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周志兴 粥棚 2023-11-02





熊向晖同志在晚年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生动翔实地记载了他在中国共产党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在隐蔽战线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十二载,以及,在领导下从事外交工作的丰富经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让读者领略到、等老一辈无产革命家的领导作风和斗争艺术,以及熊向晖同志的传奇人生和传奇经历。


作者: 熊向晖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隐蔽战线的孤胆英雄 新中国的杰出外交官

出版年: 2019-4

页数: 590

定价: 7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01043






这本书的作者是熊向晖。


熊向晖


熊向晖在晚年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其中写到了他在隐蔽战线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3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事外交工作的丰富经历。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感叹,人生原来能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经历!没有妄来世上走上一遭。


像熊向晖一样的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卧底的不少,比如说在国民党国防部二厅工作的郭汝瑰。作为国防部的高官,郭汝瑰送出了大量的情报,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国军的调动和战略部署了如指掌,所以才有“用兵如神”的美誉。


直到新中国建国后很久的1981年5月,国民党的名将杜聿明肾衰住院,他抓住前来探望的郭汝瑰的手说:“我最后再问你一次,就想听句真话,当时你是不是共产党?”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杜聿明仍旧没放下对郭汝瑰的怀疑,为了真相,他等了30多年。


面对一个将死之人,曾经的学长和同僚,郭汝瑰不想让他带着遗憾而去,但又要严守党的纪律,只能用另一只手拍了拍杜聿明的手背,轻声地说:“当时的我们,只是立场不同。”


本书横跨历史、军事、政治、外交、个人传记多个领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翔实地记载鲜为人知的史实,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是为数不多可公开的个人回忆录。


熊向晖曾经在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工作过13年,是他的机要秘书,也是副官。


他进入这个岗位是共产党元老董必武亲自安排的。


熊向晖的书,记录了董老对他的谈话。董老说,恩来听说胡宗南部要招人,就请蒋南翔推荐一个秘密党员报名,打入敌人内部。针对胡宗南的特点,周恩来提出几条:要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年纪比较轻,仪表不俗,公开的政治面目不左不右,举止谈吐有爱国进步青年的气质,知识面较广,记忆力比较强,看过一些介绍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书籍和孙中山的著作,肯动脑子,比较细心,能随机应变。


这些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见共产党用人的规格,也可见周总理的厉害。


蒋南翔推荐了熊向晖。周恩来和董必武听了蒋的介绍,认为合适,所以批准熊向晖到胡宗南手下。胡果然喜欢他,熊向晖也很会做,因为贴身,所以胡睡后他才睡,胡未起他先起,如影随形,深得信任。而胡对熊向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加以很好的照顾。



胡宗南是要培养熊向晖的,刚到不久,胡宗南就约他单独谈话,说你是一棵幼松,我要把你培养成才,首先要你做革命军人,成为黄埔大家庭的一员。


深得胡宗南信任的熊向晖掌握了很多重要情报。比如说,胡宗南投下了他所训练的三个集团军一共三十多个师的兵力,闪击延安,以为这一网下去大鱼小鱼会捞到不少,没想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损失了几个师攻占延安以后,大鱼小鱼一无所获,连个虾米都没有。因为掌握核心机密的熊秘书早就把情报送出去了。


所以才有周恩来引述毛泽东的话说,熊向晖一个人顶得几个师。


胡宗南也追查过泄密问题,但是,因为熊伪装太好或者说胡太信任熊,居然没有被发现,胡还推荐熊向晖去美国去留学,给他深造的机会。


熊去美国留学回来,新中国成立了,熊向晖又成为了外交战线的重要一员,他当了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


这本书里有许多外交方面的秘闻,也解答了很多的传闻。



比如说关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事情。以讹传讹的说法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要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羞辱了周总理。


实际上,这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当时熊向晖是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办公室主任,确有点影子是英国外相艾登有意要介绍杜勒斯与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总理同意,艾登再派人去询问杜勒斯的意见。周总理是主张“礼尚往来”的,他不会拒绝一切机会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接触。但是第二天上午英方传递了美方的回复,杜勒斯先生表示不能接受艾登外相的建议。这一点,其实英方、中方和美方都没有向外透露。


实际上,不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这是当时美国的既定政策,所以这次会议上虽然杜勒斯离周恩来只有四个座位远,但是他没有和周恩来握手或者说话,甚至连向周恩来这边看也不看,所以不存在周恩来伸出手被拒绝的这样一个行为。这是当事人的回忆,肯定是准确的。


就在这次会议上,熊向晖受到了周总理的批评。那时,他负责代表团新闻办公室。国民党中央社一个记者要求参会,被他拒绝了,并且建议要追回这个记者的记者证。事后他向周总理汇报,总理问他为什么?他说,中央社是台湾的官方机构,要警惕他在这里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周总理不高兴了,他说,不能抽象地讲警惕,警惕要有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的警惕是主观主义,给自己制造紧张。总理说,蒋介石的政策是坚持一个中国,只不过是“中华民国”。来了一个中央社的记者,怎么就成了“两个中国”?你拒他于门外,于情理不合,反而会造成“两个中国”的假象。


这真是高屋建瓴的观点。


再就是913事件的亲历者。


一九七一年的九月份,熊向晖受命参加起草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国际形势和外交部分。9月12号晚上,他们几个人在乔冠华家讨论。13号下午继续,突然一个电话把乔冠华叫走了,不一会儿,乔冠华打回电话来说,不能回来了,改稿也停止。再过一会儿,熊向晖就知道了,林彪叶群等乘三叉戟飞机坠落在蒙古境内。


本书横跨历史、军事、政治、外交、个人传记多个领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翔实地记载鲜为人知的史实,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是为数不多可公开的个人回忆录。


这时候,熊向晖才想起来几个月以前,毛泽东召开一个会议,会前和熊向晖有很长一段寒暄,看似无意,实际上是在了解军队的情况,了解当时的总参谋长黄永胜。而黄是林彪的死党。其实,那个时候,是七月份,毛主席就有所警惕了。


九一三事件一个多月以后,基辛格到北京,周总理、叶帅、姬鹏飞和熊向晖等到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毛泽东就笑眯眯地问熊向晖,那个副统帅去哪里了?那个参谋总长到哪里去了?熊向晖也笑着说,主席问我的时候,我确实不知道啊。毛主席说,现在知道了吧,你什么也没嗅出来,是不是伤风了,感冒了?毛主席又连连说,我的亲密战友啊,多亲密呀!


这本书很厚,将近600页,但是没有多少水分,干货中风云激荡,克什米尔公主号的坠毁是怎么回事?乒乓外交是怎么促成的?斯诺最后一次访华和毛主席说了什么?


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细节,也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在历史中的作为。


也许我们不可能有熊向晖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历中读到精神,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代变迁的。


本书横跨历史、军事、政治、外交、个人传记多个领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翔实地记载鲜为人知的史实,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是为数不多可公开的个人回忆录。






鲍鹏山:法家是政治上的“巨婴”,法家思想不可能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
罗新:中华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吴敬琏:一个改良主义者的成长
韦森:拉美经济停滞的制度、文化与历史原因孟泽:我们不敢正视郭嵩焘,是因为他的“识见”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和不安顾维钧:不愿意吃明亏,结果吃暗亏;不愿意吃小亏,结果吃大亏
金光耀:谁说“弱国无外交”,看顾维钧是怎么做的
袁凌: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概念
许倬云:权力不可滥用,善政也会引发恶果
虞云国:为什么关注南宋光宁时代?
沈志华: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转折的前奏:广开言路让人把心里话全讲出来,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才开始走向改革开放……


欢迎各位读者关注“粥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