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斯托夫与尼采丨“唯凭信仰”与哲学铁锤
列夫·舍斯托夫
一个思想家一生所思想的事情至多两三件,甚至往往只有一件。
思想的事情贵精,不贵多。这样看的话,思想的事情越少、越精,越是思想大家。据史书记载,苏格拉底只想过一件事情:人如果热爱智慧的话应该怎样生活。柏拉图只想过一件事情:苏格拉底那样有德性的人怎么会被民主政权判处死刑。庄子觉得生命太累,一生只想如何可能“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维特根斯坦扔掉哲学去当花匠,又扔掉种花讲哲学,只为了搞清楚眼睛(语言)为什么不能看到眼睛(语言)。海德格尔对老师的无情抑或对希特勒政权的热情,都是为了自己一生所想的“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未来中的亲身存在”的意义。
一件思想的事情就需要或者可以述说一辈子,写出等身的著述,而且不会是废话?
可能的,但要看思想者把自己所思想的事情的locus[题位]定在哪里。题位确立得越深,可思想、可述说的就越多。
舍斯托夫一生只想过一件事情:人的生存的无根与圣经的关系。这件事情与尼采有深切的关联。在现代思想家中,可能没有谁比尼采对基督教的攻击更为恶毒的了,圣经思想怎么可以同尼采扯到一起?
列夫·舍斯托夫
舍斯托夫最早从莎士比亚那里得到思想的论题: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这还仅是一个论题,在把它放到一个确定的思想题位之前,这个论题的意义如何,是否值得思想以及如何思想下去,仍然不确定。舍斯托夫进一步发现,在没有根据的生存深渊面前,西方思想史上从古至今的思想者分成了两类,要么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要么像圣经的作者那样,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舍斯托夫从尼采那里得知,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于是,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的论题就被放到这样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用它来检查历史上每一位思想家对于生存深渊的态度。舍斯托夫一生的著述都是思想史的诠释——他自己称为“灵魂的漫游”。不同的只是,舍斯托夫的哲学诠释学服务于自己确立的题位:粉碎形而上学思维,为思想走向圣经铺平道路。
舍斯托夫的第一部书是关于莎士比亚的,接下来的两本书都与尼采有关:《尼采和托尔斯泰关于善的教诲》《悲剧哲学:陀斯妥耶夫思基与尼采》。从尼采那里,舍斯托夫学会了用哲学的锤子敲碎理性形而上学的艺术。三十多年后,舍斯托夫在临终前出版的《雅典与耶路撒冷》中再次谈到尼采,礼赞有加,同时批评基尔克果。作为一个基督教思想家,礼赞尼采批评基尔克果,看起来相当让人费解。搞清舍斯托夫为何如此的理由,也是思想史上的一桩有意思的事情。
德尔图良
《雅典与耶路撒冷》的书名得自德尔图良的一句强硬的话:“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关系?”其意思是:希腊形而上学与圣经思想毫不相干。舍斯托夫直到流亡西欧后,才知道基尔克果,而且是在胡塞尔的要求下开始研读基尔克果。从基尔克果身上,舍斯托夫发现与自己的思想相当一致的地方:与理性形而上学搏斗,依靠圣经中的上帝面对生存深渊。但舍斯托夫很快又发现自己与基尔克果有一个根本区别:基尔克果总是借助形而上学来反对形而上学:“利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反对黑格尔”,“他越是与苏格拉底斗争,便越无望地被纠缠在苏格拉底所织就的网里”。本来,“在基尔克果那令人震惊的命运中,比在尼采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显得更加显明触目”。然而,尼采在反对理性形而上学及其鼻祖苏格拉底时,比基尔克果要坚决、彻底得多。正因为如此,舍斯托夫断言,尼采比“作为一个宗教信仰上的路德教徒、神学候补博士”的基尔克果更接近路德。
据舍斯托夫的解释,尼采与路德同心相映:“和尼采一样,路德恐惧地发现,在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发现其最后的、唯一可能的慰藉之处,一个永恒灭亡的无底深渊向人张开了它的大口。”但在西方思想史上所有的哲学家中,“尼采是唯一的例外,只有他把苏格拉底视为一个堕落者”,没有上这条知识毒蛇的当,不去拥抱那棵伊甸园中的知识树的树干。舍斯托夫还“发现”,尼采是“首先关注路德和《圣经》的一位哲学家”,他把这一“发现”与尼采自称第一个“发现”“路德的语言和诗体圣经构成了近代诗歌的基础”相媲美。认真说来,舍斯托夫最让人惊诧的发现是:他从尼采“怎样用铁锤作哲学思考”的提法中看出了“路德和圣经的气息”。舍斯托夫甚至推断,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路德的“唯凭信仰”是一致的:“尼采的Wille zur Macht是否不过是用另外的词句表达了路德的sola fide呢?”这意思是说,“唯凭信仰”只有在用哲学的铁锤敲碎理性形而上学之后才有可能。这就是舍斯托夫在自己的思想题位上所能达到的最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是他的思想一生所想、所为。
马丁·路德
当然,这一晚年的所谓发现,早在舍斯托夫思想的开端就已经奠定了基础。舍斯托夫走向圣经思想,不是受圣经本身的影响,也不是受无数基督教思想家的引导,而恰恰是由这个最恶毒地攻击基督教思想的尼采引导的。在这一意义上,说舍斯托夫是“尼采式的基督教思想家”或者“基督教思想中的尼采”就不让人奇怪了。当然,在这位基督教思想家看来,路德比尼采略高一筹,
苏格拉底的逻辑,一个堕落者的逻辑,把尼采给骗了。……尼采的铁锤也未能粉碎挖掘普遍必然判断的理性的勒索。于是乎我们又不得不向路德求教,因为,他的铁锤比尼采的铁锤命中目标率更高。
尽管如此,尼采毕竟比基尔克果更值得尊敬。
1998年8月 香港
推荐阅读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复制链接后打开淘宝:✔vuD5ctgsqNj₰
刘小枫 著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是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的随笔集,是他这些年来广受欢迎的经典著作。作为古典学研究者的刘小枫教授认为,思想和学术经常是片段性的,而随笔正是捕捉这些片段的最佳文体。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四十余篇随笔,分为“怕和爱”“缘分”“雪泥鸿爪”“自我的棱镜”四个部分。刘小枫是一位充满才情的思想者。深邃的思想在他笔下成了一种诗意的表达,空灵而回味无穷。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如下的思考:“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
近期新书
苏格拉底式的君主色诺芬
脱节的时代
伦敦文稿
这一代人的
怕和爱
树林里的上帝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
吕西斯
儒教与民族国家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