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剑雄: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

粥棚 2023-11-02

新朋友点击粥棚,即可关注

ZHOUPENG

作者: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


今天,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

在兴衰、传承与变革中,

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  粥棚


中国文化:开放而不传播

今天讲文化自信,也应当包括有魄力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才是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正因为有“自信”这个特点,中华文明产生了一个特点。

那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所有外来的军事征服者最终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有些游牧民族、北方民族,一次次成为中原的主人,鲜卑人、蒙古人、女贞、契丹、满族……他们都没有用自己的文化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到最后,连他们的统治者本人都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大家可能不太注意。那就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我们现在常常讲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

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就是允许各国来、欢迎你、不歧视你,但是从来很少往海外派个什么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玄奘出去实际上是偷渡的。


宋朝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又如,尽管蔡伦在公元2世纪时,就综合了造纸的方法,为造纸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外传。最后还是唐朝军队被阿拉伯的军队打败,大部分人被俘,造纸的工匠也被俘,被带到巴格达那边,那时阿拉伯人才学会了造纸。 


大家肯定要问了,那么郑和下西洋难道不传播吗?不是,他是宣扬国威去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蛮夷是学不会的,觉得我们的文化只是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并不适用,因而开放而不传播。


但是,不要以为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从来都是比较先进的,就不去传播。你不传播,谁承认你先进呢?



传播应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中国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很好,但是为了和世界交流,还要问一个,“己所欲,如何予人?”这是今天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中国人今天为什么要走向世界呢?


我去过不少的地方,但在接触过一些社会精英、领导、基层以后,我发现其实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而你想要走向世界,第一步就应该是让人家了解你。要了解当然就要实事求是,展示的应该是我们的各个方面。人家来了,也要让人家了解各个方面。


走出去的第二个目的,是要向世界学习。历史上,作为我们文化主体的华夏文化,是不断地在向外界学习的。今天我们向外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不走出去,不是去人家那边,人家是不大可能主动传过来的,而且,传过来的也可能是经过选择或者从商业、政治利益出发的,所以必须你自己走出去。学习世界是很重要的任务。


走出去的第三个目的,我认为,是我们要有中国文化的“中国制造”。我们现在走向世界的能力有限,原因就是我们缺少有吸引力的、核心的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音乐制品。有不少我们自认为了不得的东西,到外面却没有什么人看。


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中国制造,我们有的不过是加工。如果你有什么创意,可以往生产的文化产品里面注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不仅仅提供技术,还提供文化,那么,我们的走向世界,才有质的提升。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是我反对什么事情都跟传播中国文化挂钩。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首先是人家看了,了解了它,再自由选择。


这个和历史上不同。大家觉得以前传教士不是过来传播的吗?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部改土归流以后派教师开学校,这也是行政能力的传播,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今天在世界上哪怕是对一个小国、一个弱小的民族,我都希望你不要打传播的旗号。你可以展示,让他选择需要你教他的、需要你传播的再传播,这才是比较好的。


特别中国现在在经济方面迅速崛起了,加上我们还有些历史上积累下的现实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不要轻易打着传播的旗号,传播应该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传播文化需要贡献价值观念

历史上很多文化的传播,其实并不是自然的。比如英语,它是怎么变成世界性语言的呢?就是因为有大英帝国,接下来又有二战之后美国的崛起。


没有这些历史原因,为什么还要学英语呢?显然并不是因为经过全世界语言学家的比较,觉得英语最好,然后推广。


有人现在强调汉语怎么怎么好,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这又不是做买卖,我为什么要学你的汉语?在人家还没有了解、认同的时候就急于讲“传播”,是不合适的。


而且我认为,传播文化更有效的途径是翻译。比如中国人想看《天方夜谭》,就得依靠好的翻译。但你最好找外国人来翻,因为如果是中国人翻的话,不一定懂人家的文化。


时至今日,物质的交流已经不存在太大障碍,而精神文明难分优劣,其差异将长期共存。


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但这不能仅仅依靠外交辞令或表面文章,还要理解为什么,就像西方人需要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合理、为什么有生命力一样。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避免因过于快速、高度的融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现在和经济实力相比,我们在文化实力方面所占的份额其实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文化、文化产品差得还很远。


另一方面,就算我们的经济达到第一了,是不是文化上就什么都可以超越、什么都可以立即赶上呢?


那也不是。即便是同步发展,也会有落后、有超越。但是,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客观存在,在今天,还必须和文化产品、文化风格连起来。换言之,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价值观念的贡献上。


ZHOUPENG



粥棚荐书





活动预告


📜 活动主题

· 历史大势和历史智慧


📅 时间

· 8月26日(周六)15:00-17:00


📍 地点

·南翔书苑(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银翔路609号汇锦东方伟业大厦一层)




版权声明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明清书话

图片源于网络

标题为编者所拟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在此鸣谢




推荐阅读


刘尚希:我国需要一次深度改革来释放红利

刘瑜: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江弱水:文学与帝国,殖民阶序的多重面孔

吴思:武侠梦就是中国男人的改良皇帝梦

兰小欢:“有形之手”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冯玉军:俄罗斯反美主义的流变、根源、功能与影响

陈铁健:半生多误陈独秀——读唐宝林著《陈独秀全传》读后

陶然:房地产救市与全国性债务重组势在必行

李银河:性是人类最深刻的欲望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何怀宏:人不能片面地割裂自己,不能物化

侯杨方:袁崇焕被杀的真正原因在于“己巳之变”

张宏杰:读史未必明智,也许让人陷入更深的愚昧

马国川:日本帝国是如何走向歧路的

李洁:海参崴的华人遗存

陈志武:国家持久繁荣靠制度,不靠掠夺

陈徒手:1978年,紧张的北京“外事宾馆”

谌旭彬: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邱捷: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笔下的城镇绅士

鲍鹏山:站在时代的歧路上指点江山

杨奎松: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杨天石:蒋介石的五大毛病

吕德文:基层兴则国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