科对于“康养”的实践与日俱增,主要涉及“森林康养”“康养旅游”等。关于“康养”定义一直是被讨论的热点话题,“康”是指健康、康泰、康复,养则指养生、养神、疗养,因此“康养”主要包含了“健康”和“颐养”两个层面含义[8]。从广义上讲,为结合外部空气、河流、泥土和植被等综合因素促成有益人体健康的环境条件,让人们身体压力和心理疲劳可得到有效减缓,并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活动环境。
在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尖锐的大环境下,持续开展以康养园林为导向的理论探索,围绕风景园林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理论探索愈发具有现实意义。园艺疗法、康复景观、康养景观、康健花园、疗愈景观、保健型景观等理论概念的相继提出与建设引起多学科高度重视[1]。
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经验,康养化景观对促进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和影响已获得普遍认可。因此,“接近自然”并“师法自然”以求“天人合一”的现代康养森林公园出现,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环境承载压力,并在提升景观形象、保护生态资源及实现康复疗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喻为借古开今的最佳延续。
2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概述及康养思想实施途径
2.1公园概述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南部东涝河上游,地处华夏龙脉,总面积2621公顷。规划分为5个景区:即芦花河、龙潭子、秦岭梁、奇秀峰、冰河翠,共105个景点[9],是以森林风景为基础,自然山水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区。
公园内山为北秦岭褶皱带的重要组成,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路途一马平川,山水相抱,丛林稠密;后段山势险峻,孤峰直插云霄,重峦叠嶂,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卷。龙潭子景区以水景为主,挂天飞瀑直流而下似天河垂落,周围环绕3河、6溪、8瀑、13潭,滔滔不绝。奇秀峰景区以自然山石景观为主,石峰28座,陡崖24座。冰河翠景区以植被、冰川遗址和气象景致为主,冰河翠之雄浑、龙潭子之奇巧、奇秀峰之险峭、芦花河之秀丽、秦岭梁之幽静[10],各具特色巧夺天工(表2)。景区内森林面积占有率高达96%,年平均气温9℃,酷暑天也仅为26℃,负氧离子含量较城中的200倍之多,是具有健脑明目,神闲气定等作用的养生避暑胜地,可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奇,郊野风光之趣,设身处地感受宁静清幽的原始森林情调。
依照《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对朱雀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综合赋值[11],得到公园风景资源综合评分(M)为24.7分;环境质量分值(H)为9.5分;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分值(L)为8.5分。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分值(N)为:N=M+H+L=24.7+9.5+8.5=42.7分,因此可得出该公园风景资源等级质量为一级。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康养度假,利用价值都较为珍贵,应实施科学、合理、绿色的开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养生基地质量评定》(LY/T2789-2017),对公园环境资源、康养设施、管理及服务4个方面进行评定[12],评定值分别为24分、29分、13分、6分,并计算出相对应的评分占比为96%、96%、52%和36%。综合分析得出,该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基础较好,相对应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亟待进一步提高。
2.2康养思想实施途径
2.2.1自然康养的山水情趣
自然要素的运用是将人与自然关系紧密结合的基础,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所述的园林选址对自然环境要遵循“环山以藏风,水抱以止气”的思想。精良的光能因子、流畅的空气循环与水循环的山林地是现代森林公园选址首要考虑因素[12]。“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不仅仅取决于水的灵活多变,更因其“上善若水”的崇高品格,以及洗濯心灵的疗愈功效。园区内主峰冰晶顶海拔高度为3015m,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坡度最陡处可达70~80℃。由于数百年来地质运动的影响,再经过风化、侵蚀等一系列精雕细琢,峰崖千姿百态。而整个园区水系呈分散状态,并巧妙运用山体本身的高差对其空间进行分隔,而水的贯通是万物之“精气”焕发生机的体现,同时又决定了“气”的聚与散。水体相互连通,气流通畅,以山高水长,常流不竭,美、奇、险、雅为特色,主要汇聚在龙潭子、大东沟和玉花溪一带。三条溪流水质清澈甘美,蜿蜒曲折,穿林绕麓的过程中发出不同的音色,空谷回荡,水声动听。龙潭子起始于静峪脑,后经连云绝壁上空,又分为3个层级一泻而下,落进隐龙潭,飞瀑落差大致约130m,水声浩大,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大东沟和玉花溪却又是另一番圣境,瀑布拍石击水,如八音鸣奏。石上都布满苔藓,磐石之下的水滴如一颗颗珍珠,形成线型瀑布,既优雅又宁静,并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传递,洗涤心灵,带给人精神疗养。
此前,陈从周先生曾提到:“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园林营造过程中气脉相通是至关重要的,山与水两种要素是在自然环境中凝练出的产物,由此可见气脉贯通的关键则是山和水之间是否可以建立起纽带关系。公园内山水格局不仅与古人辟邪趋吉、山水环抱的心理暗示如出一辙,亦具有一定科学依据。山水可养万物,而光照、土壤、空气等都和人类健康一脉相连。森林公园位于海拔上千米的山地之上,利用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和康养园林的择地布局条件高度契合。同时采用“内”与“外”二者相融合的布局方式,重点风景区域是以山石为核心的“内”向型布局结构,而“外”向的景点则呈现出发散状,并被路网所串联(图2)。纵观来看,内部空间多以山为主导,而外部则覆盖了大面积的植被,内外两部分以绵亘蜿蜒的水体完美衔接,这类自然风景环境不但可使人们收获足够的活动体验和精神颐养,还能够给予游客生理与心理的多重需要。园中负氧离子浓度为10000~15000个/cm3,瀑布下更是高达25000个/cm3,阳光充足,使人呼吸通畅,活力盎然,是借助自然康养身心的绝佳环境。
2.2.2沁人心脾的植物疗法
森林公园康养环境营造基本要素之中,植物可以说是灵魂。嵇康曾在《养生论》当中提及“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之说[13],可知园林植物在很早已被古人用于调适精神之品。植物所建构起来的绿地空间为康养环境带来活力与生机,其中森林康养之法在药王《道林养性》《退居养性》及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均有所涉。即去深山老林吸清吐浊,养心明目,说明以植物为大环境对康养的重要性。公园地处秦岭南北方植物体系交汇之处,园中有华北油松、侧柏、辽东栎、漆树、槭树、杜仲等;华西密枝杜鹃、东亚刺楸、喜马拉雅华山松;特有成分如太白红杉等。随着海拔高程上的变化,并受到气候等多因素影响,可划分为4个垂直植物景观带(表3)。树木繁茂,花鸟种类繁多,遮光蔽日,清凉幽静。高大的植物环列四周,造就了遮蔽人们视野的围合空间,可有效地改善眼部疲劳的同时还可吸收噪音、舒缓情绪,降燥清心。可见植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感官作用至关重要,其中部分花木可对游人进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触觉上的感官,从“五感”的角度达到一定的药理康养之效。
其中,松柏类的挥发物质中均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萜类化合物[14],桦木科植物枝叶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适用于开发保健型森林公园。研究发现冷杉、云杉、太白红杉、铁杉、柳杉及白皮松这6种植物都具有木质芳香,其挥发物以烯烃类化合物、醇类等为主,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能够营造高质量的康养环境。除此,康养景观使用人群多为病患与老年人,整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因而玉兰、金桂、怀腺柳、铺地柏、头花杜鹃、苔藓、地衣等带有一定杀菌作用的树种在康养景观植物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很多植物都伴有祥瑞的寓意,对人的精神状态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2.2.3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
森林公园对于人的康养功能不仅体现在原生态层面,在前者基础之上,还表现在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与历史意境营造。“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出自南朝宋宗炳的观点,指胸怀虚静可以体道[15]。通过园中山石、瀑布、植被睹物悟道,体会自然所描绘的“应物象形”,康养方式被晋升到形而上的高度。
公园中曲水穿石,山石涵洞的自然意境,按照山体与水系要素来统领空间布局,引起人们溯本追源的冲动,唤醒对自然山水环境的遐想,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依附于自然,体合于自然。传统康养之道重在内心空无,淡泊守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6],最大限度地诠释天地自然的精神特质。公园中心风景区的营建是将传统哲学思想应用于当代设计的一次尝试,其主张“因果循环”“阴阳生万物”的哲学观。自然环境的通透虚静,是养神聚气与产生虚无心境的必备因素,利用真山真水作为营造空灵虚无意境空间的基础,以达到哲学性的康养路径。换句话说是基于“虚”与“实”,“有”与“无”的抽象型态彼此交织。所谓“阴”和“阳”二者之间的均衡,包括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硬质与软质、凸与凹、方与圆等内容对比,将自然、人文、生态三者融为一体,形成的康养空间。境生于象外、象存于境中与虚实相生的意象建构,是山水之景将自然观与宇宙观概括化的缩影。当踏入园中之境可以养心聚气,以营造意境养生为最终目的。例如畅远台下行之路,有一名为“醉仙之峰”经数十载侵蚀风化,岩崖婀娜多姿,似飞鸟、似野兽,遥想昔日八仙之一韩湘子登临此山,设宴邀请众位仙人,时至今日还留有当年的足迹。再者,骆驼峰之侧两块形似乌龟的山石,通过登上陡崖之巅,探索通向仙山之蹬道,以拜众神。此外,群龙朝圣、挂天飞瀑、梦驼铃、金蟾观天等一系列自然景观背后都蕴涵着独有的历史典故,是园中意境营造最好的参与者(图3)。通过山水之间营造意境净化身心,以待气定神闲,神气相合,就会接近于“道”,进而悟“道”中妙处,让游人体验自然山水园之美的同时康养功能亦然不可忽视。
现代康养森林公园作为国人“自然栖居”的共同理想,深受热捧。身临其境在自然之美中是对身心的最佳修复,养体劳形后到达澄观一心的禅境,使身体与精神逐渐恢复到健康状态。
3现代康养化森林公园美好愿景的几点展望
3.1挖掘康养当代价值
秦岭作为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演化的重要载体,康养景观发展史几乎接近秦岭人文历史的长度,可谓是秦岭文化形成与演进的亲历者。现代康养化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当中,与时代所寻求的“绿色自然、康复养生、生态可持续”等理念异曲同工。同时集合科学的路径与设计思维,尊崇自然,构建出前沿的康养环境系统,利用原有地貌、水文、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康养景观。反映出当地历史文脉,贴近自然,表达森林公园之意境[17],并将传统造园康养思想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其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使体验者和参与者可感受到“场所精神”。
3.2建设康养示范基地
在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景下,森林公园的客流络绎不绝。而面对多种需要的驱动,应将风景区内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依靠绿色推动康养,对各层级服务实行资源整合,以此带动区域康养旅游市场竞争力。依照卫健、林业、养老等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打造完备的养生基地,充分发挥出领头作用[18]。力求依托于多样化媒介对园区内赋有康养功效的景观环境和自然物质进行宣传,不仅可以让更多游客一饱眼福,还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与意识。除此,重组景区主体功能,规范康养旅游产业机制,按照国内精良的康养景区范例准则实行开发,拓展产业空间,构建复合型森林公园康养系统。
3.3丰富康养特色产品
通过打造康复疗养、养老和游憩等体验式服务,来不断迎合多重消费需求。同时将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加大保护与利用景区内带有药用价值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逐步增加研发康养功效的食材、中草药培植以及保健功能性产品。森林公园内可发掘的生物资源不计其数,具体药材类包括桃儿七、硃砂七、葫芦七等百余种“七药”之外,还有手儿参、黄芪、何首乌等;野菜类包括苦苣菜、鱼腥草、灰灰菜等;菌菜类有猴头菌、羊肚菌等;果品类有核桃、板栗、红枣等;其他包括花椒、蜂蜜等多种农作物产品。同时还可继续深耕本土资源与文化,开展如根雕类工艺美术品以及陕西当地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地域风格作品等。
3.4森林风景资源保护
康养旅游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会影响观景体验感。有关部门应构建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维持景区环境卫生。并对重点动物、植物实行分区保护,尤为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实行严格保护,除必要的解说引导、徒步、休憩、景区管护、环卫等基础设施外严禁开发[19]。普通游憩区中,对森林覆盖率高、林相好、生物多样性富饶的区域实行多维度保护,根据旅游需要尽可能减少布置设施,保持原貌。自然疗养区中,以生态保护为主,设定每日客流上限人数。为推进实施保护工作,将区域内核心景点、景物按受保护程度进行划分,加设护栏或护网,防止产生人为损坏。并在法律和道德宣传下,提升公民素质,加强公园管理与秩序维持。
4结语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当今社会结构急速变化,青少年学习负担重、中年人亚健康和精神压力大及老龄化问题明显增加。而森林公园康养疗法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基于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协同作用,是缓解现实压力提高社会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归根到底其目的是为人们创造适宜化康养栖息之地。总之,我国传统园林中蕴含的养生智慧灿若星辰,以此入手对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中自然康养的山水情趣、沁人心脾的植物疗法、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三个方面剖析传统养生之法。一方面,希望时刻不要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环境来营造生态型与活力型的康养公共环境。另一方面,倡导对传统康养思想的重视,只有不断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对现代营建中国特色的康养景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玲,李雪飞.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健康思想研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6):28-33.
[2]葛幸幸,周金金.康养旅游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研究——以儒、道、佛三家文化为例[J].绿色科技,2018,15(4):254-257.
[3]赵滢.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初冬.复归“山水”——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D].天津大学,2012.
[5]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45-46.
[6]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胀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7]朱建宁.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C].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8.
[8]李后强,廖祖君,蓝定香等.生态康养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9]杨尚英,穆婉红;张秦伟等.朱雀森林公园气候的疗养避暑功能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3(3):26-28.
[10]王军.试论西安秦岭朱雀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意义[J].新西部(下旬刊),2014,8(2):47-48.
[11]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S].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1999.
[12]《森林养生基地质量评定》(LY/T2789-2017)[S].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2017.
[13]郭风平,任耀飞,范升才等.中国古代园林人居环境与生态健康探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6):169-172.
[14]贾梅,金荷仙,王声菲.园林植物挥发物及其在康复景观中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6(12):26-31.
[15]童蔡萍.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康复功能——以沧浪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3):149-150.
[16]杨剑平.顿渐之辨——修道心法[J].现代养生,2013(8):16-19.
[17]孟凡营,张占军.浅议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J].现代园艺,2011(7).
[18]吕火明.森林康养:内涵、作用与发展对策[J].中国西部,2019(4):103-107.
[19]程理.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探讨[J].南方农业,2019(9):77-79.
期刊: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 第1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