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城市儿童公园设计—以青岛市城阳山火主题自然教育公园为例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城市儿童公园设计—以青岛市城阳山火主题自然教育公园为例
王娴,潘剑彬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内容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儿童对户外自然活动空间产生新需求。文章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对城市公园规划中的理论与设计进行探讨,提出设计需遵循儿童安全、自然友好、教育互动、因地制宜与可持续的原则,以重建城市儿童与自然间的关系为目标,以森林山火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展开公园的规划布局与生态体验设计,以期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绿色空间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教育;森林山火;城市儿童公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00(2024)05-0246-04
自然教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客体,以人类为主体,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使儿童融入大自然,实现儿童对大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1]。信息时代的背景让儿童拥有更多智能体验,儿童与自然的接触时间却被严重压缩,久而久之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城市人群对自然的需求尤为强烈。在中国,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更多考虑到游憩和审美的功能,而对其具有的自然教育功能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自然教育的功能[2]。较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实了在远离城市的国家公园、郊区森林公园等原生自然条件优渥的场所展开自然教育活动的可行性,而在城市内的设计与探索则稍有不足。因此,有必要从城市公园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合理规划,拓展自然教育理念在城市公园设计方面的诠释,在尊重场所中自然演替和生态过程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一、自然教育的内涵
自然教育的概念最早形成于国外,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教育家卢梭将自然理解为遵从儿童天性的自然的状态,将教育的核心总结为“回归自然”,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深远影响。但显然,当下广泛使用的自然教育中的“自然”的概念在发展中已与“人的本性”这一解释相剥离,更多地指向自然界中的万物。19世纪末,苏格兰生态规划设计先驱盖迪斯在爱丁堡建立的野外观察塔楼标志着自然教育实践的正式开启[3]。20世纪初,美国作家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发表引起社会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重视。在我国,自然教育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民间组织对自然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自然保护地等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进行自然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博物学、环境教育相似而不相同的是,自然教育更好地兼顾了对场所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和情感诉求。
如今,业界对“自然教育”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自然教育行业自律公约》中将“自然教育”定义为:在自然中实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国内的自然教育既从“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4],又结合了当前社会对公众健康、环境体验等相关概念的关注,它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最终从认识、情绪、行为等方面达到教育的目标。自然教育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以户外环境为教育的场所、以自然界为教育的内容、以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为教育的目标[5]。可见,这种体验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接触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激发受教育者尊重自然并保护自然的意识。
城市现代化割裂了儿童与自然亲近的关系,而进行绿色空间营造可以弱化这种割裂。在倡导儿童接触自然与身心健康的背景下,城市公园被再次赋予重要责任。从生物个体、自然现象到生态系统,城市公园的自然资源丰富,符合自然教育所需的环境要求,同时它较之分布于城郊的森林公园,更能满足城市快生活节奏下短出行周期的要求,便于到达、易于获得,建设可控性也更高,是城市中的学校之外理想的知识传播场所。基于自然教育理论的公园规划设计,通过科学使用地形、水体、植物等景观要素,以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为指导,依据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场地特性,从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参与到为城市儿童提供适宜教育进行的自然场所建设中。
二、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设计原则
(一)儿童安全性原则
健康和安全是儿童公园设计的基础。在建设适宜自然教育的公园景观时,要以儿童为本,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场地环境,重视节点内部细节的处理。场所的外围环境安全同样是设计者统筹的重点,与一般的儿童公园不同,服务于自然教育的儿童公园设计既要保证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合理配置植被,又要避免使用致敏、毒性植物,如有相关风险,可以利用环境教学要素(如色彩、声音)进行引导或警示。由于自然教育的参与体验的特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环境设计需要存在一定的探险性因子,帮助儿童树立忧患意识,形成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自然友好性原则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进行自然教育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尊重自然不仅是自然教育的目标,也是在设计环节就要遵从的原则。依照自然生境建造的人工环境和保留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城市自然教育公园的环境基础。要减少人为原因对环境的破坏,创造宜地宜人的公园景观,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儿童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三)教育互动性原则
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自然、有效的启发性信息,除了生硬的文字科普外,将生命过程或自然现象的概念融入公园的流线设计,使用活动设计、物质色彩、声音引导、景观序列来烘托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作为活动主体,与自然对象产生交互,实现主体与载体间的信息交换,进行可识别性、指引性的景观空间塑造,寓教于乐式的学习体验能使儿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
(四)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原则
自然教育景观的营造要基于本土文脉,充分发掘场地自然和文化元素,将具有场地特色的条件作为设计亮点,进行有意识的运用,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再利用,发挥具有场所归属感的特点和优势。地域性植被对营造具有当地特征的自然景观十分重要。此外,自然教育的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公园的天然风貌[6],提升公园吸引力,安排符合季节时序的自然教育活动还可以提高复游率,获取资金投入到公园的维护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城市儿童公园规划设计
(一)设计背景
1.基地概况
设计场地位于青岛市城阳主城区靖城路,面积约18公顷,紧邻城阳区礼德小学、第二实验中学和城阳规划展览馆。地处两条高速路围合的三角区域内,近公交站点,交通便捷。场地东南缘植被较密集,以雪松为代表的乔木长势良好,中部以及西北部留存部分原工厂建筑。设计定位为区别于其他城阳区内的城市公园,兼具高度通达性和功能延展性的城市自然教育公园。
2.优势与潜在问题
优势上,首先,具备良好的政策支持,《自然教育武汉共识》要求发挥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各类公园绿地的社会教育功能;其次,场地区位优势明显,方便与周边白沙河、规划展览馆、青春足球场、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等景点构成游学系统;最后,场所保留了鲜明的记忆点,将原工厂圆桶仓和燃煤锅炉改造利用,打造其文化符号,避免了同质化的城市公园景观。
在场地环境问题方面,潜在的问题有:场地内地形变化少,空间条件单一,植被群落丰富度较低,需要通过规划设计为废弃场地注入活力;在主要人群方面,处于多元时代的儿童受益于信息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带来体验的失真、单调,造成如情感缺失、视听退化、心理失衡、肢体协调差等一系列身心问题;在社会热点问题方面,全球温度上升,山火灾害频发,大规模且延续久的山火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而居住在远离森林地区的城市的儿童缺乏对森林山火的正确认知。
(二)设计结构与主题双线并行
在空间结构方面,规划主控全园的“两轴一道”:植被轴与空间轴以及连接关键景观节点的主要交通环路。在概念逻辑方面,以森林山火的发生、扑灭、自然降水、火后生命的循环及火与人的关系为分区线索,形成叙事性的设计逻辑线。
(三)契合主题理念的功能区划
全园依据设计明线分为五大区(图1):山火区、雨水区、种植区、新生区、探索区,分别承担不同的自然体验活动。儿童与场地间的自然与旧人工建筑接触,产生认知性过渡,景观环境从封闭的人造场所向开放的自然空间转变。
1.“山间之火”森林山火教育科普区
森林山火教育科普区位于公园的主要入口,以科普山火知识、增强城市儿童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用火安全意识为目标。该区的核心节点为山火教育体验馆,馆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自然现象及森林火灾进行实景模拟,儿童通过完成模拟操作、参与游戏等交互性内容在游玩中学习。户外游乐区是科普教育区的室外延展,内设环形步道,以砍伐后的树轮状脉络设置铺装以及不同高度的平台,形制取自为阻断火势扩散而人力砍伐的防火隔离带。植被则倾向于选取相对耐火的乔灌木,如火炬树、五角枫、黄连木、珊瑚树、耐冬等。
2.“春风化雨”湿地景观区
在场地中引入水系可以增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景观。原场地缺少起伏的高差,利用开发水系挖掘的土壤在场地西北角就地进行山体和湖岸的塑造。湖中设岛,进行符合原生态要求的乔灌草分层搭配,形成植物观赏面的同时供水鸟留憩。开放的近岸领域水深不超过0.7m,水岸以植物种植、亲水平台、环湖步道和石材镶嵌为主要处理方式。
3.“火之运用”种植野餐区
种植野餐区由种植田、温室花房、餐厅和野餐区组成。在此区可以对农产品进行种植、加工和食用,鼓励儿童分享劳动成果以培养良好友善的社交氛围,增强其参与意愿。在装置设计上,将体力劳动与种植结合,在种植田和湖的边界放置互动式水车,通过脚踏装置向上取水、运输进行灌溉,实现儿童参与的种植过程。
4.“燎原新生”室外课堂区
课堂区包含叶子讲台、自然教室和波浪草丘,在对场地旧建筑的利用上,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适当开窗,以获取独特的光影体验。对于具有强烈历史特征的工厂的水泥圆桶仓,加固桶身后在外立面设置涂鸦板。讲台四周点缀灌木,对面的阶式座椅环绕讲台嵌入草坡中。
5.“自然灵光”五感探索区
探索区主要由舒缓的疗养花境构成,结合五感体验和雨水花园进行生态设计。这个功能区的定位是兼具儿童压力释放和疗养,在植物构成的空间中自行探索,设置旱柳走廊、迷藏花园、戏水喷泉、灵感乐园等项目。该区的空中走廊作为公园最显眼的构筑,抬高了观景高度,方便观察植被群落的上层结构,廊道连通五感探索区和种植野餐区,侧面装配低亮度条状景观灯,寓意自然游乐中的灵光乍现,每天19:00-21:00亮灯。
(四)自然教育理念下的生态体验设计策略
1.环境导向的公园植物设计
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系统动态功能的基础和提高绿地景观丰富度的前提[7]。在自然教育公园的空间划分上,黄杨、海桐等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比起人工材料更适合用于场地镶边。在科普教育方面,对场地植被和绿地进行合理梳理利用,在保留雪松及绿地的基础上,营造多类型的自然条件(如水域、缓坡等),结合植物生长所需环境特性,有针对性地构建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群落结构,如在湿地环境构建垂柳-迎春-水生鸢尾-水葱-菖蒲或水杉-鸢尾植被群,提供丰富的环境科普条件。在艺术审美上,考虑植物形态、高度及色彩间的协调,兼顾美感与自然生态,最终通过形式各异的景观空间和户外教学场所来实现教育和生态学管理的目的。
2.目标人群导向的活动设计
本设计的城市儿童公园以开展自然教育为根本出发点,展开多类型的儿童参与式活动是实现公园规划设计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据建设后的场所资源,从生态体验的主题、形式、时间安排上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形成科学可行的自然教育内容(表1)。
结语
自然教育的内涵在时代的发展中日新月异,城市儿童公园的建设也应该在时代的推进中发展,起到焕发儿童精神、缩小来自社会和自然的信息量差距的作用,增进儿童对于自然过程的认知,从而达到系统地、健康地成长状态。我国的自然教育进程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将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纳入到自然教育体系中,实现城市绿地的功能再生,推动城市高质量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北京北研大自然教育科技研究院.什么是大自然教育[OL/EB].http://bydzr.cn/researchdetail50.html.2024-01-03.
[2][5]闫淑君,曹辉.城市公园的自然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园林,2018(5):48-51.
[3]Palmer.J.A.Environmental.Edu.cation.in.the.21StCentury[M].New.York.Routledge.2003.
[4]张家希.基于自然教育的城市公共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
[6]游礼枭,赵小利,陈之萌,等.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20(21):1-4.
[7]董运斋,王永涛,陈香芹,等.青岛城区沿海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及群落分析[J].绿色科技,2021(11):185-188.
期刊:艺术教育 2024年 第5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