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如何勾画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的全貌

艺术史的图书馆 艺术史图书馆 2022-07-10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如何勾画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的全貌

艺术史图书馆按: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这个系列最开始更新,连我自己都记不得是受到哪方面的启发,但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思考瓦尔堡的图书排列顺序,或者说他的好邻居原则具体是什么,更确切地说是瓦尔堡整个工作和研究的流程。一方面我想用他的理论来发展出一个当代可以使用的数字人文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字人文的方法也能够反过去更好地理解他的工作流程(我的直觉判断是瓦尔堡的方法被过度理论化地利用,暗合现在的理论导向的潮流,但他的工作机制、写作流程、使用图书馆藏书的方法都没有在事实性上被复原)。Otto Kurz则是另一位关键性人物。一方面是他对施若塞尔的《艺术文献》的注解,文艺复兴艺术史发展到今天,事实上亟需一本类似的有精准判断力的大书来驾驭这庞大的文献(两个条件:在专业性图书馆撰写和对关键性文献具有精炼的概括和精准的判断力),并利用现在的数字人文方面的技术来做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是在贡布里希的《敬献集》中,容我引用里面的原话:

他总是知道怎样从各研究领域里挑选出重要的书目,帮助那些前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人了解他所要了解的领域研究现状,并找到其他与该领域有关的材料。库尔茨学会的掌握新学科文献资料的技巧,使他有理由不赞成单项领域研究者的说法:一个人不可能“编好”多于一个有限领域的文献目录。那些来馆查阅资料的人只消叩开库尔茨办公室的门,几乎都能得到一份长长的书目单。那些书目单所罗列的他们闻所未闻的书籍都是有关某个他们专门研究领域的。( 译文来自于2016年出版的《敬献集— 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由杨思梁 徐一维翻译)

如果说Otto Kurz所在的年代恰恰是文献量激增的开始,那么现在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已经完全失控了,如果说Kurz当年是在瓦尔堡研究所的“回应”,我这个方法其实可以说成是在KHI的“回应”。

Otto Kurz 1977

在瓦尔堡和Otto Kurz之后,艺术史研究变得越来越制度化,Bibliography也成为了图书馆的一种制度化的工具,很有用,很实用,但缺乏了创造性的一面,编制Bibliography也成了标准的学术流程,当然也产生了严格的学术精神下编制出来的文献书目,比如Dieter Wuttke的两卷本的瓦尔堡的书目( Aby M. Warburg-Bibliographie 1866 bis 1995: Werk und Wirkung: mit Annotationen )和他的潘诺夫斯基的书目。2010年,在Getty开了一个未来的Bibliography的会议,事实上也是宣告了过去的这种Bibliography已经成为了过去,需要寻找一种崭新的方法。在我看来,这种新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处理以前的专业图书馆中的藏书目录(在线检索目录),自从在线检索目录替代了传统的卡片目录之后,研究从按类阅读发展成了条目检索,后者更高效、更便利,但在研究文献量急剧扩大时,也更容易失去了问学的路径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会议 https://www.getty.edu/research/institute/development\_collaborations/fab/

这次推送的方法,也就是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就是利用Zotero来处理专业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Kubikat中的条目,一方面它追索到传统的书目卡片的这种按类阅读的方式,并尝试抵达瓦尔堡和Otto Kurz这种创造性地使用Bibliography的方法(大量图书馆中旧的书目卡片都被废弃遗忘,幸运的是KHI的卡片系统和关键词系统成功地纳入到了计算机时代的kubikat之中,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使用的方法),另一方面这也是 在未来脑机接入的时代,提前为信息制造层级结构,并用两套术语系统进行控制并相互牵连:归纳和分类艺术的关键词系统和描述同时代艺术的艺术词汇系统。这次推文,是建立在之前的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的五篇文章之上,以前的探索过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其中《瓦尔堡的卡片盒子》还可以讨论下去,《艺术史联合书目检索系统kubikat》依旧可以作为kubikat很好的入坑指南,艺术家文献书目的检索和整理的工作流不算清晰,但提到的方法更具个案意义。从公众号最早的开篇辞,到现在的方法的整体架构,未来我们还会在这个方法上做更多的推进。是为长按。

一、未来的艺术史家:个人图书馆、机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1.1、未来的艺术史研究

未来的艺术史的研究,其实大家也看得很清楚:更方便地获取文献,更方便地获得一手材料,更方便地接触实物,同时又要处理全球所有的object,不分古今中外,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也可能是艺术史研究比较光明的未来。现在的艺术史研究,受困于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被动地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像全球化、生态化这些方向的理论发展都是滞后于相邻的学科,而艺术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越来越势微。一方面是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与文学、历史、人类学等的交流则渐行渐远,至少在西方艺术史研究中,成为了平行互不干扰的学科。由于艺术史研究有其独特性(研究的是具体的物,而这个物留存到今天,虽有变化,但依旧还存在),相比与历史学研究中的全球史研究,自然有其独特性。全球艺术史,顾名思义,是研究各种文化中的艺术作品,但是如何去快速地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折腾一套高效的办法?按照现在世界上的主流趋势,就是把所有的材料都转化成英文的,比如中国的很多机构正在拼命地把自己的原始材料翻译成英文,以便全世界的学者使用,美国的各路学者也是拼命地想用一套崭新的艺术概念来阐释全球的各种艺术。这当然是一种路子。而我比较看重的是另一条路子,简单说来就是尊重各地的地方文化,从本地的艺术概念出发,而这最基本的一步,就是保证自己尊重和了解各种不同文化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研究。马斯克的脑机对接,如果接入的是百度百科,那可能还是个蠢货,如果接入的是维基百科,就目前来说还是缺乏深度(我个人非常看好维基百科的整体框架和团队协作,只是目前还未到最优状态),如果接入的是KHI图书馆的专业资料(KHI的藏书集中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可以说是目前单位信息量最密集的),那通过长时间的人工智能的训练,会激发出无尽的潜力。但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人为地对这些藏书进行分类结构化,并且利用关键词体系进行规范,从而创造出“交叉小径的花园”,这正是本文的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文献之外,当下的数字人文也是在艺术史研究中最为复杂。今后的二三十年(或者更久),艺术史领域都将处理文献数字化(近两百年来的研究文献的数字化、档案的数字化和古代文献的数字化)、实物数字化(一件实物变成高清图像,利用各种高科技形成技术类图像,过去照片中的实物图像)、往昔的数字化复原(比如佛罗伦萨的建筑物的建造过程)。这比其他领域所需要的数字化过程要复杂得多。

1.2 机构性质的艺术史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今后的艺术史学者,应该处于四重图书馆中。一、专业机构性质的图书馆,藏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二、网络数字图书馆,能够快速获得所有需要的文献;三、个人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者利用个人的数字图书馆与其他学者进行研究方面的交流;四、个人的小型实体图书馆,除了藏有自己的其他学科的兴趣外(比如经典小说、哲学著作),在艺术史方向,有经常需要查阅的画册和工具书、经典学科著作(人得以充分发展的精神角落,这个其实是我一直以来买书的一个目的,包括读文学类著作必备原文纸质版本)。专业性的机构图书馆变成 “圣所”(也就是一个领域的所有经典文献)。Alessandro Nova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回答对2020年KHI的展望时有这样一段话讲到了KHI有限的开架空间和日益发展的数字化图书之间的关系:

lt is however a fact tha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more and more books will be available (for free?) in the clouds. My vision is therefore a new form of library: not so much a place where one can find everything that has been published on mediterranean art, but a space for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ere the readers can find, so to speak, the "right" books as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The more texts will be digitized in the future, the more each of us will "publish" her/his pitiful and embarrassing "first novel" in the internet because it costs almost nothing, the more we will need "sanctuaries" where one can find the "real" impor tant books, a sort of decantation of the trivial. I dream of a library where I will not find all that has been written, say, on the followers of Leonardo da Vinci, also because the days of a complete open shelve library are numbered, but I dream of a harmonious and flexible instrument, where I will find possibly all the "classics" which have shaped a specific discourse. Bredekamp 2012  Intuition Und Institution Kursbuch Horst Bredekamp , p260.

专业的图书馆,如何从在地的服务于一两百位这个方向的研究者过渡到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的形式服务几万这个方向的研究者,这是在我看来当下的专业图书馆的关口。

1.3 个人的数字艺术史图书馆

像瓦尔堡一样拥有一个藏书3万的私人图书馆,是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而在今天,由于学术的发展,3万藏书已经不再足够使用。今天由于数字化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个人的数字图书馆,而且个人的数字图书馆可以开放给全球所有的学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变得越来越容易,而个人所建立的数字图书馆正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发现、参与学术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与瓦尔堡当初是用书中夹纸条的方式来进行学术交流的内核是一样的。一个个人的数字图书馆的条目数量以我自己的为例。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大致是12万条,重复为2万条左右,七月时进行了一些系统性导入,条目数增至 173482,其中重复条目为44568.,九月时零星导入和整理:条目189952,其中重复条目为26996 。通过数字可以看出来,后期随着数字增长,重复条目越来越多,对重复条目进行整理后,会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从我现在的结构来看,有两个方向之后会大幅增加:一是Topography这块,也就是地志文献,现在只做了佛罗伦萨的一些教堂,但意大利各个地方的相关文献,可能会有六七万个条目,另外一部分是艺术文献,估计也有两三万的量。最后应该会在25万条目上稳定。除非我故意去导入一些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的条目,否则这可能就是我所能操控的数字图书馆的量。过去的艺术史家都是三万藏书构成自己研究的堡垒,三万藏书应该也是当时最顶级的学者能够“操控”的最大量;学术研究发展到今天,像KHI、Herziana、瓦尔堡研究所的藏书都大约在三十万左右,以我所在的研究所KHI来说,因为我经常浏览书架,我的感受是地下的期刊是比较容易有感知的,哪本艺术史期刊在什么位置,大约多少量,什么时间出版,哪几个刊物比较重要,追新也相对容易,像上次说的两个小书架,另外还有期刊新刊区,再加上佛罗伦萨及周边的重要展览;具体研究的话 J 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展览在Z区的各个房间,按地区排列,熟悉 之后,就会有自己的物理感知。但也有些区会比较陌生,比如X区,Ja区。也就是一个研究者要能够感知到图书,至少应该能够感知到这一架书是处理什么问题的,然后一架一架过。瓦尔堡图书馆最著名的也在此(瓦尔堡的好邻居原则其实跟卢曼的数字编号系统很想像,卢曼在编卡片时,遵循的就是前后只要相关,就编在一起),都是由一个一个问题构成,所以图书馆培养了大量在书目上有强大能力的学者,如前面提到的Otto Kurz,其实这个名单可以拉很长,最新的研究可以看 Despoix et al. 2018 _Raymond Klibansky and the Warburg Library network: intellectual peregrinations from Hamburg to London and Montreal_。今后,也许一个艺术史家,需要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操控几十万条目(条目与书不同,一本书往往有十来个条目)。那如何利用工具来协助你对条目形成互动,并将互动的痕迹呈现出来,甚至利用这些痕迹来展示你的研究,这正是这个方法的关键。这样的互动包括以下这些活动:

  1. 按材料整理文献;

  2. 按问题整理文献;

  3. 读书写笔记;

  4. 建立条目间的相关性;

  5. 有电子版的,如何阅读,何时阅读?

  6. 如何用关键词;

  7. 合并条目;

  8. 与图片库建立联系;

  9. 与实物建立联系;

  10. 条目的可视化;

二、方法适用的对象 

适用范围这个方法主要是将Kubikat的条目导入到Zotero中,然后进行分类结构化。这个体系的建立,最大的好处是:你把你研究的领域的上两层结构的文献都导入到了自己的Zotero里,今后你阅读的文献大概率都在这个文献库里,论文写作时需要引用相关文献,直接用Zotero插入word或Ulysses就可以了。从研究上来讲,Kubikat 是建立在四个专业艺术史图书馆之上的书目检索系统,这些文献都是经由专业学者的编目,并非是一般大学图书馆或综合性图书馆的图书馆员,所以Kubikat的条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信息, 另外研究条目是以文章为单位(将大量画册、会议和期刊中的文章编目出来,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并且具有专业的关键词系统,将这些信息都导入到Zotero之后,相当于一个网上的数字图书馆转化成了个人的数字图书馆,可以进行更多的个性化处理来推进研究(关于Kubikat的详细介绍可以见之前的推文《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艺术史联合书目检索系统Kubikat》),下面略述一些我常用的功能:

  1. 双击绝大多数Book类的文献可以弹出著作的目录扫描页,能够快速了解书的结构;

  2. 部分条目如果有公开的电子书,会链接到相应的电子文件,像Torrossa和Degruyter的数据库都是有链接的,另外还有大量的网络公开资源,这种编目方向也是将来专业图书馆的趋势,可以省却研究者大量的检索时间;

  3. 条目有页码信息、关联的展览或者相关译本的信息,这些信息非常实用,在这几个图书馆里做研究的人最快捷的自然是走到架上拿起书翻阅一下,但绝大多数人未必都能在馆里,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初步筛选文献。

  4. 有一些显示为书,其实是某篇文章的off-print,这些条目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因为这是在研究所一百多年的研究中,将一些学界重要的文献专门进行装帧放于架上。这是在其他图书馆所完全没有的信息,所以在后期合并条目时,其实应该把这个信息呈现出来,不要合并后无法呈现这样的信息。

  5. 这些条目都保留了其中的索书号,所以有机会去实体图书馆研究,直接查自己的Zotero就可以知道书的位置,自己的目录都是常年工作过的(打标签、写注释、分类结构),所以更加地高效。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做文艺复兴艺术史方向的研究,一个小的课题,在KHI也就一两天时间能够遍览文献,知道是否行得通,在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国家可能要一两周,在美国估计要一两个月,在中国基本上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在中国做,要不就是撞大运撞上了一个正好行得通的方案,要不就是自己放宽了标准,一旦入坑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坑里走了。

Kubikat共有条目两百多万,KHI涉及的领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十九、二十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另外是佛罗伦萨的地志文献;BHR主要是古典晚期之后的意大利文化和艺术,以及罗马的地志文献;BZI是目前收德国的艺术史学史文献最为全面的图书馆,DFK毗邻INHA(法国艺术史研究中心),补充了大量的法文文献,我自己的印象,DFK是1997年才建立的,其目的是为法国学者提供德语文献和为德语世界的学者提供法语文献,但目前Kubikat里的法语文献还是不够完备。在以上这些领域,利用这个方法基本上可以全面地了解各个方面在各种语言中的研究情况,如果在这些领域之外,比如研究马奈,重要的研究也都是有的,并且德语和意大利语类文献是比较齐全的,法语文献方面,还有待DFK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看来更偏向于为法国学者提供德语文献)。再扩大范围,比如研究概念史,如果检索Begriffsgeschichte,大概有64个条目,其中包含像Begriffsgeschichte und historische Semantik: ein kritisches Kompendium这样基础性的著作,也有Koselleck的经典著作,还有像Begriffsgeschichte im Staub der Pigmente这样在专门的概念史研究中不容易碰到的,但在艺术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文献。按图索骥,利用概念史的基本著作,和艺术史中具体的术语研究的实例(比如阿尔伯蒂的术语研究、达芬奇的术语研究等),这样就构成了一个Begriffsgeschichte and Art History 的研究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以Begriff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检得577个条目,这些条目基本上都是讨论艺术史中的关键性概念问题,虽然这些条目并不能反映艺术史中的概念研究的全貌,但其呈现的恰是一个艺术史方向的可以进一步分类的文献目录,在分类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研究议题。这些例子说明Kubikat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其他的问题的新的可能性。

对象最适合于研究文艺复兴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史,依托于佛罗伦萨的KHI和慕尼黑的BZI的馆藏,可以在Zotero里建立有序的研究结构,同时可以随时到相应的研究所里进行研究,文艺复兴艺术史可以随时调档案和看原作,艺术史学史部分也可以随时查档。正因为目录明确,后续的阅读和调研工作就可以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做这些研究也就成为了可能。作为本科生训练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可用于艺术史的领域,还可以作为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并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它训练的也是现代人如何去处理庞杂的信息,并使之有序化、结构化,且有问题意识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路径。当学会了如何处理相对较丰富、研究较彻底的文艺复兴艺术史的材料时,也就有了处理任何其他问题的能力。全球艺术史发展之后,对于艺术史家的要求就是迅速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训练有素地完成研究。目前这种方法恰恰实现了这个功能,能够迅速地抓住核心文献,并且知悉旁枝的研究,快速地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研究中。

三、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的三个层次

三步的方法

  1. 用Kubikat呈现单个艺术家、艺术史家和地志文献(教堂等)的所有研究文献;

  2. 利用现有的Bibliography或自己的分类方法(借用卢曼的编号体系)进行现有研究分类;

  3. 在研究的间隙中插入自己的研究,逐步细化,推进研究。

我自己的Zotero体系中,第一步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第二步调整结构是目前思考得比较多的,尤其是想要体现卢曼的这种编号体系的方法,第三步则是希望将来跟卡片系统保持联动,也就是卡片是结构中的逻辑思维的演进动力,推进Zotero中研究部分的材料的细化,阅读之后再作用于卡片盒中的结构的调整。第三步应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积累和实验。

局限这可以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将来档案材料的原始文件和文本转写都能在网上查阅、研究文献也数字化公开获取、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之后,这个方法也就更能发挥作用。目前较大的局限是无法把kubikat中的关键词导入进来,而这些关键词是这套系统今后发挥作用关键之一(两套术语体系,牵引着文献向前,这是我比较看好的方向,卢曼的卡片体系也有关键词系统)。如果是少量文献,比如两三千,还是比较方便通过合并的方法来导入关键词,但对于像我这种十几万条目的,实在无计可施。如果你早期有通过其他的方法导入Zotero的,可能留有大量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基本无用,而且打乱了整个kubikat的关键词系统,比如哈佛的Hollis系统的关键词。目前解决办法有两个:

  1. 修改通过浏览器导入的zotero connector使用的translator,目前已经有个朋友正在修改中;

  2. 等待kubikat导出的ris文件中包含关键词,我使用的方法没有关键词,原因是导出的ris并没有包含关键词,源头上出了问题,要解决只能联系kubikat的相关人员。

需要指出的是,整套关键词的要利用起来,其实是比较复杂的一套系统(考虑到要与另一套术语系统结合),目前一般性的关键词的使用(也就是了解某个关键词所涉及到的文献),完全可以通过将关键词作为议题,并将涉及到的文献全部导入Zotero中相应的结构来实现。这也是我目前常用的方法。

四、Zotero如何导入Kubikat的书目

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需要不断尝试。

4.1 检索Kubikat

检索的一些技巧在以前介绍kubikat的文章中已经讲过,可参阅《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艺术史联合书目检索系统Kubikat》,这里再补充一些技巧(这个检索需要长期熟练,快速判断,什么时候用简单检索,什么时候用关键词,什么时候用组织(Körperschaft)来检索):

  1. 嫌速度慢的话,请科学上网;

  2. 简单检索一定是最常用的;

  3. 高级检索中的关键词可以比较精确地索得某一个艺术家的研究文献,但对早期的文献,会有一定的缺漏;如果要知道米开朗基罗的研究情况,那就一定要用关键词检索,而且要写清楚人名和年份,否则很容易混入卡拉瓦乔的文献。

  1. 用Körperschaft(组织)来检索,可以将历年出版的丛书检索出来,这里以CIHA会议来举例。

首先你得知道形容CIHA会议的组织的名词是什么,可以先搜索任意一届的会议的论文集,比如我想搜1964年在波恩举办的21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其中一个讲艺术史方法论问题的其中一册论文集:Theorien und Probleme,使用大会名称检索:Stil und Überlieferung in der Kunst des Abendlandes,结果如下:

点击上图中各届会议的组织机构,就会出现相应的文献,然后可以导入到Zotero中,很快就可以将历届的论文集的内容导入进来。CIHA其实是一个不错的主题,近几年也有零星的研究,但把历届所有材料坚如归笼起来,做整体研究的还有待来日。

Körperschaft的使用,可以方便我们研究一些大型丛书,除了CIHA的历届会议论文外,还有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rpus of Florentine painting这种大型编纂项目都可以。

大型丛书,按他们的编纂结构进行分类时,对于学术研究中的大型编纂计划就一目了然了,否则很难知道一些研究的体量究竟有多大。


4.2 Kubikat导入到Zotero

那么如何将Kubikat上的条目导入到Zotero呢?之前更新的《数字人文时代的目录学:用Zotero保存Kubikat的检索条目》是我刚开始所采用的方法,但当时的方法在导入后还需要做大量的修改,当条目数量增多时就不太好用,后来尝试出了更好的导入方案。简单来说,新的方法将检索结果分成Monograph和Article两个部分导出ris文件,然后分别用两种不同的translator(一种默认为book,一种默认为book section)导入到Endnote,然后再分别导出为XML文件,再双击导入到相应的Zotero中。纯描述的话,估计会绕晕,我通过截图来演示一下。这个导入方法还是比较复杂,但正如我那个《日码五千字》的写作机器一样,是行得通的,最好是一步一步按顺序做,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走通一遍,后面就是机械操作了。这里我会用一些之前的图和文字,如果编码上出现问题,可以看一下之前的文章,或者自己多试一下。

1、配置Endnote

重要的事情说在前面,首先要下载kubikat的filter文件,官网上的文件已经无法下载,我上传了一份到坚果云https://www.jianguoyun.com/p/DUB1eYMQrM_oBRiisLoD。

下载好的Kubikat的filter要保存到软件下面的Filters文件夹


保存好后,就可以打开Endnote的Filter Manager

在这里可以看到我的三个kubikat滤件

修改两次kubikat的滤件,一次是将下图中的default import reference设成Book,另命名为kubikat mono,这是导入著作的滤件;另一次是将default import reference设成book section,另命名为kubikat auf,这是导入文章的滤件。

2、下载ris文件

要包括检索结果,点击上面的Senden

要导出到Endnote,就选择导出ris格式

上图是之前的保存方式,是混合了文章和书的,现在就要把文章和书区分开来。最简单的方法是开两个Kubikat的网页,然后检索时分别选择Aufsatz和Monographie检索关键词,将检索结果分别保存为ris文件就可以。另一种方法是先检索所有条目,然后再用Modifizieren来分类保存ris文件。

请注意 这两种方法都无法避免导出的结果中缺失掉多卷本著作,确切地说,多卷本的总条目是在的,但里面所包含的著作却消失了,多卷本著作往往学术价值较高,所以这里需要专门导入一下,或者手动编辑一下(出现的概率很低)。

3、导入到Endnote,导出为Xml,导入到Zotero

上面的monographie的ris文件用kubikat mono的滤件导入到endnote,然后全选条目,导出为xml文件,Aufsatz的ris文件则用kubikat auf的滤件导入到endnote,同理导出为xml文件。

Endnote里导入ris文件,最重要的是在Importo option这个选项里,如果ris是著作类,就选择kubikat mono,如果是文章类,就选择kubikat auf。

在Zotero中选中相应的文件结构,xml文件直接双击打开,点击确定,就能导入到Zotero相应的结构里。

XML文件双击,会出现是否将文件导入新的collection,这里不勾选,就会直接导入到当前所选择的collectio。

一般我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结构包含六个方面,把文章类导入到Article,著作类导入到Monograph。另外,也可以专门检索某个艺术家的展览,就是在检索时勾选Nur Ausstellungen,然后导入到mostra这个collection。

到此,就搞定了将Kubikat的条目导入到Zotero的方法,也就可以进入下一步进行研究结构的系统性导入。

4、系统性导入自己的研究结构

当你学会了如何导入Kubikat的条目时,就要利用集中的一两天时间,系统性地导入跟自己相关的研究结构,系统性导入之后,才进入到第二步的对这些条目的分类和整理。研究结构应该是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上推两三个层次之后一个更加广阔的阵地。以我自己的研究为例。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瓦萨里的术语,然后也涉及到艺术史家的语言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就是艺术文献和艺术史学史,从理论上来讲是发展“艺术史中的语言”这一个脉络。我的主体结构也就是三个方面:一、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研究文献;二、艺术史家的文献(经典艺术史家,绝大多数也是接受了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的训练);三、地志文献:其实就是教堂、市政建筑等,以城市划分。

艺术史家按国别分类,一般阅读中遇到一个我感兴趣的艺术史家,我就会按流程导入一下。如果读到的是专门的研究性文章,我还会对这些文献稍加整理,比如将史家的著作和对他的研究分开,用带颜色的Tag来标示著作的重要性、材料的性质等,著作按年代排序看研究兴趣的发展等等。 

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这个部分是最完整的,它的基础是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中所立传的艺术家,之后又添加了一些他没有提到的。这一部分的材料也是将来做瓦萨里的各个传记的翻译、注释和研究所需要,每做一传,就将这个艺术家的材料进行阅读和整理,
地志类文献一直不太受重视,国内的研究可能对此连概念都没有。按照我的估算,今后的艺术作品都会逐渐从博物馆放回到其原来的教堂或原始环境中,博物馆只是一个过渡状态,等到那个时候,地志类文献的地位就上升了。这类文献是这个系统中最为繁杂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当地呆一阵,全都走一遍,所以佛罗伦萨我做的最多。地志类文献最好用kubikat的关键词导入,如果直接检索,会出现过多的无效结果。


以上都是比较大型的研究结构,还有一些局部的某个议题的研究结构,如果这个议题比较大,就可以借助一些研究专著来建立。比如研究瓦萨里术语,往上一层是艺术史与概念史的研究,再上一层就是德国的概念史研究,艺术史与概念史目前还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方向,但德国的概念史研究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方法,所以我按照Begriffsgeschichte und historische Semantik: ein kritisches Kompendium的目录建立了一个概念史研究的框架,然后在第五章的文化史研究的概念中放入了我自己的艺术史与概念史研究的框架。

这样的结构,是高效地吸收以前概念史研究的成果,掌握整体的研究脉络,局部相关文献重点阅读,而研究集中在第五部分的文化概念史研究,力求齐全,概念史与艺术史研究,则属于个人研究,深入探索,建立前后相关的结构。


前段时间网上发布过一个黄专教授的《中国艺术史学史教程讲义》,这个史学史的结构其实很像Luigi Grassi的那套_Teorici e storia della critica d’arte_,都是将史学史与文献学打通,这种做法在意大利学界比较常见,少见于德英美,我也按照这个做了一个Zotero的结构。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概念史还是中国艺术史学史,目前都没有方便能进一步导入文献的类似kubikat的书目检索系统。

5、合并重复条目

因为导入都是不同结构中系统性进行的,所以不可避免,同样条目会出现在不同的结构中,这些分处于不同结构中的条目最好合并为一个条目。Zotero中有专门的duplicate items的功能区,点击此处即会显示所有的重复条目。但这个合并功能每合并一次,就会扫描整个Library,然后造成程序假死。合并重复条目是这个方法的重要一环,很多人可能学会了上面的导入方法,最终在合并这一环觉得太浪费时间(导入看起来复杂,但熟练了之后,一两天就导完了,而且毕竟创造了那么多条目,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合并重复条目更为机械无聊,又花大量时间,还不创造价值)。这里推荐一个半自动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大家去重。首先点击Duplicate Items,然后全选条目,打上颜色标签(我的是按数字8,就会打上duplicate的蓝颜色标签)。

然后再点击My library,并点击左下角的dupliate的标签,这样所有重复的条目就在Library里显示出来了,接下来打开Tools-Developer-Run Javascript。

在框中输入以下代码(代码来自Zotero forums里的讨论,由marcelparciak提供):var DupPane = Zotero.getZoteroPanes();for(var i = 0; i < 100; i++) {await new Promise(r => setTimeout(r, 1000));DupPane[0].mergeSelectedItems();Zotero_Duplicates_Pane.merge();}输完之后,选中两个相同的条目,然后按Cmd+R,或者手动点击Run,就会自动合并,然后只不断地选中两个至多个相同的条目,就会不断自动合并。这个隔一段时间,会失灵一次,再点一次Run就好。

合并相同的条目有一些经验之谈:

  1. 先合并著作类,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量也不会太大;

  2. 合并期刊类文章时,最重要的是先建立一个Journals of Art History的Collection,然后把你的研究相关的期刊都自动导入一遍,就是利用Zotero的浏览器导入功能,当然你要有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权限(Jstor之类)。艺术史领域有大量期刊是没有数字化的,比如对我的研究意义重大的Paragone,但是在Kubikat中可以检索到这个杂志从创刊到现在的所有条目,如果你对期刊史的研究感兴趣,也建议你做一次集中导入。

Paragone Arte 从1950年到2020年共发了2811篇论文,正因为可以从Kubikat导入所有发表的文献,我才可以借此来研究Roberto Longhi的一些论文的上下文环境。


五、如何整理个人的整体研究结构:Bibliography的使用

建立起结构,再系统导入完Kubikat中的条目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文献。下面以丁托列托为例,把这三步的流程再解释一下:第一步是借助kubikat导入所有的相关研究,这个主要通过Zotero配合Kubikat做出来,并有一个初步的分类,以0 WIKI 0 Bibliography 0 Opere 以及Kubikat导入时的Monograph Article Mostra(展览,意大利语词比较好读)。第二步是分类这些文献,首先是用颜色tag把最重要的文献标示出来(颜色tag非常方便),这个需要靠KHI的馆藏和一些重要的综述文章,如果在KHI做研究的话,只要去相应的艺术家区域看一下,稍微翻阅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些是最综合性的研究,哪些是重要的展览,这相对来说是最快的方法。接下来就有点复杂,就是要具体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现成的Bibliography或者研究综述性的文章;二是像卢曼的卡片系统一样,固定的数字代表结构中的一层,这样就可以实现我的缝隙说。第三步:具体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往往围绕艺术家某一个细小的方向。其实第二步中的研究的分类,如果做得好,就带来了动力,找到了研究的缝隙。下面分别说明第二步中的两种分类方法。

5.1 现有的Bibliography

这个Bibliography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的好的不多,以我所读到的一些书目,稍微辅陈一下。最好的是那种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讨论,尤其是一些针对具体的一批材料,切口很小,讨论很深的,根据他们的讨论,可以对具体研究进行归类(因为条目已经在Zotero里,事实上你只是根据文章进行归类和注释,这也可以看成一种阅读这类文章的有效方法)。比如Nova曾经做过一个米开朗基罗的建筑素描的研究综述,载于Michelangelo e il linguaggio dei disegni di architettura的会议论文集,极为清晰和精彩,米开朗基罗的建筑素描,这本身是一个足够具体的题目,它同时需要考察素描的遗存情况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当你在Zotero上逐一调整这些文献的位置和注释所处理的问题时,最后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清晰的结构,而且非常稳固,还充满想像力。

文章pdf见shrtm.nu/7Wt5


上述这种相对比较难找,容易一些的是Oxford Bibliography,Garzanti的Guide bibliografiche: Arte分卷,OB的好处是你可以在上面直接下载他的书目,然后导入到Zotero里,也就有了一个有众多学者写评语的书目,之前已经推送过一两篇关于OB的文章,可以从Aby Warburg的条目的导入开始做起 。Guide bibliografiche:Arte 以前应该提过几次,这里面的书目质量很高,很有见地,这书很便宜,也是口袋本,很轻,我随时读,都会感叹别人写得好。

还有是像施若塞尔的《艺术文献》,这是我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献的主要参考。

这里是根据意大利语版,做出框架后,先导入Kubikat里相应的条目,然后再对照施若塞进尔的书,并将他的判断放到这些条目的注释里,对于1964年之后的新版本、新研究,进行标注。这是我的一个长期计划。


5.2 卢曼的数字编号和Zotero的结构

在zotero的结构上,能够有比较好的现成的注释型的Bibliography的比较少,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质量较高的现成的研究结构,来建立一个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结构。我一直想要模仿卢曼的卡片系统,也就是采用跟他一样的每一个数字代表结构中的固定一层。卢曼的方法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他的卡片正在逐步被扫描,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除了卢曼自己写的论文(Kommunikation mit Zettelkästen),就数Johannes Schmidt研究较多,但他的多篇其实重复的是一样的主题,其中2016年这篇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最为直观。

https://niklas-luhmann-archiv.de/bestand


具体要如何进行划分我还没有开始,但思路就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凭借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分类结构(比如Aby Warburg)来确定不同的数字所代表的结构层次。比如艺术史家,研究的是他这个人,从人生史角度出发去理解他的作品,这是我习惯的思路。用0 代表了Bibliography,也用0 Wiki。1 代表著作Werke。1.1 代表出版的专著。如果有去世后由别人编辑出版的专著,则分1.1.1 生前出版 1.1.2 死后出版 1.2 发表的论文。1.3 与他人合写的专著;1.4 编辑的文集 1.5 翻译的著作 1.6 著作翻译的情况 2 代表书信 3 代表日记 4代表档案。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研究,则重在艺术作品,而不是艺术家生平的研究。那结构的核心就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相互的关系。但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可能更适合于对单个艺术家实行材料的划分,然后再有一个偏向于艺术哲学的体系,用材料去论证体系的各个部分。正如卢曼在解释他的这套卡片系统中提到的,这个系统需要多年的建立才能起作用,但起作用之后,就会自动推动你的研究的发展。我的这个Zotero体系其实已经慢慢地开始推动我的研究,因为它的工作大量依靠自动化地导入和合并不同结构中的同一条目,在不经意间,其内在是有一股动力在推动往前的。尤其这个Zotero系统底层是通过zotefile而保持结构化的文件夹,他通过坚果云和墨水屏阅读器,其实上制造了一条条路径,这些路径不间断地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感觉这个事情我要专门更一篇推文解释一下)。

六、添加电子文献

大方向上,按70年版权算(版权问题比较复杂,而且应该按作者逝世算起,这里是简单化的讲法),1950年前的文献都应该开放获取了,虽然目前实际上并没有(我的印象中,大概公开获取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的文献),Getty的数字化是集中在这一个时段,而且之后各个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化肯定也是先从无版权纠纷的部分开始。2000年后的文献也相对容易,主要这个阶段比较重视open-access,所以学者的论文(书中的章节)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得到,相对比较麻烦的是中间这五十年的文献,德、意、法的文献在国内获取极其艰难。关于电子版文献的获取,我会在公众号的艺术史文献资源库这个话题下面不断更新。下面主要更新一下工作的流程。

Torrossa Degruyter等数据库中有的

各个机构购买的数据库不一,新到一个研究所或学校,可以用他们的数据库来扩充自己的研究中的资源,只要在Zotero中搜索Online-Ressource,基本上包含在Torrossa Degruyter等数据库中就会出来,集中下载一下就可以了。关于Torrossa和degruyter,可参考之前的艺术史的多语言数据库:意语Torrossa和德语Degruyter

整理某个艺术家或艺术史家或教堂时

工作流程如下:

  1. Shift + 显示条目的附件信息,可以看到有链接到相关的电子书资源的,像Internet archive 、海德堡的电子书库等,包括之前介绍的ACHL人文图书库。还有像Herziana扫描的,他们的扫描质量是最高的。

  2. 检索Libgen,这个当然是违反版权的;

  3. 检索Getty Portel 这是收集了世界上主要的艺术史电子书资源,约10万册,详情见上一次更新。

  4. 检索Internet Archive,Internet archive中,尽量选择SINGLE PAGE PROCESSED JP2 ZIP这一项下载,下下来是图片,合并成PDF,适当裁剪,再OCR,放入Zotero。虽然麻烦了点,但是效果完美。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自己的PDF虽然体积较小,但是背景色太重,而且打开速度超慢,不利于电子阅读。

这上面一通检索之后,基本上把网络上的电子书都下载完了。当然,这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叫作美国的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哪怕这本书是1909年在意大利出版,用意大利语写的,意呆想看还是得老老实实去图书馆借。所以中国现在不大批量购买国外的实体书绝对是错误的选择,有了实体书你才有知识的分发权利,才有可能做下一步的数字化工作。

下载必须是他们的会员,现在基本只向美国本土的大学开放,但阅读的话,只要用VPN翻到美国就可以了。


网络公开资源

Kubikat连接了主要的网络公开资源,比如Musem of Metropoitan,但像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这样的并未收录,[https://www.nga.gov/research/publications/pdf-library.html]。这个公众号里提到的很多电子书库,其实都是我在Kubikat中看到的。

纸书扫描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本质上就是对研究文献进行分层,如果你的条目都能找到电子版,利用Foxtrot pro 建立数据库检索,那是最方便研究的。但这个方法下面的条目也是多语言化的,绝大多数书都没有数字化。目前唯一的途径就是自行扫描。国内大概是唯一可行的地方。现在西方也有机构在中国扫描西文的书,主要还是人力便宜和规避法律。有了目之后,系统性的扫描也是一个好方法,至少等你到国外研究时,结合他们的图书馆,效率就更高了。

七、研究性问题的生长:利用关键词进行检索

第三步的个人研究的细化,相对比较个人化,但其中我所说的由两种术语推动研究,虽然目前还不具有可行性,但是这整个系统最精妙和有前景的地方,稍加一点说明。

艺术史中的关键词

美国全球艺术史的努力基本上就是想在英语中拼命扩展自身语汇和加入外来词来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术语需求(一方面要政治正确,尊重各种文化,另一方面又希望以英语的形式来应对各种文化中的情况),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基本就是一个死胡同。我更相信以下这条路径:

  1. 调查德语世界的两百多年的艺术史研究历程,将其中历史阶段的研究艺术的术语提取出来,从而作为艺术史分析中的标准术语,这种标准术语就是一种生造的术语,它提供了分析的方式。Kubikat标注文献的关键词,应该来自70年代图书馆馆长Peter Tigler的计划,也就是传统的卡片系统成功地传化成了电子书目检索系统,这些关键词跟两百年历程中的艺术术语(其实就是瓦尔堡的术语、潘诺夫斯基的术语,这也是我艺术史的语言的研究的一个侧面)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2. 生造的术语之外,又有属于艺术本身的术语,深深地嵌在其所属的文化中,这些术语无法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要讨论这些艺术作品,就得建立在这些术语的研究之上。文艺复兴的艺术史研究,自然建立在当时所使用的语言,尤其是工匠的术语体系之中,lingua della bottega。

生造的术语的好处,就是用人的理性去恰当地划分,分析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套结构化的系统,这种结构化的系统并不是越精细越好,太过精细的结构就进入到了细节之中,没有了结构。艺术自身的术语,虽然它属于古代的文本之中,但依旧可以在艺术史的书写中焕发出新机,描述,是艺术史研究的古老的办法,在我看来也是全球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我对全球艺术史的研究就是对语文学、描述和鉴赏这三个艺术史的传统方法的回归)。

在Kubikat中使用关键词检索:每一本著作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条线索

之前老范问了我这本书,L’Arte Del Quattrocento: Nelle Testimonianze Coeve,拿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如何将自己偶遇的著作作为线索来导入组合性关键词的文献。

  1. 查找Kubikat 

  1. 查看目录

  1. 利用关键词进行反向搜索

这里重要的关键词是 Geschichte 1400-1500 和 Quelle, 表明这是一本关于15世纪的史源文献集,当然书名也已经提示了这点。要反向检索先要点击Erweiterte Suche,也就是高级检索功能,具体如下图所示。

  1. 检索结果:在此就可以看到Kubikat里所藏的关于15世纪的史源文献的具体条目,如果你要将这些条目导入到Zotero,就是利用之前提到的方法。

结束语

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后我还会用不断的研究实例来展示这个方法的魅力,大家拭目以待就好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亲自上手操作一下。我个人思维跳跃感很强,不是太适合写这种教程类的文章,但这个方法是我长期使用的,甚至是机械化般使用的,如果我遇到一个感兴趣的艺术家或艺术史家或新的概念或新的问题,马上就会开启机械导入模式。对于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反馈到公众号这个最新的问答功能,也可以在少数派回复留言(点击原文)。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



10、100、4000、2万、30万,这是一系列图书数量的数据,10本著作大约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一个研究主题,100本可以差不多地勾勒出一个研究方向的框架,4000本可以满足一个学者的研究需求和一个私人图书馆的藏书开端,2万本则达到了私人藏书较为完美的状态,30万是一个专门学科的藏书的公共图书馆的量。这个公众号旨在建成一个私人的艺术史图书馆,藏书量在三万左右,主要收集艺术文献(5000)、艺术史学史(15000)以及瓦萨里《大艺术家传》中对各艺术家的注解所需要的基本研究著作(100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