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EEEP研究之IPCC AR6特辑 | 快速城市化流域中碳-能源-水关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张思露 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2023-02-03

题目

Modeling the carbon-energy-water nexu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catchment: A general equilibrium assessment

作者

Qiong Su, Hancheng Dai, Yun Lin, Huan Chen, Raghupathy Karthikeyan

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

November 2018

一作

单位

Department of Water Management & Hydrological Science,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77843, USA

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18.07.071



研究背后

本研究结合IMED|CGE和系统动力学与水环境模型(SyDWEM),对中国快速城市化流域的未来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水资源压力和水质变化等方面进行预测,被IPCC AR6第三工作组在第六章(能源系统)中引用1次

合作者苏琼博士,当时还在德州农工大学读博,这所大学的农业和水利专业是非常棒的。苏同学的博士委员会还有Bruce A. McCarl这样的大神级人物(自行脑补:IAMs建模必备GAMS语言的Expanded User Guide作者)。这也是当年我们结合各自长处——我在能源经济模型的专长,以及她在水文水质模型方面的长年积累,通过不断的远程头脑风暴第一次尝试Energy-Carbon-Water Policy Nexus方面的交叉合作,该系列另一篇文章发表在ES&T(注1)上,可惜没被IPCC引用~,不过ES&T这篇文章的升级版便是今年发表在 One Earth的这篇“碳中和将使中国实现工业用水红线目标”(注2)。看来,IAMs领域好的idea从动念头到发表,反复折腾个三五年也是常有的事儿,太有挑战性啦!


注1:Su, Dai*, et al,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cobenefits and trade-offs of carbon mitigation on local industrial water use and pollutants discharge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53 (3): 1715–1724

注2:Liu#, Dai#, et al.,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enables China to attain its industrial water use target, One Earth, 2022, 5 (2): 188-200



研究背景

本研究采用IMED|CGE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与水环境模型(SyDWEM)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快速城市化流域未来的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水资源压力和水质变化进行了预测,评估了二氧化碳减排策略和水工程措施的效果。

采用的IMED|CGE模型涵盖25个部门,并利用深圳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能量平衡表对基准年进行了校正,主要模拟CO2减排策略对城市层面社会经济和能源系统的影响;而SyDWEM模型主要用于模拟社会经济、水基础设施和深圳漂流子流域系统。


图1 可计算一般均衡(IMED|CGE)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与水环境模型(SyDWEM)


本研究设置了C0E0、C1E0、C0E1和C1E1四个情景,分别代表是否采取碳减排政策以及是否采取工程节水措施。具体来看,C0E0(参考情景):没有实施二氧化碳减排策略或工程措施;C1E0情景:仅实施二氧化碳减排策略;C0E1情景:仅实施工程措施。水工程措施可分为三类,(1)提高用水效率(M1, M2);(2)增加供水能力(M3, M4);(3)提高污水基础设施系统效率(M5、M6);C1E1情景:同时实施二氧化碳减排策略和工程措施。具体情景设置如图:


表1 情景参数设置



研究结果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发现,C0E0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2025年将增加到0.46EJ,但在C1E0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在2015-2020年呈下降趋势,到2025年略有增加,为0.17EJ,仅为参考情景的41%(图2)。C0E0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与一次能源消费一致,从2007年的6970万吨增长到2025年的31790万吨;然而随着CO2排放强度的制约,2015年后CO2排放呈下降趋势。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战略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碳强度,因此,纺织、食品生产、化工、非金属等典型的能源和碳密集型产业由于碳排放相对较高,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


图2 C0E0和C1E0情景下深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CO2排放、GRP和劳动力的年变化


GRP和劳动力

C0E0情景下,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从2010年的2296亿元增加到8180亿元。GRP在城镇化初期,即1990-2000年间增长非常迅速,但在2007年后增长率放缓至8.0%左右,主要是由于各行政区域的资本回报率下降。C1E0情景下的GRP变化曲线与C0E0情景下的GRP变化曲线基本重合,2025年C0E0情景下的GRP损失为0.7%。

劳动力转移是深圳人口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平均年增长率远低于城市化初期,C0E0情景下年均增长1.2%,劳动力需求预期从2007年的312万增加到2025年的385万。而在C1E0情景下,预计劳动力需求年平均增长率较低,为0.9%。


水资源压力

2010年~2025年,C0E0情景下深圳河口的需水量将持续增长,从238万m3/d增至408万m3/d(图3)。由于水资源需求的增长远大于潜在的水资源供应,水资源短缺系数WSI在2015年后迅速增长,到2025年达到1.46,意味着深圳河口在将来会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与C0E0情景相比,水工程措施的实施(C0E1)将使得2025年水总需求减少8.1%,水资源短缺系数减少30.7%。当临近2025年时,C0E1情景的水资源短缺系数将趋近于1,尽管仅实施了工程措施,但水的需求和供应依然处于平衡。而CO2减排策略的实施(C1E0)使得2025年总需水量将比C0E0减少0.8%,其中住宅部门减少4.1%,劳动密集型行业减少16.8%,然而资本密集型行业水需求将增加13.9%。工程措施和二氧化碳减排策略使得2025年水总需求相对于C0E0情景减少12.2%,水总供应随之调整达到平衡。


图3 不同情景下的总需水量、WSI和部门需水量的年度变化


水质变化

2010年-2025年参考情景下,住宅和工业部门的BOD5和NH3-N总量分别增长了38.5%和27.2%,因此E0C0情景下,预计排放入河的BOD5和NH3-N大幅增长,2025年总量分别增长37.9%和27.5%(图4)。


图4 2010 - 2025年不同情景下BOD5和NH3-N排放


二氧化碳减排策略(C1E0)对消减污染物产生有协同效应,即2025年的BOD5和NH3-N总量与C0E0情景相比将分别减少4.2%和4.4%。水工程措施可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与C0E0情景相比,预计到2025年,C0E1情景下的BOD5和NH3-N排放量将分别减少50.1%和53.5%。

潮汐和污水排放的共同影响,使得各站的水质差异很大。在S03站和S05站,NH3-N浓度在C0E0情景下呈轻微下降趋势,但从2010年到2025年,各站水质却继续恶化。C1E0情景下,四个监测站的水质较C0E0情景均略有改善,即S01、S03、S05和S06时的BOD5和NH3-N浓度分别下降了0.7、2.7%和1.3、5.2%。工程措施的推行(C0E1),预计到2025年,BOD5和NH3-N排放量将比2010年分别减少29.0%和38.8%,水质将在2010年至2025年间得到大幅改善(图5)。除河流中游部分截面河段,深圳河口水质基本满足Hu等(2007)和Su等(2014)研究中提出的消除黑臭水体的水质标准,BOD5平均浓度低于10 mg/L和NH3-N平均浓度低于6 mg/L(图6)。


图5 2010 - 2025年4个站点在不同情景下的 BOD5和NH3-N浓度变化


图6 2025年不同情景下退潮和洪涝期间BOD5和NH3-N浓度的空间分布



研究结论

水工程措施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压力。从需求侧方面,通过提升工业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管道泄漏等工程措施可以提高用水效率;从供水方面看,工程措施可以通过增加输水定额和污水回用来增加潜在的供水。通过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但单靠工程措施无法达到研究区水质改善目标,需要与二氧化碳减排相关政策“双管齐下”。

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更加重视清洁技术,以减少能源和水的需求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为了促进清洁技术的使用,政府应当推行水价调整、排放交易等经济激励措施。地方政府还应在公共和家庭公用事业中推广节水器具,以减少住宅用水需求和电力供应行业的海水冷却。

CO2减排策略可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出,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它对生活、工业用水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效益,对于满足当地用水需求和实现水质改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中国东南部快速城市化的流域,但该框架也可用于其他城市化流域,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快速变化的发展中国家。但分析领域和子模块的选择可能存在区域差异。


编辑:张思露

排版:张思露

相关阅读

1 文献阅读 | 外国直接投资的自然气候风险评估

2 文献阅读 | 燃油标准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

3 文献阅读 | 印度拥有实现营养安全、降低健康风险和改善环境可持续性的自然资源

4 中美金融脱钩的影响几何:来自金融CGE模型的思考

5 北京大学LEEEP课题组多篇研究论文被IPCC AR6正面引用

6 文献阅读 | 生物质能生产等气候减缓措施对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小组主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