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文字与图像】专题|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有声的中国”工作坊9.16

【编者按】

借今日推送,【全球研究论坛】开启【声音、文字与图像】专题。

相关阅读:

“有声的中国”与“未完的五四”:陈平原教授新著二种

全球二十世纪•中国声音|陈平原夏晓虹陈子善戴燕:有声的中国与无尽的女界 -“人文史丛书”新书发布会

全球课堂·全球城市-北京|陈平原唐晓峰欧阳哲生等北大《北京研究》课程大纲

全球二十世纪·全球城市·本雅明专题|王凡柯编译《本雅明电台》(附译后记)


本文转载自:



  时间  

2023年9月16日(周六)


  地点  

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中文系B124会议室




  主旨说明  


2023年5月商务印书馆推出陈平原教授的新著《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作为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主持的“人文史丛书”之首,该书聚焦于现代中国的演说及演说学,带入无边的国事与有声的文学,给沉默的历史添加一道声轨。


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是挂靠于北大中文系的跨学科平台,“人文史丛书”的创设旨在以跨学科的视野、跨媒介的方法、跨文体的写作,来呈现有人有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中国。声音文化研究涉及文学、历史、音乐、传媒等多学科,最适合跨界讨论,唯有打通文史、古今齐观、东西对话,才能激发出这一研究领域的活力。


有鉴于此,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以《有声的中国》的出版为契机,邀请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文化研究、近代史等专业的中青年学者,从跨学科、跨媒介、长时段的视野,共同探索声音研究的多重可能性。




议程

主旨演讲

主持人: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


  9:00-9:30  

陈平原《人文史及声音研究》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

第一场

《有声的中国》:理论、问题与方法(一)

主持人:郑勇(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


  9:30-10:50  

王东杰(清华大学历史系)

《声音如何入史》


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

《回到声音本身,探索声音之外》


王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现代中国思维的发声:对陈平原〈有声的中国〉的声音与听觉理论诠释》


康凌(复旦大学中文系)

《民国演讲术中的情感动员与大众科学》


*每人发言20分钟


  10:50-11:00  

合影

第二场

《有声的中国》:理论、问题与方法(二)

主持人:卫纯(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辑)


  11:10-12:30  

陆胤(北京大学中文系) 

《“书须成诵”:传统记诵声音及其近代挫折》 


胡琦(北京大学中文系)

《于无声处听惊雷:古典时代“声音史”研究的跨媒介性与超媒介性》 


路杨(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如何“有声”:现当代文学声音研究的城乡视野》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二创”与方言在大众语境中的重生》 


*每人发言20分钟


  12:30-14:00  

午餐

第三场

声音研究的诸面向(一) 

主持人: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4:00-15:20  

滨田麻矢(日本神户大学) 

《别开声面的书写尝试:陈衡哲笔下的女子宿舍》 


季剑青(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音的文化政治:重审五四时期的“国音”与“京音”之争》 


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 

《〈破恶声论〉与鲁迅的“文学”缘起》 


陶冉(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声情与辞情的互动:明清琴歌的审美与创作》 


*每人发言20分钟


  15:20-15:30  

会间休息

第四场

声音研究的诸面向(二)

主持人:倪咏娟(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编辑室主任)


  15:30-16:50  

李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旧学术与新知识——晚清民初学堂乐歌中的知识谱系》 


王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 

《声随身动:冼星海的指挥技艺与〈黄河大合唱〉的具身性展演实践》 


赵柔柔(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降噪世界中的耳语:ASMR亚文化与大众文化中的声音转向》 


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声音的伦理学:从无声到仿声的中国》 


*每人发言20分钟


  16:50-17:00  

会间休息

圆桌讨论

  17:00-17:30  

打开声音研究的多重可能性

主持兼引言人:王风(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副所长)





  主办: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  


  协办:商务印书馆  



----The 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明 ◀

—————————————————————————

“全球研究论坛” 所发布、转载、组织的文章、演讲、发言,所有内容与看法仅属于

原作者与原讲者,不代表“全球研究论坛”的立场和观点。

  “全球研究论坛”所组织的讲座/活动之影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版权,归演讲嘉宾及“全球研究论坛”所有。欢迎听众参会,但未经许可,请勿私自录音、录像、编辑、

传播。

 媒体合作,敬请联系 

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

——全球研究论坛——

Global Studies Forum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是一个跨学科与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


 ▶ 联系方式 ◀


网站中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zh

网站英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

邮箱: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B站官方频道:全球研究论坛: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91622402783

微博: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https://www.weibo.com/u/7838557265


Twitter:"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G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globalstudiesforu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091445253


—————————————————————————


 ▼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加星标(现在关注公众号没有限额哦)

也请多多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

感谢。


本篇编辑:何元博

微信编辑:何元博、李傲雪、张芊芊

微信平台推广:何元博

其他平台统筹:李傲雪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学术平台 创始人

----陈丹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