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丨《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走进人类共同体的历史源头
“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5期
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
娄林 主编
华夏出版社,2020
内容简介
亚历山大大帝既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又是开创者。他作为开创者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他的历史实践为罗马的政治和军事征服提供了可见的历史楷模;同时,他的实践所蕴含的“和睦”或人类一统的理念,是西方历史上的首次,在西方思想史上意义非凡。
本辑的主题论文选择了五篇相关文献。《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一统》是塔恩的主题论文,详尽阐述了这一问题,而《普鲁塔克〈对比列传〉中的政治德性与哲学》则是对最早记载这一思想的普鲁塔克的相关思想研究。塔恩的研究在学界引起广泛争议,本辑选编了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塔恩以及亚历山大的理想》《再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一统》。另外,本辑还编译了沃格林关于世界帝国的讨论。
在“思想史发微”栏目收录了关于路德对世间统治的重塑的论文。“古典作品研究”则是关于歌德的维特形象在当时德国所引起的争议,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启蒙的复杂性。
编者简介
娄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和中国古典作品研究,翻译有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朗佩特《尼采的教诲》、汉密尔顿《幽暗的诱惑》等,一直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的主力主编。
目录
论题 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
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一统
塔恩 撰
再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一统
巴迪安 撰
塔恩以及亚历山大的理想
托德 撰
亚历山大大帝与“和睦”政治
莫里亚克 撰
普鲁塔克《对比列传》中的政治德性与哲学
拉尔特 撰
世界帝国与人类一统
沃格林 撰
古典作品研究
青年维特之欢愉
尼柯莱 撰
《青年维特之欢愉》与生命中的或然性
温玉伟 撰
思想史发微
路德对世间统治的重塑
卡迪 撰
摩根索权力政治学理论中的韦伯和施米特
皮希勒 撰
旧文新刊
公羊榷論
徐震 撰
评论
置身古代的现代人
陈彦 撰
试读章节
世界帝国与人类一统
沃格林 撰
郑家琛 译 张培均 林凡 校
探讨世界帝国和人类一统这个主题,乍一听像一种可疑的思想探究。一个人的想象力漫游于人类历史之上,唤起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帝国,回忆这些帝国对统治世界的主张。主题似乎是无限的。此外,“世界帝国”这个术语,尽管通常用于历史编纂学和政治学领域,但该术语的理论含义并未得到充分探究,因此,无穷无尽的材料导致的困难,又因概念工具的不足而更加严重。在讲座过程中,对于如此广阔而缺乏探索的话题,我们能理智地说些什么呢?
尽管如此,这些[困难]正证明此项探究值得一试,尤其考虑到对世界统治的主张正威胁着我们,这些甚至也是赋予此项探究以紧迫性的理由。让人怀疑的不是这种尝试的理由和紧迫性,而是这种尝试的结果呈现出的智慧水平。在目前的状况下,政治哲学的努力能否产生一个有价值的结果?我对这个问题感到乐观,但希望不要过分乐观。一个讲座不可能穷尽这等复杂的话题,但至少可以勾勒出问题的主要脉络。
不过,在分析前,我们必须初步了解世界帝国的意义。如前所述,由于这个术语的概念核心太不确定,对于此[分析的]目的用处不大,因此,我们如果简要回顾一下“帝国”这一历史现象及其与人类一统的关系,就能更好地界定这个主题。
一
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代历史的某一时期,具有世界帝国时代的突出特征。这个时期约略始于公元前6世纪,伊朗从美索不达米亚向东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向西到达安纳托利亚沿海地区和埃及。伊朗在自己的地理辖域建立起一个多元文明的帝国,这个帝国随后被亚历山大及其继业者征服,最终被罗马帝国和萨珊帝国征服。在印度,孔雀帝国仿效伊朗人和马其顿人的征服,确立大范围统治的新模式。据我们所知,[这些事件]与远西(farther west)发生的事件没有任何因果关联,同时期的古典中国经历周代的混乱后,终结于从秦始皇到汉代的中华第一帝国(the first Chinese empire)的创建。
各个帝国的创建横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天下,与此[事件]在时间上平行,在精神层面上发生的著名突破,自史料和年代在19世纪早期以某种精确性为人所知以来,令史学家尤其是历史哲学家着迷。中国的孔子与老子、印度的佛陀、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以色列的众先知、希腊的哲学家,他们的出现同各个帝国的出现一样,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在当代,柏格森、汤因比和雅思贝尔斯的论述已经挑明这一新纪元的基本重要性。柏格森以无可挑剔的谨慎,把这个新纪元表征为“灵魂的敞开”(opening of the soul);雅思贝尔斯带着反基督教的偏见把新纪元表征为人类的“轴心时代”,[这种处理]则不那么无可挑剔。与帝国扩张的突破同时出现的,是灵性与智性视野的敞开,这种敞开把人性提升到新的意识水平。
这两种现象的平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当然,这并不是因果关系层面上的联系,因为如下断言是过分简化的概括,可以通过征引历史事实而迅速证伪:精神的敞开由帝国的扩张引起,或者帝国的缔造者受到先知和哲人们的启示。毋宁说,这是一种存在论的联系,因为权力和组织的领域与人类实存的精神穿透领域中的平行现象,显示出意义的平行。因为这些帝国都是世界帝国,这不由现代人武断的宣告所塑造,而是通过帝国经由书面文本证实的自我阐释;精神的迸发伴随着获取人类生存新真理的意识。
意义上的某种类似性巧妙地把帝国的创建与精神的绽放联系起来,前者声称代表有人类,后者声称代表有代表性的人性。这种平行现象,并非互为原因,但由于这种约略显示出的联系而成为历史复构的一部分。此外,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们非常清楚这种类似性,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而行动。在这个作为整体而超越因果关系的意义复构中,存在着历史的实际动因,[这些动因]造成帝国秩序与精神运动的联系,比如阿契美尼德帝国与祆教的联系,阿育王帝国与佛教的联系。
存在论层面上对这种类似性的意识,尤以中国和罗马为代表,在这两个帝国内,政治体对帝国的神学施行过类似一系列试验的东西:在中国,这些试验针对道教、儒教和佛教;在罗马,第一次尝试在元首制之初,针对“城邦”的“自由诸神”,指望诸神赐予帝国以“自由世界”的特征,随后试验的是艾美萨的巴力神,即不可征服的太阳神,最后是基督徒的上帝。基于对平行现象的类似性的认识,这些现象中的试探性、试验性的结合,应该包含在复构的类型概念中。由此,我们获得世界帝国的第一层级的定义,这类帝国超出美索不达米亚式和埃及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宇宙论帝国。
巴力神像
一个有代表性的人性——因而也是人类的代表——的激情影响的权力组织在历史现象中出现时,就会成为世界帝国的定义的核心。随着概念核心的渐渐敞露,就当前的目的而言,[揭示]多种类型的帝国的具体差异,只需一个提示词就可以了。对我们方才考虑过的帝国的第一个阶段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它的特征如下:帝国创建与精神绽放的平行、对帝国与精神这两种现象的类似性的意识,以及帝国与精神之间试探性、试验性的结合。
在第二个阶段,意义的类似性和结合的必要性被视为理所应当;也许出于这个原因,结合变得非常稳定,人们由此可以谈论某种帝国正统。这是产生新结合体的时代,我们根据这些结合体划分文明的等级:西方拉丁与东方希腊基督教帝国、伊斯兰帝国、远东的新儒家帝国。印度则显示出某些独特性——印度教的正统[观念]没有正式的权力组织,因此在[本文的]语境中无法处理。
大约在公元1500年,第三个时期开始,这表明各个正统帝国的稳定具有欺骗性。全球的转移能力开启以西方民族国家为权力中心的帝国扩张新视角。这是西班牙帝国和不列颠帝国的日不落时代。此外,在美国和俄罗斯,形成更远的大规模组织的中心。从精神层面看,各种正统[观念]的形塑力量开始衰退,与此同时,作为有代表性的人性之等级的竞争对手,灵知主义运动兴起。
目前,各种正统[观念]的解体还没有让位给新的结合——人们敢于界定其确切特征的新结合。新的多重世界正在成型:一个新的“自由世界”,一个布尔什维克主义世界,一个第三世界。新的公民神学也在形成过程中,帝国与精神的结合再次变得具有试探性和试验性。
就初步理解主题、为正式分析做准备而言,这些思考足矣。然而,公平地说,即便这些准备工作也涉及重大的理论问题,比如,历史原因与超出因果关系的复构意义之间的差别,在这一场合不能更充分地展开。
二
分析应从当时公众普遍接受的语词的意义开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致力于通过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的控制来增强力量的时代,所以我将从世界帝国这个词语的意义开始,它当前的定义是对地球[表面]的一大部分及相应地区的居民的统治。作为组合性的术语,“世界”无论在领土还是民族的意义上,都是统治对象,意味着一种给予物。这个意义当中非常清楚地透显出一种智识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工具论者对事物的态度延伸到人,并最终在整体上延伸到世界。
这个时代钟爱这种作为统治对象的意义,这个意义在理论上也是有用的起点,因为把工具论的态度扩展到事物领域之外这个行为,打开了一些裂缝,分析的楔子可以插入其中。因为,无生命的事物可以当作使用和管理的对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宇宙作为人的栖息地而非人之目的的无条件手段这个问题,关于自然容易受到亵渎这个问题,仍然潜藏在背景中。但是,作为统治对象的人必然会引发道德问题……
▼
推荐阅读
戳图购买
“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5期
《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
娄林 主编
华夏出版社
天猫链接(复制后打开淘宝)
€CZ9K1Ha3vUb€
近期新书
设计共和
善与恶的彼岸
论赫尔德林
立法与德性
何为尼采的
扎拉图斯特拉
廊下派的
苏格拉底
太平洋
地缘政治学
自然科学史
与玫瑰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