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果:今日偶像
楼主:陈天琪 时间:2023-11-7
1.
“红毯几点开始?”
陈小果在上海Gallery Func的个展开幕,令我不禁问出了一个在年终的社交媒体上最多人关心的问题(之一)。
这不仅仅是在说这场以“世界儿女”为名的展览现场和外场派对的热火朝天,更是在感叹画作中那些时髦面孔的光鲜靓丽。
可以想像,如果这真的是某个时尚传媒品牌的年终庆典,那么陈小果就像一个藏身于镜头死角的秀场导演,在倒计时清零后朝着对讲机发出一个指令。与此同时,许许多多鲜亮、明艳、容光焕发的美丽脸庞就从云端纷纷掉落到智能终端主页那总在刷新的时间轴上。
陈小果,恐怕还身兼数职,又像一个行业里最严苛的新媒体编辑,总是从浩如烟海的图片流里捕捉着那张唯一不可割舍的决定性影像。那几十幅铺满走廊的纸上油画棒作品足以证明这个观点,它们形容小巧但神形兼备,内容包罗参与各式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宠物(对狗有明显的偏爱)和都市里的闲逛者等。这其中还包括一张美少年的胸像,我(作为某一类型审美文化的拥趸)当即辨认出那是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中的经典形象,曾经在博客时代风靡网络。尽管艺术家表示他已经不记得这一图像原型的出处,但我也从而意识到他实际上是一个能从乏味的纪实性中抽离出自我意趣的创作者。
陈小果,一个在数字媒体时代以绘画作为第一媒介的艺术家。与其说他所描绘的是某一个绝对主体的肖像,不如说是对某一类标签物的个人印象,所以他的笔触才会如此潦草、生猛却又毫不迟疑。这是因为肖像让主体从一切的外在性中回撤,而陈小果的绘画压制了主体与外在相分离的冲动,令其无法独立再现为特殊的个体,而必须和与之相伴的环境相妥协。这种环境里往往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某种不可剥离的流行叙事,在过去我们或许称之为主流话语和社会思潮,在今天则呈现为支离破碎的互联网舆论甚至暴力。
身处由过眼云烟般的热搜词条堆叠而成的数据漩涡中,凝视者和凝视对象一同坠入深渊,只留下几张熟悉的面孔漂浮在虚空之地。它们属于一种“世界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1],一种没有深度的、不可渗透的外在性界面;它们既不通往“未来”也不钩联“过去”,困囿于荧光闪烁的通讯屏幕。
1楼|回复|打赏
左右滑动查看
“世界儿女”露台外场项目,马海平 X 陈小果,中信泰富广场,2023。图片由艺术家及Galley Func提供。
楼主:陈天琪 时间:2023-12-4
2.
依然出于某种会让社交媒体兴奋的仪式感,艺术家还为这一时代症候下的当代景观打造了一方祭坛。
在第一个展厅的正中央,陈小果挪用基督教祭坛画的形式为三名争议中的热点人物“封神”。三联“祭坛画”的左右分别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mRNA疫苗科学家,他们被认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为有效抑制疫情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同时有网民质疑美国和匈牙利科学家的获奖弱化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疫情防治中的贡献。而“祭坛画”的中央则是在韩国女团出道的泰裔偶像明星,刚刚20岁过半的她已经积累了世界级的声名,但因为参加了被指控为“过度性化女性”的法国疯马秀表演而遭到简体中文互联网网民的声讨和抵制,画面参考的正是这名偶像在疯马秀的彩排照片。
陈小果:世界儿女,展览现场,Galley Func,2023。图片由艺术家及Galley Func提供。
电影《世界儿女》放映,“世界儿女”露台外场项目,中信泰富广场,2023。图片由艺术家及Galley Func提供。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文明冲突构成了国际关系的阴郁底色,与之相对应的现象是民粹主义在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画像的社交媒体网络中的悄然蔓延。然而,有趣的是,怀抱着对文化融合的积极态度,陈小果给展览起名为“世界儿女”,以纪念奥地利电影导演雅各布·弗莱克和路易斯·弗莱克执导的同名电影。他认为这部上映于1941年的影片在战争年代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漂泊沦落人营造了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归属感,同时也希望同名展览可以作为他这一年来融入魔都社交生活的绝佳见证。可是另一方面,艺术家又无所保留地用画笔瞄准了赛博社交中那部分充满冲突和对峙的场域,将深陷钱色争议的偶像女星称为《圣母》,揭露出在当前文化环境里行使符号权力的主体是可以充分煽动和利用公众情绪的神魔一体者——今日偶像。而这个故事的完成并非全然依靠一种基于批判意识的社会责任感,这里面多少还有点天真到近乎残酷的媒介素养和创作直觉在发挥作用。
陈小果,《圣母》,布面油画,150 x 100 cm。图片由Gallery Func提供。
此前我见过不少对新媒介文化持有钝感力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甚至相当珍视这种天赋,但陈小果显然不在其中。在此我们很难给这两种状况做出孰是孰非的评价,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恪守理念和追寻变化放到同一架天平上作比较。至少在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时候,二者遭受的伦理困难等量齐观。
2楼|回复|打赏
陈小果:世界儿女,展览现场,Galley Func,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楼主:陈天琪 时间:2023-12-7
3.
一年多前,32岁的陈小果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上海。
展场中唯一一幅北京时期的作品是他在2022年生日时所画的自画像,画像中他叼着刻印年龄的数字蜡烛直视着对面。也许是这次生日令他下定了某种决心,在那之后不久,他认定对多元文化更加包容的华东大都会才是他理想的灵感之城。《新钱》就是他在刚抵达上海后不久创作的新作,其中的主角是他刚刚结识的一个好友。不少人在经过这幅画前都会心一笑,大家都轻易认出了画中这位年轻英俊的画廊主。
年轻富有、健康漂亮、个性时尚的创作对象是陈小果的绝对舒适区。尤其在这幅油画里,身穿血红色的西装外套,手持利刃(实际上是蛋糕刀)的画廊主倾斜着上半身,感觉下一刻就要用沪上中产的精致能量刺穿画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上海性”?实际上只要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精英化的社交圈层以外,互联网上有关“咖市”(咖啡都市)以及“沪签”(网友戏称去趟上海要办签证)的谐谑比比皆是,但实际上“上海性”也并不是一种独属于上海的地域特质,它更接近于对一种美好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幻想。至少我看到在另一幅画作中,在亮马河上划船的白人男性同性情侣,他们的状态也挺“上海”的,甚至还多了一点北方韵味的舒阔。显然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哪里生活,而是谁在某地生活。
展场中还有另外的面孔。艺术家用自己的脸替换了横幅油画《芭比》的角色特写,再次,这种构图令画面比起肖像画更接近于那部大热电影的截帧。这是一张出神的脸,在鲜艳底色的衬托下甚至显得苍白而疲惫。而在另一幅名为《超市》的油画背面,8.28美国大学枪击事件犯罪嫌疑人的华裔面孔以《枪手》的身份记录在列。这依然参考自一张见于各大平台的新闻照片,如果忽略那件橘黄色囚服的半个领子,这张脸堪称文雅。枪手来自某个人口众多的中原城市,他之所以成为枪手是因为在美国高校读博期间枪杀了自己的华裔导师。艺术家之所以对这张面孔感到在意,是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像这样一则耸人听闻的丑闻,在枪手的老家却鲜有人讨论。我,暗地里刻薄地评论:“那么我们现在也知道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分层了。”
3楼|回复|打赏
左右滑动查看
陈小果:世界儿女,展览现场,Galley Func,2023。图片由Galley Func提供。
楼主:陈天琪 时间:2023-12-15
4.
世界儿女济济一堂。我想那也不是不可能,但还是得先问一句:“红毯几点开始?”
4楼|回复|打赏
撰稿/陈天琪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艺术家
陈小果(b.1990),生于湖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湖北美院雕塑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他的个展有:“世界儿女”,GALLERY FUNC,上海,2023;“‘居民’”,Y Space,上海,2023;“居民”,魔金石空间,北京,2022;“爱在黎明破晓前”,Winetail,北京,2021。主要群展包括:“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设计之春,草场地,北京,2022;“别太当回事儿”,拱形画廊,长沙,2021;“现在的未来”,杨画廊,北京,2017;“你正常吗?”,博尔励画廊,北京,2016;“不足为外人道也”,金杜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2016。
陈小果将绘画视为一项行动,是对日常图像的反刍。对他而言,人们在日常中接收的图像都是媒体与图像生产者的信息共谋,而他的绘画则是对此的捕捉与揭露。陈小果拣选网络和生活里的图像,意图创造一个没有边界的人类图集。他的描绘对象没有崇高与平庸之分,借由赋予图像明亮且暧昧的色调,他让绘画以目光的诱惑性达到视觉上的平等。
关于写作者
陈天琪,出生于1994年,现居杭州。写作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艺术学博士。研究领域涵盖媒介文化、粉丝经济、网络社会等,尤其关注传播性媒介技术与当代文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关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