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浅出,撕掉标签脱离“苦”

榕一 榕一 2023-08-24

好、不好与不好不坏。

相比“好”与“不好”,“不好不坏”会显得更加温和。


言语是思维之后的表达,在我们话语说出之前思维就已经在头脑中产生了,言语可以表达,但言语有一定的局限性。


思、言、行,思在前,言随后……在思维这一关我们就对遇到的人事物产生了感知,并同时做出了回应,因为思维惯性的长期黏着,在头脑中就已经在区分好与不好。


面对人事物时,相应的标签就已经在内在贴上了,然后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再有了行动。比如有一股气味飘过,“香”或“臭”不用多想就已经用言语表达出来了,然后臭就用用手捂住鼻子或香就再闻一下。


这样的标签已经与我们融为一体了,不用多想身体就反应出来了。如果不去有意识的觉察,这样的惯性不容易发现。


这样的惯性在生活中有太多了,就是已经和那些好或不好的标签形成了认同且难以发现。比如:爱人不送礼物=不爱我;孩子成绩差=没出息……




当你认同好,那你就接受不了不好;当你认同什么是美,那你就接受不了另一端的丑;当你认同于睡前必须要刷牙,那就接受不了不刷牙就睡觉。就形成了对抗,对抗形成了痛苦。


我们练习静心,就是让内在有一个停顿的空隙,向内觉察我们这些念头的区分。在未说出话语时,在起念时就觉察到思维,褪去标签,还原事实本身。


如实如是。没有区分,没有好与不好,就是那个样子,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带评判,只是一份内心的观察,没有先入为主的意见。没有我也没有你,这就是脱离“苦”的核心。


不偏不倚。只是觉察,不会对好有执着,也不逃避不好,平等的对待一切的经验、感觉和思维。


此时此地。就是这份经验,保持觉知的看一切人事物,是一种无我。就像还原一场表演,作为观察者“我看到了”,仅此。




这份觉知,只在你之内,每个人探索的经验都只关乎自己的。它是对自我生命醒觉的经验,在生命中,从粗糙到精细,保持警觉的参与其中。


保持内在的警觉,它会告诉我们如何选择;接下来的发什么要做什么;往哪个方向去。还原事实,发现一切事物的本质。


这份内在的觉知会让你知道当下内心感觉,当下实况,达到清明的状态。面对无常的发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警觉。


只有代入这“暂停一下”的空隙,才能让执着、抓取和对抗溜走,也是“苦”的分离,让心清净、安定,不受污染。



往期相关文章:

安静的倾听

瓦解痛苦之身需要超越时间并认领真实自我

静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痛苦的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