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背景下的桃花沟森林公园景观优化提升策略
森林康养背景下的桃花沟森林公园景观优化提升策略
张晓红1,蔺文绣2
(1.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20;2.高台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高台,734300)
摘要:森林景观是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资源,森林资源作为丰富物种和结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让人们在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中舒缓压力、锻炼身体、陶冶情操。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亚健康问题被全社会所关注,“森林生态+锻炼+养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和关注。基于森林康养背景,论述了桃花沟森林公园景观优化提升策略,旨在不断提高桃花沟森林公园康养服务水平。
关键词:桃花沟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景观优化;提升策略
DOI:10.14051/j.cnki.xdyy.2024.10.007
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我国地大物博,由于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具有较高的观赏、研究和经济价值。森林环境也在此刻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创造小气候环境等。目前,人们也日益认识到在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中,森林资源的调节机制必不可少。因此,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森林、享受森林、探寻森林。
狄更斯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哉斯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稳定增长,身体健康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优质的森林资源、健康的森林美食、富饶的生态景观吸引着每一个人。因此,森林康养应运而生,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森林产业,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在国家森林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使森林功能多样化,管理信息化、装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见,积极建设森林公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桃花沟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于2005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晋升为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沟景区,2015年10月,成功入选首批37个“中国森林氧吧”榜单及“天水新八景”。桃花沟国家森林公园与陕西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相连,自然景观丰富,空气宜人、物种多样,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氧吧,也是天水市的“绿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享受森林康养、体验森林探险,对于促进天水市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实地考察发现,公园基础设施薄弱,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应对公园景观进行提升改造。
1.2研究目的
森林康养是依托多种多样的森林景观和优质的森林资源、健康的森林食品、浓厚的森林生态文化开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一系列活动。是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所指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是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森林制度改革、自然资源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产业紧密融合。康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一种全面的身心调养和健康管理方式,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康养正是为了维护和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而存在。因此,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合理开发及利用尤为重要。
1.3研究意义
森林景观资源是森林游憩、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康养为目标的森林景观提升科学评价森林景观资源,对于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森林康养是促进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在森林里开展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游憩、度假、保健、养老等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兴产业。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早在1872年,美国就开始探索与研究森林公园,物质形态规划、综合行动计划、决策体系阶段是美国森林公园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德国是最先实践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国家,强调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森林优势发展森林康养,随后森林康养旅游相继推广到美国、日本等国家。
不同的国家,森林康养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都不一样。例如,德国旨在评估森林中的负离子,利用高密度的负离子治愈季节性情绪抑郁患者。基于这一森林医疗发展模式,建立了最早的森林康养基地,大大提高了国民健康幸福指数;美国主要是在发展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探索相关的保健模式,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更好地满足游客体验需要;日本主要是基于游客医疗调养、保健和预防生活中的坏习惯来建立森林疗养基地,主要是从6个方面进行,即景观、区域、地点、水系、疗养诱因和开发条件。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相对较晚,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森林公园规模发展迅速。1982年张家界国建森林公园的建立,开启了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的新纪元,随后国家森林公园数量迅速增加,如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无论是南方的热带雨林,还是北方的冰天雪地,全国各类森林旅游地游人如织。
2012年,北京首次引入森林康养这一概念,并组织翻译出版《森林医学》专著。2013年5月13日,全国首家青少年森林体验教育机构—甘肃省天水市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正式落成,由天水市委市政府与德国GFA咨询公司双方共同投资890余万元建设。基地位于天水市区南山豹子沟珍稀植物园,主要是以互动体验形式感知森林生态,让青少年在科学游戏中了解有关森林的各种知识,学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爱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理念。2017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基础上践行生态理念。
3桃花沟森林公园项目概况、区位分析及面临的瓶颈
3.1项目概况
桃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麦积区东岔镇,隶属于东岔林场。地形起伏多变,具有亚高山、中山、低山、盆地、河谷等多种地形地貌,地貌和地质景观多样丰富。境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全长24.8 km,公园内的主要河流是东岔河、桃花沟支流,发源于牛关,最终注入渭河。公园森林覆盖率86.6%,园区植物种类丰富,保留有多个种类的古树名木。公园距天水市110 km,与陕西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相距15 km。气候属暖温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气候凉爽,是夏季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3.2区位分析
3.2.1地理区位
桃花沟森林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中部,东岔镇地处小陇山林区,南倚秦岭山脉,北与宝鸡市陈仓区胡店镇隔渭河相望,西距麦积区110 km,东距宝鸡市区64 km。项目区位地理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有桃花潭、贵妃墓、桃花溪、灯盏石、三炷香、摞摞石、瀑布、令牌石、仙人坪、玉皇印等。
3.2.2交通区位
桃花沟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岔乡境内,地处106。28′~106。44′E、34。14′~34。26′N,为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东岔搭念林场所或宴辖林区,也是甘肃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龙头景区。景区东南与宝鸡市通天河森林公园接壤,西南与麦积国家森林公园相通,面积24.04 km2。陇海铁路、宝兰高铁、G310国道从景区边缘通过,宝天高速公路纵贯全村,交通十分便利。距麦积城区110 km,距宝鸡市区约64 km,距桃花坪村约10 km。
3.3面临的瓶颈
经实地考察,天水市桃花沟森林公园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3.3.1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营销和宣传不足,公园知名度不高,给大众一种只能春天观赏桃花的错觉,特色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缺乏创新。
3.3.2基础设施薄弱
公园外部交通发达,但从高速公路至公园路段路况较差,只能满足自驾游需求;深入公园景点的栈道和园路陈旧,园内观景平台、引导牌、垃圾桶、停车场等设置不足;游客服务中心、夜间照明等服务设施配备不足,夜景观赏效果较为单一。
3.3.3森林生态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公园景观资源丰富、物种多样,但缺少对树种的介绍和特色景观区域的规划,对科研项目、学生学习、游览等限制较大。
4项目建设SWOT、场地定位、市场定位、特色景观建设分析
4.1项目建设SWOT分析
4.1.1优势(Strength)
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景观资源、宜人的自然环境、奇特的自然风光;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河水清澈;交通便捷,距离东岔高铁站14.5 km,距离桃花坪高速出口4.5 km,南邻陕西省通天河景区。
4.1.2劣势(Weakness)
目前,桃花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营销和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特色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森林生态建设体系不完善。
4.1.3机遇(Opportunity)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桃花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生态养生福地,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带动周边城市居民度假、养生、旅游。
4.1 4威胁(Threat)
部分土地资源未高效利用,生态与景观格局效益有待规划;旅游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与时间;旅游体验质量不高,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
4.2场地定位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4]。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4.3市场定位
4.3.1第一目标市场
甘肃天水、陇南、庆阳南部、平凉、定西东部,陕西宝鸡、汉中,宁夏固原等周边城市圈,距离森林公园200km以内,且有铁路、公路连接,交通方便,是森林公园的基本客源地。
4.3.2第二目标市场
甘肃定西、武威南部、白银、兰州、临夏、甘南、庆阳,河南洛阳和南阳西部,青海海东地区、黄南州,山西吕梁、临汾、运城,陕西省,四川阿坝、绵阳、巴中、南充、德阳、广安、遂宁、资阳、达州,重庆北部和西部等地区或城市,距离森林公园200~500 km,包含4个省会城市、10多个中等城市,是森林公园潜在的近期客源地。
4.3.3第三目标市场
距森林公园500 km以上的城市,是森林公园潜在的近期客源地。
4.4特色景观建设项目
依据自然风光、景点建设、康养、特色活动系列,打造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设计(见表1)。
5桃花沟森林公园景观优化提升策略
5.1设计理念
5.1.1总体思路
本次设计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民众心声,充分利用现有景观,打造一个“畅桃花仙境、憩森林康养,感避暑胜地、享森林美食”的生态康养中心。景观改造设计与现有景观紧密结合,注重个性与整体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结合历史传说,打造一个“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贵一贱交情见”的真情乐园,又要结合公园现有植物营造景观空间,体现空间亲和性、开敞性、可游性等,打造一个“一轴、两心、多点”的旅游康养生态公园。其中,“一轴”—生态观光轴;“两心”—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康养中心;“多点”—桃花潭、高夫人墓、桃花溪、灯盏石、三炷香、摞摞石、瀑布、令牌石等观光点。
5.1.2生态康养理念
逃离车水马龙的城市,拥抱青山绿水的自然是当下年轻人所渴求的,与自然相接、与净土相融,隔离喧嚣、摒弃纷扰,以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代替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以蔓延滋长的平和淡然抚平积郁于胸的压抑烦躁。因此,景观设计时需要引入生态康养理念,追求生态目标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开创森林景观生态康养化的新时代。森林公园依托于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医疗及康养服务设施及生态文化的体现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大众生活、工作、休闲、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借助自然的优势,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程度的效益,设计一种可持续发展和应用前景最优的景观设计方案,开展以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一系列活动[5]。
5.1.3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景观与人工创意贯穿于整个公园设计和发展中,在“以自然为本”的基础之上凸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了解公园实际情况后,运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改造公园,针对公园原有的地形,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需求制定相应的改造措施。在改造过程中,基于人们向往自然的追求,设计有多处深入自然的景观点,让森林公园康养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依托景区内的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森林景观空间,既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又能提高当地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2项目定位
桃花沟森林公园景区以雄伟和神奇著称,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股股清泉,银雾飞溅,应充分发挥森林公园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打造森林流水、奇石景观,为游客提供一个享受大自然、放松心情、休闲度假的场所,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同时,从自然性、生态性、科普性等方面突出桃花沟森林公园康养特色,并结合科普教育,宣传生态文化,让游客在休闲度假、游憩玩乐的同时感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5.3形象定位
以人间仙境、天然氧吧、清幽静谧、返璞归真、世外桃源、科普乐园、珍稀植物资源宝库、养生佳境为形象口号,凸显奇峰异石、鬼斧神工,桃花流水、曲径通幽的个性形象塑造。形象定位具体包含4个方面:
①理念形象。森林康养中心、心灵休憩港湾、植物研究宝库。
②听觉形象。峭壁激流、鸟雀婉转,林涛叶拂。
③视觉形象。云海、雾凇、层密叠嶂;碧水、异石、鬼斧神工;红桦、锐齿栎、名木珍禽,感知形象。
④感森林沐浴、体自然野趣、品森林美食、悟森林生态科普。
5.4功能分区
为了满足森林公园游憩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森林公园的生态及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森里公园的自然景观的保护强度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桃花沟森林公园分为7个分区: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区、景观休闲区、生态康养区、森林探险区、儿童娱乐区、科研区。
5.4.1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森林公园最重要的功能区之一,也是原始森林的核心区,保护了各种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此区域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严禁砍伐和盗猎行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5.4.2科普教育区
在桃花沟南门附近植物种类多样的地方,规划几处树木种类复杂多样的科普展示区,开展丰富的自然科学、生态保护等科普宣教活动,同时,全面展示公园植物种类、林区发展史等内容,号召全民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普教育区不仅是林业行业参观学习、森林体验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基地,还是儿童青少年课外实践的活动中心和社会人群旅游观光的场所,属于传播森林体验教育理念、拓展森林体验教育领域的1个中心平台。
5.4.3景观休闲区
分为入口景观和景点景观2个部分。
①入口景观:规划有门楼、接待处、服务中心、办公楼等(见图1)。
②景点景观:在自然景观密集处设置多个指引牌和垃圾桶、4个卫生间、1个观景亭,修缮2处原有的观景平台及香妃墓。香妃墓据传是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夫人高秀英埋葬于此,计划将香妃墓规划成一个“仙姑赐福”的佳境,让游客祈祷实现“君为情重情似海,我为情深情更浓”和“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愿景。
图1景区入口景观设计效果图
5.4.4生态康养区
生态康养区主要规划在景区中部较地势平坦的地段,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设有康养中心、钓鱼台、休闲长廊、森林浴、林中小屋、森林氧吧、瑜伽场地等场所。其中,康养中心是通过优化改造1栋现有建筑而成(见图2),建设有高标准的健身活动场所及配套健身设施,通过开展特色健身运动,着力打造爬山运动这一休闲品牌。此区域可作为开展健身运动项目科研、训练、疗养等活动的商业化基地,促进旅游度假及休养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建设健身休闲产业培训中心,能为广大亚健康人员提供专业的健身培训机会,也为休闲度假提供必要的生活配套。康养中心与主道路因有水沟,因而设计有1座桃花廊桥连接(见图3)。
图2康养中心改造设计效果图
图3景区桃花廊桥设计效果图
5.4.5森林探险区
改在原有的天然滑雪场,从大沙潭到灯盏石景点修建1条森林探险通道,从摞摞石到滑雪场修建1座铁索桥。桃花沟公园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可利用现有景观开辟1条特色峡谷游览线,包含森林游憩、峡谷登山栈道、谷幽径等项目,能开展蹬山地自行车、高山溜索、拓展训练露营地、过岸独木桥、迷宫寻宝、挑战极限等活动,能让游客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森林的神秘和魅力。同时,森林探险区设有较多娱乐设施,如攀岩、索道、射箭等,提升了游客游玩的乐趣和兴趣。
5.4.6儿童娱乐区
靠近生态康养中心,设计有滑梯、沙滩、摇篮、迷宫等设施,主要是为4~16岁的儿童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方便游客在康养的同时照顾儿童。
5.4.7科研区
科研区设有科研办公室、实验室等,是供科研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常常组织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科普讲座,促进学术研究与科普教育的结合发展。
5.5建筑景观设计
5.5.1入口处建筑群景观设计
入口设计分为南北入口,南入口游客主要来自陕西、宁夏、汉中等周边城市,北入口游客主要来自天水、兰州等城市。北入口为桃花沟景区主入口,在桃花沟原接待中心下部250 m处修建1座功能性大门,主要建筑有景区牌门、卫生间、景区图模展示、售票处、游客服务中心、客服处等(见图4),其中,游客服务中心依山而建,造型为石屋,形成右侧石山的自然延续。依据地势,主路与康养中心设计有桃花廊桥,既能联通道路,又能优化景区景观。
图4景区入口服务中心及环境设计效果图
5.5.2生态卫生间设计
景区生态卫生间设计应遵循“绿色、环保、节能”的原则,注重人工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不破坏整体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污染物自净免水冲洗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提升游客体验和保护景区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选址,应选择离游客聚集区较近、易于寻找和管理的地方,同时,避免对景区自然环境和景观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强调运用自然化设计。包括采用生态化、自然化的设计风格,如使用自然材料、植物绿化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营造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帮助减少异味和湿气,提高使用舒适度;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如感应式水龙头、雨水收集系统等,减少水资源浪费;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等合理处理粪便和污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结语
森林公园是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也是休闲旅游和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具有纯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新鲜空气、深厚的文化底蕴,能直击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美好的渴望。本次景观提升与设计的总体方案是在生态文明的总体背景下,以旅游康养为基础、以艺术和科学技术为前提,致力于营造森林公园景观的艺术效果和践行生态康养的理念,打造一种养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和体验生活的生态环境,对于促进“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汝城县大坪国有林场.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J].林业与生态,2023(07):16-17.
[2]谢文.学习十九大报告扎实做好农发行改革发展各项工作[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7(12):8-10.
[3]张震,杨茗皓.新时代地方政府生态义务的宪法规范诠释与实践供给[J].学习论坛,2020(02):87-96.
[4]裴石诚.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9.
[5]王春波.中国森林康养需求分析及需求导向的产业供给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期刊:现代园艺 2024年 第10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利用生态研学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新模式探索 ——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