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声高歌】现在开始,停止爱人类,去爱具体的人

zxi 简中一只猫 2023-08-02

0.1前言

最近在看罗翔的《圆圈的正义》,我看了一眼豆瓣标记,两个月之前写的是“朋友推荐,大家都在看”。

两个月之后,我纠结于它的身份是畅销书,而是否真的值得我从我有限的时间里去阅读它。

(这个纠结也侧面印证了之前朋友说的大学很多时候都是在瞎忙,回头还是得仔细聊聊大学生活平衡问题)

两天读完之后,我发现,有些书,该读还是要读的。

圆圈的正义像是一本向下的解释之梯,告诉我们所谓善良和正义的解释。

没有解释我们很难理解那些最朴素的道理为什么要遵守。没人探究一些司空见惯的朴素问题——就像没人回去探寻标语的合理性一样。

为什么选择正义?为什么保持善良?

还有我一直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我爱人类而不爱具体的人?我的自恋到了何种地步呢?

善良和正义似乎是骨子里的东西,但逐渐成为青少年后偶尔也会听到“就是喜欢恶霸,喜欢反派”,“世人皆爱你正义,而我偏爱你疯狂”。

这种逐渐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表达,真的只是我们身为青少年的格格不入和少所谓年自有反骨吗?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很多事件似乎不是因为青春期而生长出来的反骨,而是全体人类都有的自我——或许背后就是书里所谈的“自恋”。

人人都自恋,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爱上了对方身上我们映射过去的影子,心理学有个词叫“投射”,刚开始学这个词的时候,书上概念讲的是: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如果我看世界,投射技能让我看见的是我的自身,如果像罗翔老师书里所讲,我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影子,那么最坏的结果是像希腊神一样溺水而亡。

意识到我身上的自恋不容易,很多时候我知道我有问题,可是我总是缺乏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

是谁总在逃避?是我总在逃避。

写下这些文字并不容易,有时候,坦诚也挺好,自我剖析的勇气往往来源于无路可退。

0.2【高尚】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仔细思考高尚。我似乎没怎么和这个词挂钩,越是思考这个词背后的语义,我就觉得自己不咋地。

虽然似乎是个普通人,但还是要试图成为高尚的人。伟大的人稀少,是因为他们有稀缺的品质。

《圆圈的正义》里,“理查德·巴克斯特说: 我们时常妒忌比我们地位高的人,藐视地位不及我们的人; 垂涎别人的名望、财富, 或者傲慢、冷酷地看待别人的贫寒窘迫。看到外形姣好的人, 则诱发我们的情欲; 看见有残疾的人, 就引发我们的鄙夷之心……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网罗。我们永远没有自我想象中那么高尚。”

我自己跟着学校参加过几次群体性的公益,也自发去参加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为癌症儿童捐发”,头发对人类似乎很重要,我能感觉到。

(这么说是因为我一直没有严重病理掉发的困扰,所以说我在想捐发是否是我能做出的最大善举?)

然后我发现了,偶尔的善意不值得夸耀,如果我能一辈子都定期捐发似乎才能跟“公益”沾边,不能轻而易举获得赞赏,似乎是我自己对抗自恋的一种方式。

目前也在这个阶段,最大的“付出”就是不对头发烫染,如果我这一辈子能一直给小女孩们带去快乐,我想那才能说自己是在做公益。

有时候我的难过反而源于我的清醒,唉,从梦中醒来,直面现实,发现自身既不高尚也不完美,对我而言,这似乎才是我成年的起点。

0.3【自恋与群体自恋】

“普信”最近老听到,其实感觉这个词标语化之后也丧失了很多精准的表达,人应该自恋,这是基因里对我们的保护。

但高等生物注定是社会性的,和小伙伴们陌生人家人相处,自恋有碍发展。

之前听石国鹏老师说希腊的神邪恶贪婪纵欲,像人一样。很奇妙,身份反过来了,不是人高雅得像神,而是神生活化了堕落得像人。

谈到不自恋,总觉得自己在说什么“不要成为犬儒主义”,犬儒主义老给我一种“感动自我”的错误理解,我知这并非本意,但每当看到诸如此类的人物刻画,心理总要喊这么一句“自己吃这么多苦,除了你,没人在乎!”

我还听到一个观念(其实外界这样的观点太多,诸君都该取舍辨别,一味听学校教育怎么讲,叫我们怎么做,可不是最好的办法)

是王小波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问题严重了,我们爱一个人,到底是爱什么,是激素的吸引(忽略我是学生物的),还是迷恋生命力,(应该不会有人迷恋对方的缺点)?

所以我一直在提问,不明白爱是什么,之前朋友说,恋爱就是是责任,可是,谁没事愿意承担更多责任?

除非是为了通过“我承担了你的痛苦,没有我的保护,你可怎么办”这种自恋的方式来获取存在感吗。

健康的恋爱,一直存疑的无条件之爱,对具体人的爱。我可以预见到这些问题会在未来占据很多的思考。

上面说了个体的自恋,下面聊聊群体的自恋。

最近世界杯,日本踢赢了,但把一部分中国网友难受得不行。为啥,真的是所谓血脉觉醒吗?民族认同感的本意,不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书里举的例子是大家总在看的“抗日剧”和“宫斗剧”背后的宗旨其实就是“恨”,我又想到之前读八胀安,她说“爱和恨一样简单”。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恨意吗,恨生活恨原生家庭,恨虚构作品,恨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是不是恨能让人得到一种真实感,是因为爱是很容易事自我构造的假象而恨才是真实存在的愤怒?

我在想,是不是这一群体的“自恋”强化认同感,是“因为有群体,所以个体才得以存在”的这种依附感?

如果个体找不到定位,那么加入强大的组织是不错的办法。大家这么想,所以才会“轻而易举得去恨”吧。

0.4从消费主义到追求幸福

斯多葛学派说过,新东西带来的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幸福感。怪不得,我有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和周围人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我们深知前方是迷途,但我们也不选择知返。

消费可以带来快乐,但时间会让“新”这个属性消解,所以我们前仆后继,早在第一条流水线诞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对相似的,趋同的,无数的,便宜的流水线商品的追捧。

我猜,消费所得到的是一种自己支配金钱和生活的掌控感(毕竟快递还是得自己取)当低消费不能满足“独特”时,我们似乎会偏向高消费。

工薪阶层买奢侈品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类总在买“垫脚才能够到的东西”。即使得到的从三千变到三万,一些人的选择也由四千变到了四万。

我觉得,这背后的消费问题不仅仅是“人家挣多少爱咋花咋花”的问题,而是“怎么就不能从低消费中获得平静”的问题。

消费降级,没了啥也不是说就不能活了,但有了啥,也不是说没活得足够好。

/看到这,我发现我文章的一个特性,最近只能写记录和感悟,还因为我的青涩不成熟幼稚,导致我的文字弥漫着由我生活散发来的迷茫和不安。其实这样也挺好,写的这些东西本身不是功利性写作,人很难一直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这个就像本公众号的引言所说,就是写给朋友的。看着玩玩嘛,就可以啦/

罗翔老师那句倍儿有名,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因为读莎士比亚,虽然难,但快乐持久,所以人们还是选择读莎士比亚。

我喜欢的vloger也说过一句“获得正反馈的门槛通常比较高”,的确是这样。我一直以来就是手帐爱好者,但我已经从初中沉迷优秀设计文具的购买和漂亮纸胶带的拼贴到现在水笔简笔画全篇幅文字的记录了。

由于一直通过“记录”而确认自己“活过”,我也很轻易就被效率终极王者——notion,而吸引。

由于服务器配置原因,网络问题,全英界面,难而又难的汉化插件,从需求到设计,从设计再回归生活,好家伙,花了我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现在notion已经代替了我使用1424天(截止本文发表日)的幕布app,成为了我成为电子仓鼠——患有重度整理癖的新型网络人类的简称,路上的重要推手。

三个月,我从下载到熟练使用到融入生活,只为一款笔记软件。

正是因为上手难,所以用户对它的两级评价也很多,我抱着“为了以后获得源源不断的正反馈,所以要好好研究app”的决心和态度终于依据网页抓取小程序,看了几十个教你如何用notion搭建读书/观影/自我管理系统的视频后,历时三个月学会了使用这款app,后来总算搭建了自己的读书观影记录体系,也算是获得了正反馈。

这是最近对于为了获得正反馈而付出的时间投入,至少目前对网页结果还是很满意,电子仓鼠囤积癖,似乎又是新发现的又一已知的课题。

最近就是这样,读书,行路,不知名忙碌。

希望早日掌控生活。


作品名称:The Apotheosis of the Slavs

创作者:阿尔丰斯·穆夏 Alphonse Mucha

创作年代:1925

风格:象征主义

体裁:风俗画

材质:布面油画

现位于:私人收藏

文章插图全部选自Alphonse Mucha

【诗歌】谈我们的高中生的爱情
【长篇连载|漫谈】《他在衡水读高中》上
【长篇连载|漫谈】《他在衡水读高中》中
长篇连载|漫谈】《他在衡水读高中》终
【中篇连载|漫谈】《夏日集》上
【中篇连载|漫谈】《夏日集》中
【无声高歌】讨论身份吸睛的社会学作者新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