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笔记0526:浑瑾资本合伙人路演纪要
这是草根调研第46篇调研笔记
一句话亮点:真正的成长将成为全球的稀缺之物。
(浑瑾李岳,路演时间2022年5月)
一 我们正在经历什么
决定股价的三因素,基本面-流动性-市场预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举例2020年美国的公司,疫情下传统产业表现较差,预期也较差,但是对于科技类企业,流动性好,基本面好,预期也好,成就了少数公司的牛市。反观中国,2020年流动性中性,市场预期好,预期率先控制,基本面也较好。2021年传统行业基本面每况愈下,少数赛道板块基本面好,监管施压预期变差,流动性适中。2022年基本面触底弱反弹,预期先抑后扬,流动性逐渐宽松。而2022年的美国,预期变差,通胀衰退,加息缩表,进入大的下行周期。
过去一年,多层问题集中爆发,最大的好消息是,坏消息都已经不再是秘密。都已经摆到了桌面上。
表层问题包括疫情,俄乌,加息
中层问题包括经济周期,中美关系,滞涨风险
深层问题则是政治周期,要理解中国当前所发生的变化,脱离不开政治周期的影响
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或者已经缓和了。
微观-疫情: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不过预期的高潮已过,经济结构性下降不可避免,政府最大的担忧还是来自于14亿人口大国,60岁以上老人2亿人所带来的,医疗资源的压力;目前看上海疫情也在逐步向好,但是其他大城市面临的病毒是一样的,在未来6-12月内,清零政策出现大的转折可能性不大,但是大会之后,国产疫苗的普及,可以关注和跟踪。
事实很难改变,但预期容易改变。
微观-俄乌:双方都在找台阶下,全球大宗冲击短期减弱,但是欧洲欧洲天然气断供和物价上涨趋势都非常明显,加速衰败不可避免。
美国用乌克兰消耗俄罗斯,俄罗斯用乌克兰消耗欧洲。
微观-加息:峰值冲击在5-6月,衰退接踵而至,最快23年初重新进入宽松周期。
美联储预期管理做得非常好,加息点阵图非常清晰,不确定性的冲击高点在6月的第一次缩表。通胀见顶,对心理预期的冲击逐步回落。
加息过程中,高通胀高增长状态逐步走向衰退,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负债国,每1%的利率增加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一定会抑制需求。这轮加息非常急切且坚决,为2023-2024重回宽松留出空间。
为什么全球长期(实际)低利率不可避免:长期来看全球是没有增长的,利率的本质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需求长期来看趋弱,需求只与两个东西相关,一个是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尾声,一个是人口结构,美国和中国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
各国政府都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无法从事长期有效但短期砸坑的事情,谁会为未来的人做嫁衣呢?
也因此,全球长期低利率不可避免。
中层-经济周期:中国领先美国1年进入衰退,货币政策反向周期,正常今年开始复苏,本身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是因为疫情加速了周期的进程。
中美利差近10年首次倒挂,上一次中美利差缩减是2018年12月份,但是随后又恢复了正常的利差区间。
中层-滞涨:中国从输出通缩到输出通胀+去全球化,加剧全球长期通胀风险
过去30-40年是太平盛世,新兴世界国家带动全球发展,贡献环境和劳动力输出廉价商品,压制了全球通胀,环保和碳中和本身推动了碳的价格,劳动力成本提升也决定了我们会从压制通胀到输出通胀。
去全球化的趋势下,法国人也需要种土豆了,一定会结构性推高通胀。
需求结构弱,实际低利率,名义高利率是有可能的。
中层-中美关系:曲折向下不可避免,但双方交织太深且互相需要,不会自由落体。二者关系的变迁是一个十年级别的进程。
全球去精英化是比去全球化更可怕的事。遮脸司机和尹喜悦都是政治素人,一腔热血,简单粗暴,可能导致地缘摩擦的一触即发。这也是长期要特别小心的事情。
深层-政治周期:为什么经济这么差还不出手?施政的底层思路是什么?
(此处略去部分言论,公众号草根调研)
总结:坏消息可能会逐步出尽,慢慢迎来好消息
二 未来如何演进
当下要思考的不是过去谁跌多跌少,而是谁才是下个十年结构性的机会。
中国2018年是分水岭,80%的行业研究和投资价值不大。
2018年之前,万马奔腾,地产-大周期见顶,渗透率见顶的时候,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的价值就明显减弱了,逐渐并入了国企的资产负债表。
互联网-渗透率见顶,无序扩张,流量池已经无法扩张,只能扩张利润池,但是政府需要这些大型互联网平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控制无需扩张下,品类扩张的估值也给不出来了。行业不会消亡,但是会成为一个5-15%增长的价值类股票。
医药-老龄化,集采控费。人民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和唯一的买家没有钱之间的矛盾。
2018年之后,存量优化。消费依然有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科技自主,制造业升级,卡脖子行业的发展。
过去存量70%-80%的获益方不再是获益方,但是剩下的20%行业可能有结构性机会。
过去只要关注股东利益和用户利益,但是现在要更多的关注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
需要仔细区分自己的持仓属于哪种问题,是结构的问题,长期空间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改变,则万劫不复。还是节奏的问题,1-10,变成了1-1-2-10,通过时间解决。还是估值的问题,牛市溢价高,30倍到20倍,是不是变得合理了,通过空间解决。
需要思考所投资的领域,是不是还有5-10倍空间。
管理人的三条出路:
1 承认机会小型化,互联网公司头部化一共就十家赢家通吃,但是制造业公司还有几百家,散点化,90%都是坑,机会越来越分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利率,增长率,劳动报酬率,都在下降。
2 全球化投资,可以投美国投海外,摒除政策干扰,但是看似研究很深的外国常识,未必是母国常识。
3 做交易
最终,可能巨头企业带来的巨型基金的时代,已经落幕了。
三 我们的组合
我们大部分持仓是AB和部分的C
A 22,23业绩都不受影响 比如高端白酒,春节和中秋是旺季
B 23不受,22受但是可追回,比如电网公司,现在无法交货,但是订单依然能恢复
C 22受,但23不影响
D 22受,同时需要下调23,股价跌了也合理
复盘来看,持仓公司的年化预期收益率都很不错,23年角度20倍估值,20-30%的增速。
举例:电动车产业链,只靠渗透率已经很难,更重要的是数千亿美金零部件利润池的全球重构机会,中国不少公司有5-10倍机会(公众号:caogendiaoyan)。
传统燃油车时代,全球2万亿美金收入,1000亿美金利润,核心零部件(发动机电动机底盘)-整车-经销商-核心用户;没有几百亿上千亿的零部件公司,Tier 1集成商的利润很厚。
电动车时代,上游是1/3电池,1/3智能化,1/3零部件,中间是特斯拉+新势力+传统整车厂转型,终端是消费者。
上游核心零部件,下游ODM厂商都有赢家通吃的机会。自动驾驶会不断累积数据,算力不断提升。
核心结论:
1 产业链利润从汽车品牌向核心部件和自动驾驶流动,整车厂价值下降
2 品牌直接和零部件厂商合作,集成商tier1利润流失
3 电气化比例提升,传统硬件车身占比下降,压铸机一次成型的工艺,降低成本30%;智能化也是一个新增的增量,摄像头,自动驾驶,cmos等等。
4 汽车品牌国产化加速供应链从全球转向国内。比如,过去只有豪华车才会配置空气悬架,因为外国供应商利润很厚,而蔚来通过本土供应链公司,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在新势力20w车型中适配空气悬架,本土供应链优势明显提升,一家扶持,全球扩散。
二者的交叉点,是巨大的alpha机会
总结:
1 变好之前先变坏,过去一年多一直在变坏,但坏消息不再是秘密,二三季度见大底,不再泥沙俱下;
2 如果站在错误的一边,很难获得超额收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中等的回报;
3 不少产业依然有3-10倍的空间,但世界总量没有增长,低利率无法逃避,真正的成长成为极度的稀缺;
4 组合回报预期不错,市场还有二次探底的过程,预计3季度前后加仓。
四 问答环节
Q 核能怎么看?
在去全球化和能源危机的过程中,核能还是有机会的,但是海外的机会和空间大于国内,主要是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并没有那么紧缺,核能重启的紧迫度没有欧洲那么高
Q 低利率情况下大宗商品怎么看?会不会配置?
第一大宗商品今年整体表现不错,很多人类比70年代滞涨周期的情况,但是要区分大宗商品和商品类股票,股票的情况要复杂的多,看好大宗商品,做期货可能更为直接。
今年很多交织在一起的因素都助推了商品的价格,油,铜,煤炭,在过去五年,全球碳中和,传统能源没有新的资本开支,行业收缩周期突然出现了需求的过热,叠加俄乌的催化。
往后看情况可能更加复杂,美国加息缩表力度如果比较大,压制通胀同时压制需求,油价在100美金横盘了一段时间,已经提前反应了衰退的预期,判断的复杂难度上了一个台阶。
对我们而言,也要做一个选择题,过去十年做加法,聪明人总是有扩张自己地盘的冲动,未来的十年可能要做减法,80-90%的似是而非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坑,这个过程中少犯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还是看有3-10倍空间的东西,不会对复杂度高的标的继续上仓位了。
Q mega tech公司的看法?美股科技股的增长?
中国:mega tech头部公司竞争力上是没问题的,但是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中美关系,能源自主,以及整条汽车产业链上,如果只有上游赚钱,要给下游客户涨价,也要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美国: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要考虑全球市场还有一些扩品类的业务,有一些科技股可能进入了青黄不接的阶段,能保持20-30%增长的公司凤毛麟角,比如奈飞,苹果也有可能低于预期,换机周期变长,渗透率见顶。进入成熟期,在下一个增长驱动出来之前还是要保守一些。
特斯拉,10倍PS到8倍到7倍,愿不愿意下手,对估值的安全边际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公众号:caogendiaoyan)。
Q 消费领域的机会?
突发事件:3月份,一个是李宁被剔除挪威主权基金组合,中美脱钩的大背景下的后遗症,进入规则的混沌期。二是中概股退市,三是疫情的发酵。
跟踪的前导指标:大会后政策的变化;国产MRNA疫苗的速度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还是在和病毒抢时间;常态化核酸作为折中方案,一年一万亿多的成本。
百人调研:是否会永久的损害资产负债表,总体来看,平均收入下降了30-40%,好消息是,几乎所有人都在净储蓄增加的状态,总体的家庭负债情况平均14%,但是,不能拖超过6个月,低热度的经济状态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运动,白酒等消费类企业,不太受影响,我们也会空一些公司,美国或者欧洲,在国内有比较大业务的公司。
未来只会单边做多的会比较难,因为有很大比例的投资机会都是坑。做多产业链一端,做空另外一端;做多一类消费,做空另一类消费。
Q 各行业配置比例,持仓数量,十大重仓比例
2月底净仓位65-70%,当时认为稳增长的商业模式没法看,更多看后周期的公司。3月份仓位减了一些,现在大概五成多仓,一成空仓,消费10%左右。
Q 会不会考虑投一些东南亚国家?
能力出海,shein,米哈游,tiktok,高维打低维
模式出海,doordash,sea
首先不要犯大错误,可以看有一些互联网大厂已经趟过路的地方,追求确定性,未来可能也会做一些系统性的梳理,看一些区域性的投资机会。
Q 医药股还有机会吗?
我们认为医药是个贫矿,不怕富矿一年不产出,怕的是在贫矿上浪费时间,投入产出比不划算。
纠偏也要搞反射弧短的,比如地产,但是医药可能两三年都不会纠偏,过去好的药被逐步变现的过程,企业家和科学家不愿意出来创业了,真正纠偏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Q 高端白酒怎么看?
目前的问题不是自身动能的问题。
高端白酒目前的占比还是比较低的,正常有15-20%的增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没有消费场景,会影响短期的预期。
第一个路子是这些公司真的便宜了,闭着眼睛买点。第二个路子是关于消费的几个信号变好,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Q 高端制造怎么看?
传统制造业以前有两个bug:一是有很强的周期性,现在处于下行周期;二是大部分制造业公司没有定价权。
A股有400家制造业公司,先进制造-传统制造,分了20多个门类,需要找:①有结构性增长的公司,3-10倍增长;②有定价能力的公司,举例来说,价格低价值很大,不投那些是成本中心存在降成本压力的公司,我们投了一个防爆设备的公司,炼化厂的可燃易爆气体,需要防爆,本身价格不高10-20w,但是提供了很高的安全性属性,不是用了就安全,但是不用不安全,用户离开成本很高,具有很强的消费品属性,通过十年二十年的沉淀,来获得行业壁垒。
②行业周期位置。我们也有光伏和锂电,后面会在锂电上慢慢减仓,景气度很高,但是情况变得更复杂了,beta减弱了,但是有一些行业底部位置上的公司,已经有一些很有性价比了。
Q 半导体怎么看?
有一类公司是不投的,即有可能成为社会成本的公司,比如电力公司的电价,比如银行的利差,比如融资1000亿市值500亿的面板公司。半导体公司也有这个倾向,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和老外有巨大的代差,不停的进行资本开支,投研发,不断有新的进入者颠覆先驱者,光挨打,吃不到肉。
我们投的很多公司是非常土的,看起来并不很有想象空间,但是自身能力非常强,不太高度依赖政策的变化。
Q 下半年的机会和收益预期?
机会散点化,大的方向还在不断寻找,不断地筛选手里的公司,也会看一些出海的机会。
净值的问题,不仅是有估值还有情绪,7-8月如果盈利见底,可能会同时看到一次估值切换。
Q 行业组合个股集中分散,止盈止损?
看回报率,中期回报率最高,就加谁。逻辑不够强的反弹就不够强。
止损需要经常复盘是结构,节奏还是估值的问题,也买过结构出问题的公司,就得坚决走。
Q 美股滞涨类似70年代,上次长达十年,这次的资产配置有何建议?
这次和70年代有很多不同,上次是因为劳动力,这次是因为大宗商品,总体都面临高通胀,低增长,地缘摩擦的情况。但是当时的美国国债收益率10%,超过10倍PE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了。这一次可能很难超过3.5%。
少数真正有成长的公司最后成为极度稀缺的资产。国内在暗暗降息,对抗通胀的东西,只有真成长。
70年代的时候,一开始股票都在下跌,后面军工股和科技股的表现都很好,恰逢第一代科技股创新周期,谁在引领时代增长,还是会成为时代的稀缺之物。
全世界真正的大资金一直是在权益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之间,来回流动,前两年是权益好,今年是大宗商品好,债一般。最终市场会倾向于找成长性最确定的东西。
(一级出身路演能力真的max,更多路演调研纪要,欢迎加入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