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史铁生丨新书《树林里的上帝》:大笔如椽,描摹自由辽阔的诗性世界

华夏出版社 经典与解释 2022-01-09


“文学不告诉我们他人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他人我们能够谈论什么。而这谈论本身是什么呢?恰是我的思绪、我的心魂,我由此而真确地存在。”这句话出自史铁生。2010年的12月31日,这位给人们留下无数珍贵篇章的作家与世长辞。


文字比肉体隽永,十年间,人们不曾停止纪念他。每当大雪冰封,世界寒冷萧索之时,阅读他作品的声音就会响起,人们已经习惯把冬末和这位作家的走联系在一起了,而他的篇章也总是常读常新,文字中饱含力量,沉静又不失鲜活,在生机盎然的春之前,成为万物封藏的冬天的一个转折。


马上就到了史铁生逝世十周年,诞辰七十周年。我们再次阅读史铁生之时,重新发现了许多被人遗忘的篇章,编辑感叹,原来我们还是读的太少了。对这位作家的“刻板印象”里,他是地坛里轮椅上沉思的人,向我们传达他对于爱与生命的沉思。这次,我们决定做一本不一样的史铁生文选,于是就有了新书《树林里的上帝》。


《树林里的上帝》展示了史铁生更丰富的一面,更具激情的一面。他不再仅仅是轮椅上的作家,而是一个很有活力,很热烈的人,对命运虔诚对人间同情而悲悯,时而思想很成熟,时而让人觉得青春。



树林里的上帝


史铁生丨著

华夏出版社





 01 再读史铁生:作家的另一面 


史铁生,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于1951年1月4日,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98年肾衰竭致尿毒症,终至透析。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于北京去世。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开始致力于写作。1979年,他的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发表于《希望》第1期。之后,相继发表散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并出版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以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作品多次获奖,数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在很多人眼中,史铁生的文学成就往往伴随着身体的疾病,正如有评论说:“如果没有21岁骤然降临的双腿瘫痪,我们很难设想史铁生能够比同时代人跨越得更远。”


但是,真实的史铁生远不仅仅是地坛里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他首先是一位作家。


或者说,他写的不是残疾人,而是人之残缺与生之虚无:因为每个人都是残缺的,爱于是成了可能和必要;因为生命的意义是虚无的,生命的过程于是美丽而悲壮。


如果说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塑造了一个哲人式深邃成熟的思想者,那么本书所选《比如摇滚与写作》《葵林故事》等相对不甚为人熟知的篇章,则更显诗人气质,他用一泻千里的气势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命运与苍茫浩瀚的人间,思绪自由辽阔,感情充沛饱满。“史铁生”这个在当下被“轮椅”“身残志坚”等字眼缠绕的名字,在本书中闪耀着鲜活的青春。





 02 感受史铁生 


还是来直接感受史铁生笔下的世界吧。


史铁生写摇滚:


听那“摇滚乐”和“语录歌”都唱的什么?没有什么不同,你要忽略那些歌词直接去听春天的骚动,听它的不可压抑,不可一世,听它的雄心勃勃但还盲目。你看那摇滚歌手和语录歌群,同样的声嘶力竭,什么意思?春光迷乱!春光迷乱但绝不是胡闹,别用鄙薄的目光和嘴角把春天一笔勾销。想想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时的惊讶与好奇吧。想想那条魔魔道道的蛇,它的谗言,它的诱惑,在这繁华人世的应验吧。想想春风若非强劲,夏天的暴雨可怎样来临?想想最初的生命之火若非猛烈,如何能走过未来秋风萧瑟的旷野(譬如一头极地的熊,或一匹荒原的狼)?因而想想吧,灵魂一到人间便被囚入有限的躯体,那灵魂原本就是多少梦想的埋藏,那躯体原本就是多少欲望的储备!

 

万物生长,到处都是一样,大地披上了盛装。一度枯寂的时空,突然间被赋予了一股巨大的能量,灵魂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欲望被刺激得不能安宁。我猜那震耳欲聋的摇滚并不是要你听,而是要你看。灵魂的谛听牵系得深远那要等到秋天,年轻的歌手目不暇接,现在是要你看。看这美丽的有形多么辉煌,看这无形的本能多么不可阻挡,看这天赋的才华是如何表达这一派灿烂春光。年轻的歌手把自己涂抹得标新立异,把自己照耀得光怪陆离,他是在说:看呀——我!

我?可我是谁?

我怎样了?我还将怎样?

我终于又能怎样呢?


先别这样问吧,这是春天的忌讳。虽不过是弱小的灵魂在角落里的暗自呢喃,但在春天,这是一种威胁,甚至侵犯。春天不理睬这样的问题,而秋天还远着呢!秋天尚远,这是春天的佳音,春天的鼓舞,是春风中最为受用的恭维。


——摘自《比如摇滚与写作》


史铁生写关于群体与正义的思考:


如果她被敌人杀死,我们会纪念她,我们会为一个英雄流泪,这时,其实我们的良心还是轻松的。我们会惋惜,我们会说:“她这么年轻就死了多么可惜,我们多么希望她还活着,希望她活着也看看胜利,也能享受人生,她还那么年轻,尤其她的心灵那么美好她的精神那么高尚,她不该死,她有权利享受一切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会这么说,我们一定会这么说。但,你注意到一个怪圈了么?注意吧:如果她高尚她就必须去死,如果她活着她就不再高尚,如果她死了她就不能享受幸福,如果她没死她就只能受到惩罚——自从她被敌人抓去,这样的命运,在她,就已经注定了。


可这,是敌人的罪行!


不错,我们要消灭的正是这样的罪行,否则我们要干吗呢?可敌人也是在惩罚呀!世世代代这人间从未放弃过惩罚,惩罚引起惩罚,惩罚造就惩罚,惩罚之后还是惩罚,可是人的价值在哪儿呀?一个人,一个年轻的生命,一颗满怀憧憬的心,一双纯真无邪的眼睛,一种倾向正义的愿望,在这惩罚与惩罚之间早已死去……


——摘自《葵林故事》(下)


史铁生写残疾使爱成为可能:


就是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这是人之个体化的残缺。因此我们倾向与他者沟通、亲和。而他者之为他者,意味着差别、隔离、恐惧甚至伤害,这是社会化的残缺。于是我们更加期盼着团聚——我需要你,需要他者,一个心魂需要与另外的心魂相融合。而这,证明了爱情。


我并不想写一个残疾人的爱情遭遇,那些东西差不多已经被写滥了。我是要写,恰是人之残缺的背景,使爱情成为可能和必要。恰是性的残疾或沉沦,使爱情与单纯的性欲明显区分,使爱情大于性欲的部分得以昭彰。是人对残缺的意识,把性炼造成了爱的语言,把性爱演成心魂相互团聚的仪式。只有这样,当赤裸的自由不仅在于肉体而更在于心魂的时刻,残疾或沉沦了的性才复活了,才找到了激情的本源,才在上帝曾经赋予了它而后又禁闭了它的地方,以非技术而是艺术的方式,重归乐园。为此应该感恩于上帝,也感恩于魔鬼,亦即感恩于爱也感恩于残缺。当残疾降临之时,以至其后很多年,我绝没想到过有一天我会这样说。而当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了这一点时,我真是由衷地感动。


——摘自《关于<务虚笔记>的一封信》



 03 纪念史铁生:自由辽阔的诗性世界 


在做书的尾声,如何设计封面让编辑们犯了难,该怎样体现这样一个不同以往的史铁生先生,怎样呼应他笔下磅礴、壮阔的景观?最后大家一致决定,选用梵高的油画。



梵高曾说:“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同样的热情也见诸史铁生的文字,他曾这样描写震撼灵魂的爱:


它强大并且坚韧,胜败之事从不属于它,它就像凡高的天空和原野,燃烧,盛开,动荡着古老的梦愿,所有的现实都因之显得谨小慎微,都将聆听它对生命的解释。因而我在《向日葵》的后面常看见一个赴死的身形,又在《有松树的山坡》上听见亘古回荡的钟声。


——摘自《病隙碎笔5》



梵高画中的一草一木、云霞与阳光,线条和色彩热烈而深沉,与史铁生的大笔如椽相互映衬,永远充满喷薄的生命力。


谨以此书怀念史铁生先生。




延伸阅读

《树林里的上帝》

史铁生 著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复制天猫链接后打开淘宝:₴8EFlcrGgRdC₴ 


纪念史铁生逝世十周年 诞辰七十周年

经典作品全新选本,体裁丰富,视角独特

 

不只是地坛中轮椅上的作家

大笔如椽,描摹自由辽阔的诗性世界



内容丰富、选文别致、体裁多样


《树林里的上帝》收录史铁生作品共15篇,体裁包括小说、随笔、散文、书信,内容既涵盖《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又涉及《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比如摇滚与写作》等较少见于一般选集的文章,在较为同质化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别具一格,让读者认识史铁生更为丰富的思想与人生。


本书所录文章中,同名文章《树林里的上帝》借一个小故事探索了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葵林故事》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与“背叛”,《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诉说了一个普通人令人唏嘘的命运,《比如摇滚与写作》以一气呵成的笔法展现了生命的春夏秋冬,《关于〈务虚笔记〉的一封信》《关于〈我的丁一之旅〉的一封信》则娓娓道来,探讨文学与理想,揭示了一个著名作家的创作历程……


本书字里行间饱含史铁生对生活的深情、对命运虔诚的思考,以及对人间的悲悯和同情,深邃隽永,感人至深。



【目录】


树林里的上帝  

猎人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猴群逸事  


命若琴弦  

葵林故事(上)

葵林故事(下)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关于《务虚笔记》的一封信

关于《我的丁一之旅》的一封信 


好运设计

比如摇滚与写作

诚实与善思

昼信基督夜信佛  

病隙碎笔5



【名家推荐】


在作家圈中他的形象是非常干净的,甚至是有点圣洁的。

——苏童


我觉得他思想的重量,跟任何一个作家比都是不逊色的。他留下的作品,他的人格力量,没人能取代他。

——迟子建


他不单是一个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人。

——莫言




近期新书

苏格拉底式的君主色诺芬

脱节的时代

伦敦文稿

这一代人的

怕和爱

树林里的上帝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

吕西斯

儒教与民族国家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我写作最初是为了母亲”丨母亲节特辑《秋天的怀念》秩序之下,冲突与动荡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译者说明书讯丨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思想与学术随笔四十三篇施特劳斯与基尔克果诗与政治哲学丨如何读懂莎士比亚戏剧?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