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下,会有国家选择一边受惠于他国减排,一边继续煤炭石油牟利的‘搭便车’行为吗?”
近期看到两篇不错的分析,其中之一来自Nordhaus前不久刊登于PNAS上的文章①。该文章架设了一个“气候俱乐部”,假设俱乐部内各成员约定深度减排,并一致对非俱乐部成员实施关税惩罚。同时,他也在模型中模拟了快速降碳技术进步(Induced technological decarbonization)
①Nordhaus, W. (2021)."Dynamic climate club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es in global climate agree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8(45): e2109988118.
他发现,气候俱乐部和快速降碳技术进步必须同时存在(见图1),才能实现全球2060年前净零排放。若无技术进步的加持,全球减排效率不足。若无气候俱乐部,则会有国家选择“搭便车”。文章还探讨了俱乐部规模大小对于减排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国气候联盟”模式会有充足的内部激励实施更严格的减排约束。
图1 全球四种情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绿色虚线为强俱乐部+强技术进步情景)
诺德豪斯在模型中将技术进步视为碳价的函数。这就引发一个讨论:碳价究竟能否诱发技术创新?
搭便车国家如果知道自己所生产的化石能源将来不会有人买,它还会不会搭便车?这是否取决于气候俱乐部的成员规模、转型路径、进出口需求?
除了俱乐部与惩罚性关税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激励或惩罚机制,可以将全球都纳入低碳转型的轨道?
近日,NatureEnergy也刊登了一篇主题类似,却迥然不同的文章②,作者是埃克塞特大学的J.F Mercure。他批判性地利用了一个非优化的IAM模型,模拟了净零情景下全球多部门、多地区的能源、经济结果。并用一个简单二元博弈论框架得出一条纳什均衡的结论:
纳什均衡下,欧盟-东亚等主要进口国将坚决净零,欧佩克石油输出国将增产化石能源并大幅占领市场,高成本油气国(美国、俄罗斯)的化石能源行业将成为低成本竞争的牺牲品,他们有权决定是否进行脱碳,但脱碳的效益未必能够弥补损失。
②Mercure, J. F., P.Salas, P. Vercoulen, G. Semieniuk, A. Lam, H. Pollitt, P. B. Holden, N.Vakilifard, U. Chewpreecha, N. R. Edwards and J. E. Vinuales (2021)."Reframing incentives for climate policy action." Nature Energy.
图2 纳什均衡结果表(QU:欧佩克选择稳定化石能源市场份额策略;SO:欧佩克选择涌入市场策略;HCE:指高成本出口国,如美国和俄罗斯;EU-EA Net-zero:欧盟与东亚选择净零;Net-zero:全球全部净零策略;Importers:主要能源进口国,如中国-印度等)
图3 当欧佩克选择涌入市场后,全球的累积损益
文章内容非常扎实,我这里简要摘录几条本文提出的见解:首先,当一个国家更多地考虑低碳转型将带来的新就业、新工业体系和贸易便利时,搭便车现象就失去了发生的土壤。其次,低成本化石能源国有充足的动机加大马力,涌入市场,享受“最后的晚餐”,高成本化石能源国“血亏”,但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脱碳。
最后,最关键的是:中国、印度和欧盟等当前主要的化石能源进口国的进口需求或许是决定全球净零转型的关键第一步。他们的转型是否意味着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可预期地下行,并引发化石能源价格下降?
这篇文章显而易见地细分了不同国家,但诺德豪斯则假设国家是同质的,这就忽略了不同国家之间的需求、价格和成本异质性。同时,两篇文章其实都还未充分地在模型中考虑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效益,与笔者接触的很多模型一样,碳价作为一种硬约束永远是现行产业的负担,而没有成功地捕捉到低碳转型后可能产生的结构性变革。
但低碳转型真的能带来结构性变革吗?今年冬天大幅度上涨的能源价格,与大为混乱的全球能源市场告诉我们,新能源和人类社会都没有完全做好淘汰化石能源的准备。但箭已在弦上,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