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位华人,国产影像巨头CTO入选“全球顶尖天团”

器械之家 2024-04-15

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日前,来自联影医疗的消息显示,联影医疗首席技术官(CTO)李弘棣教授于近日当选The Academy for Radiology & Biomedical Imaging Research(放射学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院)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s Class(杰出研究者委员会)理事成员,跻身医疗科技界大师殿堂。


据悉,该委员会被誉为可以影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乃至世界顶尖科研机构战略决策的智囊团,致力于推进医学影像研究、为政府及公共医疗保健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此次当选不仅打破了该委员会历来由欧美学术界专家组成的传统,联影医疗首席技术官李弘棣也成为全球首位当选的产业界华人科学家。

该委员会联合主席Elizabeth A. Krupinski博士表示:“今年的杰出研究者队伍首次吸纳了来自学会成员成像协会的研究人员以及产业界的合作伙伴,他们是医学影像的未来,将以不可估量的方式推动整个领域发展。”

李弘棣认为:“能够获得该荣誉,背后离不开联影产业强大科研能力的支撑。同时这份荣誉也是整个行业对于联影研发团队的巨大肯定。”

业界认为,联影医疗作为国内医学影像的龙头企业,随着CTO李弘棣入选全球顶尖顶尖科研机构,其在医学影像领域又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01
放射学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院
资料显示,放射学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院是一个倡导组织,致力于推进医学成像研究,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福祉。通过吸引发展中经验丰富的成像科学家、新技术专家、患者及其倡导者组成的社区,促进对当前研究和未来计划的共享学习和交流,向公众和政策制定者通报成像和图像引导疗法如何转化为疾病预防、早期和更准确的诊断以及提高医疗保健质量。

该学院成立于1995年,旨在促进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一个致力于医学成像研究的研究所,并于2000年在NIH成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放射学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院由28个主要的成像学会和50个领先的学术放射学研究部门组成。

该学院还领导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联盟(CIBR),该联盟的成员来自行业和患者倡导团体,致力于促进医学成像研究并从患者的角度讲述故事,汇集了代表医学成像研究倡导的所有声音。

其中,杰出研究者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该奖项的目的是表彰个人在成像研究方面的成就,旨在特别鼓励那些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同时仍参与临床护理的人,但不仅限于临床医生科学家。获得杰出研究者的认可,可能是被确定为希望专注于研究的放射学系教师的职业目标。

该奖项向所有在学术放射学系担任主要任命的教职员工开放,这些教职员工是学院的成员,包括放射科医生、其他临床重点是成像的医生和医学成像科学家。

02

李弘棣凭借人体史诗大片

入选全球医学影像智囊团


作为首位入选上述委员会的华人科学家,联影医疗CTO李弘棣导演的医学影像届第一部“人体4D电影”在2018年诞生,该影片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而在这部风靡全球的影像大片背后,从创想萌发到征服一众国际顶尖专家,都源于一场15分钟的逆风翻盘。

2015年,在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年会(SNMMI)现场,自全球顶尖分子影像团队探索者联盟寻找研发合作伙伴以来,国际医疗设备巨头纷纷亮出王牌、不断加码,李弘棣必须在15分钟内秀出杀手锏,帮助联影在瞬息万变的谈判桌上占据一席之地。

彼时,李弘棣表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联影医疗全新迭代了PET-CT的核心部件探测器核心技术,以高灵敏度硅光电芯片SiPM替代传统部件,不仅能突破当时PET技术的分辨率与灵敏度极限,同时极大地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拓展性。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也称得上首屈一指。

联影医疗首席技术官李弘棣


其前瞻性的技术观点让探索者项目负责人Simon R.Cherry博士十分惊喜,他称:“要打造这台人类史上最强PET,探测器是核心,而SiPM技术就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难以想象,这一技术早就由一家中国企业实现了产业化!

一个月后,在戴维斯分校举办的探索者项目技术答辩会现场,经过长达12小时的答辩,李弘棣成功拿到了评审团所有人的“A+”。

之后,探索者联盟对联影进行了为期180天的考察。考察团称,无论是与联影与研发人员聊技术,或在工厂车间勘察制作工艺与质量控制,都能完美达到甚至远超他们的预期。为验证临床使用价值,考察团还专门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中国顶级三甲医院实地参观,评价联影设备的图像质量。


一回到美国,考察团就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报告中特意强调:“综合考核全球范围内的各大高端医疗设备企业,联影在技术实力、质量控制、设计创新和产品化能力上极具优势,是探索者项目合作的首选。”

2017年1月,探索者联盟正式对外宣布选择联影为全球唯一产业合作伙伴。

03

过去三年研发投入超过25亿元

在全球建立多个研发中心


面对入选The Academy for Radiology & Biomedical Imaging Research(放射学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院)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s Class(杰出研究者委员会)理事成员,李弘棣表示:“能够获得该荣誉,背后离不开联影产业强大科研能力的支撑。同时这份荣誉也是整个行业对于联影研发团队的巨大肯定。”

那么,作为国产医学影像巨头的联影医疗,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影医疗始终坚持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大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此前联影医疗的招股书显示,其在过去三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25亿。


其中,联影医疗2019-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6.90亿元、8.50亿元和10.48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3.17%、14.76%和14.45%。在推进科研成果落地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了多个“行业首款”、国产首款面市,行业地位获得持续提升。


截至2021年底,联影医疗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700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超过1,200项,海外发明专利超过400项。公司在推进科研成果落地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了多个“行业首款”、国产首款面市,行业地位获得持续提升。


此外,联影医疗还在国际领域进行业务布局,目前已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波兰等地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由此,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格局已经形成


联影医疗在此前招股书中表示,凭借技术研发优势和成本优势,公司在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实现进口替代,同时在海外市场进行积极推广并提高市场份额,以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04

10年自研创造千亿市值,

产品在国内市场获广泛认可


2022年8月22日,国内高端医疗装备领军企业联影医疗以每股109.88元的价格发行上市,开盘后大涨,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元。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24.8亿元,用于下一代产品研发、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化基金、营销服务网络项目、信息化提升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招股书公布的资金用途


联影医疗所深耕的医学影像设备领域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与全球同行业相比,我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一直呈现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


但一直以来,联影医疗坚持提升研发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逐渐打破了进口垄断的局面。凭借过硬的质量,联影医疗相关产品自上市以来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在国内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


目前,联影医疗生产CT产品用的球管、高压发生器,生产XR产品用的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和平板探测器,及生产RT产品用的磁控管等核心部件仍以外购为主。根据招股书显示目前产品正研发阶段如下:


(1)MR在研产品



(2)CT在研产品


(3)XR在研产品



(4)MI在研产品



(5)超声影像系统在研产品



(6)RT在研产品



(7)生命科学仪器在研产品



——


此前联影医疗发布的招股书披露,依据2020年度国内新增台数口径,公司MR、CT、PET/CT、PET/MR及DR产品排名均处在行业前列,其中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1.5T及3.0TMR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CT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64排以下和64排及以上CT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PET/CT及PET/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DR及移动D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增长势头迅猛。


今年8月,成立11年的联影医疗成功敲钟上市。无论是从资本市场还是产品研发,联影医疗均深受行业的关注。那么,未来在诸如首席技术官李弘棣这样的人才的带领下,未来联影医疗又会推出哪些医学影像“黑科技”?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





END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微信视频号 器械之家 相关阅读

戳一下,更有料!

最小内镜手术机器人:巧捷力完成新一轮活体动物测试

阿里、腾讯入局,影像巨头收购行业大亨

7900万美元,内窥镜巨头再收购

国产影像龙头布局基层医疗,破局卒中救治「生死考验」

全球最小,脊髓神经刺激器获批

终止大规模扩产项目!“疫情医械”路在何方?

200亿市场!突发新政引爆这一医械

强生,怒告手术机器人新锐

首个高校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葛均波挂帅

估值百亿,国产明星手术机器人获批


务合作:qxzj@landianyiliao.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